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Ⅱ复习提纲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一、人口增长:
1、总趋势:世界人口每年以7000多万的数量在增长。
2、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受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
亡率共同决定的。
人口的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
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非洲、拉美、亚洲、大洋洲、北美、欧
洲,南极洲无常住人口分布。
3、差异:时间上——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快速的时期。原因是对自然环境
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
高、开展中国家政治的独立和经济的开展等。
空间上——兴旺国家增长缓慢,〔有些国家出现了负增长,如俄罗斯、德
国、匈牙利等〕;
开展中国家速度较快〔尤其是非洲〕,目前增长速度趋缓。存
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开展水平差异及生育观念差异所
致。
4、人口问题及对策:开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
社会治安混乱等社会问题;要采取方案生育,
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兴旺国家——人口增长过慢,导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
国防兵源缺乏等问
题;可采取鼓励生育、吸纳外来移民等措施。
5、人口增长模式:
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如图:
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
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
低增长率;
“高〞及“低〞往往以1%为参照,假设低于
或接近1%就能用
“低〞来形容。
目前兴旺国家已进入了现代型;
大多数开展中国家还未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世界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过渡阶段;
我国已根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属于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二、人口分布:
1、世界人口分布:在水平方向上,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居住着地球上90%的人口,
而只有10%的人口,在北半球,人口又多集中在北纬20°~60°之间的温带和亚热
带地区。人口分布还有集中于沿海地区的趋势。人口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大量集中
在地势低平的地方,海拔高的地方人口相对稀少。
2、目前,世界各大洲人口数量排序: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
洲>南极洲
3、目前,世界各大洲人口分布密度: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
洲>南极洲
三、人口迁移:
1、含义: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根据
人口迁移是否跨越国界可以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2、国际人口迁移:
二战前——原因:地理大发现及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的开展及殖民主义的
扩张;
特点:以集团性、大批移民为主;
流向:从旧大陆流向新大陆,从已开发国家流向未开发国家。
主要移出地:欧洲;
移入地:美洲及大洋洲。〔黑人作为奴隶被贩卖到美洲;亚洲
人作为劳工被招募到东南亚和美洲〕。
意义:人口迁移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
人种的空间分布。
二战后——原因:各国经济开展的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
特点: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
流向:从开展中国家流向兴旺国家;北美、西欧、大洋洲由于经济
兴旺,吸引了大量的移民;西亚、北非石油开采,经济开展
较快,也吸引了大批外籍工人。
3、中国的人口迁移:
历史上——原因:战乱、自然灾害。
流向:黄河流域迁往长江流域、珠江流域。
建国初期——流向:国家有方案、有组织地从东部城市迁往西北、东北等边疆
地区;
目的:开发国土;
原因:东南部人多地少,劳动力充裕,西北和东北地区地广人稀,
劳力缺乏。
改革开放后〔民工流〕——
流向:自发地从落后地区流向兴旺地区、从内陆流向沿海、从山区流向平
原、从农村流向城市。
原因:地区经济开展不平衡所致。〔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兴旺,西部内陆,
尤其是农村经济落后〕。
意义:民工流一方面可以缓解迁出地人多地少的矛盾,增加经济收入,缩
小地区差异;
另一方面也可解决东部沿海经济兴旺地区劳动力缺乏的问题,促进
经济开展;
同时也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迁出地人才流失,迁入地社会治
安混乱、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等〕。
4、美国人口流动:从东北部〔冰冻地带〕流向南部和西部〔阳光地带〕。
5、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淡水、矿产等;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交通、文化、家庭和婚姻等;
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等。
四、几个概念:环境承载力——指某种资源能够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
环境人口容量——综合考虑多种资源,环境能够持续供养的最大人
口数〔即最小的环境承
载力,它是一个极限值〕。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
因素是自然资源〔最主要因素〕、科技开展水平、
人们的生活消费水平和文化素质。目前技术条件
下,估计世界环境人口容量100亿,我国16亿。
人口合理容量——指按照安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又舒适的生活环
境,并满足物质和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同时又不阻碍后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
