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学

更新时间:2023-03-06 05:01:43 阅读: 评论:0

熊猫兔-护士辞职

脉学
2023年3月6日发(作者:豆饼怎么做好吃)

1

《脉学心悟》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李士懋田淑霄

名师介绍:李士懋(1936.7~)男,山东黄县人。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中基专业

博士生导师,高徒导师。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及中医内科、温病学、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和科研工作。研

究领域为中医脏象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心脑理论与心脑血管病的研究。临床崇尚经方,形成以脉

诊为中心的辩证论治方法。擅长中医急症及心脑血管病。

1962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长期从事临床工作,1979年调入河北中医学

院任教至今,现为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高徒导师,国家新药评审委员。1956年考入北京中医学

院,成为我国中医院校第一届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六年间,受秦伯未、任应秋、刘渡舟、赵绍琴、董

建华等诸多老师的教诲,打下了较扎实的中医功底。毕业后从事临床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锻炼了坚实的临床功底。

1979年调入河北中医学院从事教学临床,又系统学习了中医经典及各家著作,理论有了较大提高。

结合临床实践,形成了以脉学为中心的辩证治体系,以心脑血管病为临床专长。代表专著有《脉学心

悟》、《温病求索》、《濒湖脉学解索》、《中医内科急病医案辑要》等。发表学术论文计78篇,专著及

合著16部。科研9项。研制并获临床批件新药5项。

获奖情况:降脂胶囊的研究获省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软脉胶囊的制究(新药基金资助项目)获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一等奖

脑栓通胶囊的研究,获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一等奖。

社会兼职

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委员会委员顾问

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委员会心系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委员会肺系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中医药学会新药评价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新药基金评审专家

脉象千变虚实为纲

脉象确有很多不同的变化,医家将其分为24种脉,27种脉,34种脉等,另外还有怪脉、真脏脉。而

且,两手脉象可各不相同,寸关尺三部亦可各异。除单脉外,常又有很多兼脉,纷纭繁杂,的确难于

掌握。如何执简驭繁、纲举目张呢?历代医家都作过许多有意义的尝试,将脉分为阴阳,以浮沉迟数

为纲,或浮沉迟数虚实为纲,亦有将浮沉迟数虚实滑涩合为八纲者。景岳独具慧眼,提出以虚实为纲。

曰:“千病万病不外虚实,治病之法无逾攻补。欲察虚实,无逾脉息。”又曰:“虚实之要,莫逃乎脉。”

脉虚证虚,脉实证实。

脉的虚实,当以沉候有力无力为辨。因沉候为本,沉候为根,沉候的有力无力,才真正反映脉的

虚实。对此,《内经》及后世医家都有明确的论述。《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帝曰,脉从而病反者,其

诊何为?歧伯曰,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帝曰,诸阳之反,其脉何为?曰,脉至而从,按

之鼓甚而盛也。”对这段经文,景岳阐述得很清楚。他说;“脉至而从者,为阳证见阳脉,阴证见阴脉,

是皆谓之从也。若阳证虽见阳脉,但按之不鼓,指下无力,则脉虽浮大,便非真阳之候,不可误为阳

证。凡诸脉之似阳非阳者皆然也。或阴证虽见阴脉,但按之鼓甚而盛者,亦不得认为阴证。”这就明确

指出,即使临床表现为—派阳证,浮取脉亦为洪数的阳脉,但只要按之不鼓,指下无力,就是阴证、

虚证。即使临床表现为一派阴证,脉见沉迟细涩等阴脉,但只要按之鼓甚,便是阳证、实证。《医宗金

鉴》更明确指出:“三因百病之脉,不论阴阳浮沉迟数滑涩大小,凡有力皆为实,无力皆为虚。”《脉

2

学辑要》亦云;,“以脉来有力为阳证,脉来无力为阴证。”《医家四要》云:“浮沉迟数各有虚实。无

力为虚,有力为实。”但必须指出,若脉过于强劲搏指,不得作实脉看,恰为胃气衰败,真气外泄之脉。

脉以沉候为准,沉取有力为实,沉取无力为虚。对此观点亦有持异议者。《脉理求真》就提出:“脉

见有力无力难”。共提出四点理由:其一,“脉见坚劲有力,症见腹痛喜按,呕逆战栗,其脉可作有余

而用苦寒泻实之药乎。”若腹痛呕逆战栗,为脾胃阳虚。而坚劲之脉,已无和缓之象,恰为胃气衰败,

正是真气外泄之虚衰脉。其二,“脉见虚软无力,症见腹满喘急痰鸣,其脉可作不足而作桂附理中之药

乎。”脉虚软乃正虚,正虚恰可腹满喘急痰鸣。若以腹满喘急痰鸣为实证,则脉之虚软,当为轻取虚软,

按之当有力,此脉属实。其三,“脉之所鼓在气,而气动而不守,保无气自寒生,而气因寒而始振乎。”

脉因寒动而不守,正是阴盛格阳之象,浮虽洪大,必不任重按,绝非阳盛之脉。其四,“脉虚软在湿,

而湿滞而不动,保无热挟湿至,而脉因痰、因湿而始软乎。”脉软正是湿盛之脉。四者皆当以有力无力

为凭,不足以否定“有力为实,无力为虚”的诊断。

沉取有力无力,此即诊脉之关键。不论脉分27种还是34种,皆当以虚实为纲,何其明快。

理通脉自明删繁就简共商榷

很多脉学著作都讲某脉主某病、某症。笔者认为,这种以脉定症的方法是值得商榷的。一脉可因

很多因素而形成;而一种致病因素、病机,又可出现很多症状,是很难准确地预先规定某脉必见某症

的。这无疑教人按图索骥。《脉学辑要》说得好:“安可以万变之症,预隶于脉乎”。但临床确有医生只

凭诊脉便滔滔不绝地叙述病人的症状。不可否认,根据脉诊,的确可以描述一部分症状,随医生经验

多寡而异。但作为一个普遍规律,以脉定症是不可取的。只有在望、闻、问的基础上获得对该病的初

步印象,再进而诊脉,判断疾病的性质、病位及病的程度。正如《脉学辑要》所说:“已有此证,当诊

其脉,以察其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而为之处措。”若舍望、闻、问三诊,硬要凭脉说症,按图索骥,

无异盲人瞎马。所以笔者一向坚持,不可将脉与症牵强、刻板地搭配、以脉定症,而应重脉象、脉理。

理通,自可了解各个症状的病理意义及相互之间的联系,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

《脉经》以前,虽提出了很多种脉,但缺乏脉象准确、严格的描述,而且名称也不统一,随意性

很大。《脉经》始对脉学作了专门的、系统的整理阐述。提出24种脉,并对脉象作了较严格的界定,

对后世影响深远。后世医家在《脉经》24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许多种脉,分别提出了27种脉和34

种脉等。仔细研究分析,有些脉象是重复的,彼此之间的特征难以区分,而且其病理意义是相同的。

所以,后世有些医家作了有意义的删减,如景岳提出正脉16部,有浮、沉、迟、数、洪、微、滑、涩、

弦、芤、紧、缓、结、伏、虚、实,而将《濒湖脉学》中的长、短、濡、促、代、散、牢、革、细、

弱、动11部脉删去。这种删繁就简的思路是好的,但具体何脉当删、何脉当留,尚可商榷。

就后世多遵从的《濒湖脉学》中的27部脉而言,可删濡、伏、牢、革、长、短。

一、濡脉当改称软脉濡本软,其特征为脉体柔软。后世将濡脉的特征描述为浮而柔细。若果以浮

而柔细为濡脉,则与浮细无力之微脉难以区分,而且濡与微所代表的病理意义也是相同的,故以浮而

柔细为特征的濡脉当删。濡脉当改称软脉,软脉的唯一特征是脉体柔软,没有浮而柔细的限定。

二、伏脉可删伏与沉,都是重按方见,只是伏比沉更深一些,这与沉脉只是程度上的差异,病理

意义上没有多大区别,故伏脉可删。

三、牢脉可删牢脉特征是沉而弦长实大,与沉实的脉象和病理意义是一致的,故牢脉可删。

四、长脉可删太过之长脉,与实脉、弦大有力之脉的脉象特征、病理意义是相同的,故长脉可删。

五、短脉可删无力而短之脉,与微、弱的病理意义相同。有力而短的脉,与涩而有力的脉相同,

故短脉可删。

六、革脉可删革脉的特征是浮大有力,按之空豁,与芤脉相近,而且病理意义相同,故革脉可删。

《濒湖脉学》较《脉经》增加了长、短、牢三部脉,意义不大,可删。笔者又在《脉经》基础上,

提出去掉伏、革,并将濡恢复软的名称,共22种脉。这里仅提出个人意见,供医界同仁商榷。

掌握脉理动态辨脉

3

古人对各种脉象,作了很多规定和描述,而且列举了很多形象的比喻,使后人能对各种脉象有个

清晰的概念,可谓用心良苦。我们学习脉诊,不仅要了解各脉脉象的界定标准,准确地认脉,而且要

掌握脉理及其所主的病证。能正确地识脉,还要能以辨证的观点动态地辨脉。各脉不是孤立的、静止

的,而是互相联系的,有着不断的动态变化。掌握了这种动态变化的规律,就可活泼地看待各种脉象,

守绳墨而废绳墨,驾驭整个疾病进程及脉象的各种变化,随心所欲不逾矩,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例如风温初起,脉可沉而数,可用升降散、银翘散之类。随着郁热的亢盛,热郁极而伸,淫热于

外,则脉由沉数变成浮数。热邪进一步亢盛,激迫气血外涌,脉由浮数变为洪数,可用白虎汤治之。

热邪亢盛而伤津耗气,则脉由洪数变为芤数,可用人参白虎汤。若气被壮火严重耗伤,则脉由芤而转

虚大乃至散,可用生脉散。若正气浮越而脱,则可由阳证转为阴证,脉转为沉微欲绝,可用参附汤、

四逆汤回阳救逆。若热邪由卫分逆传心包,脉见沉数而躁急。若热传营血,阴亦耗伤,则脉见沉细数

而躁急。温病后期,邪退正衰,肝肾阴伤,脉转为细数无力。若阴竭阳越,脉又可变为浮大而虚。阳

越而脱,转为阴阳双亡时,脉又可沉细微弱。

再如气机郁滞,气血不能畅达以鼓荡血脉,随郁滞的程度不同,脉可逐渐转沉,进而出现沉、弦、

迟、涩、细、短、结、伏乃至脉厥。这些虽是各不相同的脉象,但由于病机相同,可知上述诸脉是有

机联系的,是一种病机动态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程度所出现的不同变化。这样就可以将诸脉以一理

而融汇贯通,就可由守绳墨而废绳墨,辨证地、灵活地看待各种脉象,而不必机械、刻板地死于句下。

欲达到守绳墨而废绳墨的境地,就必须了解脉理。理明自可判断各种脉象的意义,进而判断病证

的性质、病位、程度。掌握脉理的关键,在于气血的相互关系及变化规律。

打开脉学迷宫的钥匙--气血

脉虽纷纭多变,但只要理解脉象形成的原理及影响脉象变化的因素,对诸脉也就能了然胸臆,不

为所惑了。

脉的形成原理,一言以蔽之,乃气与血耳。脉乃血脉,赖血以充盈,靠气以鼓荡。正如《医学入

门》所云:“脉乃气血之体,气血乃脉之用也。”所有脉象的诸多变化,也都是气血变化的反映。气为

阳,血为阴。气血的变化,也就是阴阳的变化。诚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云:“微妙在脉,不可不察。

察之有纪,从阴阳始。”气血,是打开脉学迷宫的钥匙。倘能悟彻此理,则千变万化的各种脉象,可一

理相贯,触类旁通,而不必囿于众多脉象之分,划地为牢,死于句下。恰如《脉学指南》云:“上古诊

脉,如浮沉迟数等,名目不多,而病情无遁;后世胪列愈伙,指下愈乱,似精反粗,欲明反晦。蓋求

迹而不明理之过也。”《诊家枢要》亦云:“得其理,则象可得而推矣。是脉也,求之阴阳对待统系之

间,则启源而达流,因此而识彼,无遗策矣。”

