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饮食文化

更新时间:2023-03-06 02:02:39 阅读: 评论:0

班级规章制度-电脑主板怎么选

中国的饮食文化
2023年3月6日发(作者:qq空间如何关闭)

中国饮食文化

简答题

1.什么是饮食文化?

答:饮食文化是指特定社会群体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

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

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2.饮食文化主要研究哪些内容?

答:饮食文化是关于人类(或一个民族)在什么条件下吃、吃什么、怎么

吃、吃了以后怎样等等的学问。因而它便由食物原料(生产、开发、选择、分类

等),加工技术和制作工艺,保藏、保鲜,饮食商业和服务,加工工具和饮食器

具,以及有关习俗、制度、心理、思想等,形成了自己的特定领域。对上述领域

的具体研究,便分别形成了诸如原料学、烹饪工艺学及食疗保健、饮食思想、饮

食考古、饮食商业和服务(行业发展、楼馆建设布局、饮食心理、公共关系、服

务设施等)、饮食风格、饮食典籍和生物化学、营养学、储藏保鲜等科技。

3.如何理解孔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答:厌:满足;脍:细切的肉。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形

容食物要精制细做。孔子的八字主张,是他就当时祭祀的一般原则而发的,因此

只能放到他关于祭祀食物要求和祭祀饮食规矩的意见中去了解。孔子主张祭祀之

食,一要“洁”,二要“美”(视祭祀者条件而定),祭祀之心要“诚”,有了洁和

诚,才符合祭义的“敬”字。“精”“细”二字,要放到孔子的时代的生

产力水平和生活条件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精者,善米也”孔子主张的“精”

是鉴于一般人常食粗砺的脱粟,主张祭祀应选用好于砺米的米。“脍”是肉类切

后生食的,为使生肉尽可能除腥味,就必须切的薄些,细些,味道才能更可口,

也便于咀嚼和消化。孔子的论述,正体现了他主张恪守祭礼食规以示敬、慎洁、

卫生的完整思想和文明科学的进食原则。

4.中华民族饮食文化有哪五大特性?

答: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形态特征及其演变轨迹,若从纵横贯通的历史大

时空来考察,则明显地存在着食物原料选择的广泛性,进食心理选择的丰富性,

肴馔制作的灵活性,区域风格历史的延续性和各区域间文化交流的通融性等五大

特性。

5.什么是饮食文化圈?历史上有哪些饮食文化圈?

答:饮食文化圈是由于地域、民族、习俗、信仰等原因,历史地形成的具

有独特风格的饮食文化区域。依据中国饮食文化区位类型的不同,将中华食文化

圈划分为12个小圈:1、东北地区饮食文化圈;2、京津地区饮食文化圈;3、中

北地区饮食文化圈;4、西北地区饮食文化圈;5、黄河中游地区饮食文化圈;6、

黄河中下游地区饮食文化圈;7、长江中游地区饮食文化圈;8、长江下游地区饮

食文化圈;9、东南地区饮食文化圈;10、西南地区饮食文化圈;11、青藏高原

地区饮食文化圈;12、素食文化圈。

6.关于“菜系”的数目,目前主要有哪些流行说法?

答: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

7.如何认识“五味调和”的审美观?

答:“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五味调和”之美在于中和。

中和乃中国最高的美学理想,因此中和之美乃饮食美的极至。饮食中的五味调

和即是中和之美在饮食中的具体实践与表现;“五味调和”之美在于美善合一,

在于能顺天生民;“五味调和”之美在于和而不同。“中和”并非和而同,而是“和

而不同”。“和而不同”包涵了阴与阳、刚与柔、奇与正、正与反、大与小等

相依、相对而又相和的辩证思想,这一辩证思想在饮食实践中得到了充分运用。

8.中国历史上饮食文化有哪几个层次?各饮食文化层之间有何关

系?

答:中国的饮食文化可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市井文化,;二是文人文化;

三是商贾文化;四是官府和宫廷文化;第一层次的存在是其他四个层次存在的前

提;层次越高,食者群越小;层次越高,食者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越高;层次

越高,则越能更多的反映饮食文化的特征;各层次相互影响,高层次的影响大于

低层次对高层次的影响。

9.茶叶有哪些种类?

答:因产地和制作工艺不同,茶叶有名目繁多的种类。我国将茶叶分为

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紧压茶和白茶。

10.中国的茶道有何特点?与日本茶道有何区别?

