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
7
课
?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
同步试
卷
一、单项选择题
1.
以下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为哪一项〔〕
A.
掠夺珐琅脂粉
B.
消耗绸缎制载
C.
赞誊缀满赃物
D.
分亨恍假设行窃
2.
下面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
呵
.
护〔
hē
〕杀戮
.
〔
lù
〕纳粹
.
〔
cuì
〕颤
.
巍巍〔
chàn
〕
B.
瞥
.
见〔
piē
〕给
.
予〔
gěi
〕珐
.
琅〔
fà
〕赤裸
.
裸〔
luǒ
〕
C.
闪烁
.
〔
shuò
〕肃穆〔
mù
〕鞠躬〔
jū
〕眼花缭
.
乱〔
liáo
〕
D.
箱箧
.
〔
qiè
〕憧
.
憬〔
chōng
〕瓦砾
.
〔
lì
〕片纸只
.
字〔
zhī
〕
3.
以下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
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
雨果认为圆明园是东方艺术成就的结晶。
B.
许多欧洲人都知道并游览过圆明园
,
如伏尔泰。
C.
雨果认为作为文明人的欧洲人洗劫作为野蛮人的中国人是不应该的。
D.
雨果写这封信的目的不是表达对中国人民的同情
,
而是表达对失去圆明园这座艺术建筑的惋惜之情。
4.
以下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
这座城堡华美堂皇
....
,建造十分奢华。
B.
他的钱早就花光了,钱包里荡然无存
....
。
C.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
....
永远值得我们缅怀。
D.
置身于广州花市,各种各样的鲜花让我眼花缭乱
....
。
5.
以下句子没有病句的一项为哪一项〔〕
A.
雨果曾撰文谴责英法联军劫掠并火烧圆明园。
B.
他的行为赢得了人们的崇高敬意,不仅在人格精神上,更在文学上。
C.
记者探访多家药店发现,局部药品价格上调,绝大多数药品价格保持稳定。
D.
大家去郊游时一定要注意交通平安,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6.
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为了创立圆明园,曾经消耗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人们常说:
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
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①
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
②
这座打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
③
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
④
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
⑤
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⑥
是要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
A.②④⑤①⑥③B.①③⑤⑥②④C.②⑤⑥③④①D.③⑤②①④⑥
二、填空题
7.
积累词语
独一无二:
________
华美堂皇:
________
丰功伟绩:
________
眼花缭乱:
________
荡然无存:
________
8.
填空。
①
这封书信饱含着深厚的
________
精神,愤怒地谴责了
________
,表达了对
________
,震撼读者心灵。
②
雨果,
________
〔国籍〕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
?________??________?
和
?
九三年
?
等。
三、现代文阅读
9.
阅读下面文章,答复以下问题。
圆明园祭
冯峥
①
那天很冷,我却刻意要到圆明园去。朋友们都劝说,圆明园没有什么可看的,只是几块烂石头,
我说,你不懂我的心。
②
北风凄厉,草木萧疏,断壁残垣,一览无余。
③
然而,在凄厉妁风雨声中,我却清楚听到悠悠钟声,百鸟唱啁;透过萧疏草木,我看见了圆明
之娇,长春之美,万春之秀,
300
亩园林春意正浓;断壁中,我看见了乾隆的题诗;残垣中,似见文源阁
的浩翰藏书
……
④
我听见了来自法国
130
年前的一个深情的声音:
……
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梦想到的一切都聚
集于圆明园;
……
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物,假设有一座集人类想象力之大成的灿烂宝窟,以宫殿
庙宇的形象出现,那就是圆明园
……
⑤
啊,一个惜墨如金的世界文豪,用了无所不极的文字来称赞她
!
以至
100
多年后仍引起人们振颤
的心共鸣。
⑥
然而,对于玉焚香殒了的美人,祭奠者越是抒以赞美,痴情者越是悲伤,正如白居易写
?
长恨歌
?
、
汤显祖写
?
还魂
?……
引得多少痴情男女欲悲欲死
!
此刻面对圆明园,我就是这种心情。
⑦
我的心在哭,悲哀着美的逝去。
⑧
我听见圆明园在哭泣,哭了
100
多年:以至我在遥远的南方也时常听见。
⑨
圆明园在哭,哭护花无力;圆明园在泣,泣其悲惨遭遇渐被忘怀。
⑩
我和圆明园在同声一哭
!