一、气的变化对脉象的影响

1.气盛:气有余,则鼓荡血脉之力亢盛,气血必动数而外涌。气血外涌,则脉见浮、洪、实、大、

长、缓纵而大等象。气血动数,则脉见数、疾、躁、促等象。

2.气郁:气为邪阻,气机不畅;或情志拂逆,气机郁滞,则气不能畅达以鼓荡血脉,脉见沉、伏、

牢、涩、迟、细、短、结乃至厥。气机不畅,阳气不得敷布,经脉失却阳气之温养,致收引拘急,脉

见弦、紧、细、涩等象。此等脉象,貌似不足,实则乃邪气亢盛所致。其与虚脉的鉴别,在于按之中

有一种布冲激荡、不肯宁静之象,与虚脉之按之无力者异。这就是以沉取有力无力分虚实。

至于病机相同,为何脉象有沉、伏、涩、短、迟等不同的区分?这是由于气机滞塞的程度、部位

不同,引起气机滞塞的原因不同,因而同一病机,产生不同的脉象。脉虽各异,而理却相通。

3.气虚:气虚无力鼓荡血脉,则出现脉来无力的缓、迟、微、弱、濡、代,小、短、涩等脉象,

气虚不能固于其位,气浮于外而脉浮,可见浮、虚、散、芤、微、濡、革等脉。气虚,则虚以自救,

奋力鼓搏,脉可数,然按之无力。愈虚愈数,愈数愈虚。若气虚极,脉失柔和之象,亦可见强劲坚搏

之脉。此乃真气外泄,大虚之脉,不可误认作实脉。

二、血的变化对脉象的影响

1.血盛:血为邪迫,则奔涌激荡,血流薄疾,则脉见滑、数、疾、促等象。血流奔涌于外,则见

脉浮、洪、实、长等象。

4

2.血瘀:由于邪阻、气滞,血行淤泣,脉道不利,则见沉、伏、牢、涩、细、小、短、促、结等。

3.血虚:血虚不能充盈血脉,则脉细、小、濡、短、涩等。血行不继,则脉歇止而见促、结、代

等。血虚不能内守,气失依恋而外越,则脉见浮、虚、微、芤、革、散、动等。血虚经脉失于濡养,

则脉拘急而弦。

为了论述清晰,故将气与血分别论述。气与血的病理变化,虽有所侧重,但往往相互影响密不可

分。气血是脉象产生和变化的基础。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可以“知其要者,一言而终。”

脉诊的“分量”

脉诊乃四诊之一,是诊断疾病和判断疾病转归、预后的重要依据,历来为医家所重视。

一、脉诊用于疾病的诊断

脉诊,在疾病的诊断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若用数字来估量,大约可占50%~90%。

或问,自古以来,四诊依其诊断价值来排列,当依次为望、闻、问、切,而笔者认为脉诊起着决

定性作用,岂不有违古训?不可否认,本人确同传统观点持有异议。笔者认为,望闻问切是四诊在诊

断过程中运用的顺序,而不是重要性的先后排列。医者看病,总是先望病人之神色形态,闻其气息音

声,问其所苦,再诊其脉,以明确诊断。若论四诊的重要性,当以切诊为先。因为切诊对一个完整诊

断的三个要素的判断,都起着重要作用。

中医的一个完整诊断,要有三个要素:一是病性,二是病位,三是程度。这三个要素可概括为“三

定”,即定性、定位、定量。例如患者喘,性质为热,病位在肺,热势较重,诊断就是“肺热壅盛”。热

是性质,肺是病位,热邪壅盛是程度。具备这三个要素,才算是个完整的诊断,但还不能说是个正确

诊断。因诊断正确与否,还要以临床实践来检验。主观与客观相符,取得了预期疗效,才能说这个诊

断是正确或基本正确的。若越治越坏,主客观不符,虽然诊断是完整的,但未必是正确的。在明确诊

断的这三个要素中,脉诊一般都起着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1.关于疾病性质的判断,主要依据脉诊来判断,这在经典医籍中有很多记载。如:《金匮》肺痿

篇:“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金匮》疟篇:“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伤

寒论》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金匮》脏腑经络

篇:“病人脉浮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类似的记载,在经典医籍及历代文献中比比

皆是,不胜枚举。据笔者30余年临床实践,对此有深切的体会,而且对脉诊也愈来愈倚重。

疾病的性质,无非是寒热虚实,都可以在脉象上得到反映。反过来,就可根据脉象以推断疾病的

寒热虚实。就一般规律而言,证实脉实,证虚脉虚,热则脉数,寒则脉迟,这就是对疾病性质的判断。

尤其对一些危重、复杂的病人;或症状很少,缺少辨证的足够依据的病人;或症状特多,令人无从着

手的病人,这时更要依据脉诊来判断。

2.关于病位的判断,也主要依据脉象,并结合经络脏腑的症状来判断。如寸部脉象有改变,又出

现心经的症状,则可判断病位在心;若出现肺经的症状,则可判断病位在肺,余皆仿此类推。但有些

病人,症状在上而病位在下,或症状在下而病位在上,这就更须依赖脉诊进行判断。如一人后头痛四

日,别无他症,随诊的实习学生以为外感,欲予辛凉解表剂。余诊其脉尺浮,此为相火旺,淫于膀胱

经,沿经上灼而后头痛,改用知柏地黄丸而愈。

3.关于疾病轻重程度,这是个既模糊又确切的概念。说它模糊,是因为难以量化;说它确切,是

指医者必须明确病情的轻重,以指导用药治疗。如肺热用石膏,究竟是用50g,还是10g,不明确病情

的轻重,就无法确定适当药物及用量。病重药轻不成,病轻药重也不成。疾病的轻重程度,也可以从

脉上来判断。如脉数有热,越数实有力,热就越重,数轻则热轻。

明确了诊断中这三个要素,一个完整的诊断也就形成了。这就是脉诊在诊断中的价值。

至于以脉定症,须加分析。有的医生只诊脉,便滔滔不绝地叙述病人的症状。随着经验的积累,

诊脉可以描述一部分症状,或多或少,随经验多寡而异。但以脉定症,终究不是一个普遍规律。因为

一脉可代表几种病理变化;一种病机,又可出现许多不同的症状,只凭诊脉,难以准确地描述病人症

状。所以我们在讨论脉诊的意义时,只提定性、定位、定量这三定,而不提定病、定症。有些脉书往

往机械地罗列某脉主某病、某症,教人按图索骥、刻舟求剑,就难免堕入形而上学。正如《脉学辑要》

5

所云:“有此证,当诊其脉,以察其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而为之处措。安可以万变之证,予隶于脉乎。”

二、脉诊用于判断疾病的转归及预后

疾病不是静止的,有着性质、病位、程度的不断变化。这些变化,决定着疾病的转归和预后。

首先,在疾病过程中,病因是不断变化的。例如外感病中,开始因感受寒邪,寒邪蕴久化热,热

邪又可伤阴化燥。由寒到热、到燥的改变,是由于病因的改变,病的性质亦随之而变,这些改变,主

要依据脉象的变化来判断。脉紧为寒;待寒邪化热,脉转浮洪数;侍伤阴化燥,脉又转为细数。

病性的改变:疾病可由阳证转为阴证,由实证转为虚证,由热证转为寒证等。这种改变,亦主要

依据脉象来判断。如原为实脉,逐渐出现按之无力的表现,标志着正气已衰,病性由实转虚。

病位的改变:根据脉象的相应变化,可以判断病位的改变。如《伤寒论》第4条:“脉静者为不传,

脉数急者为欲传也。”标志病位将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病势加重。又如温病热入营分,热邪内陷营阴,

脉沉细数急。当治疗后,脉由沉位而外达于中位、浮位,脉细数逐渐变为洪数,则标志营热已透转气

分,病位由深转浅,由里透外。

疾病轻重程度的改变,亦主要据脉以判断。如上例《伤寒论》4条太阳病脉由数急到静,病情减轻;

数急加重,则病情加剧。

对疾病预后的判断,也倚重于脉。历代文献有很多关于脉的吉凶顺逆、真脏脉、怪脉、有无胃气、

神、限等论述,对疾病预后有重要价值。

三、脉象变化的灵敏性

脉象作为疾病诊断、转归、预后判断的主要依据,总的来说是比较灵敏的,往往先于自觉症状和

病情改变而出现。如《金匮》虚劳篇:“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脉极虚亦为劳。”所谓平人,就是病

者尚无不适之感,但脉已出现明显变化,已成为较重笃的虚劳证。甚至古代有些医案记载,当病者尚

无感觉时,脉象示真气已绝,根本已离,知其将不久于人世。笔者在教学中给学生诊脉时,很多人都

无自觉症状,但脉象正常的并不多,脉象的变化可先于症状而出现。又如,在病房会诊时,病人因高

热入院,当体温降至正常时,认为病已愈,可出院。可是诊其脉仍躁数,可断定不出半日,热将复起。

而且依据脉的躁数程度,大致可估量体温升高的幅度。也有的虽然体温尚高,但脉已趋静,亦可预知

体温将一日左右可正常。这说明脉象的变化是比较灵敏的,.对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转归的判断有重

要价值。当然,脉也有滞后现象,有的病人已出现明显的病变,而脉象变化不著。如《金匮》呕吐篇: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金匮》痰饮篇:“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

短气,其脉平也。”临床也确遇到一些此类现象,如肾炎病人,脉已正常,尿蛋白未除。但总的来说,

脉象的变化是灵敏可靠的。

脉象要素分解

脉象,是由脉位、脉体、脉力、脉率、脉律、脉幅、脉形七个基本要素所组成。由于这七个要素

的变动,因而演变出纷纭繁杂的诸多脉象。若每种脉象,都能从七要素入手,加以分解,并弄清影响

这些要素变化的原因、机理,则有助于对各种脉象的掌握、理解和融汇贯通,不致有如坠五里云雾之

感。

一、脉位

脉位可分浮中沉三候。

脉何以浮?无非是气血搏击于外致脉浮。

气血何以搏击于外?常脉之浮,可因季节影响,阳气升发而脉浮。病脉之浮,可因邪气的推荡,

使气血鼓搏于外而脉浮。如热盛所迫、或邪客于表而脉浮。若正气虚弱,气血外越,亦可因虚而浮。

同为浮脉,一虚一实,以按之有力无力分之。

何以脉沉?常脉之沉,因于季节变化,阳气敛藏而脉沉。病脉之沉,一可因气血虚衰,无力鼓荡

而脉沉;一可因气血为邪所缚,不能畅达鼓荡而脉沉。同为沉脉,一虚一实,以按之有力无力区别之。

二、脉体

脉体,有长短、阔窄之分。

脉长而阔者,健壮之人,气血旺盛,或因夏季阳气隆盛,脉可阔长。病脉之阔而长,可因邪气鼓

6

荡气血,使气血激扬,搏击于脉乃阔而长。正虚者,气血浮动,脉亦可阔长。二者一虚一实,当以沉

取有力无力别之。

脉体短而窄者,一因邪遏,气血不能畅达鼓击于脉,致脉体短窄。或因正气虚衰,无力鼓搏,亦

可脉体短窄。二者一虚一实,当以沉取有力无力别之。

三、脉力

脉力分有力无力,当以沉候为准。无论浮取脉力如何,只要沉取无力即为虚,沉取有力即为实。

沉而无力者,阳气、阴血虚衰也,无力鼓击于脉,致脉按之无力。沉而有力者,因邪扰气血不宁,

搏击血脉而脉力强。若亢极不柔者,乃胃气败也。

四、脉率

脉率有徐疾之别。疾者,儿童为吉。病脉之疾,可因邪迫,气血奔涌而脉疾;亦可因正气虚衰,

气血惶张,奋力鼓搏以自救,致脉亦疾。二者一虚一实,当以沉取有力无力分之。

脉徐者,可因气血为邪气所缚,不得畅达而行徐;亦可因气血虚衰,无力畅达而行徐。二者一虚

一实,当以沉取有力无力分之。

五、脉律

脉律有整齐与歇止之分。气血循行,周而复始,如环无端,脉律当整。若有歇止,则或为邪阻,

气血不畅而止;或为气血虚,无力相继乃见止。二者—虚—实,当以沉取有力无力分之。

六、脉幅

脉来去(即脉之起落)之振幅有大小之别。常脉振幅大者,气血盛。病脉之振幅大,或因邪迫,

气血激扬而大;或因里虚不固,气血浮越而脉幅大。二者一虚一实,当以沉取有力无力别之。

脉幅小者,可因邪遏或正虚,致脉来去之幅度小。二者—虚一实,当以沉以有力无力分之。

七、脉形气血调匀,脉当和缓。因时令之异,阴阳升降敛藏不同。脉有弦钩毛石之别,此皆

常也。若因邪扰或正虚,气血循行失常,脉形可有弦、紧、滑、代之殊。弦紧皆血脉拘急之象,或因

邪阻,或因正虚,经脉温煦濡养不及而拘急。滑乃气血动之盛也。或因气血旺,脉动盛而滑,如胎孕

之脉;或邪扰,激荡气血,涌起波澜而脉滑;或正气虚衰,气血张惶而脉滑。二者一虚一实,当以沉

取有力无力分之。

脉代者,因寒暑更迭而脉代者,此为常。若脏气衰,他脏之气代之,脉亦更代,动而中止不能还,

因而复动。

脉之变化多端。无非是构成脉象的七要素之变动。七要素的变动,无非是气血的变动。气血之所

以变动,无非邪扰和正虚两类。故气血为脉理之源,虚实为诊脉之大纲。倘能知此,则诸脉了然胸臆,

不为变幻莫测之表象所惑。

李士懋脉学心悟:浮脉

浮脉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部位概念,凡轻取而能诊得的诸脉,不论大小迟数,只要脉位在浮位,皆称

