端午节起源

更新时间:2023-03-06 09:08:44 阅读: 评论:0

茄子怎么炒好吃-功能大全

端午节起源
2023年3月6日发(作者:大队长竞选稿)

端午节的来历简短100字左右

端午节的来历简短100字

端午节起源于古代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的图腾祭祀的节

日,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统

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端午节的别称

端午节,英文为DragonBoatFestival、DoubleFifth

Festival,又称端阳节、龙舟节、女儿节、午日节、五月节、艾

节、端五、重五、夏节、天中节、浴兰节、屈原日、诗人节等。

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与春节、清

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农历以地支纪月,

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

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所以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

五月节、艾节、夏节。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西晋

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

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1]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

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纪念屈原说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约公元前339年

—约公元前278年),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秭归)人,

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屈原,名平,字原,但实际上他姓“芈”,

并不姓“屈”。

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

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

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

《九歌》等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

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

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

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53]屈原投江

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

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

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

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将屈原和端午节联系起来的,是南北

朝时南梁吴均的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此时屈原已去世

750年以上,从唐人欧阳询转抄《风俗通》(东汉末年应劭著)的

佚文可见,也许东汉灵帝时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这也

是屈原身后400多年的事了。虽许多端午习俗与屈原无关,但千

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

“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

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

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纪念伍子胥说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是五月五日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

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

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

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子

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

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

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

此死。伍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

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

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

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纪念孝女曹娥说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

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

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

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

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因

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纪念介子推说

介子推是寒食节与清明节由来传说的主角,可也有认为端午

节的由来与介子推有关。据东汉时期蔡邕的琴曲著作《琴操》中

说,端午节系为纪念先贤介子推。

恶日禁忌说

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月恶日"(见张心勤《端午节非因屈原

考》)。汉代北方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且有“不举

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抚

养成人,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现了“五月到官,

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等说法。东汉王充《论衡》

对“五月五日生子不举”的解释:“夫正月岁始,五月盛阳,子

以(此月)生,精炽热烈,厌胜父母,父母不堪,将受其患。”一

般认为这一习俗从战国就开始流行。此俗在东汉王充的《论衡》、

应劭《风俗通》以及《后汉书》中多有记载。认为五月五日是恶

月恶日,因而出现了相关的文化活动,形成了颇有特色的“避五

毒”、“躲端午”等习俗。

夏至说

首倡夏至说者为黄石先生,1963年他在《端午礼俗史》一

书中提出,端午节如涓涓之水发源于远古时代,三代汇为川流,

秦汉扩为河,唐宋纳百川而成湖海。1983年,刘德谦先生在《端

午始源又一说》中,认为端午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刘德

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

三个主要理由:

1、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

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

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

2、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

“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

3、《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

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

由此认为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也有认为,端午节源于古历法“夏至岁首”。其实,干支历

是以立春为岁首的,上古时代以北斗斗柄顶端的指向确定节气,

‘斗柄回寅’为立春,指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二十四节

气,属干支历的基本内容。干支历将一岁划分为“十二辰”(十

二月建),“建”代表北斗斗柄顶端的指向;斗柄旋转依次指向“十

二辰”,斗柄从正东偏北(艮位)开始,经南、西、北顺时针旋转

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干支时间与方位以及八卦是联

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终岁首交结的方

位,代表终而又始,如《易·说卦传》:“艮,东北之卦也,万

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干支纪元是以立春为岁首。“夏

至岁首”与八卦及月建起始不符。

蓄兰沐浴说

据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的《礼记》中说,周代已有“蓄兰沐

浴”的习俗;古人五月采摘兰草,盛行以兰草汤沐浴、除毒之俗。

《大戴礼记·夏小正》:“五月,……煮梅,为豆实也,蓄兰为

沐浴也。”屈原《九歌·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

若英。”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谓之浴兰

节。”此俗流传至唐宋时代,又称端午为浴兰之月。

端午节的来历简短100字左右

本文发布于:2023-03-06 09:08: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0649241268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端午节起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端午节起源.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端午节起源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