⑪
有好心人曾慷慨施舍,要把圆明园重修建。
⑫
不管好心人如何慈悲,可我总要与刽子手杀死杨虎成后,在他英骸上建筑花圃这残酷的事实联
想;我甚至联想到有人要把马嵬坡上的杨玉环的玉骨支起来,再披上半透明的比基尼。
⑬
这是历史的悲哀
!
⑬
他们看不见圆明园的额头上
“
耻辱〞两个黑字,他们听不到一个在屈辱中哭泣的母亲对她儿孙的
声声嘱托以及希望着争气的未来。
⑮
站在这写满血字的废墟上,我面对现实,拼搏未来
!
⑯
我见到了萧疏草木之上有苍郁的青松、冲天傲雪;我见到了熏烟的巨石峥嶙屹立,傲骨常在
!
⑰100
多年前,方才唱赞诗的雨果坚信:总有这样一天
——
解放了的而且把身上的污浊洗刷干净了
的法兰西,将会把自己的赃物交还给被劫夺的中国。
⑱
而我永远相信:有志气的炎黄子孙,决不会让那屈辱的历史重演
!
一定会在这古老的土地上巍然
屹立,奔向辉煌的未来!
〔
1
〕从全文看,
“
我〞刻意要去圆明园而朋友们劝
“
我〞别去的理由各是什么?
〔
2
〕第
④
段中那个
“
深情的声音〞是谁发出的?
〔
3
〕第
⑥
段的表达方式主要是
________
,其中的
“
这种心情〞是指
________
的心情。
〔
4
〕用原文中的句子答复圆明园哭泣的原因。
〔
5
〕就是否重建圆明园这个问题,作者持什么态度?
〔
6
〕残破的圆明园作为历史的写照,对我们炎黄子孙有何作用?请用一句名言答复。
10.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以下小题。
笔下犹能有花开
肖复兴
①
秋末冬初,天坛里那排白色的藤萝架,上边的叶子已经落得差不多了。想起春末,一架紫藤花
盛开,在风中像翩翩飞舞的紫蝴蝶
——
还是季节厉害,很快就将人和花雕塑成另外一种模样。
②
没事的时候,我爱到这里来画画。这里人来人往,坐在藤萝架下,以静观动,能看到不同的人,
想象着他们不同的性情和人生。我画画不入流,属于自娱自乐,拿的是一本旧杂志和一支破毛笔,倒也可
以随心所欲、笔随意驰。
③
那天,我看到我的斜对面坐着一位老太太,个子很高,体量很壮,头戴一顶棒球帽,还是歪戴
着,很俏皮的样子。她穿着一件男士西装,不大合身,有点儿肥大。我猜测那帽子肯定是孩子淘汰下来的,
西装不是孩子的,就是她家老头儿穿剩下的。老人一般都会这样节省、将就。她身前放着一辆婴儿车,车
的样式,得是几十年前的了,或许还是她初当奶奶或姥姥时推过的婴儿车呢。如今的婴儿车已经
“
废物利
用〞,变成了她行走的拐杖。车上面放着一个水杯,还有一块厚厚的棉垫,大概是她在天坛里遛弯儿,如
果累了,就拿它当坐垫吧。
④
老太太长得很精神,眉眼俊朗,我们相对藤萝架,只有几步距离,彼此看得很清楚。我注意观
察她,她也时不时地瞄
.
我两眼。我不懂那目光里包含什么意思,是好奇?是不屑?还是不以为然?正是中
午时分,太阳很暖,透过藤萝残存的叶子,斑斑点点洒落在老太太身上,老太太垂下脑袋,不知在想什么,
也没准儿是打瞌睡呢。
⑤
我画完了老太太的一幅速写像,站起来走,路过她身边时,老太太抬起头问了我一句:
“
刚刚是
不是在画我呢?〞我像小孩爬上树偷摘枣吃,刚下得树来要走,看见树的主人站在树底下等着我那样,有
些束手就擒的感觉。我很为难,赶紧坦白:
“
是画您呢。〞然后翻开旧杂志递给她看,等待她的评判。她
扫
.
