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春赏析》
朱自清春赏析(一):
《春》描述细腻,富于情致。盼春,是文章的开端。作者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
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连用两个盼望着,可见期盼春天来临的情绪是多么殷切。东风来了,
报告了春天的消息,你听,那春天的脚步声近了。短短的十几个字,就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
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春》所描绘的景物充盈着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当
人在观照外物的时候,他的情感就会投射到外物中去,使外物也仿佛有了人的感情。美学家
朱光潜先生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他说:移情的现象能够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
因为有移情作用,然后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可具人情,本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有生气。你看,
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春天的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貌,太阳的脸也红起来了;野花遍地是:杂
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春风像母亲的手抚
摸着你;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
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透过比
喻、拟人等艺术手法,使景物变得鲜活生动,形象逼真。朱自清先生以前说过:逼真等于俗
语所说的活脱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而且活像是真的。能够说,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到达了
这样的艺术境界。
作者细致地观察了初春的山、水和太阳。山朗润起来了,写积雪消融、春光明媚、嫩草
新绿,显得格外清爽和滋润。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将太阳拟人化,既表现了春天太阳的温暖,
抓住了春阳的特征,更表现了春天太阳的内在神韵。写初春的山、水和太阳,是从大处落笔,
勾勒出一个总的轮廓,为下文细致的描绘张本。在下面的文字中,作者就从春草、春花、春
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等几个方面来描绘春天的景象。
春天里的花更美。那花儿开得多么热烈: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
开满了花赶趟儿;那花儿的色彩多么秀丽: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那花儿的味道
多么怡人: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
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还有野花呢,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
呀眨的。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钻字用得何等传
神;嫩嫩的,绿绿的,草软绵绵的,又是何等简洁而富有质感地写出了初春草的特点。
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当春天的阳光
照临大地,杨柳吐出了新绿,微风轻拂,吹到人们的脸上,是那样温暖柔和,已经感觉不到
一丝的寒意了。作者以吹面不寒杨柳风引起对春风的描述,之后撷取了一个生活化的令人倍
感亲切的比喻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写尽了春风的气韵神情。然后,作者又以极细腻的笔触,
写春风的味道: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
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最后是写春风中的乐音鸟儿的宛转的曲子和牛背上牧童的短笛。状难写
之景,如在目前,作者透过细腻的感受,运用生动的笔墨,将难以状写的春风写得神韵透彻。
作者写春雨,先写春雨的特点: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
全笼着一层薄烟。然后写雨中的景致,描绘出一幅宁静优美的水墨春雨图。
春景如此,春天里的人们是怎样的呢春天来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
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写出蛰
伏了一冬的人们迎来风和日暖的喜悦。人们充满了期望,因为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
有的是工夫,有的是期望。
《春》的结构严谨精美,作者先总写春天,继而又分几个方面细描细绘,最后又总写,
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文章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结于拟人,
其构思布局、修辞润色,颇具匠心。至于语言的秀雅清新、朴实隽永,则更能令人感受到那
味道极正而且醇厚的情致。
《春》的最后,作者用三个比喻总写春天。春天是新的,春天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像
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是美的,是活泼生动的:春天像小姑娘,
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是健壮有力的: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
领着我们上前去。从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文章描述的顺序也耐人寻味,写出
了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象。
朱自清春赏析(二):
《春》在艺术表现上具有鲜明的特色。
一是诗情与画意的结合,和谐地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作者对春天深沉赞美的感情,不
是直抒胸臆地直说,而是透过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画来抒写的,赋予各种景物
以鲜明的感情色彩。如对花的描述,既绘形绘色地描绘了各种果树的花,又这样描绘盛开的
野花: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
的。作者赏花的欣喜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一切景语都是情语。由于感情的倾注,这些小
野花儿都仿佛转成了富于感情的活灵灵的小动物了,内在的诗情与外在的景物和谐地交融为