为脉浮,如虚脉、微脉、洪脉、革脉等;另一种是指具有严格界定的独立脉象。为了对二者加以区分,

前者可称为“脉浮”,后者乃称为“浮脉”。

一、浮脉必须具备下列几个条件

1.脉位:位居肌表,轻手而得。所谓轻手而得,是指轻取即可诊得脉之主体,脉之全貌。若轻手虽

可触得脉的搏动,但沉按之脉较轻取时或大或细,或强或弱,或弦紧拘急,或动数不宁等等,皆非浮

脉。因轻取时所诊得的脉象,并非脉之全体、全貌,反映不了疾病的本质,所以不得称为浮脉。

2.脉体:浮脉虽轻手可得,但其脉体当不大不小,不长不短。大则属洪、芤、实、革、虚、散之类;

细则属微、细、濡之类。

7

3.脉力:浮脉当轻手而得,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如捻葱叶,如水漂木。所谓按之不足,是指当中

取或沉取时,脉力与浮位相较,略显不足而已。若按之较轻取还有力,则为实脉、牢脉之类。若按之

较轻取时明显无力,则属虚脉、芤脉之类,皆非浮脉。

4.脉幅:脉起落之幅度不大、不小。过大为洪、实之类;过小为细、涩之类。

二、浮脉形成的原因

浮脉,是气血游行于外所致。气血何以游行于外,可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1.平脉:肺之平脉浮而短涩。四季中,秋脉当浮。秋属金,与肺相应。秋季,阳气由隆盛而初敛,

人亦应之。脉虽浮,已由夏季浮大转见短涩敛降之象,故脉浮而短涩,此为平脉,当知无恙。

2.邪袭脉浮:此种浮脉,当属实证,多见于外感新病。外感六淫,邪袭肌表,正气拒邪而不得深入,

正邪相争于肌表,气血搏击于外而脉浮,如太阳病之脉浮。

3.热盛脉浮:六气化火,五志化火,或气血痰食蕴久化热,热盛外淫,搏激气血外达肌表,脉亦可

浮。此种脉浮,均属实证。

4.正虚脉浮:这类脉浮,皆属久病、虚证。久病正虚,脉本不当浮,若反见浮者,可有两种情况。

一是经适当治疗、将养,正气逐渐恢复而脉浮,此是向愈之兆。如《伤寒论》290条:“少阴中风,脉

阳微阴浮者,为欲愈。”327条:“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另一种情况是正气虚衰,

真气浮越于外而脉浮。所谓正虚而浮,当包括阴阳气血的虚衰。阴虚不能敛阳;阳浮于外而脉浮;血

虚不能内守,气失依恋,气越于外而脉浮;阳虚者,阴寒内盛,格阳于外而脉浮;气虚者,不能固于

其位,游荡于外而脉浮。正如《四诊抉微》所云:“内虚之证,无不兼浮”。久病脉浮,可有渐浮、暴

浮两种形式。渐浮者,或正气渐复而浮;或正气渐耗,真气逐渐浮越于外而脉浮。暴浮者,可见于正

气暴脱,真气骤然脱越于外,阴阳离决而脉暴浮,多属回光返照的征象。如《伤寒论》315条“服汤脉

暴出者死”。

由上述可知,浮脉主邪在表,或里热外淫,亦主正虚。

李士懋脉学心悟:沉脉

沉脉和浮脉一样,也有两层意思:一是部位概念。凡重按至筋骨乃得之脉,不论大小迟数、有力无力,

皆曰沉;一是指沉脉,是具有严格特征的一种脉。为了区分二者,前者可称“脉沉”,后者可称“沉脉”。

正常沉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如绵裹砂,内刚外柔。除位居沉位,重按至筋骨乃得这个特征之

外,还须具有“软滑匀”的特征。软与匀,是指脉沉之中有舒缓之象,往来和匀,乃有胃气的表现。沉

滑者,沉为阴,滑为阳,有阳潜水中之象,此为冬与肾之平脉。

沉脉是非常重要的一部脉,因脉以沉为本,以沉为根。脉以虚实为纲,而虚实的区分,又在于沉候

之有力无力。故尔,沉脉极为重要。

脉何以沉?因气血不能外达以鼓荡、充盈血脉,故尔脉沉。

气血何以不得外达?无非两类原因;一类是正气虚衰,气血无力外达,致脉沉;一类是邪气阻遏,

8

气血外达之路窒塞不畅,亦可致脉沉。

一、正虚脉沉

正虚脉沉,可见于阳虚、气虚、血虚、阴虚。阳主动,可推动激发全身之机能。阳虚无力推动激发

气血循行,脉乃沉。气为橐龠,鼓荡血脉。气虚则无力鼓荡,故脉沉。血虚者,无力充盈血脉,致脉

沉。且血虚往往兼有气虚,气血皆不足,脉失充盈鼓荡,故尔沉。阴虚者,血脉失于充盈,脉亦可沉。

正虚而脉沉者,当沉而无力。

当临床见到沉而无力的脉象时,病的性质属虚无疑。但究竟判断为阳虚,还是气虚、血虚,还是阴

虚,这就要结合沉脉的兼脉及望闻问三诊来综合分析判断。阳虚者,脉沉迟无力,伴畏寒肢冷、舌淡

苔滑的寒象。气虚者,脉沉无力,伴有气短、无力等虚象。血虚者,脉沉细无力,伴面色无华、心悸、

舌淡嫩等症。阴虚者,脉沉细而数,伴虚热、舌红少苔等症。

上一课我们讲浮脉时,说正虚可致脉浮,在此又曰正虚脉沉,岂不矛盾?非也。正虚脉可沉可浮,

取决于正虚的程度与方式。阳虚者,虽虚但不甚重时,脉可沉而无力;若阳虚者,导致阴阳格拒时,

阳气外脱,脉可由沉而无力转为虚大、洪数、浮散等。若阳虚进一步加重,连浮越之力亦丧失时,则

脉可由浮大转为沉而微细欲绝,或脉绝。气虚不甚重时,脉不任重按,或按之无力。若气虚而贼火内

炽,则气血因贼火之迫激而外浮,可见洪大虚数之脉。气极虚时,脉可浮散,亦可转为沉而微细欲绝。

因血为气之母,故血虚时,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气虚。气血不足,无力鼓荡血脉,而脉沉细无力。若

血虚不能内守,气失依恋,则气浮于外而脉虚大。尤其当血暴脱时,气乃外越,出现虚大芤革等脉象。

阴虚者,若阳气尚未浮越时,脉象多呈沉细数。若阴虚较重,阴不敛阳而阳越,则脉浮大洪数,或阴

竭于下而阳越于上,呈阳旺阴弱之脉。所以,同为正虚,脉可沉亦可浮,乃取决于正虚程度及方式。

二、邪阻而脉沉

内外之邪阻遏气血外达而导致脉沉,包括六淫、七情及气血痰食等。

1.六淫外袭,可致脉沉。俗皆云浮脉主表,表证脉浮,六淫外袭,脉皆当浮。然临证既久,悉心体

察,发现表证初起,脉竟多不浮,反以沉者为多见。固然,正虚外感之人,脉可不浮;然素体健壮者,

外感初起脉亦多不浮。究其原委,盖因邪气闭郁使然。

阴邪袭于肌表者,以阴邪其性凝泣收引,腠理闭郁,经脉不畅,气血不能外达,故脉不仅不浮,反

而见沉。如《四诊抉微》云:“表寒重者,阳气不能外达,脉必先见沉紧。”又云:“岂有寒闭腠理,营

卫两郁,脉有不见沉者乎。”

新感温病初起,邪袭肺卫,脉本当浮。以温邪为阳邪,阳主动,又外袭卫分,脉本当浮。但征之临

床,发现温病初起,脉亦多不浮,反而以沉为多见。何以温病初起脉亦多沉?因温邪上受,首先犯肺,

肺气闭郁,气机不畅。温邪蕴阻于肺而为热,卫阳不宣而恶寒,气血不得外达而脉沉。故虽为温病初

起,脉沉乃理释然也。由此可知,沉脉主表。

当然,并非表证不见脉浮。当外邪化热,热郁而伸时,鼓荡气血外达,脉方见浮。若热势进一步亢

盛,则气血为热所迫而外涌,脉不仅浮,且呈洪数之象。此时已由太阳传入阳明,或由卫分传入气分。

浮脉主表,似乎成为互古不易之定论。所以脉浮与否,成为判断表证有无的主要依据。但通过上述

论证,当知表证初起脉并不浮。那么表证当如何判断呢?判断表证有无的主要标志当是“恶风寒”,有

9

一分恶寒有一分表。当然,热郁、阳虚皆可恶寒,但与表证之恶风寒有别。表证之恶风寒,尚须具备

以下特点:第一,发病初起即有恶风寒;第二,恶寒与发热并见;第三,表证不解,则恶风寒不除;

第四,发热恶风寒的同时,伴有头身痛、鼻塞咳嗽等证。有符合上述特征的恶风寒,就有表证存在;

无此特征的恶风寒,就无表证。所以,表证存在与否,不以脉浮沉为据。

2.情志拂逆,可致脉沉。情志拂逆,扰乱气机,气血不能畅达,故尔脉沉。沉脉之中,可兼实、弦、

细、涩、迟、结等。这些不同脉象的出现,病机相同,都是由于气郁,气血不能畅达所致。由于郁滞

程度不同,正气盛衰有别,因而出现沉中兼弦细涩迟等。

3.痰饮、湿浊、瘀血、食滞、水蓄、积聚、腑实、火郁等诸多有形之邪,皆可阻滞气机、气血不畅、

脉道不利而脉沉。由于阻滞的邪气不同,阻闭程度相殊,沉脉可兼滑、弦、细、软、涩、实、结、躁,

甚至脉伏、脉厥。因皆属邪实,故皆沉而有力。

脉学心悟:迟脉

迟脉皆以至数论,曰一息三至。若仅以至数分,有些问题就难以解释。迟脉分部,脉书皆有

寸迟、关迟、尺迟之分。若独寸迟,则当一息三至;关尺不迟,当一息五至,寸与关尺的脉率当不一

致。再如,《金匮要略》胸痹篇育“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寸迟当为一息三至,关数当一息六至。

寸关尺本一脉相贯,一气而动,三部脉率应是相等的,不可能出现各部至数不一的情况。若坚持以至

数分迟数,那么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自古迟脉分部而论是错误的,仲景的寸迟关数是荒谬的。

我们认为,迟数脉的确定,应以脉象为据,而不重在至数。脉的每次搏动,来去皆迟慢,不论至数

为三至、四至乃至五至,皆曰迟。

据之临床,事实上一脉三部,至数定然一致,而脉象可各不相同。以脉象论迟,则某部独迟就不难

解释了。所以,迟脉的特征,应重在脉象,而不重在至数。

或问,迟脉来去迟慢,涩脉来去艰难,二者如何区分?二者的共同点是来去皆迟慢艰难;异点是涩

脉搏起时的振幅小,而迟脉搏起之振幅不小。

脉迟,缘于气血运行迟滞,致使脉之来去皆迟慢。导致气血运行迟滞的原因,不外正气虚衰,气血

不振;或邪气阻遏,气血不得畅达。

1.正气虚衰气血不振

正气虚衰,包括阴阳气血的虚衰,皆可令气血不振,运行不畅而脉迟。

①阳虚脉迟:阳虚不能温煦、推荡气血运行;阴寒内盛,又使气血凝泣不行,故脉来去迟慢。凡肾

阳虚、脾阳虚、心阳虚、肝阳虚者,皆可令脉迟。此迟,当沉而无力。

②气虚脉迟:气虚,无力鼓动血脉,率血而行,致脉来去迟慢。此迟,必迟而无力

③血虚脉迟:血虚,不能充盈血脉,脉道枯而涩滞不利,故脉来去皆迟慢。如《伤寒论》50条:“假

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阳虚、气虚、血虚,皆可致脉迟而无力。其鉴别之点在于:阳虚者,伴畏寒肢冷、舌体淡胖等症;