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没有说一句我画的她到底像还是不像,只说了句:
“
我也会画画。〞这话
说得有点儿孩子气,有点儿不服气,特别像小时候体育课上跳高或跳远,我跳过去了或跳出来的那个高度
或远度,另一个同学歪着脑袋说:
“
我也能跳。〞
⑥
我赶紧把那本旧杂志递给她,对她说:
“
您给我画一个。〞她接过杂志,又接过笔,说:
“
我没文
化,也没人教过我,我也不画你画的人,我就爱画花。〞我指着杂志对她说:
“
那您就给我画个花,就在
这上面,随便画。〞她拧开笔帽,对我说:
“
我不会使这种毛笔,我都是拿铅笔画。〞我说:
“
没事的,您
随便画就好!〞
⑦
架不住我一再请求,老太太开始画了。她很快就画出一朵牡丹花,还有两片叶子。每个花瓣都
画得很仔细,手一点儿不抖,我连连夸她:
“
您画得真好!〞她把杂志和笔还给我,说:
“
好什么呀!不成
样子了。以前,我和你一样,也爱到这里画画。我家就住在金鱼池,天天都到天坛来。〞我说:
“
您就够
棒的了,都多大岁数了呀!〞然后我问她有多大岁数了,她反问我:
“
你猜。〞我说:
“
我看您没到八十岁。〞
她笑了,伸出手冲我比划:
“
八十八啦!
⑧
八十八岁了,还能画这么漂亮的花,真让人羡慕。我不知道我还能不能活到老太太这岁数,能
活到这岁数的人,身体是一方面原因,心情和心理是另一方面原因。这么一把年纪了,心中未与年俱老,
笔下犹能有花开,这样的老人并不多。
⑨
那天下午,阳光特别暖。回家路上,总想起老太太和她画的那朵牡丹花,忍不住好几次翻开那
本旧杂志来看,心里想:如果我活到老太太这岁数,也能画出这么漂亮的花来吗?
〔选自
?
北京晚报
?2017
年
12
月
12
日,有删改〕
〔
1
〕根据全文,按要求填写下表。
场景偶遇老太太画像被发现老太太画花得知其年龄
“
我〞的心理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
2
〕分析第
①
段在文中的作用。
〔
3
〕品味以下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
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瞄
.
我两眼。
②
她扫
.
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
……
〔
4
〕第
⑨
段划线句子中的
“
花〞有多层含义,请结合全文概括。
1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以下小题。
舍弃,也是一种尊严
叶匡政
①
流失在海外的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目前已经回归了牛、猴、虎、猪、马五件。佳士得公
司今日宣布,在法国的一场拍卖会上将出现鼠首和兔首,它们的总价可能会拍卖到
2
亿元人民币。对此,
中方专家认为都
“
无异于打劫〞,网上新闻一出更是引起了无数中国网民的愤怒。
②
自从中国有了回购文物的专项基金,尤其传出重建圆明园的设想后,当年英法联军所抢的那些
圆明园遗物,身价就像打了鸡血般飙升。强盗们似乎磨圆了身上的棱角,纷纷变成了艺术家的后代,想在
拍卖市场上与被抢者握手言欢。没有抱歉与愧疚,也不要愤怒和哀怨,只要白花花的银子。
③
强盗
..
打的终究是强盗
..
的算盘。
100
多年前,英法联军抢走了那些有工艺价值的铜宝贝,
100
年后
的今天,强盗的后代们却要以貌似文明的方式去拍卖它们,再从中国人头上大肆掠夺一次。
④
据统计,
1840
年以来由于战争、盗掘、不正当贸易等,至少有超过
1000
万件中国文物流失海外,
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达
100
余万件。中国是文物流失大国,所以早早就参加了
?
关于被盗或非法出口文
物公约
?
,与多个国家签署双边协定:任何因战争等原因而被抢夺或丧失的文物都应归还,无时间限制。
因为这个公约,
2005
年,被英法联军当作战利品的天津塘沽大钟,终于归还给天津。由于并不是所有国家
都签订了这个公约,所以流失海外的文物拍卖的情况仍在频繁发生。
⑤
自中国启动国宝工程回购流失文物后,中国文物的行情就一路看涨。于是出现了几年前只值几
百万元的兽首,今年竟被喊出了亿元天价。被抢劫是一种耻辱,同样挨宰也是一种耻辱。如果流失的文物
被我们花巨资买回来了,即使我们把它们重新捧在手心,供在了博物馆中,也没有了那种失而复得的好心
情。
⑥
单拿圆明园兽首来说,我们更应该通过外交途径来索回,让抢劫者们如何拿走的,再如何送回
来。虽然此举难度甚大,但我们还是要一直保持这种索回的权利和姿态。假设一时难以追讨回来,不如索
性让他们就像圆明园废墟那样,保持着一种缺憾。我想,无论这些文物流失在何方,它们身上铭刻的中国
印记不会变,它被抢走的历史记忆不会变,它来自圆明园的这个事实不会变。只要我们真实与满怀诚意地
面对历史了,屈辱也能成为一种爱国的力量。
⑦
因为爱,所以舍弃,这样的姿态也表达了一个民族的尊严。
〔
1
〕全文表达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
2
〕第
③
段
“
强盗打的终究是强盗的算盘〞中加点的两个
“
强盗〞各指什么?