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画面的境界也因之抹上了一层浓郁的抒情色调。
二是结构严密,层次井然中见跌宕变化。作品根据揭示主题和抒情的需要,一共制作了
五幅画面。画面之间连接自然、紧凑,并以前四幅画面作为第五幅画面的铺垫、烘托,从而
开拓意境,揭示题旨。在揭题后,最后奇峰突起。文章层次清楚,脉络分明,而又有变化。
三是语言朴实、隽永。朱自清善于提炼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口语。他的散文语言具有
清新朴实的特点。如写草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如写花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些短句浅语都是从口语中来。从达意说,平易好懂,从修
辞说,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之后,节奏明快,不平淡,有浓厚的抒情味。作者还善于运用奇
妙的比喻,增强语言的情味。如写春风拂面,说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如把春天比作刚落地
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等,这些比喻新颖、贴切,不落俗套,富有表现力,蕴藉深厚,句
外有意,朴实清新中有隽永的意味。
《春》,没有作者创作初期诗文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色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格调的新鲜
和情绪的欢快,是一篇有风格演变痕迹的散文。本文大致写于1928年到1937年期间。这个
时期,正是作者彷徨苦闷而埋头于古典文学研究的阶段,因此,对于春天只能作田园牧歌式
的抒唱,不可能在作品中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至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心
灵深处的春天,当时作者也就无从揭示与歌唱了。
朱自清春赏析(三):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名篇之一。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作
者抓住春的特点,用火热的情感、清丽的色彩,透过有层次的、生动的描绘,画出了生机盎
然的春的形象,歌唱春的创造力,赞美春天的无限期望,传递出作者内心蕴涵的蓬勃向上、
奋发创新的真挚情感。
《春》的层次:
1.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作者盼春之情。
2.第二部分(第2-7段),具体描绘春天的景物。作者从草、花、风、雨、人五个侧面
写春的景象,春天的气息。五个段落五幅画,合起来组成一幅立体的春天全景图。这幅图不
仅仅有丰富的色彩,有形状,有声音,有景物,有人物活动,还有层次分明的意境,表现出
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
①(第2段)透过春天的山、水、太阳,总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此段可独立
作为一个部分:寻春)
②(第3段)具体描述春天的草。
③(第4段)具体描述春天的花。
④(第5段)具体描述春天的风。
⑤(第6段)具体描述春天的雨。
⑥(第7段)具体描述春天的人。(此段可独立作为一个部分:迎春)
3.第三部分(第8-10段),能够归纳为颂春(或赞春)。
①(第8段)赞颂春天的新。
②(第9段)赞颂春天的美。
③(第10段)赞颂春天的健。
朱自清春赏析(四):
《春》是朱自清散文中的名篇佳作,但朱自清生前却没有将它收入自己的散文集中。据
考证,《春》最早发表在上海中华书局1933年7月印刷发行的《初中国文读本》第一册上,
并标注系特约撰述之作品,可见是朱自清应《初中国文读本》一书修改特约撰写给中学生作
为示范文的文章。还据说,本文最早其实是朱自清在任中学教员时写给自己学生看的示范作
文,即教师的下水作文。
《春》没有朱自清初期散文的那种淡淡的哀怨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
乐的情绪,这是一篇有较大风格演变痕迹的散文。
《春》是一篇诗情画意相融合的散文名篇。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赞春
三个部分。这三部分的顺序与事情发展规律一致。
一、开头一节是盼春。
春天尚未来临,就热盼春天的来到。透过重复的盼望着,盼望着,既直抒了人们对春的
渴望,也为全文定下热情活泼的基调。
二、此后是绘春。
作者先从概括总绘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春天特点,然后用笔细致入微地描绘有春天
特征的五幅图
1.春草图
描绘出春天嫩草勃发如茵景色。先写出了春草的旺盛、多和新,之后写出人在春草地上
的活动与感受,点明春草带给人们的欢乐。
2.春花图
描绘了春天百花竞放争春的景象,个性着力于色彩与香味的描绘,又透过具体的三种花
与无名的各种野花相照应,进一步展示了春意的浓郁。
3.春风图
描绘了春风的和煦与清新。春风无形、无色、无味的,如何描述透过触觉、嗅觉、听觉
和视觉把空灵的春风居然描绘得有声有色,有味有感,有情有形。
4.春雨图
描绘了春雨的细密轻柔和润物无声的特点。先突出春雨多、细、密、柔特点,然后描绘
春雨中特有的景象,个性是雨中夜景图更是把细密绵绵的春雨描绘得如此静谧、安详、平和,
另人不禁对南方的春雨格外向往。
上述四幅图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草、花、风、雨完美和谐融合为一体,而每幅画又
都写到人,但人又是景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显得如此和谐。
5.迎春图
是五幅图中唯一主要写人的。它抓住中国民间春早人勤的特点,从天空上引向地上,引
出地上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一片热闹的景象,展示了一幅春意盎然闹人间的图画,
在写人时又突出了景,再次显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最后三节是赞春。
最后用三个独自成段的比喻句讴歌春天,分别赞美春天带给人新的期望;春天秀丽令人喜
爱;春天充满活力,给人以力量和信心。
朱自清春赏析(五):
《春》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抒唱春
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期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这篇作
品能够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是一曲春的赞歌。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个起笔,抒写了盼春的热切情绪,为
全文定下了活泼、轻快的抒情旋律和诗的氛围。之后,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粗略地勾
勒了春天的轮廓画: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貌,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
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由于抓住春天的特征来点染,给这幅轮廓画抹上了一种迷离的色彩,创
造了一个动人的意境,引起读者对春的热烈向往:春天,该是怎样的美妙阿!