一个国家或者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
第二章城市及城市化
一、聚落: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聚落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二、城市及城市区位选择:
城市:以非农业活动和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
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河流;
社会经济因素:自然资源的开发、交通、政治、军
事、宗教、旅游等。
三、城市形态:城市用地的几何形状。
团块状——多见于平原地区;条带状——多见于河谷地区;组团状——多见于
山区或丘陵地区。
四、城市空间构造: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
城市功能区〔城市地域构造〕:城市中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不同土地利用类
型在城市中集中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住宅区、
工业区、商业区是城市中最常见的功能区。
商业区——面积最小,多呈点状或条带状分布于城市中心、主要交通干线旁或
街角路口处;
工业区——面积中等,多呈片状分布于城市外缘和主要交通线旁〔如铁路、公
路、河流〕;
住宅区——面积最大〔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
土地利用方式,多呈片状。分为低级住宅区和高级住宅区。
高级住宅区位于高坡、城市外缘,接近文化区,环境优美地区;
低级住宅区位于低地,接近内城和工业区,生活设施和环境差。
各功能区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
合理组织城市各功能区:工业用地和生活用地之间要有便捷的交通;
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以减少对居住区的污染;
在工业区及生活区之间设置防护带;
要为城市开展留有余地。
城市功能区形成的原因:
城市内部空间构造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历史因素、经济因
素、社会因素和行政因素。
其中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构造的主要因素。城市中每一块土地用于哪
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上下,影响地租上下的因素主要有
距离市中心的远近〔离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和交通便捷程度〔穿过的道路越多,
或者距交通干线越近,地租越高〕。各种功能区的付租能力如图2所示:
图1图2
图3
五、城市等级:用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一般分为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
大城市。
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城市间距离越远,其效劳范围〔城市为其提供产品
和效劳的区域,包括城市本身、附近小城镇和农村地区〕越大,效劳种类越多,
效劳级别越高。
六、城市化——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
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A、表现:
①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增多,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城市
化率〕不断提高——标志;
②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③产业构造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变——本质。
B、差异:时间上——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城市人口比重在30%以下〕,
开展较慢;
加速阶段〔中期〕:人口迅速向城市集聚,城市化进程很
快,城市人口比重在30%~70%之间。由于人口
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市区出现了劳动力过剩、
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并出
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在70%以上〕,
开展趋缓甚至停顿。有些地方出现逆城市化
现象。如图3:
空间上——兴旺国家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大都进入了城市化后
期阶段。
开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大局部处于初期阶段和加
速阶段。目前开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超过了兴旺国家。
如图4
C、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过快的城市化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
现一系列的城市环境问题。
城市环境问题:①环境污染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
声污染、光污染、热污
染等〕;
②交通问题〔交通拥挤、停车困难、交通事故〕;
③住房问题〔住房紧张、住房条件差〕;
④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多等。
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建立和开展生态城市。
措施: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郊区城市化〕;
②调整产业构造、产业布局;
③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
④改善交通和居住条件;
⑤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加强环境管制、污染治理、建立绿化带等〕;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及开展
一、农业区位:
1、含义:一方面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指农业及地理环境各
因素的相互联系。
2、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区位因素农业开展
自
然
因
素
气候光、热、水条件及农作物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为密切。