答:中国茶艺是雅俗共赏的生存艺术,它具有多功效性。追求物之真;追

讨情之真;追求性之真;追求道之真。一向称中国茶道为“茶艺”,而称日本

茶道为“茶道”,是因为在中国,饮茶,更多功利性,而日本茶道则更朴素一些。

事实上,日本茶道在很多人看来非常刻板,一举一动一丝不苟,跟中国人“酒肉

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不重形式重精神的传统不同,但也正是这样的一丝不苟,

才形成日本独有的茶“道”。

11.酒是怎样起源与发展的?

答:酒由含糖物质在酵母菌的作用下自然形成的有机物。在自然界中存在

着大量的含糖野果,在空气里、尘埃中和果皮上都附着有酵母菌。在适当的水分

和温度等条件下,酵母菌就有可能使果汁变成酒浆,自然形成酒。酒的发展经历

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代酒:果酒和乳酒;第二代酒:粮食酒;第三代酒:蒸馏

酒的诞生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中

华各族人民几千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了注重色、香、味、意、形的中国

菜特点;在与外域的友好交流中不断丰富着自己的饮食文化,并深深影响着东

亚地区的饮食文化。

中国有句俗语:民以食为天。在人们对吃的孜孜追求的几千年里,中华民族

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中国也获得了“烹饪王国”的美誉,成为世界

三大美食国之一。由于笔者对美食有着特别的喜好,所以想结合中国古代历史,

谈谈我国饮食文化的演变。

一、先秦时期四大菜系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南北两地各自与当地少数民族融合,差异渐显,北方形成了

中国最早的地方风味菜鲁菜;南方,占有“鱼米之乡”的楚人利用优越的自然资

源,再与南夷特色相结合,形成了苏菜的雏形。在西部,李冰治水后的“天府之

国”吸引了大量移民,与古蜀国的饮食习俗相结合,形成了川菜的雏形。相比之

下,粤菜的出现相对较晚,汉高祖被册封为越南王时,利用珠江三角洲气候

温和,物产丰富,可供食用的动植物品种繁多,水陆交通四通八达的优势,建

立了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饮食比较发达,使“飞、潜、动、植”

皆为佳肴,并流传至今,形兼收并蓄的饮食风尚,产生了粤菜。

二、秦汉的饮食文化——中华饮食文化形成时期

秦汉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期,整个中华民族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态

势,此间我们与外域的交流日益频繁,引进了繁多的食物品种。张骞出使西域

后,通过丝绸之路引进了石榴、葡萄、胡桃、西瓜等水果,黄瓜、菠菜、胡萝卜、

芹菜、扁豆、大葱等蔬菜,丰富了我们的饮食文化。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的豆腐也在此时被端上饭桌,据史料《本草纲目》的记载是刘姓嫡亲淮南王刘安