〔
3
〕结合全文,说说最后一段
“
因为爱,所以舍弃,这样的姿态也表达了一个民族的尊严〞的具体含义。
〔
4
〕结合全文,说说面对
“
中国启动国宝工程回购流失文物〞这件事情,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态度。
答案解析局部
一、单项选择题
1.
【答案】
A
【考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正确识记及书写词语的能力。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
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
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防止读错写错了。
B.“
载〞应写作
“
裁〞;
C.“
誊〞应写作
“
誉〞;
D.“
亨〞应写作
“
享〞。
故答案为:
A
【点评】此题考查考生对汉字字形的辨析能力。考查的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写错的根底字,学生
在平时要重点识记和积累,注意对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
2.
【答案】
B
【考点】常用字字音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关于字音,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
积累,特别是多音字。
ACD
三项正确。
B
项:
“
给〞是多音字,有
gěi
和
jǐ
两种读音,
“
给予〞的
“
给〞应读
jǐ
。
故答案为:
B
【点评】此题考查考生对汉字字音的辨析能力。考查的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读错的根底字,学生
在平时要重点识记和积累,注意对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
3.
【答案】
A
【考点】针对文中观点谈看法
【解析】【分析】
B
项
,“
并游览过圆明园〞说法不准确
,
且伏尔泰没有游览过圆明园
;
C
项
,
课文中的
“
文明〞
“
野蛮〞是反语
,“
文明人〞是雨果对侵略者的挖苦
,“
文明人〞不见得文明
,“
野蛮人〞
也不是真正的野蛮
;
D
项
,
雨果的这封信既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同情
,
也表达了对失去圆明园这座艺术建筑的惋惜之情。
故答案为:
A
【点评】课文内容的理解,一定要在通读文章,把握内容、理清结构、把握主旨观点的根底上,结合每一
个选择项进行分析体会。
4.
【答案】
B
【考点】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及运用能力。
A.“
华美堂皇〞形容建筑物华美雄伟。也形容场面华美而盛大。此处使用正确。
B.“
荡然无存〞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儿没有留下。此处用来形容钱包的
“
空〞不合语境。
C.“
丰功伟绩〞指伟大的功绩。此处使用正确。
D.“
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此处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
B
【点评】成语使用是考查学生语文根本素养的一个重要的题型。解答此题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意思,辨清成
语的感情色彩,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做好此题离不开平时的积累。
5.
【答案】
C
【考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首先明确病句的原因有成分残缺、成分赘余、
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学生平时要多交流,多做题,就会掌握其中的规律。修改
病句,首先要认真阅读原句,在了解原句的意思之后,再逐项查找病因,找准了病因,分析产生错误的原
因,继而找到解决的方法,准确修改。
A.
成分残缺,可在
“
圆明园〞后加上
“
的暴行〞;
B.
语序不当,将
“
人格精神〞和
“
文学〞调换位置;
D.
否认不当,删除
“
不要〞。应选
C
。
故答案为:
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和修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
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进行考虑,注意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
感能力。
6.
【答案】
A
【考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排序能力。要求学生能够读熟文本,养成熟练地语感。做此题就很容易
了。也可以结合文段的中心意思分析。中心意思是
“
圆明园的建造过程和价值所在。〞排序过程:
“
为了创
立圆明园,曾经消耗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
②“
这座〞照应上文
“
圆明园〞,然后是修建的原因
④
,然
后写出原因
“⑤
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用事实证明属于人类
“①
过去的艺术家、诗人、
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
“
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
连接
⑥
是要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
③“
依稀可见〞连接
“
亚洲文明的剪影。〞。排序
为:
②④⑤①⑥③
。
故答案为:
A
【点评】此题考查句子的顺序排列,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明确中心,其次理清思路,抓标志性
词汇和句子,第三把握句子间的逻辑关系,第三运用排除的方法简化难度。第四要连读,语感检验。
二、填空题
7.
