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
第34卷第3期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Yili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Sept.2015
Vo1.34 NO.3
中国哈萨克族国家认同的文化底蕴
罗志佳 ,黄志坤。
(1 伊犁师范学院新疆哈萨克文化与民族现代化研究中心,新疆伊宁835000;
2昌吉学院社会科学系,新疆昌吉83110();3.昌吉学院经济管理系,新疆昌吉831100)
摘 要: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是现代化民族国家构建的重要基石,哈萨克族的国家认同不仅
关乎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发展,也关乎哈萨克族的现代化变迁。深厚的文化底蕴承担了哈萨克
族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睿智的文化品格促成了哈萨克族国家认同的文化适应,积极的文化态度
造就了哈萨克族国家认同的文化变迁。哈萨克族是主动追求文化认知、文化发展、文化现代化、文
化认同的民族,是具有全球视野、世界眼光的民族。独特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形成了哈萨克族
国家认同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哈萨克族;国家认同;文化;传统;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76(2015)【)3—0()o】一04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大国,有
56个民族守望相助。哈萨克族是新疆少数民族中人
口仅次于维吾尔族的民族,同时也是为数不多的跨
国民族之一。这种同一民族跨界而居的现象有着深
厚的历史和现实背景。作为新疆少数民族的重要组
成部分,哈萨克族的历史、现状和未来都牵动着新疆
乃至祖国的命运。新时期,新疆因其地理位置的独
特性成为“三股势力”攻击的对象,探索哈萨克族国
家认同的命题具有深刻的时代感和价值感。令人欣
喜的是学界理论与实践研究得出的普遍结论是哈萨
克族的国家认同度较高,而究其原因,这与哈萨克族
在历史传统、现代变迁和民族融合中的精神价值追
求、文化发展机遇和文化交往融合是密不可分的。
一
、哈萨克族与中华其他民族在伦理思想、道德
追求、宗教信仰上显现出一致的传统文化价值
哈萨克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哈
萨克族是在血缘关系上形成的统一的部落,又以生
活风俗习惯、经济生产的需求形成统一的氏族,以地
理环境形成统一的部落,又以广袤地域的连接、政治
制度和政权管理的需求形成统一的玉兹,最终在国
家利益的基础上形成统一的民族。”… ” 在长期的民
族形成史中,哈萨克族与其他民族有着广泛的历史
交往,或是互相影响的因素,或是文化本源上的一致
性,使哈萨克族与中华其他民族在伦理思想、道德追
求及宗教信仰等方面显现出了一致的传统文化价
值。
(一)哈萨克族宗教演变及民间信仰发展,表现
出哈萨克族文化在宗教上与中华其他民族文化的融
合态势
哈萨克族历史上曾经信仰过许多宗教,有早期
的原始宗教和萨满教,有后期的佛教和基督教、景
教。直至穆罕穆德以伊斯兰教统一阿拉伯半岛后,
伊斯兰教开始延伸至中亚、河中地区,进而传人哈萨
克草原。在伊斯兰教传播的过程中,伊斯兰教思想
家亚赛维・阿合买提霍加奠定了近代哈萨克族伊斯
兰教的发展方向。他的实践改革使哈萨克族形成了
适应自身民族特色的“哈萨克化”的伊斯兰教。由于
哈萨克族宗教历程发展的多样性,造就了当前哈萨
克族宗教信仰的包容性特点而显现出当代哈萨克族
的民间信仰。它主要显现出这样几个特点:首先,适
应哈萨克族游牧民族居住的分散性的现状,伊斯兰
教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一定程度的变通。例如,哈
萨克族礼拜寺和经文学校较少。这种变通并非毫无
原则的简化,哈萨克族遵行伊斯兰教的“五项天命”
收稿日期:2015-04—14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治理新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3xks{}37);新疆哈萨克文化与民族现代