10

气虚者,伴气短无力症,而寒象不著;血虚者,伴面色无华、心悸、舌淡、脉迟无力而兼细。

④阴虚脉迟:阴虚之脉,多为细数或虚数,迟虽少见,但不是绝对没有。如热邪灼伤津液,血稠浊

而行迟,亦可导致脉迟。阴虚脉迟者,舌质红绛少苔,伴阴虚阳亢之热象。

2.邪气阻遏气血不畅

六淫外客,七情内伤,气血痰食等,皆可阻滞血脉令脉迟。

①寒邪所客:寒为阴邪,其性收引凝泣,气血不得畅达而脉迟。如《金匮要略》痉证中有载:“太

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然脉反沉迟。”既为太阳证,脉本当浮,何以反见沉迟?乃风寒之邪

客于血脉,气血不得畅达而脉迟。

②热邪壅遏:热壅于内,一方面可阻遏气机,使气血不得畅达而脉迟,另一方面,热邪耗伤阴液,

血液稠浊而行迟,故尔脉迟。热闭愈重则脉愈迟。如《伤寒论》208条:“阳明病脉迟……大承气汤主

之。”大承气汤乃攻下热结之峻方,竟然脉迟,可知此迟非寒,乃热闭使然。此种脉迟,必按之有力,

且有一种躁扰不宁之象。进而察其舌,舌质必老红、苔必老黄,伴胸腹灼热等内热亢盛之象。

③气机郁滞:七情所伤,气机郁滞,气血不能畅达,致令脉迟。

④痰饮、淤血、食积阻滞气机,气血不得畅达,亦可致脉迟。

应该注意:正虚而脉迟者,沉而无力;邪阻而迟者,沉取有力。

脉学心悟:数脉

一息六至为数。此以至数论数脉。余以为数脉重在脉象,而不重在至数。脉来去皆快,即为数脉。

至于脉的至数,可一息六至,亦可一息五至、七至。《内经》云数脉之象“脉流薄疾”。薄者,迫也;疾

者,迅也。脉来去疾速急迫,就是数脉。显然《内经》是以脉之形象而不是以脉之至数论数脉。《脉经》

亦云:“数脉去来促急。”也是以“象”论数脉,而不是以至数论数脉。既使脉来一息六至,但来去均无

疾迫之感,仍不以数脉论。所以,数脉尤重在脉象。否则,历来脉书都以寸关尺分部论数如何解释?“寸

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者,又如何解释?

儿童稚阳之体,脉数为平。病脉之数,有阳热亢盛及正虚两类原因所形成。

1.热盛脉数

阳热亢盛而脉数者,可见于六气化火、五志化火,以及痰饮、湿浊、瘀血、食积等蕴而化火,致

阳热亢盛。热盛,则搏击气血,气血行速而脉来疾迫致脉数。

由于引起阳热亢盛的原因不同,所以数的兼脉也不同。气郁化火者,脉多沉数,或沉弦而躁数。

外感六淫化热者,脉多洪数,或沉实而数。痰、食蕴久化热,脉多滑数。湿邪蕴而化热,脉多濡数。

当然,除兼脉不同外,其他症状和体征亦各有特点,当相互参照,以资鉴别。这类数脉,皆属实热,

当数而有力,治当以凉泻为主。

2.正虚脉数

11

正虚,包括阴阳气血的虚衰,皆可致数。

(1)阴虚脉数:阴虚不能制阳,则阳相对亢盛,鼓荡气血,脉流薄疾而脉数。此数,多见细数。若

阴虚不能内守而阳气浮越者,脉可浮数而大,但不任重按。

(2)阳虚、气虚、血虚者,脉皆可数。因正气虚衰,气血张皇,奋力鼓搏以自救,致脉来急迫,且

愈虚愈数,愈数愈虚。此数也,或沉细而数,或浮大而数,然必皆按之无力,治当温补。

《脉学心悟》:滑脉

滑脉之象,往来流利,如贯珠转动,往来前却。《脉经》曰:“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与数相

似。”滑与数,皆往来流利。但滑脉的主要特征是往来前却。前是前进,却是后退。进而复却,如珠之

滚动。数脉的主要特征是往来急迫,而滚动之感不著。

平人见滑脉,乃气血旺盛。肾之平脉沉而软滑。以肾藏精,五脏六腑之精皆聚于肾而藏之。精血同

源,肾之精血充盛脉乃滑。又肾脉沉,乃封藏之象;滑为阳,乃火潜水中,故肾脉沉而软滑为平。孕

妇聚血以养胎,故血盛而滑。

1.邪阻

滑为邪盛有余之脉。邪气阻遏,气血欲行而与邪搏击,则激扬气血脉滑。犹如河中有石,水流经

时,则与石搏击,激起波澜。故《金匮》水气病篇曰:“滑则为实。”

可以导致滑脉的邪气很广,热盛、水蓄、血结,气壅、痰饮,食积等皆可致滑。如《伤寒论》350

条云:“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伤寒论》256条:“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此言

宿食致滑。《金匮》水气病篇:“沉滑相搏,血结胞门。”此言血结致滑。《金匮》脏腑经络篇:“滑则为

气。”此言气壅而滑。《伤寒论》138条;“小结胸,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此言痰热致滑。以上皆为邪实而致脉滑。

或问既为邪阻,脉何不沉、迟、细、涩、结而反滑?盖邪阻重者,气机阻滞亦重,气血通行艰难,

故脉见沉迟细涩结之类,甚至脉闭伏而厥。若虽有邪阻,但邪阻不甚,气血与邪搏击而波澜涌起,则

脉可滑。此滑必按之有力。

2.正虚脉滑

正虚者,脉本不当滑。因气血已亏,鼓荡乏力。脉何由滑也。所以张路玉说:“滑脉无无力之象,

无虚寒之理。”但是当正气虚衰较重,不能内固而外泄时;或正虚贼火内炽时,脉亦可滑。如《脉学辑

要》云:“然虚家有反见滑脉者,乃元气外泄之候。”《脉理求真》亦曰:“或以气虚不能统摄阴火,脉

见滑利者有之.”此滑当按之无力。

临床因正虚而脉滑者,常见脾虚生痰者,亦滑而无力,或缓滑不任重按。

若脉滑实坚搏弹指,乏和缓之象,乃胃气败。如真心脉“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此为真

脏脉,乃大虚之象不得误认为实脉

《脉学心悟》:涩脉

12

(一)脉象

关于涩脉的脉象,较难把握。历代都加了很多限定词,列举了很多比喻。本想把涩脉说得更明确,

反倒滋生出许多冗词蔓语,使涩脉模糊难识。

涩脉的本意是往来涩滞,正如王冰在《素问•脉要精微论》注解中所说:“涩者,往来不利而蹇涩

也。”王叔和改为:“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提出了涩脉的五个条件,即细、迟、止、

散、往来难,后世多宗此说。如《脉诀汇辨》曰:“迟细而短,三象俱足。”也就是说。涩脉必须具备

迟、细、短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李濒湖曰:“参伍不调名曰涩。”在细迟短三条件上,又加上了至数

不齐的“参伍不调”。又曰:“散止依稀应指间,如雨沾砂容易散。”在细迟短止的四个条件上,又加上

了散与虚软无力。综合起来,涩脉的条件是细、迟、短、止、散、虚、往来难七个要素。可是《素问•

调经论》载:“其脉盛大以涩”,由句意可知,此涩绝非指尺肤之涩,而是言脉象之涩。涩脉与盛大脉

并见,既然盛大,就不会细短,涩脉的条件起码三缺二。可见,短细并非涩脉的必备条件。《灵枢•胀论》

曰:“其脉大坚以涩者,胀也。”《难经》58难曰;“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而紧涩。”涩当细迟短且无力,

而盛紧坚大皆长大有力之脉,何能与涩并见?《伤寒论》363条云:“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涩兼

迟,当一息三至,何能与数并见不悖?《伤寒论》274条:“阳微阴涩而长者”。涩脉当短,何以与长并

存,涩脉的细迟短散虚与上述的数长盛大坚紧是不可能并见的。可见,涩脉未必细散虚。

后世医家又提出:“参伍不调名曰涩。”参伍不调,医家多解为三五不调,中有歇止。肺之平脉多

浮短而涩,若果有歇止,且三五不调,脉律如此紊乱,肯定不是正常脉,焉能称为平脉?再者,涩脉亦

有寸涩、关涩、尺涩之分部,脉本一气相贯,岂能寸脉三五不调,而关尺脉律整齐?所以,涩脉不当有

歇止。“参伍”一词见于《内经》有二,《素问•三部五候论》云:“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死。”《素

问•八正神明论》云:“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参伍”,《说文解字》

段注:“凡言参伍者,皆谓错综以求之。”王冰注:“参谓参校,伍谓类伍。参校类伍而有不调,谓不率

其常则病也。”

据《内经》两处用“参伍”一词的意思,是参校类比以推求的意思。“参伍不调”是指经过参校类比、

分析推求,以知人之形与气、人与时令不相调和,此为病。把“参伍”当作“三五”的大写,直译成“三五”

已谬;而且《内经》两句原文,并没有三五不调的含义,再衍生出歇止的意思,其谬再矣。参伍不调,

《内经》中从未指涩脉而言。至于何人首先发明的“参伍不调名曰涩”,尚无确据,后人随之敷衍出涩

脉“三五不调,中有歇止”的错误,人云亦云,谬误流传至今。

综上所述,涩脉当无迟、细、短、散、虚、止这些条件,仅剩下“往来蹇涩”这惟一的特征了。“往

来蹇涩”,若指脉的来去皆艰难,这与迟脉的往来迟慢是一个意思,迟涩二脉就无分别,而是一种脉象。

所以,“往来蹇涩”不是指脉的来去艰难迟慢,而是指脉搏起之振幅小。这是由于气血滞涩,或气血虚

衰,不能畅达以鼓荡充盈血脉而形成的脉象。笔者临床即以脉来搏起之振幅小,作为判断涩脉的惟一

特征。无论脉体大细长短,脉力有力无力,脉律齐与不齐,脉率或数或迟,只要脉来搏起之振幅小,

就是涩脉。此亦即往来蹇涩之意。

(二)脉理与主病

涩脉振幅小,因于气血鼓搏不利所致。气血鼓搏不利的原因,无非是气血虚而鼓搏无力;或气血

为邪所阻,不能畅达以鼓搏于脉,致脉幅小而为涩。

1.气血虚而涩

13

血虚可致脉涩,故涩脉主精亏血少。对此,诸医家均无异议。精血同源,血少无以充盈血脉,故

脉来蹇涩。因于血少,故见心痛、怔忡、经闭、艰嗣等。

对于涩主气虚,众医家皆非之。因《内经》云:“涩者阳气有余也。”历代医家多宗此说,认为涩

为多气。如《脉经》云:“脉涩者少血多气。”《千金方》:“脉涩者,少血多气。”《诊家枢要》:“涩为

气多血少之候。”《脉确》:“涩脉血少气有余。”果若血少气有余,则鼓荡有力,脉当见浮、芤、革、

虚等,而不会出现涩脉,这似乎与《内经》原文相悖。实则《内经》所指的阳气有余,是指气滞而言。

如《外科精义》曰:“脉涩则气涩也。”《脉学辑要》曰:“又有七情郁结,及疝瘕癖气,滞碍隧道而脉

涩者。”《脉学阐微》亦云:“涩脉多见于情志不遂,血运郁涩所致。”至于涩主气虚,仅有少数医家论

及。如《景岳全书》云:“涩为阴脉,为气血俱虚之候。”《脉理求真》曰:“涩为气血俱虚之候。”由

此可见,气血虚,无功鼓搏于脉,致脉之搏幅小而形成涩脉。因虚而涩者,当按之无力。

2.邪阻气机不畅而脉涩

邪阻气机不畅,气血不能畅达以鼓搏血脉,致脉幅小而形成涩脉。起到阻滞作用的邪气,主要为

外邪所客、气滞、血瘀、寒盛、热邪、食积等。如《伤寒论》48条:“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此涩,即表邪郁遏使营卫不畅,阳气拂郁不得发越而致涩。《脉理求真》曰:“然亦须分寒涩、枯涩、