地形不同的地形区〔坡向、坡度、高度〕,适宜开展不同类型的农业。
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根底;不同的土壤种类,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土壤的肥沃程度影响产量。
水源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是决定性因素。
社
会
经
济
因
素
市场需求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运输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园艺、乳畜业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国家政策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
农业技术包括良种技术、化肥、大型机械以及冷藏保鲜技术。
土地价格
在城市郊区及工矿区周围,往往形成以生产蔬菜、肉、乳、禽、蛋为重点的农业生产基地。以
城市为中心,地价〔租〕呈递减分布。
劳动力劳动力本钱和素质影响农业生产本钱。
工业根底为农业生产开展提供先进的生产资料。
自然因素比拟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开展变化大。
改造自然因素的措施:A、温室农业——改造热量;
B、修筑梯田——改造地形,但坡度超过25°不能修筑梯
田;
影响以下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A、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东南丘陵的立体农业——地形;B、东南丘陵的荼
树——土壤;
C、河西走廊的棉粮、南疆绿洲区的农业——水源;D、南方甘蔗、北
方甜菜——热量;
E、海南一年三熟、东北平原一年一熟——热量;F、珠江三角洲的
基塘农业——地形;
G、荷兰的鲜花远销世界各地——交通、保鲜冷藏技术;H、郊区农业——
市场;
3、农业区位选择:
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合理的区位选择:要考虑农业生产地价的上下,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值,农
业生产需要土地面积
的大小,农业生产需水量的多少以及产品对交通的迫切性
等。如下列图:
城镇周围要开展乳牛、花卉、小麦种植三种农
业。请在右图中A、B、C三处安排这三种农
业,并说明这样安排的理由
A处,理由
是;
B处,理由
是;
C处,理由是。
①单位面积产值最高;②单位面积产值较高;
③单位面积产值低;④占地面积不大;
⑤占地面积大;⑥需水量大;
⑦产品容易变质,需要便捷的交通;
⑧对交通运输要求不高;⑨产品需要及时运到市场;
二、农业地域类型:
主要类
型
分布
典型地
区
区位优势特点
季风水
田农业
东亚、东南亚、
南亚的季风气
候区和局部热
带雨林气候区
东亚、
东南
亚、
南亚
季风气候,水热充
足,雨热同期;
地势平坦;
土壤肥沃。
人口稠密,劳动力
充足;
稻米是当地人们喜
爱的主要食粮。
水利工程
量大;
小农经
营;
单产高;
机械化程
度低;
科技水平
低;
商品率
低。
商品谷
物农业
美国、加拿大、
澳大
利
亚、俄罗斯、阿
根
廷、
乌克兰等国的
温带
大陆
性气候为主的
气候
区;
美国中
部平原
地势平坦开阔;
土壤肥沃;
气候温和,降水丰
富;
地广人稀;
市场广阔;
交通便利;
机械化水平高;
农业科技先进。
生产规模
大;
机械化水
平高;
科技水平
高;
产品商品
率高。
〔农作
物:小麦、
玉米为
主〕
我国东北和西
北。
〔我
国
国营,其他国家
私
营〕;
大牧场
放牧业
阿根廷、美国、
澳大利亚、新西
兰、南非〔美洲
的国家牧牛为
主,其他国家牧
羊为主〕等大面
积的干旱、半干
旱气候区。
阿根廷
的潘帕
斯草原
有大面积的干旱、
半干旱气候区,利
于牧草的生长;地
广人稀;
交通便利。
生产规模
大;
专业化程
度高;
产品商品
率高。
乳畜业
北美五大湖的
温带大陆性气
候区;西欧、新
西兰的温带海
洋性气候区;澳
大利亚等;我国
北京、上海等大
城市周围。
北美五
大湖
区、
西欧
市场〔大多紧消费
市场〕、饲料供给。
〔西欧的温带海洋
性气候由于温凉、
潮湿,多雨多雾,
日照少,不利于粮
食作物的成熟,但
有利于多汁牧草的
生长〕
面向城市
市场;
商品化、
集约化;
混合农
业
美国、澳大利
亚、
我国珠三角的
基塘农业
澳大利
亚的墨
累——
达令盆
地
地势较平坦〔中部
平原〕;
灌溉条件较好〔墨
累-达令河,东水西
调〕;
地广人稀,生产规
模大;
交通便利〔靠近主
要铁路、公路,距
海港近〕;
市场广阔;
机械化程度高;
政府支持。
良性的农
业生态系
统;对市
场的适应
性强;有
效的安排
农事活动
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和原因: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及开展
一、工业的区位因素:
工厂
自然因素:水源、土
社会经济因素:原料
〔零部件〕、
能
源、
产品
废弃物:废水、废
产出
劳动力数量、原料、能源因素对工业的影响在减弱;
市场、劳动力素质、信息通讯的影响在加强;
交通一直都是对工业布局有很大的吸引力。
二、工业的区位选择
各类工厂的污染物:如右图:
从经济效益考虑不同类型工业的区位选择:
工业类型工业特点部门举例区位选择原则
原料导向
型
原料不便于长距
离运输,
或运输原料本钱
较高
水产品加工厂、
制糖厂、
水果罐头厂
宜接近原料产地
动力导向
需要消耗大量能钢铁工业、炼铝工业、宜接近火电站或
工业的区
位选择
考虑经济效益:选择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以最低的生
产本钱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如下表:
考虑环境效
原则:无污染的小工业可以布局的城区;
轻度污染的工业可以布局在近郊地
区;
严重污染的工业要布局在远郊地
污染大气的工业:设置在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地带,
或与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外,或最
污染水源的工业:设置在河流
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工业:远离
型
源化学工业水电站
市场导向
型
产品不便于长距
离运输,或运输产
品本钱较高
啤酒厂、汽水厂、
家具厂、印刷厂
宜接近消费市场
劳动力导
向型
需要投入大量劳
动力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
玩具、鞋帽等
宜接近有大量廉
价劳动力的地方
技术导向
型
技术要求高
集成电路、精细仪表、
高分子合成、核工业、
电子工业等
宜接近高等教育
和科技兴旺的地
区
三:工业地域的形成
四:传统工业区及新兴工业区
传统工业区
整治措施:①调整工业构造;②调整工业布局;③开展新兴工
业和第三产业;
主要工业部门:煤炭、钢铁、机械、化
特点: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规模大;产品重、厚、
存在问题:原料和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
开展的共同条件:丰富的煤、