化研究中心课题《新疆哈萨克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研究》(x3EDU080114C15)研究成果。
作者筒介:罗志佳(1983一),女,新疆伊宁人,陕西师范大学2012级政治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昌吉学院社会科学系讲师,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黄志坤(1994~),男,新疆哈密人,昌吉学院经济管理系学生。
2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
(念、礼、斋、课、朝),婚俗、忌食等方面也有着严格的
规定。其次,哈萨克族保留着宗法氏族组织。表现
在结果上,就是教派纷争很少,对财产和遗产的规定
也尽量做到公正和平等。第三,在当代信仰中体现
着宗教发展过程中其他宗教的痕迹,从而显现出包
容性的特点。例如,哈萨克族还保留着崇拜日月和
敬水火的原始信仰特点,以火堆来给得了瘟疫的动
物驱邪的萨满教特点,提倡人的忏悔和自我完善的
景教特点,以及弃恶扬善、控制欲望的佛教特点。可
以肯定的是,“变通”的宗教在哈萨克族的历史发展
中承担了很大一部分世俗教育和文化传统的职能与
作用。
(二)哈萨克族习俗中体现着丰富的伦理思想,
与中华其他民族在伦理问题上达到了文化根基上的
一致
哈萨克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
富的伦理思想,即关于伦理、道德等问题的一系列观
点和看法,主要表现在哈萨克族的婚丧嫁娶、家庭关
系等方面。这些伦理问题与中华其他民族的历史传
统有着惊人的一致。“哈萨克”一词有多种解释,如:
避难者、脱离者、勇敢的自由人等。哈萨克族生来就
是追求自由、和平、善良、美好的勇敢民族。他们的
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直接表现
在哈萨克族的文学创作之中。哈萨克族传统文学中
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爱情长诗、英雄史诗、传说、故
事、谚语等,题材大多是歌颂为民族作出巨大贡献的
英雄,讽刺剥削牧民的巴依老爷,赞美男女之间美好
的恋情,描述代代相传的文化,等等。例如,哈萨克
谚语“妈妈的好处,得了病你才知道;亲家的好处,多
串门你才知道”,就明确肯定了哈萨克族妇女的形象
及哈萨克族尊重长辈的伦理情怀。第二,渗透在哈
萨克族民众的衣食住行之问。哈萨克族的衣食住行
有着鲜明的游牧民族特色,看似普通的日常生活中
却包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体现了文化的日用而不
知的特性。例如,哈萨克族根据“年龄、身份、辈分、
亲属关系等区别,将食盘分为上等盘、中等盘、末等
盘、亲家盘、女婿盘、女儿盘、儿媳盘等类型” ,羊耳
朵分给年纪最小的孩子,蕴藏着让其听话孝顺等上
盘习俗的具体含意中显现出了哈萨克族好客、尊老、
爱幼、重家规和亲情等伦理思想。第三,以各类禁忌
的方式维持着哈萨克族社会的伦理关系。哈萨克族
社会运行中主要的禁忌有20余种,这些禁忌以制度
化的方式规定了哈萨克族自我认同的最低标准,也
维系着哈萨克族社会的伦理关系。例如,不能拔草
原上的青草(生态伦理),青年人不许当着老人或父
母饮酒(家庭伦理),不能把骒马给客人骑(交往伦
理),等等 。。 。这些伦理思想与中华其他民族传
统的伦理思想有着同根性。
(三)哈萨克族从封建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变过
程,与中华其他民族文化现代化嬗变的过程达到了
一致
现在人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经
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社会转型化等
多维的变迁已经走入了人们的视野。由于知识的积
累和人类对社会反思性的实践,文化已经成为现代
社会中创意理念、科学反思、设计创新、包装广告的
重要参与力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是整个中华
民族势在必行的趋势。而哈萨克族作为中华民族的
一员,也发生了自觉或不自觉的文化嬗变,这说明了