然后,作者从容不迫地推出五幅特写,细致描述春天的动人景象。先写草,小草偷偷地
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突出草的嫩绿,描述春天绿草如茵的情景。次写花,桃树、
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突出花的争相斗妍,画出春天百花盛开的繁荣景象。第三幅画写春风,着力刻画春风的温馨
鸣唱,描绘出春风送暖的胜境。第四幅画面写春雨,渲染春雨轻柔湿润,画出夜雨和郊外的
秀丽画面。最后,画出了一幅迎春图:
天空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
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
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期望。
那里笔墨不多,但写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迎春的一片欢乐景象。人们像赶
趟儿似的都出来了,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在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几幅风景画交相辉映
的绮丽春色中,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充满了无限的活力和期望。如果说前四幅画是侧重写
自然界的春(其中也有穿插写人的活动的),那么第五幅画是集中笔墨写人勤春早的春。
最后,作者禁不住对春天引吭高歌了: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个结尾奇崛,颇俏。作者在完美地制作了春天的画卷之后,纵情地对春天予以赞美,
进一步揭示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完美的期望。三个形象化的比喻,渐次排比,气
势迭起,戛然有力地归结全文。
《春》在艺术表现上具有鲜明的特色。
一是诗情与画意的结合,和谐地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作者对春天深沉赞美的感情,不
是直抒胸臆地直说,而是透过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画来抒写的,赋予各种景物
以鲜明的感情色彩。如对花的描述,既绘形绘色地描绘了各种果树的花,又这样描绘盛开的
野花: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
的。作者赏花的欣喜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一切景语都是情语。由于感情的倾注,这些小
野花儿都仿佛转成了富于感情的活灵灵的小动物了,内在的诗情与外在的景物和谐地交融为
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画面的境界也因之抹上了一层浓郁的抒情色调。
二是结构严密,层次井然中见跌宕变化。作品根据揭示主题和抒情的需要,一共制作了
五幅画面。画面之间连接自然、紧凑,并以前四幅画面作为第五幅画面的铺垫、烘托,从而
开拓意境,揭示题旨。在揭题后,最后奇峰突起。文章层次清楚,脉络分明,而又有变化。
三是语言朴实、隽永。朱自清善于提炼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口语。他的散文语言具有
清新朴实的特点。如写草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如写花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些短句浅语都是从口语中来。从达意说,平易好懂,从修
辞说,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之后,节奏明快,不平淡,有浓厚的抒情味。作者还善于运用奇
妙的比喻,增强语言的情味。如写春风拂面,说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如把春天比作刚落地
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等,这些比喻新颖、贴切,不落俗套,富有表现力,蕴藉深厚,句
外有意,朴实清新中有隽永的意味。
《春》,没有作者创作初期诗文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色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格调的新鲜
和情绪的欢快,是一篇有风格演变痕迹的散文。本文大致写于1928年到1937年期间。这个
时期,正是作者彷徨苦闷而埋头于古典文学研究的阶段,因此,对于春天只能作田园牧歌式
的抒唱,不可能在作品中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至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心
灵深处的春天,当时作者也就无从揭示与歌唱了。
朱自清春赏析(六):
《春》是朱自清散文中的名篇佳作,但在作者生前,它却没有收入朱先生的散文集中。
据陈杰考证,《春》最早发表在朱文叔编的《初中国文读本》第一册上。该书1933年7
月由上海中华书局印行。陈说:在篇名的右上角都注有标记。编者在课文目录后附注,凡有
此标记者系特约撰述之作品,可见是《读本》的编者当时特约朱先生等撰写给中学生阅读的
文章。(《关于〈春〉的来源》,《临沂师专学报》1983年第2期)《春》不仅仅在解放前被编
