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草书名家及其作品
张芝
张芝:⽣年不详,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约公元192年),敦煌酒泉(今属⽢肃)⼈,字伯英,善章草,后脱去旧
习,省减章草点画、波桀,成为“今草”,张怀瓘《书断》称他“学崔(瑗)、杜(操)之法,因⽽变之,以成今草,转精
其妙。字之体势,⼀笔⽽成,偶有不连,⽽⾎脉不断,及其连者,⽓脉通于隔⾏”,三国魏书家韦诞称他为“草圣”。晋王
羲之对汉、魏书迹,惟推钟(繇)、张(芝)两家,认为其余不⾜观。对后世王羲之、王献之草书影响颇深。
张芝刻苦练习书法的精神,历史上已传为佳话。晋卫恒《四体书势》中记载:张芝“凡家中⾐帛,必书⽽后练(煮染)
之;临池学书,池⽔尽墨”。后⼈称书法为“临池”,即来源于此。尤善章草,有「草圣」之誉,当时的⼈珍爱其墨甚⾄到
了「⼨纸不遗」的地步。评价相当⾼,尤以草书为最。
张芝书法的原迹流传极少,只有宋刻的《淳化阁帖》卷⼆载张芝五帖,这些是真品还是伪品,众说纷纭,⾄今难以论
定。
2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东),后迁居⼭阴(今浙江绍兴),官⾄右
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的书法家,被后⼈尊为“书圣”。他的⼉⼦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们称他们两为"⼆王",另⼀
个⼉⼦王凝之官⾄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
书《⼗七帖》、⾏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楷《兰亭序》等。精研体势,⼼摹⼿追,⼴采众
长,冶于⼀炉,创造出“天质⾃然,丰神盖代”的⾏书,被后⼈誉为“书圣”。
3
王献之
王献之(344年-386年),东晋书法家、诗⼈,字⼦敬,祖籍⼭东临沂,⽣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官
⾄中书令,为与后世书法家王珉区分,⼈称王⼤令。与其⽗并称为“⼆王”。
王献之⾃⼩跟随⽗亲练习书法,胸有⼤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体。他以⾏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书亦有深厚
功底。由于唐太宗并不⼗分欣赏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象其⽗作品那样有⼤量留存。传世名作《洛神赋⼗三⾏》⼜
称“⽟版⼗三⾏”。
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主要是继承家法,但⼜不墨守成规,⽽是另有所突破。在他的传世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家学
的承传及⾃⼰另辟蹊径的踪迹。前⼈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凰舞,清泉龙跃。精密渊巧,出于神智"。他的⽤笔,
从"内拓"转为"外拓"。
他的草书,更是为⼈称道。俞焯曾说:"草书⾃汉张芝⽽下,妙⼈神品者,官奴⼀⼈⽽已。"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
丸帖》、《中秋帖》等,皆为唐摹本,他的《鸭头丸帖》,⾏草,共⼗五字,绢本。清代吴其贞在《书画记》⾥对此帖
推崇备⾄,认为:"(此帖)书法雅正,雄秀惊⼈,得天然妙趣,为⽆上神品也。"他的《中秋帖》⾏草,共⼆⼗⼆字,
神采如新,⽚⽻吉光,世所罕见。清朝乾隆皇帝将它收⼊《三希帖》,视为"国宝"。
他还创造了"⼀笔书",变其⽗上下不相连之草为相连之草,往往⼀笔连贯数字,由于其书法豪迈⽓势宏伟,故为世⼈所
重。
王献之学书和他的⽗亲⼀样,不局限于学⼀门⼀体,⽽是穷通各家。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