热涩之殊耳。”指出涩脉可因寒客、阳虚、阴血枯涸、热邪壅塞所致。《脉学辑要》云:“食痰胶固中外,……

七情郁结,及疝瘕癖气,滞碍隧道”,皆可致涩。

正虚之涩,脉涩而无力,邪阻之涩,脉涩而有力。恰如《脉学辑要》所说:“脉涩者,宜甄别脉

力之有无,以定其虚实耳。”

《脉学心悟》:虚脉

(一)脉象

《脉经》云:“虚脉,迟大而软,按之不足,隐指豁豁然空。”这里提出了虚脉的组成有四个要素,即

浮、迟、大、空。后世医家多宗此说。

古代对虚脉的描述,只有一个要素,即按之无力,并不含有浮、迟、大的意思;《素问•示从容论》:

“今夫脉浮大虚者,是脾气之外绝。”《素问•刺疟篇》:“疟证脉大虚。”《素问•五脏生成篇》:“黄脉之

至也,大而虚。”《内经》是把浮、大、缓作为虚脉的兼脉,则知虚脉本身并不具备浮、大、缓的特征。

再者,《金匮•虚劳篇》:“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脉极虚亦为劳。”将虚与大对举并论,则知虚未必大。

《金匮•血痹篇》:“脉极虚芤迟。”迟乃虚之兼脉,知迟非虚脉固有之特征。所以虚脉的主要特征就是按

之无力,至于浮否、迟否、大否,都不是虚脉本身固有的要素。

(二)相类脉

虚脉的主要特征就是按之无力。与此相似的脉象尚有浮、芤、革、散、微、弱、濡,须加以鉴别。

1.虚与浮:浮脉轻手而得,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其不足,仅与浮取相比较而言,并非按之无力。

而虚脉是按之无力。

2.虚与芤:芤脉浮大中空有两边。其中空,按之有陡然空豁之感;虚脉虽按之无力,尚未致空豁。

14

3.虚与革:革脉形如按鼓皮,浮取时浮大有力,有如鼓皮绷紧之感,但按之豁然,有出无入。虚脉

浮取力不足,不似革脉之浮大有力;按之力益减,尚未至革脉之空豁。

4.虚与散:散脉浮大极无力,散漫无拘,脉之边际模糊,如杨花散落之飘忽轻虚,踪迹不定。虚脉

虽浮无力,然脉之边际尚清,且无力之程度无散脉之甚。

5.虚与微:微脉浮细无力,其细与无力程度,皆甚于虚脉。

6.虚与弱:弱脉沉弱无力,不见于浮位,其细与无力程度,亦皆甚于虚脉。

7.虚与濡:多数脉书皆以浮而柔细称作濡。笔者认为,濡脉就是软脉,非必兼浮细。其软,亦是脉

力不足,但不似虚脉无力之甚。若濡果为浮而柔细,则与微脉只是细与无力的程度略有差异,临床上

二者难以区分,迳可视为一种脉象。

(三)脉理与主病

虚脉是非常重要的一部脉,因脉以虚实为纲,脉虚则正虚。

虚脉主正气虚。凡阴阳气血亏虚,皆可形成虚脉。阳气虚,血脉搏击无力,则脉虚。阴血虚者,不

能内守而阳气浮;阴血不能充盈血脉而脉不任重按,致成虚脉。临床凡见到虚脉,肯定是正气虚衰无

疑,至于究竟为阳虚、气虚,抑或阴虚、血虚,则要结合兼脉以及神、色、舌、症等综合判断。

《脉学心悟》:实脉

(一)脉象

典型的实脉,是浮中沉皆大而长,搏指有力。但有些实脉并不很典型,或浮取时不著,而中取、沉

取时大而有力;或脉大而有力并不长;或浮中沉皆有力,但不甚大。凡此,皆可称为实脉。所以,实

脉的主要特征是大而有力,致于浮与长,不是主要特征。

(二)相类脉

实脉的主要特点是大而有力。与此相类的脉有沉、牢、洪。

1.实与沉:沉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内刚外柔,不似实脉之三候皆大而有力,即使沉取时较有力,

亦不如实脉之大而有力。

2.实与牢:牢脉位沉而实大弦长,浮中不见。牢脉亦可称沉实脉。

3.实与洪:洪脉来盛去衰,似波澜涌起,虽浮大,但按之稍减,不似实脉之大而搏指有力。

4.实与长:长脉过于本位,迢迢悠扬,如揭长竿之末梢,不似实脉之大而搏指。若长脉太过,长大

而坚搏,亦即实脉。

(三)脉理与主病

15

1.邪实:

实脉主实证。邪气亢盛,正气奋与邪搏,鼓荡气血,故见实脉。

(1)外感:外感六淫,邪气亢盛,正与邪搏,脉可实。或六淫化火,三焦热盛,搏击气血,鼓荡血脉

而脉实。治当清热泻火,或通腑逐热,或发汗祛邪,皆宗“实者泻之”之法以逐邪为务。

(2)内伤:内伤杂病中常可见实脉,这种实脉就比较复杂。若脉实、舌红苔黄,确有热象可据者,属

火热亢盛之实证,当清热泻火。若脉实而舌不老红、苔不老黄,无热象可凭者,可因于痰浊、瘀血、

食积等,邪气阻隔于里,气机逆乱,正气奋力与邪相搏,气血激荡而脉实。亦可见于肝气横逆,气逆

则血逆,气血奔涌,鼓荡血脉而脉实。

2.正虚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实脉反主虚证。如胃气衰竭,真气外泄,脉见强劲搏指,失却冲和之象,可见

实脉。如《伤寒论》369条:“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此时实脉,并非实证,乃胃气衰

败,万万不可误予攻伐。

冲气上逆而脉实。张锡纯认为:“八脉以冲为纲”,“上隶于胃阳明经,下连肾少阴经。”当胃虚不固,

或肾虚不摄时,冲气上逆,干于气血,脉可实大。张氏曰:“脉弦大按之似有力,非真有力,此脾胃真

气外泄,冲脉逆气上干。”治当培元佐以镇摄。

脉学心悟:长脉

(一)脉象

长脉过于本位。上过于寸,下过于尺。不大不小,不疾不徐,直上直下,名之曰长。若仅上部脉长,

名之曰溢,若仅下部脉长,名之曰覆。关脉位居寸尺之间,上则为寸(关脉腕端),下则为尺(关脉肘端),

无所谓过于本位,所以关脉无长。

(二)脉理与主病

1.常脉

脉来悠扬而长,乃气血昌盛之象。强壮高大之人脉可长。此即《内经》所云“长则气治。”

春脉可长,以春为阳气升发之时,气张而脉长。肝应于春时,其政舒启,肝之常脉可长。

平脉之长,当迢迢自若,如揭长杆之末梢,悠扬而长。《诊家正眼》曰:“长而和缓,即含春生之气,

而为健旺之征。”

2.病脉

病而见长,当长而搏指有力。因于气血奔冲亢盛,鼓荡血脉而逆长。能够使气血亢盛奔冲的原因,

常见于热邪蒸迫及气逆亢盛。

16

(1)主肝病:肝气亢逆,气血随之而涌,则脉来搏坚而长。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曰:“病肝脉来,

盈实而涌,如循长竿,曰肝病。”其症可见头晕、头痛、耳鸣、目眩、胁下胀痛,甚或动风、眩仆等。

(2)阳热亢盛:阳热盛则激荡气血,搏击于脉而脉长。

阳热的形成,可由于六气化火,五志化火,以及气血痰食蕴久化热。虽脉皆长而亢盛,但由于致病

因素不同,其症有别,临床当须分辨。

(3)阴证见长脉:阴证渐见脉长,乃正气来复,阴证转阳向愈之征。如《伤寒论》274条:“太阴中

风,四肢烦痛,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长为阳脉,乃气血旺盛之脉,故知欲愈。

《脉学心悟》:短脉

(一)脉象

短脉的特点是两头短绌,寸尺不能满部。

(二)脉理与主病

1.常脉

秋之常脉浮而短涩。肺与秋相应,肺之平脉亦浮而短涩。秋气敛肃,人亦应之,气血内敛,不能充

分充盈鼓荡血脉,故脉见短。此乃平脉。

2.病脉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短则气病。”气病不能帅血而行,充盈鼓荡于血脉,致两头短绌而为短脉。

所谓气病,包括气虚与气郁两类。

(1)气虚:气虚者,既无力鼓荡血脉,又无力帅血以充盈血脉,致脉短。其短,乃因虚所致,故必短

而无力。如《伤寒论》211条:“发汗后,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此即阳虚而短。

(2)气郁:导致气郁的原因,可因七情所伤,亦可因于痰饮、食积、瘀血、火郁等邪气壅遏,阻滞气

机,可致脉短。其短,乃因邪实气郁所作,必短而有力,兼有不肯宁静之感。如杨仁斋云:短脉,“无

力为气虚,有力为壅,阳气伏郁不伸之象".

脉学心悟:洪脉

(一)

脉象:洪脉之象,浮大有力,以大为主要特征。

洪脉古称曰钩,后世以洪脉相称,钩脉逐渐被洪脉所取代。为什么古代将洪脉称为钩?关于钩的含

义是什么?遍查各书,均无满意的解释。余意度之,洪脉盛大,来时如洪波涌起。波涛奔涌之时,浪头

17

前曲,其状如钩,故古人将洪脉以钩相喻,亦即以洪波喻洪脉。

医家多以来盛去衰描述洪脉。来盛,指血脉搏起之时,其势如洪波涌起,满指滔滔,浮大有力。去

衰,却难体会。当脉回落之时,脉势皆衰,非独洪脉,所以,去衰并非洪脉独有之特征。

(二)相类脉

洪脉,以脉大为主要特征。实、芤、革、虚、散亦皆浮大,故须加以鉴别。

1.洪与实:实脉浮中沉皆大而有力,洪脉大而兼浮,但脉力逊于实脉,且按之力减。

2.洪与虚:虚脉浮大无力,按之益甚,脉力远逊于洪。

3.洪与散:散脉其形更浮大,边际模糊,状若无涯,浮游飘忽,极为无力。

4.洪与芤:芤脉亦浮大,然按之陡然空豁。不似洪脉之有力,按之满指滔滔,无空豁之感。

5.洪与革:革脉亦浮大,其浮大有如鼓皮之绷紧,缺乏弹性,且按之空豁,不似洪脉之浮大,搏幅

亦大,按之有涌盛之感。

6.洪与大:多数医家将洪与大视为一脉,洪即大。笔者认为,大脉只强调其脉体阔大且有力,不强

调脉位之浮沉。洪应兼浮,且脉之搏幅亦大,脉虽有力,尚较柔和,不似大脉之力强,洪大应分之为

妥。

(三)脉理与主病

1.常脉

夏季与心之常脉应洪。夏季阳气旺盛,气血涌盛于外,鼓荡充盈于血脉,致脉洪。心主火,与夏相

应,故心脉为洪。《素问•王机真脏论》曰:“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故其气来盛

去衰,故曰钩。”

2.病脉

(1)热盛:外邪入里化热,或五志化火,或痰、湿、食积、瘀血蕴而化热。热盛蒸迫气血,脉流迫疾,

鼓击血脉而脉洪。症见壮热、烦渴、大汗,或出血、疮疡等。《难经》14难曰:“脉洪大者,苦烦满。”

《伤寒论》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温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金匮肠痈

篇》:“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2)气虚:饮食劳倦伤脾,脾胃气弱,正气虚衰,阴火内炽,激荡气血而脉洪。《脾胃论》卷中:“脾

证始得,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此洪,乃因虚所致,故当沉取无力,治以甘温除

大热法。

(3)阴虚:阴虚不能内守,阳气浮于外而脉洪。或阴竭于下,阳越于上,阳脉洪大,阴脉沉细。阴虚

阳浮者,舌当光绛无苔。

18

(4)阴寒内盛: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格阳于外而脉洪。此洪也,必沉取无力,舌质淡胖。

(5)虫扰:蛔虫扰动气血,气血逆乱,脉亦可洪。《金匮•趺蹶篇》曰:腹痛有虫,“其脉当沉若弦,

反洪大,故有蛔虫。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大则病进。”丹溪曰:“大,洪之别名。”新病脉大有力为邪盛,久病脉大

无力为真气外泄。皆为病势将进一步发展恶化,故曰病进.