首创。另外,我现在常用的酱油、豉、醋等都是这个时期产生的,东汉的豆豉应

经开始大量产生,人工酿造的食醋也是在汉代产生的,当时称为“酢”。酱油

则称之为清酱。

餐饮礼仪也随之建立起来了,比如如果有客人在调和菜汤,主人就要道歉,

说是烹调得不好;如果客人喝到酱类的食品,主人也要道歉,说是备办的食物不

够。吃饭完毕,客人应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盛行瞻债物的碟子交给旁边伺侯的主

人,主人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劳动,然后客人再坐下。品尝美食是很享受

的一件事,所以很多繁文缛节在当今社会已经不讲究了。

三、饮食文化的高峰——唐宋

作为中国人最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饮食文化在发达繁荣,兼容并包的唐宋

自然也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而发展起来,达到一个高峰。

唐代,麦、稻的地位逐渐上升。唐初期,麦作为一种主粮是比较奢侈的,且

被认为是“杂种”。唐代中期以后,由于城市人口的增长、饼食的普及,对麦

作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唐德宗建中元年实行的“两税法”已明确将

麦作为征收的对象,麦取得了与粟并驾齐驱的地位。宋代的主粮跟唐代大同小

异,只是稻子变得越发重要,最终取得了现代作为中国主要谷物的地位。

我国古代的上层社会的饮食之所以奢华考究,主要是因为选材珍贵,有些

甚至是世界稀有,显然这些不是普通老百姓能够消受的起的,然而俗话说劳动

人民的智慧是强大的,市民普遍用菜价格低品位不低,还可达到食疗的效果,

现代人总觉得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繁荣昌盛的时期,因而人人往往误认为宋

代的经济相较稍逊,其实宋代的商业远比唐朝繁荣,唐代饮食业的营业时间基本

局限在白天,也就是说晚上就是一片“黑灯瞎火”的景象,这种严格控制商铺空

间和时间的坊市制度严重阻碍了饮食业的发展。至高无上的宫廷皇族及贵族为了

显示其尊贵无比的地位,在饮食上也是标新立异。满汉全席是满汉两族风味肴馔

兼用的盛大宫廷筵席,表明尊重两民族的文化习俗,喻义着满汉一家。满汉全席

达到清代宫廷菜宴的极致调味讲究原汁原味,以甜提鲜,以咸引香;讲究下料狠,

火候足。老百姓的食谱就相形见绌了,小说《金瓶梅》侧面反映出了明代中等家

庭的饮食状况:早餐中餐为简单的点心,以粥、烧饼、馒头及各种饼类为主。副

食方面有煎面筋、酱菜类和荤食如鸡肉、鸡蛋等,韭菜和蒜的食用当时也很普遍。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气候条件丰富,动植物品类繁多,

这都为我国的饮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的祖先们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

不断选育和创造了丰富多样的食物资源,使得我国的食物来源异常广博。从先秦

开始,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就是以粮、豆、蔬、果、谷类等植物性食料为基础,主、

副食界线分明。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据《武林旧事》记

载的一次盛宴便列举菜肴有200多道,其中,以猪、鸭、鱼、虾等物经烤、煮等

诸多工艺制作成的有41道,有42道果品和蜜饯,有20道多类蔬菜,有29道各

类鱼干,有17种饮料,还有59道点心等。所涉及的食物种类繁多,天上地下水

生陆长和各种生物几乎无所不食,形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饮食构成。可见,在南

宋时期中国的饮食文化趋于成熟。据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

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我国的主食以稻米和小

麦为主,另外小米、玉米、麦荞、土豆、红薯和各种苕类也占有一席之地。除了

米线之外,各种面食,如馒头、面条、油条以及各种粥类、饼类和变化万千的小

吃类使得人们的餐桌丰富多彩。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口味精美。而美味的产生,

主要在于五味调和。同时,追求色、香、味、形、艺的有机统一。在色的配制上,

以辅助的色彩来衬托、突出、点缀和适应主料,形成菜肴色彩的均匀柔和、主次

分明、浓淡相宜、相映成趣、和谐悦目。在口味的配合上,强调香气,突出主味,

并辅佐调料,使之增香增味。在形的配制上,注重造型艺术,运用点缀、嵌酿等

手法,融雕刻和菜肴于一体,形成和谐美观的造型。中国饮食将色,形,香,味,

滋,养六者融于一体,使人们得到了视觉,触觉,味觉的综合享受,构成了以美

味为核心,以养身为目的的中国烹饪特色。它选料谨慎,刀工精细,造型逼真,

色彩鲜艳,拼配巧妙,有着无可争辩的历史地位。

同时,中国饮食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了“十美风格”:讲究味、色、香、质、

形、序、器、适、境、趣的和谐统一。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讲究菜

肴的美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

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

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纵观历代饮食风貌,我们不难看出博大精深特立独行的古代传统饮食文化与

西方相对粗糙的饮食的千差万别。其特点有如下:

第一,风味多样,四季有别。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有来自甘

肃的大学同学就告诉我,他们那儿说“吃饭”其实不是我们认为的吃米饭,就是

“吃面”。一年四季,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

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二,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

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就算是一个红萝卜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给人以

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三,饮食结构有一定科学性。农耕文明下人们以五谷为主食,多食蔬菜少

肉类,保障了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摄取,有效预防了肥胖症引发的疾病。而西方

菜以肉食为主,近来兴起的快餐文化也使他们的体型变得臃肿,肥胖人群与日俱

增。

第四,饮食与各个文化领域相联系,使自身富有品味情趣。饮食与手工业起

源发展密切相关,如陶瓷的产生是因饮食的需要,产生了陶瓷文化。

第五,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利用食物原

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第六,饮食与政治联系,赋予了特殊的政治寓意。据说伊尹借“五味”“调