造出⾃⼰独特的风格。终于取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书迹有宋⽶芾临的《中秋帖》等。
由晋末⾄梁代的⼀个半世纪,他的影响甚⾄超过了其⽗王羲之。⼀直到了唐代,唐太宗竭⼒褒扬王羲之⽽贬抑王献之,
由晋末⾄梁代的⼀个半世纪,他的影响甚⾄超过了其⽗王羲之。⼀直到了唐代,唐太宗竭⼒褒扬王羲之⽽贬抑王献之,
⼀些书法评论家才开始认为王献之的书法⽐不上他的⽗亲王羲之。但是宋代书法家⽶芾,主要是向王献之学习。现代著
名学者、书法家胡⼩⽯更认为张旭、怀素⼀派之"狂草",便是由王献之草书发展⽽成的。
4
孙过庭
孙过庭,648年⽣,703年逝世,字虔礼,其籍贯有⼆说:⼀说陈留(今河南开封)⼈;⼀说富阳(今杭州西南部)
⼈。⼀般均称富阳⼈,可是他⾃称吴郡(今江苏苏州)⼈。陈⼦昂为其作墓志铭,谓过庭“四⼗见君,遭谗慝之议。”他
是唐⾼宗、武则天时⼈,官右卫胄曹参军、率府录事参军。擅长书法和书法理论,他博雅能⽂章,真⾏草书尤⼯。草书
师法“⼆王”。“⼯于⽤笔,俊拔刚断”(《书断》),如“丹崖绝壑,笔势坚劲”(唐韦续《续书品》)。以草书擅名,尤妙
于⽤笔,隽拔刚折,尚异好奇。他⼜善于临摹古帖,往往真赝不易分辨。
唐⾼宗曾谓过庭⼩字⾜以迷乱羲、献,其逼真可知。陈⼦昂《祭率府孙录事⽂》说:“元常既殁,墨妙不传,君之遗
翰,旷代同仙。”把孙书迹,⽐作魏的钟繇,可见对孙⽒的书法造诣推崇备⾄。过庭⼜是⼀位书法理论家,他著有《书
谱》,深得书法之旨趣。⾄今流传,成为学习草书的楷范。宋⾼宗评述:“《书谱》匪特⽂词华美,且草法兼备。”可见
此《书谱》不但书法浓润圆熟,⽽且⽂中有很多精辟的独到见解,可以说是书⽂并茂的典范。
孙过庭书法,上追“⼆王”,旁采章草,融⼆者为⼀体,并出之⼰意,笔笔规范,极具法度,有魏晋遗风。
5
张旭
张旭,字伯⾼,⼀字季明,吴郡(江苏苏州)⼈。初仕为常熟尉,后官⾄⾦吾长史,⼈称“张长史”。其母陆⽒为初唐书
家陆柬之的侄⼥,即虞世南的外孙⼥。陆⽒世代以书传业,有称于史。张旭为⼈洒脱不羁,豁达⼤度,卓尔不群,才华
横溢,学识渊博。与李⽩、贺知章相友善,杜甫将他三⼈列⼊“饮中⼋仙”。是⼀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家,因他常喝得⼤
醉,就呼叫狂⾛,然后落笔成书,甚⾄以头发蘸墨书写,故⼜有“张颠”的雅称。后怀素继承和发展了其笔法,也以草书
得名,并称“颠张醉素”。唐⽂宗曾下诏,以李⽩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诗,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
号称“吴中四⼠”。
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王⼀路,以草书成就最⾼。史称“草圣”。他⾃⼰以继承“⼆王”传统为⾃豪,字字有法,另⼀
⽅⾯⼜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其状惊世骇俗。相传他见公主与担夫争道,⼜闻⿎吹
⽽得笔法之意;在河南邺县时爱看公孙⼤娘舞西河剑器,并因此⽽得草书之神。颜真卿曾两度辞官向他请教笔法。张旭
是⼀位纯粹的艺术家,他把满腔情感倾注在点画之间,旁若⽆⼈,如醉如痴,如癫如狂。
传世书迹有《肚痛帖》、《古诗四帖》等。
6
怀素
怀素(737~799),唐代书法家。俗姓钱,字藏真,湖南零陵郡⼈。⽣于唐⽞宗开元⼆⼗五年(737),卒于德宗贞元⼗
五年(799)。因他出家为僧,书史上称他“零陵僧”或“释长沙”。
怀素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笔圆劲有⼒,使转如环,奔放流畅,⼀⽓呵成,和张旭齐
名。后世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称。可以说是古典的浪漫主义艺术,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他也能做诗,与李⽩、
杜甫、苏涣等诗⼈都有交往。好饮酒,每当饮酒兴起,不分墙壁、⾐物、器⽫,任意挥写,时⼈谓之“醉僧”。他的草
书,出于张芝、张旭。唐吕总《读书评》中说:“怀素草书,援毫掣电,随⼿万变”,宋朱长⽂《续书断》列怀素书为妙