入中学语文教材,198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修改室编的《语文》第一册,也收录了它。
但是,后者嫌原作有的词汇陈旧,有的语句不够规范化,因之对其进行了加工润色。这样,
在文字上便与原作有了出入。为尊重朱自清作品的原貌,本篇赏析的对象是朱先生写定的未
经修改的文字。
《春》是一篇满贮诗意的散文。它以诗的笔调,描绘了我国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绿草
如茵,花木争荣,春风拂煦,细雨连绵,呈现一派生机和活力;在春境中的人,也精神抖擞,
辛勤劳作,充满期望。《春》是一幅春光秀丽的画卷,《春》是一曲赞美青春的颂歌。
作品起始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两个盼望着的词语重叠,
强化了人们对春天的期盼。春天的脚步近了,更把春天拟人化,似乎春天正在大踏步向我们
走来。看: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貌,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
脸红起来了。作者先从总的方面描绘春境,勾画出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景象。
之后,作者推出五个特写镜头,细致入微地描绘春天的动人景象。
第一个特写镜头是春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作者不仅仅写出
了春草的嫩绿、绵软,而且还摄下了它对人的诱惑力:人们在草地上坐着,躺着,打两个滚,
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那里的绿茵,已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成了人们生活
的亲爱的伴侣景物转成了情物。
第二个特写镜头是花木争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
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不仅仅果树之花争相斗妍,而且野花遍地,万紫千
红。众花还以其特有的色香,吸引无数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蝴蝶翩翩起舞。这些描述,
活现出春意盎然的气氛。作者不以再现自然花色为满足,还特意驰骋想象的翅膀写道:果树
之花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想象不仅仅拓宽了描述的视
野,更从未来角度渲染了春花的可爱。
第三个特写镜头是春风。较之春花来说,春风是不容易描述的。朱自清写春风,主要抓
住了两点,一是春风的柔和,二是它具有传声送味的作用。作者先用南宋志南和尚的吹面不
寒杨柳风的诗句,来状写春风的温暖,柔和;他犹恐读者不易领会,立刻来了一句人人能领
会的摹写: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
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作者从传味角度写春风,不仅仅强化了春的氛围,也将
此段与上两段关于草、花的描述自然地连接起来。春风还把春鸟的歌唱、牧童的笛音,送入
人的耳膜,与轻风流水应和着。作者从多方位描述春风,把这个本来不易表现的事物也写得
栩栩如生。
第四个特写镜头是春雨。朱自清写南方的春雨连绵: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
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这种雨,使树叶子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
眼。雨夜,一点点黄晕的灯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白天,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
蓑,戴着笠的这俨然是一幅春雨农耕图了。
第五个特写镜头是春境中人的活动。前四幅画面以写自然景色为主,这幅画面则突出人
的作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
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在春天,花儿赶趟儿地开;人们为了迎春,也赶
趟儿似的走出家门。在春天,花卉争荣,各不相让;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也以只争朝夕的
精神投入了工作。
在以上盼春、绘春的基础上,作品最后唱起了对春的赞歌: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那里,作者用三个比喻性的排比句式,说明春天是新鲜、秀丽、欢快、具有强大生命力
的;人类也应当踏着春天的步伐,去创造完美幸福的生活。
《春》是一篇描述自然风光的出色散文,将它与此前的同类题材《荷塘月色》、《桨声灯
影里的秦淮河》相比,使人感到它有两点突出的变异:一是感情格调有所不同;二是语言风
格的变化。读《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使人感到其中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哀愁,
而《春》的感情基调则简单愉快、充满活力。何以会如此?我猜想至少有这样两个原因:一
是本文系朱自清应约为中学撰写的语文教材,从培养青年进取向上出发,作者采用了相应的
用心、乐观的感情基调。二是作品的青春活力,反映了作者写作时的心境。《春》大概写于
1932年下半年或1933年初。1932年8月,朱自清漫游欧洲回国不久,便与陈竹隐女士结为