【答案】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形容气势盛大,宏伟美丽。;伟大的功绩。;眼睛看见复杂
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
【考点】解释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含义的识记。要求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
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注意:
“
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
“
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
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
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要重点识记。
故答案为:
1
、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
2
、形容气势盛大,宏伟美丽。
3
、伟大的功绩。
4
、眼
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5
、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
【点评】成语使用是考查学生语文根本素养的一个重要的题型。解答此题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意思,做好此
题离不开平时的积累。
8.
【答案】人道主义;侵略者的罪行;被侵略被掠夺者的巨大同情;法国;
?
巴黎圣母院
?
;
?
悲惨世界
?
【考点】作家作品,作品的根本内容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文学常识的掌握。
①
这篇文章选自
?
雨果文集
?
,是以
英法联军侵华战争为背景的文章。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所谓的胜利捧场,
但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反而代表了人类的良知,在这封信中强烈地谴责了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他盛赞中华民族,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尊敬,谴责了侵略者的罪
行。
②“
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的
了解。它主要考查: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与代表作;识记文学体
裁常识。雨果,法国作家,
19
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
长篇小说
?
巴黎圣母院
??
九三年
?
和
?
悲惨世界
?
,短篇小说有
?“
诺曼底〞号遇难记
?
。
故答案为:
1
、人道主义
2
、侵略者的罪行
3
、被侵略被掠夺者的巨大同情
4
、法国
5
、
?
巴黎圣母院
?6
、
?
悲惨世界
?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
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三、现代文阅读
9.
【答案】〔
1
〕我是想去祭圆明园,所以我要去;而朋友们以为我是看风景而那没什么可看的,故劝我
别去。
〔
2
〕雨果
〔
3
〕抒情;悲伤
〔
4
〕因为护花无力和其悲惨遭遇渐被忘怀。
〔
5
〕作者持否认态度。
〔
6
〕读史使人明智。
【考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分析】
⑴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
性语言,把握中心句。从
“
我的心在哭,悲哀着美的逝去〞可知,
“
我〞去圆明园的目的是祭奠;从
“
朋友们
都劝说,圆明园没有什么可看的,只是几块烂石头〞可知,朋友认为圆明园没有风景,不值得去。
⑵
解答
“
理解和分析〞此类题的方法步骤是:先弄清全文的内容;再读懂各自然段的内容,在正确理解句
与句、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的根底上,区别主次;最后用明确、完整、简要的语句表述。从
“
法国
130
年前〞
可知,
“
深情的声音〞是雨果发出的,即通过
?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
发出的声音。
⑶
此题考查学生对表达方式的辨析能力。文章的表达方式是指作者在反映客观事物和表达感情或观点时
所使用的语言组合样式,包括描写、议论、记叙、说明、抒情。从
“
祭奠者越是抒以赞美,痴情者越是悲
伤〞可知第
⑥
段运用了抒情的方式。从
“
引得多少痴情男女欲悲欲死〞可知
“
这种心情〞是悲伤、难过。
⑷
这是一道信息筛选题,考查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能力。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
出说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从
“
圆明园在哭,哭护花无力;
圆明园在泣,泣其悲惨遭遇渐被忘怀〞可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
⑸
此题考查对作者态度的理解,可以结合文中的议论、抒情的句子来作答。从
“
我总要与刽子手杀死杨虎
成后,在他英骸上建筑花圃这残酷的事实联想;我甚至联想到有人要把马嵬坡上的杨玉环的玉骨支起来,
再披上半透明的比基尼〞可知,作者认为圆明园是历史的悲哀,不主张重建圆明园。
⑹
此题考查阅读感悟与启示。完成阅读感悟启示题,要善于提炼,要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结合具体的
语境,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注意表述流畅。
“
读史使人明智〞是培根的名言,告诉我们:读史可以看到
别人的正确与错误,从而使自己面对同样或类似的事件时,能够做出最好的判断。可以用这句话来概括圆
明园的价值。
故答案为:
⑴
我是想去祭圆明园,所以我要去;而朋友们以为我是看风景而那没什么可看的,故劝我别
去。
⑵
雨果
⑶1
、抒情
2
、悲伤
⑷
因为护花无力和其悲惨遭遇渐被忘怀。
⑸
作者持否认态度。〔
6
〕
读史使人明智。
【点评】
⑴
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筛选信息有三个原那么:
①
带着题目,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②
对
照考题,找到答题区,筛选出相关的语言材料,选好答题的角度,组织好答题的语言。
③
快速浏览全文,
验证答案。
⑵
此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结合上下文的内容进行理解即可。
⑶
此题考查考生对文章表达方式及其思想情感的把握。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常见表达方式的掌握,要结
合文本的内容进行归纳概括。
⑷
此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信息的筛选和提取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文本,结合题干的要求,抓关
键句,提取信息。
⑸
此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考生需抓关键语进行理解作答。
〔
6
〕此题考查考生平时名言警句的积累能力。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注意结合要求进行作答。
10.