哈萨克族与整个中华民族在文化的内在发生机理上
有着共同的批判性和发展潜力。哈萨克族传统社会
是父系家长制的结构,在家庭中,对母亲、女儿、儿媳
等女性角色是相对压抑的,甚至有很多包办婚姻的
现象。例如,“继婚制”就使女性丧失了自由婚姻的
权利,甚至女性在婆家的地位也是依彩礼多少而定
的。仅以重男轻女的思想来看,传统的哈萨克族文
化中就有很多封建的成分,是民族文化现代化过程
应该予以改革的。而当前的哈萨克族女性的地位已
经有了相当大的改观,处处可见哈萨克族优秀的知
识女性,女性在家庭子女教育、社会贡献等方面的作
用日渐凸显。这种现代化的过程是随着时代的变
迁、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悄然发生的,与中华其
他民族文化现代化嬗变的过程达到了文化发展内在
要求上的一致。
二、哈萨克族在教育、语言、文字及文化产业等
方面出现了多元文化融合的趋势
哈萨克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沿革中,与其他民
族进行着广泛的社会交往。他们按照不丧失本民族
特性和历史传统的原则,在坚持“小传统”的基础上,
积极融入“大社会”中,表现出了教育、语言、文字及
文化产业等方面突出的文化融合现象。这种文化变
迁的现象符合文化发展的一般原则。“每一文化之
内,总有一些特别的,没必要为其他类型的社会分享
的目的。在对这些目的的服务过程中,每一民族越
来越深入地强化着它的经验,并且与这些内驱动力
的紧迫性相适应,行为的异质项就会采取愈来愈一一
致的形式。”[4lI
(一)传统教育模式与现代教育模式的接轨成就
了多元文化融合的可能性
哈萨克族传统的教育模式主要有三种:其一是
草原上的教育,大多是口口相传。这种教育虽然有
文化传承在形式和内容上的某种局限性,但却非常
适合传统哈萨克族社会游牧民族的特点,可谓因地
制宜。其二是经文学校的教育。宗教在传统教育中
有着十分重要的世俗教育作用和礼法规范功能。但
受哈萨克族游牧、分散等特点的制约,这类场所并不
第3期 罗志佳,黄志坤:中国哈萨克族国家认同的文化底蕴 3
是传统教育的主阵地。其三是贵族家庭教育。由于
受经济能力和人才储备的限制,这类学校也是偶见
于哈萨克族传统教育模式之中。随着辛亥革命打破
封建社会束缚以后,以学校为标志的哈萨克族现代
教育模式得以启动。民国时期就有哈萨克族的专门
学校设立,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哈萨克
族的现代教育呈蓬勃发展之势。可圈可点的当属新
疆实行的双语教育,即在少数民族教育中使用少数
民族语言和国家通用语言同时进行。实施双语教育
是党中央关于促进新疆跨越式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
举措,更是一项重要的民生民心工程。在哈萨克族
现代教育模式产生之后,其传统教育模式并未消失
而是继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辅助作用。哈萨克族不
仅是对本民族文化有着深厚感情并具有忠诚的民族
性格的民族,也是有着极强文化适应性、开拓创新、
勇往直前的民族。传统教育模式与现代教育模式的
接轨而非决裂就很好地证明了哈萨克族融人中华民
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可能性。
(二)多元文化在语言和文字上的互相借鉴描述
了多元文化融合的现状
哈萨克族与其他民族的广泛交往还伴随着语言
与文字上的互相借鉴。语言学家研究表明,哈萨克
语的语音、语调都随着其所在地的主体民族的影响
而发生了变化,而其他民族的语言和文字也与哈萨
克族的语言和文字发生了交互作用。这些交互式融
合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其一,词汇借贷。例如,定
居在新疆奎屯的哈萨克族以河南方言来进行日常沟
通的现象。其二,语调变化。哈萨克族的语言会随
着所在地区的习惯和特点发生变化,分别定居南北
疆的哈萨克族甚至在某些词汇上无法互相理解。而
汉族在使用普通话的时候也带上了一些哈萨克族的
语音和语调,从而成为“疆普”。其三,语言和文字的
混用。在新疆,随处可见少数民族相互交流的时候
同时使用双语甚至三种语言,尤其是现代化的新鲜
事物涌人之时,青少年语言和文字混用的机会更多,
频率更高。这些语言和文字上出现的相互借鉴表明
了文化融合的自觉过程,文化也因其自然而然的生
发成为哈萨克族国家认同的深厚底蕴。
(三)文化产业在多个领域中的成功运作显现了
经济为导向的文化融合趋势