和”向商王阐述如何成为“天子”的“圣王之道”。韩非子也认为治理大国要十

分小心谨慎,如同烹饪小鱼那样不可随便搅动之。古礼规定统治阶级按照不同等

级享受不同的肉食,士以上可以享受公家供应的肉食,故将统治者称为“肉食者”。

而老百姓一年只有重大节日或祭祖祀神的时候才能够吃肉,所以平民为“蔬食者”。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中国饮食文化形成了丰富的内涵大致可以概括成四个字:精、

美、情、礼。这四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

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

切联系。

精、美、情、礼,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换言

之,这四个方面有机地构成了中华饮食文化这个整体概念。精与美侧重于饮食的

形象和品质,而情与礼,则侧重于饮食的心态、习俗和社会功能。但是,它们不

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唯其“精”,才能有完整的“美”;

唯其“美”才能激发“情”;唯有“情”,才能有合科时代风尚的“礼”。四者环

环相生、完美统一,便形成中华饮食文化的最高境界。我们只有准确是把握“精、

美、情、礼”,才能深刻地理解中华饮食文化,因则也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

华饮食文化。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有“四大菜系”之说,即山东(鲁)、淮阳(苏)、

四川(川)、广东(粤)等菜系;又有“八大菜系”之说,即“四大菜系”再加

上浙江(浙)、安徽(徽)、湖南(湘)、福建(闽)等四大菜系;还有“十大菜

系”之说,即“八大菜系”再加上北京(京)、上海(沪)两个菜系。

国家的历史有长有短,疆域有大有小,实力有强有弱,人口有多有少,民族

构成、宗教信仰、政权性质和经济结构也有差异,故而各国的饮食文化是不一样

的。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

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

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浅谈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发展变迁史

摘要: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

化。中华各族人民几千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了注重色、香、味、意、形

的中国菜特点;在与外域的友好交流中不断丰富着自己的饮食文化,并深深影响

着东亚地区的饮食文化。

关键字:饮食文化餐制主食

中国有句俗语:民以食为天。在人们对吃的孜孜追求的几千年里,中华民族

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中国也获得了“烹饪王国”的美誉,成为世界

三大美食国之一。由于笔者对美食有着特别的喜好,所以想结合中国古代历史,

谈谈我国饮食文化的演变。

一、先秦时期四大菜系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南北两地各自与当地少数民族融合,差异渐显,北方形成了

中国最早的地方风味菜鲁菜;南方,占有“鱼米之乡”的楚人利用优越的自然资

源,再与南夷特色相结合,形成了苏菜的雏形。

而在西部,李冰治水后的“天府之国”吸引了大量移民,与古蜀国的饮食习

俗相结合,形成了川菜的雏形。相比之下,粤菜的出现相对较晚,汉高祖被册封

为越南王时,利用珠江三角洲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可供食用的动植物品种繁多,

水陆交通四通八达的优势,建立了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饮食比较

发达,使“飞、潜、动、植”皆为佳肴,并流传至今,形兼收并蓄的饮食风尚,

产生了粤菜。

二、秦汉的饮食文化——中华饮食文化形成时期

秦汉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期,整个中华民族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态

势,此间我们与外域的交流日益频繁,引进了繁多的食物品种。张骞出使西域后,

通过丝绸之路引进了石榴、葡萄、胡桃、西瓜等水果,黄瓜、菠菜、胡萝卜、芹

菜、扁豆、大葱等蔬菜,丰富了我们的饮食文化。

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豆腐也在此时被端上饭桌,据史料《本草纲

目》的记载是刘姓嫡亲淮南王刘安首创。另外,我现在常用的酱油、豉、醋等都

是这个时期产生的,东汉的豆豉应经开始大量产生,人工酿造的食醋也是在汉代

产生的,当时称为“酢”。酱油则称之为清酱。

餐饮礼仪也随之建立起来了,比如如果有客人在调和菜汤,主人就要道歉,

说是烹调得不好;如果客人喝到酱类的食品,主人也要道歉,说是备办的食物不

够。吃饭完毕,客人应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盛行瞻债物的碟子交给旁边伺侯的主人,