脉学心悟:微脉

(一)脉象

微脉浮取而见,极细而无力,犹如羹上飘浮之肥油,按之欲绝,如有如无。在有些医藉中,复合脉

言微时,很多不是指微脉,而是起形容词作用,有“少许的”、“略微的”意思,此时不作微脉看待。如

《素问•平人气象论》论曰:长夏胃微软曰平。”亦即略微软弱的意思。若把微看成是微脉,即微而软,

当是胃气衰而不是平脉了。

(二)相类脉

微脉浮细无力,与细、弱、濡相类,须加以鉴别。

1.微与弱:二者都极细而无力,但脉位不同。微脉见于浮位,弱脉见于沉位。

2.微与细:二脉虽均细,但微较细脉更细。细脉不强调脉位、脉力,只要脉体细,就是细脉。徽脉

虽细,但脉位必须浮,脉力必须无力,按之欲绝。

3.微与濡:濡脉的特征,都称其浮而柔细。笔者不赞同这种看法。因为濡即软,对脉位、脉体、至

数都无特殊限定,只要脉有柔软之感,就是濡脉。若果以浮而柔细称为濡,则与微脉较难区分,顶多

说微比濡更细、更无力而已,实则可迳视为一脉。

(三)脉理与主病

脉的搏动,依赖阴血的充盈,阳气的鼓动。气血皆衰,脉失血之充盈而细;脉失气之鼓荡而无力;

血虚不能内守,气虚不能固于其位而外越,故脉浮,于是形成浮细无力,按之欲绝之微脉。如《脉学

阐微》曰:“微为气血不足,阳气衰微之象。”

1.气血衰弱

气血弱,则无力充盈鼓荡血脉而脉微。如《金匮•水气病篇》:“微则无胃气。”《金匮•呕吐哕篇》:“微

则无气。”

2.阳气虚衰

阳气虚衰,无力鼓荡血脉,脉亦可微。症见畏寒、肢厥、萎靡、嗜卧、吐利、胀满等,少阴篇中恒

多见之。如《伤寒论》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伤寒论》286条:“少阴病,脉

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

19

3.邪去正未复

久病脉微概作虚治。新病邪去正虚未复而脉微,为欲愈之兆。例如《伤寒论》287条:“少阴病脉紧,

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伤寒论》254

条:“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金匮•呕吐篇》:“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当然,

此种脉微,未必都是浮细无力之微脉,亦可指脉见和缓或缓弱无力之脉,此皆为邪去,正气未复,向

愈之征。

(四)微脉主实析

《金匮•腹满宿食篇》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

脉既已见微,尚用大承气汤,似乎此微当为邪阻无疑。《脉理求真》亦曰:“然有痛极脉闭,脉见沉伏,

与面有热色,邪未欲解,并阴阳俱停,邪气不传,而脉俱见微者。若以微为虚象,不行攻发,何以通

邪气之滞也。”

微脉主邪实,余以为不然。上述之微脉,乃沉取而见,实为沉伏之脉,或沉涩之脉,并非浮细无力

之微脉。景岳云:微脉“当概作虚治。”诚有见地也。

《脉学心悟》:紧脉

(一)脉象

紧脉的主要特征就是左右弹指,不拘于指下一定部位,这个特点,古人喻为“转索”、“切绳”、“纫

箄线”。

所谓“转索”,就是指脉的搏动,犹如绳索之转动,左右弹指无定处。因绳索是数股拧在一起,状若

麻花,有凹有凸。当绳索转动而前时,凹凸交替更迭,凸处或转于脉之左侧,则左侧弹指;凸处或转

于脉的右侧,则右侧弹指,切之,脉左右弹指,不恒在一处搏动。有左右交替弹指之感,所以古人喻

为“切绳”、“转索”、“左右弹指”。至于“如纫箄线”,指竹箄纵横交错编织,凹凸不平,摸之凹凸交替

出现,亦如转索无常。诸比喻中,以转索喻紧脉最为贴切、形象。

紧脉脉位不定,可见于浮位,亦可见于沉位;至数,或迟或数。因紧为拘束之象,故脉体一般不大,

或竟偏细。脉力可强可弱,因虚实不同而异。其象如切绳,故脉多长而不短绌。

(二)脉理与主病

紧脉为拘急敛束之象。脉的调和畅达、正常搏动,取决于气血的和调、畅达。当气血为寒束或邪阻,

不能调和畅达,则脉失阳气的温煦鼓荡,以及阴血的充盈濡养,脉即拘急敛束,而呈现紧象。若阳气、

阴血不足,无力温养濡润,脉亦可拘急而紧。二者一虚一实,当以沉取有力无力加以区分。

1.紧脉主寒

紧为诸寒收引之象。寒性凝泣收引,脉绌急而紧,左右弹指。寒袭于表,则肌表之经脉气血不得畅

达,不通而头身痛。寒袭于里,则里之经脉气血不得畅达,经脉拘急收引而胸腹痛。

20

2.紧脉主邪阻

气血为邪气所阻遏,脉失阳气之温煦鼓荡、阴血之充盈濡养,亦可拘急而为紧。如《伤寒论》355

条:“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此即邪阻气机,脉失阳气之

温煦而乍紧。阳不达于四末而手足厥冷。以瓜蒡散吐邪,祛其壅塞畅达气机,阳气敷布,脉紧自除,

肢厥自愈。

(1)宿食阻遏:《金匮•腹满篇》:“脉紧如转索无常者,宿食也。”又曰:“脉紧,头痛风寒,腹中有

宿食不化也。”此即宿食阻隔气机,经脉失于阳气之温煦鼓荡,拘急而紧。头痛风寒者,非风寒所客,

乃宿食不化,郁滞气机,阻气不升而头痛,状如风寒,而实为食积类似伤寒。

同为食积,何以脉可滑、可紧、可涩、可伏?皆因食积阻滞程度不同所致。阻滞轻者,气血尚可通

达,但有食阻,激起波澜而脉滑。若阻滞重者,则经脉失于阳气温煦、阴血濡养,则脉拘急为紧。若

阻滞再重,则脉可涩、可伏,甚至可厥。

(2)阴浊闭阻:《金匮•腹满篇》云:“脉紧大而迟者,必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

《金匮•痰饮篇》:“膈间有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阴浊阻滞阳气。经脉失

于阳气之温煦鼓荡,故尔脉紧。下其阴浊,阳气得伸,脉紧自去。

(3)热结阻滞:《伤寒论》221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

恶热,身重。”一派阳明热结之象,脉反紧,此即热结阻隔气机,气血被缚而不肯宁静,左冲右突,形

成左右弹指之紧脉。又如《伤寒论》135条:“结胸热实,脉沉而紧。”仲景明确指出热实致紧,可知紧

亦主热结。

3.紧脉主虚

(1)亡阳:阳虚阴寒内盛,经脉拘急而为紧。如《伤寒论》283条:“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

亡阳也,此属少阴。”又如《伤寒论》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

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此亦为阳虚水饮上泛而脉紧。

(2)亡血:阴血虚,不能濡养经脉,致经脉拘紧而为紧。如《伤寒论》86条:“衄家,不可发汗,汗

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目旬,不得眠。”

脉紧皆言其挺劲、有力、弦强。若因邪实、寒盛者,固可挺劲、有力、弦强;若因阳虚而阴盛、正

气虚衰乃至亡阳者,脉当紧而无力。故不可概云紧脉挺劲、弦强.

脉学心悟:缓脉

(一)脉象

缓脉之象,当不浮不沉,不大不少,不疾不徐,不亢不弱,往来均匀,悠悠扬扬,状如轻风吹拂柳

梢,轻舒摇曳。

医家皆以“四至为缓”,余以为不尽然。缓脉重在脉象,而不重在至数。既使至数稍快或稍慢,其象

轻舒和缓,即为缓脉。若从容之象已失,纵然四至,亦非缓脉。

21

(二)脉理与主病

1.平脉

正气充沛,气血调和畅达,脉即舒缓,此为有胃气、有神的表现,属于常脉。《素问•平人气象论》

曰:“平脾脉来,和柔相离,如鸡践地,曰脾平,长夏以胃气为本。”和柔,即壅容不迫也;相离,即

匀净分明也。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脾胃气旺,气血充盛,故脉缓。此为脾之平脉。

即使病脉,中有和缓之象,为胃气尚存,虽重不俱;若无和缓之象,即胃气已亡,虽轻亦足堪虞。

2.病脉

(1)营虚卫强:太阳中风脉浮缓,为风伤卫,卫强营弱,营卫不和。寒为阴邪,阴胜则脉拘急而为紧;

风为阳邪,阳胜而脉驰纵,故脉缓。其缓也,因气血受风阳之鼓动,故缓而兼浮。

(2)脾虚湿盛:湿性濡,湿盛可令经脉弛张,故脉缓。

湿有内外之分,然皆以脾胃为重心。湿邪外受,必有内湿相合。外湿内湿虽然有别,但又密切相关,

均可致脉缓。湿盛者,脉缓且软;脾虚者,脉缓而无力。以脾虚生化不足,气血皆虚,其行徐缓,鼓

搏不力,故脉缓。如《诊家枢要》曰:“缓以气血向衰,故脉体徐缓尔。”

(3)热盛脉缓:热盛则令经脉驰纵,致脉缓;热盛迫激血脉而脉大,故热盛者,脉可缓大。如《伤寒

论》278条:“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以脾家实。”脾家实,即脾经热盛。热盛脉纵,

故见缓脉。景岳云:“缓而滑大者多实热。”

脉学心悟:芤脉

(一)脉象

芤脉浮大,按之边实而中空,如按葱管。

所谓“边实”,是指脉的上下两边,还是指左右两边?众说不一。《脉理求真》曰:“芤则如指著葱,

浮取得上面之葱皮,却显得弦、大;中取减小空中;按之又著下面之葱皮而有根据。”这是明确无误地

指上下两边。脉之上边,易于触知;脉之中间,搏指已然无力,有中空之感;再按之至沉,只能更加

无力或无,何以沉取反能强实搏指,这是不可能的。再者,脉的下边,贴近筋骨,按之较硬,根本无

法在沉按较硬的感觉中,分出那个是脉的底边,那个是筋骨。试以葱管置于桌子上,轻按触知葱管上

部;重按至桌,板硬之感上,难以分出葱管底部及桌面。两边,应指脉的左右两边。边实中空,是指

中取时的感觉,此时上部之脉管已经按下,搏指之力顿减,现中空之感,而左右两边之脉壁抗指之力

尚存,因而呈“边实中空。”

(二)相类脉

芤、虚、革皆浮而大,按之无力,须加以鉴别。

1.芤与虚:芤、虚皆浮大无力,但虚脉之无力,甚于芤脉。中取芤脉两边实,但空豁之感甚于虚脉。

22

2.芤与革:革脉为弦、芤相合之脉,浮大有力,胜于芤脉。且有挺急之感,按之陡然空豁。

(三)脉理与主病

芤脉的形成,是由于亡血、失精、阴液耗伤,脉道失充而按之中空。气失依恋而外越,故脉浮大中

空而为芤。如张景岳云:“芤脉为孤阳亡阴之候。为失血脱血,为气无所归,为阳无所附,……总属大

虚之候。”

1.亡血失精

《伤寒论》246条:“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精辟地阐明了芤脉脉理。“芤为阴”,是指芤脉

中空,是由于阴液耗损,如亡血失精、伤津耗液等。“浮为阳”,是指芤脉之浮大,由于阴耗阳无所附

而外越,于是形成芤脉的浮大之象。在《金匮》虚劳篇中,又进一步阐明了芤脉所主的病证:“脉极虚

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清谷、亡血、失精,均为阴液精血耗

伤,血脉失充而中空,气失依恋而外浮,形成浮大中空的芤脉。男子失精,女子梦交,亦为阴虚阳动

之征,脉乃见芤。

芤脉以亡血为多见。亡血的原因,可因热盛迫血妄行;情志所伤,气逆血逆,肝血不藏;瘀血阻塞

经脉,血不循经;阳虚不摄阴血;气虚不能固摄;阴虚火旺,灼伤阴络;或外伤出血等。因出血原因

不同,虽皆可见芤,但兼脉、兼症有别。

出血尚有缓急之分,量有多少之别。缓慢而少量出血,脉多呈细数、微弱之脉,少数亦可见洪大、

虚大的脉象。大量急性出血,血暴脱而气暴浮,多见虚大、洪大、芤或革,少数亦有细数虚弱之脉。

笔者曾多次于大失血后,即刻诊病人的脉,未诊得典型的芤脉,倒是多见数大或细数之脉。

2.热盛津伤

《灵枢》邪客篇曰:“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热盛耗伤津液,脉道失充,阳失

依附,可出现芤脉。如《温病条辨》上焦篇第8条:“太阴温病,脉浮大而芤,汗大出,微喘,甚至鼻

孔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金匮》中暍篇:“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