【答案】〔
1
〕好奇;为难;惊叹;羡慕
〔
2
〕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春末盛开的紫藤萝与初冬凋零的紫藤萝比照,写出了时间对人的
影响;反衬老太太
“
心未与年俱老〞。
〔
3
〕
①“
瞄〞是注视,写出了老太太对
“
我〞举动的好奇,表现了她的俏皮。
②“
扫〞是快速地看,写出了老太太对
“
我〞的画不以为然的神态,表现了她的自信。
〔
4
〕明指老太太种的牡丹花;暗指老太太内心纯真,如花般美丽;作者希望自己将来也有颗年轻的,热
爱生活的心。
【考点】文章开头及其作用,分析人物行为思想变化原因,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
⑴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能力。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根底上,依据表格的场景
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概括内容,筛选或概括表现
“
我〞的心理活动词语即可作答。文章偶遇老太太,从
老太太的穿着、行为上的表现让
“
我〞感到很
“
好奇〞;于是,
“
我〞就给老太太画像,结果被老太太发现,
令
“
我〞很为难;在这种情况下,老太太说她也会画,在
“
我〞的竭力劝说下,老太太
“
手一点儿不抖〞地画
了花,让
“
我〞为之
“
惊叹、惊讶〞;最后,当
“
我〞知道老太太已经八十八岁时,
“
还能画这么漂亮的花,
真让人羡慕〞。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⑵
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开头的作用:
①
如果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
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
②
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
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
③
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
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它的作用是以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
某种气氛。
④
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
⑤
如果开篇连续感慨,
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此题解答,结合文段的特点进行分析,分条列出即可。
⑶
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根底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
答。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此题作答要
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做到
“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此题也可以从细节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
⑷
考查重点句子的理解。理解语句的含意不要仅浮于语句的外表意义,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
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作答时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
⑴1
、好奇
2
、为难
3
、惊叹
4
、羡慕
⑵
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春末盛开的紫藤
萝与初冬凋零的紫藤萝比照,写出了时间对人的影响;反衬老太太
“
心未与年俱老〞。
⑶①“
瞄〞是注视,写出了老太太对
“
我〞举动的好奇,表现了她的俏皮。
②“
扫〞是快速地看,写出了
老太太对
“
我〞的画不以为然的神态,表现了她的自信。
⑷
明指老太太种的牡丹花;暗指老太太内心纯真,如花般美丽;作者希望自己将来也有颗年轻的,热爱
生活的心。
【点评】
⑴
此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梳理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
题干的提示和要求,抓关键词进行作答。注意对词语的正确把握。
⑵
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句子作用要从两个角度去考虑:一个是结构上的作用,一个是内
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要看这句话所在地位置,放在开头局部的作用大致有:总领全文;点题;奠定
感情基调;制造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
⑶
此题的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解答思路:解词
+
内容
+
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
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外表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
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
⑷
此题考查对语句内容的理解。考生要结合文段的内容进行分析,注意词语的深层次的含义和实际所
指。
11.
【答案】〔
1
〕舍弃,也是一种尊严。
〔
2
〕前者指
100
多年前,英法联军抢走了圆明园中那些有工艺价值的铜宝贝;后者指
100
年后的今天,
强盗的后代们却要以貌似文明的方式去拍卖它们,再从中国人头上大肆掠夺一次。
〔
3
〕侵略者掠夺了我们的国宝,这是我们的耻辱,我们不应该忘记,但我们不能遭受第二次掠夺。兽首
的天价拍卖,无异于侵略者对我们的第二次掠夺,只不过这次是披着文明的外衣进行的。在没有更好的
方法追讨回来的情形下,我们只有舍弃,保持着一种缺憾,维护民族尊严。
〔
4
〕例如:
①
继续参加
?