主人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劳动,然后客人再坐下。品尝美食是很享受的一件事,

所以很多繁文缛节在当今社会已经不讲究了。

三、饮食文化的高峰——唐宋

作为中国人最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饮食文化在发达繁荣,兼容并包的唐宋

自然也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而发展起来,达到一个高峰。

唐代,麦、稻的地位逐渐上升。唐初期,麦作为一种主粮是比较奢侈的,且

被认为是“杂种”。唐代中期以后,由于城市人口的增长、饼食的普及,对麦作

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唐德宗建中元年实行的“两税法”已明确将麦作

为征收的对象,麦取得了与粟并驾齐驱的地位。宋代的主粮跟唐代大同小异,只

是稻子变得越发重要,最终取得了现代作为中国主要谷物的地位。

过分讲究饮食的现象也尤唐为甚,菜肴分高、中、低三个档次。高档为宫廷

宴用菜,最有名的要数烧尾宴了,烧尾宴是指士人刚做官或做官得到升迁,为应

付亲朋同僚祝贺,必须请一顿饭。尚书令左仆射韦巨源在家设“烧尾”宴请唐中

宗,肴馔丰美,世所罕见;宴会上的58道菜可以说是唐代市场上高档菜的代表。

李公羹是唐武宗时宰相李德裕创制的保健食品,用珍玉、宝珠、雄黄、朱砂、海

贝煎汁,每杯羹费钱三万!

相比宫廷菜的极尽奢华,中档的官吏日用菜稍显亲民,嫩肉爆炒浑羊殁忽生

羊脍葫芦鸡热洛河则是由于安禄山与哥舒翰不和,唐玄宗为调和二人关系,用

鹿血煎鹿肠制成“热洛河”,令二人食用,希望二人亲热和睦。

我们发现我国古代的上层社会的饮食之所以奢华考究,主要是因为选材珍贵,

有些甚至是世界稀有,显然这些不是普通老百姓能够消受的起的,然而俗话说劳

动人民的智慧是强大的,市民普遍用菜价格低品位不低,还可达到食疗的效果,

千金圆是孙思邈首创的食疗用品,用黄豆芽制成丸子形状,可供妇女怀孕后期服

用,以利于产时分娩。百岁羹是荠菜汤,据说有益寿功效,所以人们都爱饮。

现代人总觉得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繁荣昌盛的时期,因而人人往往误认

为宋代的经济相较稍逊,其实宋代的商业远比唐朝繁荣,唐代饮食业的营业时间

基本局限在白天,也就是说晚上就是一片“黑灯瞎火”的景象,这种严格控制商

铺空间和时间的坊市制度严重阻碍了饮食业的发展。宋朝废除了坊市制度,夜市

非常盛行,使人们的休闲饮食娱乐大大丰富起来。此时不但出现了王楼梅花包子、

曹婆婆肉饼、郑家油饼、湖上鱼羹等著名风味食品,而且还注重食品的形象和包

装。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便生动的刻画了宋人的热闹非凡的市井风貌。

四、走向成熟的明清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弱的时期,此时政治上中央集权增大,专制