此为暑热伤津耗气,津气两伤,致脉芤而兼弦细迟。

3.瘀血痈疽

(1)瘀血:《脉诀》首先提出芤主瘀血,曰:“寸芤积血在胸中,关内逢芤肠里痈。”关于芤主瘀血,

赞同者廖廖无几。《诊家枢要》:“右寸芤,胸中积血。”《医学入门》:“芤主瘀血不通。”《濒湖脉学》

亦从此说,曰:“寸芤积血在于胸。”而大多数医家对芤主瘀血持否定态度,甚至直斥为“邪讹”。李士

材就对李时珍从“伪诀”之言深感遗憾,曰:“以李时珍之博洽明通,亦祖述其言为主病之歌,岂非千虑

之一失乎。”

究竟芤脉是否主积血,笔者倾向于肯定的。临床曾诊治过多例属于瘀血型的冠心病患者,其寸脉出

现动脉。其中约半数独左脉动,症见胸中闷痛,常于凌晨憋醒,以血府逐瘀汤加减获效。虽动脉非芤,

但二者病理意义相通。芤为亡血气无所依,动为阴虚阳博阳失所附。动可主瘀血,芤当亦可主瘀血。

血脱气浮而脉芤,易于理解。血瘀,脉当涩,何以会出现芤脉?盖一则因瘀血不去,新血不主。新

血不生而血虚,气失依附而浮越;再者,血瘀既久则化热,热动而气浮,故可造成芤脉。笔者虽未见

23

到胸中积血而出现典型的芤脉,但依动脉而据理推断,芤主积血不无道理,难怪有些医家亦持肯定态

度。遽斥为“邪讹”,恐有偏颇武断之嫌。

(2)痈疡:关芤,为中焦失血。左关脉芤为肝血不藏,右关脉芤为脾血不摄。肠胃痈疡,乃气血为热

邪腐败而为痈脓,致血伤气浮而为芤。尤其痈疡破溃之后,气血大伤易见芤脉。

脉学心悟:弦脉

(一)脉象

弦脉的主要特征是指脉来端直以长,直上下行,状如弓弦。弦脉对脉位、至数没有特定要求。脉位

可浮可沉,至数可快可慢。典型的弦脉,脉力当满张有力,但亦可出现弦而无力之脉。脉体可细、可

不细,或大,但定要长。

(二)相类脉

弦与长,因脉皆长,故常相混。长脉主要特征是脉体长,过于本位。弦脉虽亦长,但主要特征是指

脉象端直如弓弦,直上下行,且脉力强于长。

(三)脉理与主病

弦为阳中之阴脉。其脉为血脉拘急,欠冲和舒达之象,故弦为阳中伏阴之脉。

经脉之柔和调达,赖阳气之温煦,阴血之濡养。当阳气或阴血不足时,脉失温煦濡养而拘急,则为

弦。或因气机不畅,邪气阻隔,气血不得畅达,亦可使脉失阳气之温煦,阴血之濡养,拘急而弦。故

仲景称“弦则为减”。《诊家枢要》曰:“弦为血气收敛,为阳中伏阴,或经络间为寒所入。”

弦脉因其脉力强弱不同,分为常脉、病脉、真脏脉三种。

1.常脉

春脉弦。肝应春,故肝之常脉亦弦。

春令,阴寒乍退,阳气升发之时。此时,阳气始萌而未盛,温煦之力未充,《内经》称之谓“其气来

软弱”,故脉尚有拘急之感而为弦。肝为阴尽阳生之脏,与春相应,阳始生而未盛,故脉亦弦。

常脉之弦,当弦长和缓,正如《素问•玉机真脏论》所云:“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

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平肝脉来,软弱招招,如

揭长竿未梢,曰肝平。”揭乃高举之意。手举长竿之未梢,修长且悠扬,喻弦脉之状,甚为妥切。

2.病脉

弦有太过与不及。

(1)太过:弦脉太过之象,在《素问•平人气象论》中说得很清楚,曰:“病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

长竿曰肝病。”盈实而滑,乃有坚意。状如循长竿,为弦长坚挺,已乏柔和之象。

24

何以脉弦达过?不外气逆、邪阻、及本虚标实三者。

气逆:因情志拂逆,气机逆乱,或气机亢逆,或气机郁结,脉皆可弦。气逆者,气升血升,气血搏

击于血脉,致脉弦长而强劲搏指。气机郁结者,气血不能畅达敷布,脉失气血之温煦濡养,故拘急而

弦劲。

邪阻:邪气阻遏,气机不畅,气血不得宣发敷布,脉失气血之温煦濡养,故拘急而弦。阻遏气机的

邪气包括很广,除七情之外,尚有六淫及痰饮、瘀血、食积等。

邪客少阳:少阳主枢,乃阴阳出入之枢。少阳为邪所客,枢机不利,阴阳出入乖戾,气血运行失常,

脉失气血之温煦濡养,致拘急而弦。疟属少阳,故疟脉自弦。痉乃筋之病,因邪客而气机乖戾,筋失

柔而拘急为痉;脉失柔而拘急为弦。故“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肝为厥阴,为刚脏,为阴尽阳生之脏。邪客于肝,阳气之升发失常,阳不胜阴,温煦不及,致脉拘

急而弦。

弦主痰饮:痰饮为阴邪。痰饮的产生,缘于阳气不振,温煦不及,故脉弦。且痰饮既已形成,复又

阻隔气机,气血不得畅达,脉失温煦濡养,故尔脉弦。此即仲景所说:“脉偏弦者,饮也。”

弦主寒,主痛:寒盛则阳损,脉失温煦而脉弦。痛乃因经脉不通而作。既已不通,经脉拘急必矣,

此于脉为弦,于症为痛,机理一也。

弦主癥瘕:癥瘕乃气血痰搏聚而成。癥瘕阻滞气血,则脉失温煦濡养而为弦。至于宿食致弦,其理

亦如癥瘕,皆缘气机阻滞使然。

本虚标实:肝为刚脏,赖脾胃生化水谷精微的濡养,肾水之滋涵,肾阳之温煦,肝木方能升发条达,

脉乃弦而舒缓悠扬。若脾胃虚弱,化生不足,肝失濡养,或肾水不足而失于滋涵,肾阳不足失于温煦,

则肝失冲和舒启而亢逆,脉皆可弦。此弦,可弦劲搏指,但不可以弦而有力误认为亢逆,脉皆可弦。

此弦,可弦劲搏指,但不可以弦而有力误认为实证,妄予开破降泄。此乃胃气不足,弦多胃少,本虚

标实之证。故仲景明确指出:“弦则为减”。减即不足之意。治当培土或益肾,以使肝木条达。

(2)不及:弦而无力为不及,乃正虚所致。所谓正虚,当包括肝气虚、肝阳虚、肝血虚。阳气、阴气

不足,脉失温煦濡养而弦。肝气虚者,弦而无力,或弦而不任重按,伴头昏气短,胸胁胀痛,脘满不

食,倦怠无力等症。肝阳虚者,脉亦弦而无力,伴畏寒肢冷等寒象。肝血虚者,因血虚常伴气虚,故

脉多弦细无力,症见头昏目眩,心悸气短,瘛疭转筋,面色无华等。肝阴虚者,脉多弦急细数,或弦

劲搏指,少有弦细无力者。

3.真脏脉

《素问•玉机真脏论》曰:“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脉弦劲不柔,失

冲和之象,乃胃气已败。

同一正虚脉弦,有的可本虚标实,出现弦劲搏指,太过之脉;有的出现弦而无力,本虚标亦虚;有

的可出现弦劲不柔,如循刀刃,何以然也?盖因禀赋不同,正气强弱之殊使然。正虚不甚,尚可动员

全身之气血,奋力搏击,而现本虚标实之脉。若正虚已甚,拼挣之力亦弱,则正虚标亦虚。若正气衰

败,胃气已绝。脉可弦劲不柔,如循刀刃,乃真气外泄之象,为肝之真脏脉。

25

脉学心悟:濡脉

(一)脉象

濡即软。《素问•平人气象论》:“平肝脉来,软弱招招。”软脉,即是濡脉。

软脉的特点,就是脉来柔软,仿佛水中之棉。所谓软脉,就是脉力逊于平脉,但又强于弱脉。对脉

位的浮沉,至数的疾徐,脉体的长短阔窄,都无特定的要求。

《脉经》曰:“软一作濡。一曰细小而软。”其形“极软而浮细”。后世脉学皆以《脉经》为准,将

浮细无力之脉称为濡。

可是,微脉脉象也是浮细无力,《脉经》称之“极细而软”,《活人书》亦曰:“极细而软。”《察病指

南》曰:“极细而浮软。”关于微脉的这些描述,与濡脉是一样的,只是加上了“若有若无”或“按之欲绝”

的描述。濡脉已然如水中之浮棉了,与微脉之“若有若无”、“按之欲绝”是很相似的。只是在字面上还

可勉为区分,到临床上就很难区别了,二者径可视为一脉。所以,濡脉就是脉体柔软。为了与浮而柔

细之濡相区分,这种脉体柔软的脉,可称为软脉或柔脉。

(二)脉理与主病

此处所说的脉理与主病,是指软脉,而不是通常所指的浮而柔细的濡脉。

软脉的形成,是由于气血鼓荡力弱而脉软。何以鼓荡力弱?可因于气血虚、脾虚、阳虚、湿盛所致。

1.气血虚

脉赖气血之充盈鼓荡。气血不足,鼓荡之力弱,则脉力减,故按之软。

2.脾虚

脾为生化之源,脾虚则气血亏,鼓荡之力弱,故脉软。

3.阳虚

阳主动。温煦推动血脉。阳虚鼓荡力弱,故脉软。阳虚者,常伴畏寒肢冷等寒象。

4.湿盛

湿为阴邪,其性濡。湿盛者,大筋软短,血脉亦软,按之软。再者,湿阻气机,气机不畅,气血不

能鼓荡血脉,亦是湿盛致脉软的一个因素。痰、饮、水等与湿同类,皆可致脉软。

软脉与濡脉主病有异,濡可主阴虚,但软脉一般不主阴虚.

脉学心悟:弱脉

(一)脉象

26

弱脉居于沉位,按之细而无力。

(二)脉理与主病

弱脉是由于阳气、阴血的虚衰,气血无力敷布于外而脉沉;充盈鼓荡无力而脉细无力。

弱脉主阳虚、气虚、血虚是肯定的。弱脉是否主阴虚?这里所说的阴虚,是指狭义的阴虚,是指伴

有骨蒸潮热、盗汗、五心烦热、颧红、舌绛红少苔的阴虚。一般来说,阴虚内热者,脉当浮而细数,

不当见弱脉。

脉学心悟:革脉

(一)脉象

革脉乃弦芤相合之脉,中空外急,浮取弦大有力,如按鼓皮,沉取则豁然中空。《金匮•血痹虚劳篇》

曰:“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后世皆宗仲景

之说。

(二)脉理与主病

革脉何以中空?阴血不足,血脉失充,脉中无物故尔按之空。革脉何以外急?乃血虚不能内守,阳

气奔越于外,搏击血脉,脉乃浮大而绷急。气越的原因,包括血虚、气虚、阳虚、阴虚四类。

血虚,气无所倚而浮越,搏击于外面为革。气虚,不能固于其位,浮越于外而为革。阳虚,阴寒内

盛,格阳于外,搏击血脉而为革。阴虚不能内守,阳浮于外,脉亦为革。这四类原因,其实仲景都早

已阐明。

《金匮•惊悸篇》曰:“虚寒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虚寒,即指阳虚而生

寒;亡血,即阴血亡矣,皆可致革。后世医家多遵仲景之说。如《诊家枢要》曰:“革,气血虚寒。”

《脉确》曰:“主阴虚失血。"

脉学心悟:牢脉

(一)脉象

牢脉居于沉位,弦长实大,坚挺搏指。《医家必读》曰:牢“兼弦长实大,四象合为一脉也,但于沉

候取也。”