衰落原因:①生产构造单一;②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③世界性
钢铁过剩;
典型分布区: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
工业分
新兴工业区的分散——跨国公司:工业原料〔或零部件〕及产品
的运输量小,甚至可以空运;
传统工业区的分散:老工业区处于饱和状态,
工业联系:生产联系、空
工业地
工业
工业城
自发形成的,以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为根底,降低生
产本钱为目的;
工业集
传统工业区的
新兴工业区的
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产品运输
费用和能源消耗,
我国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同利用根底设施和资源,节
导
形
德国鲁尔区开展条件:
1、丰富的煤炭资源;
2、充分的水源〔莱茵河、鲁尔河等河流〕;
3、便捷的水陆运输〔欧洲陆上的“十字路口〞,铁路、公路运输兴旺,并有莱茵
河、鲁尔河及运河便利的水运〕;
4、广阔的市场〔附近是世界工业最兴旺的地区之一〕;
5、离铁矿区较近〔靠近法洛林高原铁矿区,现时还通过荷兰鹿特丹港进口铁矿石〕;
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
形
成条
件:
主要特
点:
出现地点:没有传统工业根底的乡村地区;
新兴工业区
兴起时间:20世纪50年代之后
企业特点:灵活多变的中小企业为主;轻工业产品或高技术产
典型地区: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美国硅谷、德国慕尼黑、日本硅岛〔九州岛〕、英国苏格兰等
1、企业分布在小城镇,甚至农村,
过程分散;
2、以中小企业为主;
3、以轻工业为主;
4、集中了大量同类或相关企业;
5、生产高度专业化;
1、大批廉价劳动力;
2、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涨价;
3、兴旺的银行信贷体系;
4、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
5、政府的大力支持;
6、小城镇用地用水方便;
7、交通运输方便;
美国“硅谷〞开展条件:
1、位置:地理位置优越,环境干净优美〔背靠海岸山脉,面对旧金山湾〕;
2、气候:气候宜人〔地中海气候,温暖湿润〕;
3、科技:科技力量雄厚〔居美国首位〕〔聚集了大量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
—主导区位因素。
4、交通:交通便捷〔邻近旧金山的航空港,并有高速公路穿全境〕;
5、市场:市场稳定〔美国国防部一直维持着对“硅谷〞电子产品稳定的订货〕;—
—特有条件。
6、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
特点:1、高技术产品为主;
2、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科研经费投入量大;
3、工人的技术水平高;
4、分布在高等院校周围,环境优美的地方;
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交
通
运
输
方
式
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水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原则:根据货物的性质、数量、运距、时效来选
择适当的运输方式:贵重且急需货物、数量不大:;大宗笨重
货物:;易死亡、变质的鲜货、活物:短途,远程;
液体、气体、粉末状固体:。
影响交通运输〔线、点〕布局的主要因素:经济、社会、技术、
交通运输
布局
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聚落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交
商业
密度:山区小于平原〔由于交通线稀疏以及运输方式单位置:商业网点的位置要求有便利的交通,很多
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为原则,建立在市区环路边
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第六章人类及地理环境的协调开展
一、人地关系的开展
渔猎文明
时期
农业文明
时期
工业文明时期
后工业文明时
期
人地
关系
崇拜依赖
自然
改造自然征服自然
谋求人地关系
协调
环境
问题
环境问题
不严重
环境遭破
坏
人地关系呈现
不协调,矛盾迅
速激化
环境和开展问
题得到普遍关
注
二、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主要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的破坏、
城乡差异: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主要表现为
生态破坏。
兴旺国家与开展中国家的差异:兴旺国家过分消耗资源,
分
分
环境污染: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开展模式密切相关。
生态破坏: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产生原
人类的生存和开展需要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当人
人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废弃物需要排放到环境中,
资源短缺:主要表现为可再生资源消耗超过其再生能力,非可
三、协调人地关系的途径:走可持续开展的道路
1、概念: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开展。
2、内涵包括:生态持续开展〔根底〕、经济持续开展〔条件〕、社会持续开展
〔目的〕。
3、遵循的原则:
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责任公平、人及其他生物之间公平〕;
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开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
之内〕
共同性原则〔开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需要各国的积
极参及〕
4、通往可可持续开展的道路:
转变观念〔开展观、资源观、环境观、伦理道德观和消费观〕
调整行为〔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公众行为〕
加强国际合作
本文发布于:2023-03-06 05:53: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0531801265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高中地理必修二.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高中地理必修二.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