皇权空前升级,以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为标志达到顶峰,经济上出现了资本主义

萌芽,但由于失去兼容并包的精神和闭关锁国的政策而被扼杀在摇篮。文化上,

政府严格控制言论,八股取士,许多文人为逃避现实,乐于从事饮食,游山玩水、

吃遍天下饕餮盛宴,达到空前高涨时期;同时又混入满蒙的特点,饮食结构有了

很大变化,北方黄河流域小麦的比例大辐度增加,面成北方的主食,明代又一次

大规模引进马铃薯,甘薯;人工畜养的畜禽成为肉食主要来源。

至高无上的宫廷皇族及贵族为了显示其尊贵无比的地位,在饮食上也是标新

立异。满汉全席是满汉两族风味肴馔兼用的盛大宫廷筵席,表明尊重两民族的文

化习俗,喻义着满汉一家。满汉全席达到清代宫廷菜宴的极致,从不同的场合可

分为(1)廷臣宴,是时由皇帝亲点大学士,九卿中有功勋者参加,固兴宴者荣

殊,皇帝籍此施恩来拢络属臣(2)万寿宴,帝王的寿诞宴,后妃王公,文武百

官,无不以进寿献寿礼为荣(3)千叟宴,是清宫中的规模最大,与宴者最多的

盛大御宴。乾隆五十年于乾清宫举行千叟宴,与宴者三千人,即席用柏梁体选百

联句„„而著名的贵族菜要数谭家菜了。其肴馔集南北烹饪之大成,既属广东系

列,又有浓郁的北京风味,在清末民初的北京享有很高声誉。谭家菜的特点是选

材用料范围广泛,制作技艺奇异巧妙,尤以烹饪各种海味为著。调味讲究原汁原

味,以甜提鲜,以咸引香;讲究下料狠,火候足。

老百姓的食谱就相形见绌了,小说《金瓶梅》侧面反映出了明代中等家庭的

饮食状况:早餐中餐为简单的点心,以粥、烧饼、馒头及各种饼类为主。副食方

面有煎面筋、酱菜类和荤食如鸡肉、鸡蛋等,韭菜和蒜的食用当时也很普遍。

五、中国饮食文化特点和弊端

纵观历代饮食风貌,我们不难看出博大精深特立独行的古代传统饮食文化

与西方相对粗糙的饮食的千差万别。其特点有如下:

第一,风味多样,四季有别。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有来自

甘肃的大学同学就告诉我,他们那儿说“吃饭”其实不是我们认为的吃米饭,就

是“吃面”。一年四季,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

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二,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

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就算是一个红萝卜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给人以

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三,饮食结构有一定科学性。农耕文明下人们以五谷为主食,多食蔬菜少

肉类,保障了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摄取,有效预防了肥胖症引发的疾病。而西方

菜以肉食为主,近来兴起的快餐文化也使他们的体型变得臃肿,肥胖人群与日俱

增。

第四,饮食与各个文化领域相联系,使自身富有品味情趣。饮食与手工业起

源发展密切相关,如陶瓷的产生是因饮食的需要,产生了陶瓷文化。礼仪源于饮

食,《礼记。礼运》:“夫礼之初,始诸饮食。”文学艺术源于饮食,赋诗也是在宴

饮中的文化内涵之一,将古诗句引入菜肴名称可谓出神入化、雅俗共赏,如“叫

化鸡”“龙凤呈祥”“东坡肉”“蚂蚁上树”。记得十年前播出的《还珠格格》中,

紫薇将一根啃过的大骨头称为“凤凰台上凤凰游”,引得群臣一阵赞叹。可见菜

品的欣赏与诗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第五,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利用食物

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第六,饮食与政治联系,赋予了特殊的政治寓意。据说伊尹借“五味”“调

和”向商王阐述如何成为“天子”的“圣王之道”。韩非子也认为治理大国要十

分小心谨慎,如同烹饪小鱼那样不可随便搅动之。古礼规定统治阶级按照不同等

级享受不同的肉食,士以上可以享受公家供应的肉食,故将统治者称为“肉食者”。

而老百姓一年只有重大节日或祭祖祀神的时候才能够吃肉,所以平民为“蔬食者”。

不过按照马克思唯物论的思想,任何事物要都辩证的看待,我们的饮食文化同样

存在一些弊端。合食制就是一个典型,原来汉唐时期继承先秦的传统,基本上是

采用分食制的,这种食制对于减少交叉传染疾病,维护人民健康是有利的。但是,

到了唐代后期被合食制取代,这对于人民健康非常不利。尽管今天人们已经开始

认识到这种合食制的弊端,但是改起来还是很困难。

此外,汉唐时期已经出现刻意追求珍奇异食的现象。除了一般的鱼肉类之

外,还追求如“封熊之蹯,翰音之跖,燕髀猩唇,髦残象白。”为此,他们不惜

大量捕杀珍禽异兽,食其珍美部分,从而为珍稀动物的灭绝、生态平衡的破坏种

下了祸根。

公费奢侈吃喝也是一个突出现象。封建官吏自上而下公费吃喝成风,鱼肉人

民。信修明在《宫廷琐记》中记录了慈禧太后的一个食单,其中仅燕窝的菜肴就

有六种。据传慈禧仅在从北京至奉天的火车上,用以准备御膳的车厢就占四节,

上有“炉灶五十座”“厨子下手五十人”,每顿饭都要一百余种菜色。令人瞠目结

舌。

作为通过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古代饮食文化的学习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

的认识,更加的以我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而感到骄傲自豪。我相信中国饮食文化

会继承传统饮食文化的精华,摒弃糟粕,不断创新,向前发展!

本文发布于:2023-03-06 02:02: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03935912620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国的饮食文化.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国的饮食文化.pdf

上一篇:吕不韦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