品。评论说:“如壮⼠拔剑,神彩动⼈。”
怀素⾃幼聪明好学,10岁时“忽发出家之意”,⽗母想阻也阻⽌不了。他在《⾃叙帖》⾥开门见⼭他说:“怀素家长沙,幼
⽽事佛,经禅之暇,颇喜笔翰。”他勤学苦练的精神是⼗分惊⼈的。因为买不起纸张,怀素就找来⼀块⽊板和圆盘,涂
上⽩漆书写。后来,怀素觉得漆板光滑,不易着墨,就⼜在寺院附近的⼀块荒地,种植了⼀万多株的芭蕉树。芭蕉长⼤
上⽩漆书写。后来,怀素觉得漆板光滑,不易着墨,就⼜在寺院附近的⼀块荒地,种植了⼀万多株的芭蕉树。芭蕉长⼤
后,他摘下芭蕉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由于怀素没⽇没夜的练字,⽼芭蕉叶剥光了,⼩叶⼜舍不得摘,于是想了个
办法,乾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就算太阳照得他如煎似熬;刺⾻的北风冻得他⼿肤迸裂,他还是在
所不顾,继续坚持不懈地练字。他写完⼀处,再写另⼀处,从未间断。这就是有名的怀素芭蕉练字。
在长安怀素声誉青云直上,歌颂他草书的诗篇有37篇之多。他的草书有《⾃叙帖》、《苦笋帖》、《⾷鱼帖》、《圣母
帖》、《论书帖》、《⼤草千⽂》、《⼩草千⽂》《四⼗⼆章经》、《千字⽂》、《藏真帖》、《七帖》、《北亭草
笔》等等。其中《⾷鱼帖》极为瘦削,⾻⼒强健,谨严沉着。⽽《⾃叙帖》其书由于与书《⾷鱼帖》时⼼情不同,风韵
荡漾。真是各尽其妙。⽶芾《海岳书评》:“怀素如壮⼠拨剑,神采动⼈,⽽回旋进退,莫不中节。”唐代诗⼈多有赞
颂,如李⽩有《草书歌⾏》,曼冀有《怀素上⼈草书歌》。
7
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道⼈,晚号涪翁,⼜称黄豫章,洪州分宁(今江西修⽔)⼈。北宋诗⼈、词
⼈、书法家,为盛极⼀时的江西诗派开⼭之祖。擅⽂章、诗词,尤⼯书法。诗风奇崛瘦硬,⼒摈轻俗之习,开⼀代风
⽓。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有《豫章黄先⽣⽂集》。词与秦
观齐名,有《⼭⾕琴趣外篇》、龙榆⽣《豫章黄先⽣词》。词风流宕豪迈,较接近苏轼,为“江西诗派”之祖。
主要墨迹有《松风阁诗》、《华严疏》、《经伏波神祠》、《诸上座》、《李⽩忆旧游诗》、《苦笋赋》等。书论有
《论近进书》、《论书》、《清河书画舫》、《式古堂书画汇考》著录。黄庭坚是“苏门四学⼠”之⼀,诗与苏轼齐名,
⼈称“苏黄”,诗风奇崛瘦硬,⼒摈轻俗之习。开⼀代风⽓,为江西诗派的开⼭⿐祖。书法精妙,与苏、⽶、蔡并称“宋四
家”。词与秦观齐名,艺术成就不如秦观。晚年近苏轼,词风疏宕,深于感慨,豪放秀逸,时有⾼妙。有《⼭⾕词》。
黄庭坚书法初以宋代周越为师,后来受到颜真卿、怀素、杨凝式等⼈的影响,⼜受到焦⼭《瘗鹤铭》书体的启发,⾏草
书形成⾃⼰的风格。黄庭坚⼤字⾏书凝练有⼒,结构奇特,⼏乎每⼀字都有⼀些夸张的长画,并尽⼒送出,形成中宫紧
收、四缘发散的崭新结字⽅法,对后世产⽣很⼤影响。在结构上明显受到怀素的影响,但⾏笔曲折顿挫,则与怀素节奏完
全不同。在他以前,圆转、流畅是草书的基调,⽽黄庭坚的草书单字结构奇险,章法富有创造性,经常运⽤移位的⽅法
打破单字之间的界限,使线条形成新的组合,节奏变化强烈,因此具有特殊的魅⼒,成为北宋书坛杰出的代表,与苏轼
成为⼀代书风的开拓者。后⼈所谓宋代书法尚意,就是针对他们在运笔、结构等⽅⾯更变古法,追求书法的意境、情趣
⽽⾔的。草书有《李⽩忆旧游诗卷》、《诸上座帖》等,结字雄放瑰奇,笔势飘动隽逸,在继承怀素⼀派草书中,表现出
黄书的独特⾯貌。
8
董其昌
董其昌明代后期著名画家、书法家、书画理论家、书画鉴赏家。“华亭派”的主要代表。董其昌⽣于明世宗嘉靖三⼗四
(1555)年,卒于明毅宗崇祯九(1636)年,他字⽞宰,⼀字元宰,号思⽩,⼜号⾹光居⼠,⼈称“董华亭”。万历进
⼠,授编修,官⾄礼部尚书。华亭(上海松江)⼈。⼀作上海⼈(上海在唐为华亭县地,清属松江府。华亭、云间、松
江、上海、娄县俱为⼀地)。
董的书法以⾏草书造诣最⾼。董其昌虽处于赵孟頫、⽂征明书法盛⾏的时代,但他的书法并没有⼀味受这两位书法⼤师
的左右。他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成⼀体,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笔画园劲秀逸,平淡古