关于被盗或非法出口文物公约
?
;
②
应该通过外交途径来索回流失文物,让抢劫
者们如何拿走的,再如何送回来;
③
满怀诚意地面对历史,坚决不上
“
强盗打的终究是强盗的算盘〞的
当。
【考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中心论点
【解析】【分析】
⑴
此题主要学生考查提炼和概括议论文论点能力。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
能够统摄全文。本文题目是
“
舍弃,也是一种尊严〞,结合首尾段和文章内容,可以知道本文的中心论点
就是题目。
⑵
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词语的理解要与句子相结合,有时还要根据上下文内容进行揣
摩。我们常说
“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就是这个道理,只有放到语境中揣摩出来的意思才会是
正确的全面的。此题
“
强盗打的终究是强盗的算盘〞中第一个
“
强盗〞指的是英法联军的行为;第二个
“
强
盗〞指的是强盗的后代们的行为。
⑶
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词语的理解要与句子相结合,有时还要根据上下文内容进行揣
摩。我们常说
“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就是这个道理,只有放到语境中揣摩出来的意思才会是
正确的全面的。此题
“
强盗打的终究是强盗的算盘〞中第一个
“
强盗〞指的是英法联军的行为;第二个
“
强
盗〞指的是强盗的后代们的行为。
⑷
此题考查学生对主旨句的理解能力。主旨句就是一篇文章的中心句或者是主题句,一般起到概括全文
的目的,是文章的中心所在。对于主旨句的理解,不仅要分析句子的字面义与语境义,还要结合文章内
容写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即赞颂了什么或批判了什么。
“
因为爱,所以舍弃,这样的姿态也表达了一个民
族的尊严〞,我们要爱我们的祖国,但是耻辱不应忘记,我们不能遭受第二次掠夺,我们只有舍弃,以
缺憾来警示人们,来维护民族尊严。
⑸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以及个性化学习的能力。根据文章内容,我们应该让国宝
有尊严的回来,可以通过外交手段,可以慢慢等待。从抢劫是一种屈辱,挨宰也是一种屈辱。再从中国
人头上大肆掠夺一次,如果我们高价收买,也是一种耻辱。这写方面来分析我们该有的态度。
故答案为:
⑴
舍弃,也是一种尊严。
⑵
前者指
100
多年前,英法联军抢走了圆明园中那些有工艺价值
的铜宝贝;后者指
100
年后的今天,强盗的后代们却要以貌似文明的方式去拍卖它们,再从中国人头上
大肆掠夺一次。
⑶
侵略者掠夺了我们的国宝,这是我们的耻辱,我们不应该忘记,但我们不能遭受第
二次掠夺。兽首的天价拍卖,无异于侵略者对我们的第二次掠夺,只不过这次是披着文明的外衣进行
的。在没有更好的方法追讨回来的情形下,我们只有舍弃,保持着一种缺憾,维护民族尊严。
⑷
例
如:
①
继续参加
?
关于被盗或非法出口文物公约
?
;
②
应该通过外交途径来索回流失文物,让抢劫者们如
何拿走的,再如何送回来;
③
满怀诚意地面对历史,坚决不上
“
强盗打的终究是强盗的算盘〞的当。
【点评】
⑴
此题考查提炼或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的能力。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
摄全文。有的文章题目就是论点;有的那么含在第一段中或最后一段中;少量的在文中;还有的论点那
么需要结合论题、论据等内容进行概括。作答时,要在理解文章的论证层次的根底上,结合文章的题目
〔或论题〕,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进行分析和提炼。
⑵
此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内容的感知,考生要结合语句的内容,联
系上下文进行理解,提取关键内容进行作答。
⑶
此题考查考生对重点语句意思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明确语句在文中的位置,结合语段或者
全文的内容进行理解和分析。
⑷
此题考查考生的拓展阅读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结合生活体验或积累的经验进行作答,注意表达的
观点要正确,要合理,要有可行性。
本文发布于:2023-03-05 23:41: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03089212600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肃穆什么意思.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肃穆什么意思.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