目前,文化产业这个概念在学界还存在争议,一
般学者认为,文化产业更多指向商品的产业化,但是
在少数民族中,我们应该使用更加宽泛的概念表
达。文化产业既包括向消费者提供精神产品或服务
的行业,也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文化的一系
列活动 _( 。因此,哈萨克族的文化产业主要涉及
旅游文化产业、演艺文化产业、体育文化产业、娱乐
文化产业、工艺文化产业等方面。新疆哈萨克族聚
居的伊犁、木垒、巴里坤等哈萨克自治地方都有丰富
的哈萨克族旅游资源和独特的哈萨克族旅游景点。
在景区中,处处可见哈萨克族毡房、花毯、服饰、刺绣
等民间工艺,也可以边听冬布拉弹唱,边看“黑走马”
舞蹈,还可以在草原上欣赏赛马、“姑娘追”、摔跤、叼
羊等传统竞技体育项目。这些丰富的文化因素和旅
游资源成功地拉动了当地经济的迅速发展,也使哈
萨克族文化得到传播和保护。哈萨克族的民间史诗
和民俗故事不仅通过传统的口口相传或阿肯弹唱的
方式得以延续,还在新时期以电影、电视剧等方式成
为文化消费的对象,从而起到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保护作用,如《小黑鸟》《哈森与加米拉》等。哈萨
克族传统的花毡编织、服饰设计、毡房工艺等,不仅
在新疆备受关注,甚至还通过中外贸易洽谈会、民间
贸易的方式远销国外,以其实用性和收藏价值获得
中外一致好评。文化产业在哈萨克族社会中的成功
运作已经显现出了哈萨克族向现代化社会融合的趋
势和未来。
三、哈萨克族衣、食、住、行等传统习俗在与其他
民族的交往中展现了普遍的现代化转向
文化视域下哈萨克族的国家认同是按照哈萨克
族文化的“历史——现状——未来”的推演逻辑展开
的:传统文化价值上的深厚基础——日常文化现象
中的相互融合——现代化转向的未来趋势。探讨哈
萨克族在衣、食、住、行等生活领域中出现的现代化
趋势,就明确了他们与现代社会发展的方向一致性,
也明确了哈萨克族在现代国家构建中的自我认同。
(一)“游牧到定居”生活方式转型展现了哈萨克
族习俗的现代适应性
传统的哈萨克族是“马背上的民族”,1949年之
前的哈萨克族社会几乎是一个宗法封建伦理社会。
受游牧的生活方式限制,哈萨克族出现了与现代社会
不相适应的种种现象。统计数据表明,新疆的天然草
场面积在逐年退化,这与哈萨克族“靠草生计”的天性
形成了巨大的生态反差;由于长期分散而居,哈萨克
族文盲现象十分严重,没有知识和科学的参与,游牧
经济产出少、效率低,越来越无法满足哈萨克族社会
运作;由于国家政策导向,为定居的游牧民族提供尽
可能的便利条件,哈萨克族随着时代变迁慢慢接受了
定居的生活。在20世纪90年代,哈萨克族牧民定居
蓬勃发展,展现了哈萨克族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突出的
贡献。目前,哈萨克族的定居显现出一种不完全状
态,按照定居程度和适应性的程度来分类,基本上可
以分为半定居、村落式定居、插花式定居等形式。对
于传统游牧民族而言,定居带来的问题必然存在,例
如农耕、集体养殖等生产方式的变革,现代文明、传媒
介入等生活方式的改变都会使农牧民感到不适。然
而,现代社会中的哈萨克族都能得到一个普遍的共
4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
识,即传统游牧经济已然终结,随着现代化气息的逐
渐浓厚,从游牧到定居是一个必然趋势。传统到现
代化过程十分复杂,在党和国家的牧民定居政策的
正确引导下,哈萨克族已经向社会展现了和勇敢、拼
搏、聪明、睿智等民族品格相适应的现代适应性。
(二)合理膳食的意识觉醒彰显了现代哈萨克族
的新面貌
饮食结构的变化是继哈萨克族定居现象之后的
又一个巨大改变。哈萨克族的传统饮食虽然在做法
上丰富多彩,但在食材选择上相对单调。在历史记
载中,对肉、奶、面的做法比较多见,例如以煮、炒、烤
三种方法来加工肉类,以羊奶、马奶、牛奶来制成奶
油、奶豆腐、酥油、奶疙瘩等奶产品,以面来制作馕、
面皮、面片等主食。这些传统的哈萨克族食品在现
代营养学视角下,出现了几个主要问题,这些问题也
从某些学者对哈萨克族牧区青少年膳食结构和营养
现状的分析中可见一斑。其一,喜爱烤制类食物,尤
其是对肉类的烤制,这类食物不利于消化和有毒物
质的分解,更甚者容易致癌。其二,喜爱腌制类食
物,为了保证“索古姆”和酥油不会变质发霉,哈萨克
族群众会在里面撒大量的盐。重盐容易引发高血脂
和高血压 。其三,爱食肉远远胜过蔬菜和水果。在
哈萨克族老年人的饮食习惯中,更明显地看到他们
对肉食的偏好。这种饮食结构单一的现象容易引发
各类疾病,尤其是“三高”疾病与此相关极大。年轻