朴。⽤笔精到,始终保持正锋,少有偃笔、拙滞之笔;在章法上,字与字、⾏与⾏之间,分⾏布局,疏朗匀称,⼒追古
法。⽤墨也⾮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书法⾄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成,“六体”和“⼋法”在他⼿下⽆所不
精,在当时已“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间,争购宝之。”(《明史·⽂苑传》)。⼀直到清代中期,康熙、乾隆都以
董的书为宗法,备加推崇、偏爱,甚⽽亲临⼿摹董书,常列于座右,晨⼣观赏。康熙曾为他的墨迹题过⼀长段跋语加以
赞美:“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其⾼秀圆润之致,流⾏于褚墨间,⾮诸家所能及也。每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
绝,如清风飘拂,微云卷舒,颇得天然之趣。尝观其结构字体,皆源于晋⼈。
清代著名学者、书法家王⽂治《论书绝句》称董其昌的书法为“书家神品”。谢肇称其“合作之笔,往往前⽆古⼈”。周之⼠
说他“六体⼋法,靡所不精,出乎苏,⼊乎⽶,⽽丰采姿神,飘飘欲仙”。
9
王铎
王铎(1592—1652年)字觉斯,⼀字觉之。满清⼊关后被授予礼部尚书、官弘⽂院学⼠,加太⼦少保,于顺治九年病
逝故⾥。福王南京称制等待为东阁⼤学⼠。⼊清官⾄⼤学⼠,擢礼部尚书。铎博学好古,⼯诗⽂。画⼭⽔宗荆、并、丘
壑峻伟,皴擦不多,以晕染作⽓,傅以淡⾊,沉沉丰蕴,意趣⾃别。⼭⽔花⽊⽵⽯,皆⽤书中关纽。
王铎诗⽂书画皆有成就,尤其以书法独具特⾊,世称“神笔王铎”。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他书
法⽤笔,出规⼊矩,张弛有度,却充满流转⾃如,⼒道千钧的⼒量。王铎擅长⾏草,笔法⼤⽓,劲健洒脱,淋漓痛快,
戴明皋在《王铎草书诗卷跋》中说:“元章(⽶芾)狂草尤讲法,觉斯则全讲势,魏晋之风轨扫地矣,然风樯阵马,殊
快⼈意,魄⼒之⼤,⾮赵、董辈所能及也。”他的墨迹传世较多,不少法帖、尺牍、题词均有刻⽯,其中最有名的是
《拟⼭园帖》和《琅华馆帖》。
其书法在⽇本、韩国、新加坡等国深受欢迎。⽇本⼈对王铎的书法极其欣赏,还因此衍发成⼀派别,称为“明清调”。他
的《拟⼭园帖》传⼊⽇本,曾轰动⼀时。他们把王铎列为第⼀流的书法家。提出了“后王(王铎)胜先王(王羲之)”的
看法
10
傅⼭
傅⼭,明万历三⼗五年⾄清康熙⼆⼗三年(公元1607──1684,78岁),字青主,号真⼭,⼭西阳曲(今太原)⼈。是
我国明末著名的学者、书法家、诗⼈、医学家。傅⼭出⾝于书⾹门第,祖上多有⽂名,但⾄其⽗,家道开始中落。傅⼭
兄弟三⼈,他排⾏第⼆。兄与弟都是平常之⼈,惟独傅⼭⾃幼聪敏,博⽂强记,勤奋好学,善于思考。他继承家学,并
发扬光⼤,著有《霜红龛集》四⼗卷。
在诗、⽂、书、画诸⽅⾯,傅⼭皆善学妙⽤,造诣颇深。其知识领域之⼴、成就之⼤,在清初诸儒中,⽆出其右者。傅
⼭的书法被时⼈尊为“清初第⼀写家”。他的书法初学赵孟頫、董其昌,⼏乎可以乱真。他的《上兰五龙洞场圃记》为崇
祯⼗四年(公元1641)作,与宋⼈风范毫⽆⼆致。邓散⽊《临池偶得》中说:“傅⼭的⼩楷最精,极为古拙,然不多
作,⼀般多以草书应⼈求索,但他的草书也没有⼀点尘俗⽓,外表飘逸内涵倔强,正象他的为⼈”。他的颜体写得⾮常
好,流传⾄今的颜体⼤字楹联和榜书多件,皆端庄遒劲,刚健有⼒。他总结出“宁拙⽏巧,宁丑⽏媚,宁⽀离⽏轻滑,
于直率⽏安排”的经验。他以⼤草形式写⾏草,增加了联绵的线条与组合,更加丰富,更有表现⼒。
131****1982
本文发布于:2023-03-06 01:40: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03800045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黄庭坚草书.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黄庭坚草书.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