(二)脉理与主病

牢脉位沉,弦长实大,乃正强邪盛,正邪奋力交争,激扬气血,鼓搏血脉使然。

诸医家论牢脉,皆云主阴寒坚积。《诊家正眼》曰:“以其在沉分也,故悉属阴寒;以其形弦实也,

故咸为坚积。”阴寒坚积内盛,则收引凝泣,阻碍气机,气血不得外达故脉沉;阴寒坚积内盛,正邪交

争,搏击血脉,致脉弦长实大而搏指。

27

阴寒内盛,固可脉牢,若因其脉沉,属于阴位,即云悉属阴寒,则火郁之脉可沉;伏脉位较牢更沉,

亦可主火郁,何不以其脉位沉、伏而悉主阴寒,反主火热?可见以脉位来解释,是难以圆通的;以牢

脉惟主阴寒坚积,也是片面的。

牢脉不仅主阴寒坚积,亦主气塞、积热、顽痰、食积、瘀血等。因这些邪气,皆可滞塞气机,使气

血不得外达而脉沉,正气与邪相搏而见弦长实大有余之象。临床也确有一些见牢脉的病人,并非皆属

虚寒之证。《四诊抉微》就提出了与诸家不同的看法,曰:“牢为气结,为痈疽,为劳伤痿极,为痰实

气促。牢而数为积热,牢而迟为痼冷。”这是很有胆识的见解,不是人云亦云。若牢而过于坚搏,毫

无和缓之象,乃胃气不绝。如肾之真脏脉,即按之如弹石,噼噼然,即属但石无胃之真脏脉。

脉学心悟:散脉

(一)脉象

散脉举之浮大,涣散不收,按之则无,漫无根蒂。其状如杨絮之飘落,轻虚飘忽,踪迹散漫。

(二)脉理与主病

1.常脉

《内经》云:“心脉浮大而散”,“肺脉短涩而散”。此散乃常脉,当为脉来舒缓不拘之意,为有胃气、

有神的表现,与病脉之散不同。若果为散漫无根的散脉,则为死脉,起码也是危重的病脉,根本不是

常脉。

临产之际,百脉开,血大下,气浮而散,此为离经之脉,属生理现象,见散勿惊。

2.病脉

散脉的形成,是由于气血耗散,浮散于外,故涣散不敛,浮而无根;正气虚极,故极无力,按之则

无,漫无根蒂,形成散脉。

散脉当分新病与久病。久病,正气渐被耗竭,致真气极虚浮游于外,已属临终状态,势难挽回。故

《医宗金鉴》云:“散为虚剧。”《脉如》曰:“散为元气离散之象。”一般认为久病脉散为死脉。

若新病,津气为暑热耗散而见散脉,或急剧吐泻、大汗、失血,气骤失依附而浮越,出现散脉,尚

可救疗,当急予收敛浮散之元气。如暑温之津气欲脱,喘而脉散者,予生脉散救之.

脉学心悟:细脉

(一)脉象

细脉的主要特征就是脉体细。至于脉位、脉率、脉力,均无特殊限定。

(二)脉理与主病

28

细脉的形成,是由于气血不能充盈鼓搏血脉而致脉细。

血脉不能充盈鼓搏血脉的原因,一是因气血虚衰,无力充盈鼓搏;二是因气机郁滞,气血不能充盈

鼓搏于脉。二者皆可致细,然虚实不同,以细而有力、无力别之。

因虚而致细者,包括阴、阳、气、血的虚衰,当细而无力。

因实而致细者,包括七情所伤、六淫所客、气血痰食壅塞,皆可郁滞气机,束缚气血,而致脉细。

邪阻气滞而细者,有沉按之觉有力之感。

脉学心悟:伏脉

(一)脉象

伏脉位极沉,须重按至骨方能觅得。《脉经》云:“极重指按之,著骨乃得。”后世论伏脉,皆宗《脉

经》之说。伏脉除脉位的特点之外,对脉体、脉率、脉力等无特殊限定。

(二)脉理与主病

伏脉有虚实两类。

1.正虚:由于阳气虚衰,无力推荡气血外达以搏击血脉,致脉伏。此伏,当细而无力,伴肢厥、腰

脐冷痛等,此属虚寒证。

2.邪实

(1)寒盛则气血凝泣,气机闭郁,气血不得外达以鼓击血脉而脉状。其伏,当兼弦紧拘急之象,症见

恶寒肢冷身痛等。(2)火热郁伏:火热亢极,气机闭塞,气血不得外达,致脉伏。此乃火极似水,反兼

胜已之化。此伏,当兼奔冲不宁躁急之象,症见肢厥等,此热深厥亦深。《冷庐医话》云:“如极微之

脉,久久寻而得之于指,至骨愈坚牢者,不可认为虚寒,阳匿于下,亢之极点。”

3.战汗

先战而后汗者为战汗。战汗欲作,先懔懔寒战,唇甲青紫、肢冷脉伏,继而身热汗出。战汗,可因

邪气阻遏,正邪交争而作。《伤寒论》94条:“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此即

邪郁,正邪交争,战汗而解,“阴阳俱停”,实乃脉伏或厥。脉之伏,因邪气闭郁太甚,致气血滞遏不

达而为伏。《伤寒论》101条、149条,柴胡证误下,其证未罢,“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

汗出而解”,此为战汗之轻者。《温疫论》云:“时疫解以战汗”,亦为邪气壅闭而脉伏。溃其伏邪,表

里气通,战汗乃解,此类战汗属邪实者。

除正虚,寒盛,热极、战汗可致脉伏外,其他邪气闭阻,亦可致脉伏,如食积,痰饮、瘀血、糟粕,

以及剧痛等。《脉理求真》曰:“伏为阻隔闭塞之候,或火闭而伏,寒闭而伏,气闭而伏。”

脉学心悟:动脉

(一)脉象

29

动脉之形,独一部脉凸起如豆,无头无尾,滑数躁动。脉位可在关,亦可在寸或尺。《伤寒论》辨

脉法:“若数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名曰动也。”

(二)脉理与主病

《伤寒论》辨脉法:“阴阳相搏名曰动。”阴阳相搏有二,一是阴虚阳搏;一是阳亢搏阻,二者一虚

一实。

阴虚阳搏:由于阴虚不能制阳,阳动而搏击于脉,故脉凸起如豆,厥厥动摇,《内经》曰:“阴虚阳

搏谓之崩。”导致血崩或其他部位出血。仲景曰:“阳动则发热。”此热乃阴虚内热。

阳亢搏阴:阳热亢盛,搏于阴分,激荡气血外涌而脉动。仲景曰:“阳动则汗出。”此乃热盛,迫津

外泄而为汗。

惊则脉动:因惊恐者,惊则气乱,气血妄动,搏击血脉,脉亦动。

瘀血痰饮致动:临证确有一些“冠心病”而属中医瘀血型者,出现寸动,尤多见于左寸。此动,当因

瘀血所致。瘀血何以致动?因瘀血阻滞于血脉,气血流经之时,与瘀血搏击而为动。犹河中之石,水

流经时,激起波澜。临床亦见痰浊涌肺之哮喘病人寸脉动者,此动当因痰饮所致致。其理,同于瘀血

致动。

动而按之无力为虚,乃阳气浮越,根本动摇之象。动而按之有力者为实,为阳热亢盛或瘀血痰浊阻

滞。

脉学心悟:结脉

(一)脉象

结脉缓中时一止。《伤寒论》178条曰:“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

(二)脉理与主病

结脉之止,亦分两类:

1.气血虚弱

气血虚衰,无力相继而脉见止。其缓也,因气血虚,运行缓慢而脉缓。缓中时一止,结脉乃成。此

结当无力,属虚。

2.邪气阻遏

邪气阻遏,气血运行滞遏,不能相继而时止。其缓也,因邪阻气血运行不畅而脉缓。此结当有力,

属实。阻遏之邪,当包括气、血、痰、饮、食五者,亦可见于热盛者。

促与结,虽有缓数之异,然皆有歇止。造成歇止的原因,有虚实两类,机理是相同的。当全面分析,

不可囿于促为阳、结为阴,而以偏概全。

30

脉学心悟:促脉

(一)脉象

促脉数中时一止。

(二)脉理与主病

脉何以数中时一止?无非两类原因。

1.气血虚衰

气血虚衰,无力相继,致脉数中时一止。其数,乃因虚而数,且愈数愈虚,愈虚愈数。此促,必按

之无力。如《伤寒论》349条:“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既已手足厥逆,且以灸法回阳,其证属

阳衰可知。其促也,亦必因虚所致。

2.邪气阻遏

邪气阻遏,气血不得畅达,气血为邪气羁绊而时一止,故脉促。《濒湖脉学》曰:“一有留滞,脉必

见止也。”真乃一语破的。尝见心律不齐而脉见止者,动辄灸甘草汤、生脉散,逾百剂而罔效,盖只知

因虚可促,而不知邪阻亦可促也。

阻遏气血而致促的邪气,不仅包括气、血、痰、食,亦包括火热之邪,如《伤寒论》34条之葛根黄

芩黄连汤证,其脉促,乃热遏所致。因邪实而促者,当按之有力。《诊家正眼》曰:“促脉之故,得于

脏气乖违者,十之六七;得于真元衰惫者,十之二三。或因气滞,或因血凝,或因痰停,或因食壅,

或外因六气,或内因七情,皆能阻遏其运行之机,故虽当往来急数之时,忽见一止耳。"

脉学心悟代脉

(一)脉象

代脉脉象,皆云动而中止,止有定数。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代脉,除孕及暴病外,皆认为代为脏气衰败,主死脉。可是临床见许多止有定数的脉,即使是二联

律、三联律,亦未必死,而且很多都可经治疗而消除。根据这个临床事实,必然出现两个问题:一是

假如代脉为止有定数的脉,这个前提是正确的,那么,称代为死脉就不正确,因止有定数的脉象并非

死脉。二是假如代为死脉这个前提是正确的,那么代脉的特征就不是动而中止,止有定数。我认为后

者正确,代脉确属脏气衰败的死脉,但其脉象的特征却非止有定数。

何谓代脉?代,乃更代之义,是指不同的脉象相互代替、更换,交错出现。其脉象为乍疏乍数,乍

强乍弱,乍动乍止。《灵枢•根结篇》曰:“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以为常也,以知五脏之期。予之短期者,

乍数乍疏也”。《伤寒论》178条:“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这说明代

脉不仅有更替,还有歇止。假设原为脾之缓脉,在缓脉的脉律中,出现歇止,止后,“不能自还”,不

能继续恢复原来的缓脉脉律。因脾气已衰,无力自还,必须由他脏之脉代之而动,出现“更来小数”的

脉象。之后才又转换为缓脉脉律,这就是“因而复动”。亦即缓脉歇止之后,不能自还,由“更来小数”

的脉来带动,才继续恢复缓脉的脉律;由缓至停,由停至小数,由小数至缓,这就出现了三种脉象的

更替,此即代也。《脉诀条辨》曰:“若脉平匀,而忽强忽弱者,乃形体之代。”又曰:“脉无定候,更

31

变不常,则均为之代。”景岳云:“凡见忽大忽小,乍迟乍数,倏而变更不常者,均为之代。自王叔和

云,代脉来数中止,不能自还,脉代者死,自后以自相传,遂失代之真义。”景岳所云极为正确。

为了说明问题,借助一点西医知识。假如因功能性的心律紊乱,出现乍强乍弱、乍疏乍数的脉象,

并非死脉。若在器质病变的基础上,出现乍疏乍数、乍强乍弱、乍大乍小的代脉,就要引起足够重视。

这就说明为什么有些病见代不是死脉,有些病见代却是死脉。

通过上述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以止有定数来界定代脉的特征,是不确切的。代脉,当为脉无定

候,更变不常,出现歇止、疏数、强弱、大小交替出现的脉象,此即为代脉。

(二)脉理与主病

代脉可分为生理之代、病理之代、正气衰败之死代三种。

1.生理之代

《素问•宜明五气篇》曰:“五脏应时……脾脉代。”谓脏气随时而更,脉亦随时而更代。此四时之代

也。《灵枢》根结篇曰:“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以为常也,以知五脏之期。”此至数之更代。因四季阴阳

升降不同,主气不同,人与天应,故脉应时而更代。

孕脉三月而代,此因胎儿发育,气血相对出现不足,故脉代。当生化之力增强,代脉自除。

2.病理之代

病理之代,一般指暴病而言,气血乍损,一时不能相继而出现代脉。此代非脏气衰败之死代。滑伯

仁曰:“有病而气血乍损,只为病脉。”如霍乱吐泻而脉代,《四言举要》云:“霍乱之候,脉代勿讶。”

3.脏衰死代

脏气衰败的死代,多见于久病之人,元气衰败者。《素问•平人气象论》曰:“但代无胃、曰死。”此

为死代。

《濒湖脉学》曰:“五十不止身无病、四十一止一脏绝,四年之后多亡命……两动一止三四日。”这

不仅是以至数歇止定代脉,而且是以动止之数来判定死期。《脉诀汇辨》曰:“夫人岂有一脏既绝,尚

活四年”!诚然。以脉代而判其生死之期,当结合气色形症,综合分析,不能仅据动止之数,此当活看。

本文发布于:2023-03-06 05:01: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05010312648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脉学.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脉学.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脉学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