一代的哈萨克族在饮食上已经有很大改变,开始接
受新鲜事物,认识到了“合理膳食”的重要性。而混
居在汉族村落里的哈萨克族也有了饮食观念上的变
化,他们开始注重合理膳食搭配,懂得多吃芹荣和洋
葱来搭配肉食,也懂得采集田间地头的蒲公英来降
脂。城市里的哈萨克族年轻人也同其他民族的年
轻人一样进出肯德基、德克士等快餐厅,薯条、可乐、
鸡翅也受到了他们的追捧。虽然这些垃圾食品并非
我们所提倡,但这不可否认地代表了青年哈萨克一
代与时代的接轨。总的来说,合理膳食、营养意识的
觉醒彰显了哈萨克族融入现代社会的崭新面貌。
(三)风俗习惯的多维变迁内蕴了哈萨克族的现
代化选择
哈萨克族的民间习俗变迁展现出多个维度。仅
以婚姻习俗的角度来看,哈萨克族以血缘、地缘为主
的部落氏族社会已经发生了变化,婚姻方式、婚姻场
所、婚礼仪式等等都相应改变。父母做主决定儿女
婚姻转向了自由恋爱,青年人选择自己的婚姻的自
由度越来越高。婚姻场所由于哈萨克族牧民定居的
普及化程度提高,从草原来到了城市。传统的喻萨
克族婚礼仪式包括说亲、订婚、古尔特斯、送彩礼等
婚前礼仪,以及出嫁、迎亲等结婚礼仪。现代哈萨克
族婚礼仪式出现了简化的态势,某些家庭在婚礼环
节上有所减少,某些家庭在繁复程度上有所改变,尤
其是彩礼的变化值得一提,彩礼已经不再是妇女在
婆家地位的保障,而只是一种亲情祝福和文化传承
的象征。在一些大都市中,哈萨克族青年人甚至出
现了通婚现象。传统哈萨克族对通婚有着特殊的规
定,一般来说,不同信仰的、不同民族的都不能通
婚。但是在现代化社会自由恋爱的时代,青年人因
为自我尊重选择了真爱也无可厚非。除了婚礼习俗
以外,哈萨克族的许多传统习俗都打上了现代化的
印记,从而更好地融入了现代融合性社会之中。
深厚的文化底蕴承担了哈萨克族国家认同的文
化基础,睿智的文化品格促成了哈萨克族国家认同
的文化适应,积极的文化态度造就了哈萨克族同家
认同的文化变迁。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未来世界
的文化将是包括民族文化融合在内的各种文化价值
趋同,以及超越文化差异而达到的“文化共识”的结
果。所以主动追求文化认知、文化发展、文化现代
化、文化认同的民族是具有全球视野、世界眼光的民
族,也才能更好地融入国家乃至融人世界。这样的
推理逻辑从根本上揭示了哈萨克族同家认同的文化
底蕴:文化自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义
化自新——文化自强的文化认同之路。
参考文献:
【1][哈]努・纳扎尔巴耶夫.前进中的哈萨克斯
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2]霞敏・海达尔.论哈萨克族民俗丈化中的上盘
习俗[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 01 3(3).
[3]姜崇伦.哈萨克族历史与文化[M].乌鲁木
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
[4]露丝・本尼迪克.文化模式[M].何锡章,黄
欢,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 991.
[5]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201 1年中国
文化产业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
[6]白山-纳马孜别克.浅谈哈萨克族饮食习俗
对民族进步的影响[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8(4).
[7]黄娇娇,等.跨界民族视阈下的中国哈萨克
族国家认同研究[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4(4).
【栏目主持:吴孝成】
【责任校对:张建国】
本文发布于:2023-03-05 23:12: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02914812595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哈萨克文化.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哈萨克文化.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