美满夫妻,并于同年9月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33年4月,又喜得贵子。朱自清生
活中的顺境与幸事,不能不对《春》的抒情格调产生影响。作者乐观感情的倾注,使得作品
情景交融、诗情与画意结合。再从语言方面看,《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语言
固然是漂亮的,但有雕琢痕迹,不够自然。而《春》的语言则简朴、活脱、口语化。如写草,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
趟儿。这些语言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生动活泼,节奏
明快,语短意丰,表现力强。作者为了更好地描述春天,还采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
方法,使春天形象化、人格化。前面引用的文章的结尾部分,便是这方面最好的例证。朱自
清不愧是语言大师,他用文笔把短暂的春天从自然界拉回到书面上,使其四季常驻,随时可
睹。
朱自清春赏析(七):
朱自清的精短散文《春》,意象单纯,主题明朗,语言优美,人们往往把它解读为一篇春
的赞歌。其实这是一种误读。《春》与朱自清众多的写景抒情散文一样,看似晶莹剔透,一目
了然,但它却像一杯醇酒一般,蕴涵了绵长而清洌的韵味与芳香,要真正品尝出它的滋味并
非易事。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
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1927年之后的朱
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
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春》描述、
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细读朱自清的《春》,这是一个大病初愈的文化人,应对春意盎然的原野,他又重新找回
了一种自信和自尊,编织着自己的理想之梦。这是一个经历了心灵炼狱的知识分子,在大自
然温暖的怀抱中,他沉醉其间,诗情联翩,感受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和天行健,君
子以自强不息的心灵冲动。他从时代的十字街头撤退下来,又在那里找到了自己的安身立命
之所。朱自清笔下的春景图,不是他故乡江浙一带的那种温暖潮湿的春景,也不是北方城郊
的那种壮阔而盎然的春景,更不是如画家笔下那种如实临摹的写生画,而是作家在大自然的
启迪和感召下,由他的心灵酿造出来的一幅艺术图画。在这幅图画中,隐藏了他太多的心灵
密码。
在朱自清所有的散文中,开篇就写得如此明朗、欢快、昂奋的作品,似乎还不多见。这
不是一个不谙世事的青少年的作文,这是一个饱经忧患的中年知识分子的精心之作。作者所
以有这样一种心境和情绪,必须是因为他走过了一段最阴暗的日子后,找到了一种柳暗花明
的感觉。他是在借明媚的春光,抒发自己的一种心境。盼望着,盼望着,动词的叠用,显得
突兀、有力、急切,隐含了他以前的阴暗、苦闷岁月,以及在那煎熬中对未来的苦苦求索。
此刻光明最后降临到了眼前,他怎样能按捺住欢欣鼓舞的情绪呢?刚睡醒的样貌,欣欣然张
开了眼,这是初春的朦胧景象,但又何尝不是他此时此刻的内心体验呢?
在作品中,朱自清展现的是一个欣欣向荣、多姿多彩、全方全位的春天。地上是大片大
片嫩绿的小草,田野上是一棵一棵盛开的桃树、杏树、梨树,在如火如荼的花团中,飞舞着
成群的蜜蜂、蝴蝶;在晴朗、温馨的天空中,吹拂着软和的杨柳风,氤氲着土香、草香、花
香的气息,弥漫着各种鸟儿动听的乐曲,还有牧童嘹亮的笛声作者在那里把大自然写活了、
写足了、写透了,把大自然诗化了。在这一幅诗化的春景中,作者卸掉了一切的思想情感重
负,一头扑入了这春的世界中,就像一个孩子投入了母亲的怀抱一样。他想在绿草如茵的草
地上打滚、踢球、赛跑、游戏,尽情地体验生命的活泼与自由。他全身心地动用自己的视觉、
嗅觉、听觉、想像、幻想,享受大自然的完美与抚爱。在那里,大自然是如此完美,人的生
命也变得如此完美。在美的自然中,朱自清深切地体验到了生命的自由、活力和灿烂,展现
了他赤子一般的情怀和天真无邪的个性。
但这种秀丽的生命体验毕竟是暂时的、甚至是虚幻的。朱自清信奉刹那主义,并把它当
做医治心灵创伤的良药,而他又深知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肩上的重任,作为一个普通人还
有许许多多不容推卸的义务。他要追寻一种有为、有价的人生,他要精心地、甚至是刻意地
去完善自己的道德和人格。因此在《春》的后半部分,作品欢快的调子突然变得舒缓、沉静,
出现了绵绵的春雨、朦胧的晚景、为生活行色匆匆的人们、辛勤劳作的农民。超然的自然景
观巧妙地转换成了一幅现实图画,朱自清也从梦的世界回到了湿漉漉的土地上。舒活舒活筋
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
是期望。朱自清在那里写的是春天里奔波和劳作的人们,更是写自己的心理、决心和期望。
文章写到那里,其实能够打住了。但朱自清却给了人们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尾,使春天的
意象变得更为完整、瑰丽,使朱自清的人生、人格变得更加耀人眼目。他连用三个比喻讴歌
春天,把春天形容为新生的娃娃、秀丽的姑娘、健壮的青年。使舒缓、沉静的格调蓦然刚健、
清新起来,与作品的开头紧紧呼应;把滑向平实的现实情境又突然推进到了作品上半部分营
造的那种明朗、欢快的意境中去,整个意境又连成了一片。春天的新、美、力,注入了朱自
清的整个身心,朱自清也化入了整个春天,在春天的引领下执著前行。朱自清获得了新生。
在朱自清的全部散文中,《春》是风格演变个性明显的篇目。
朱自清春赏析(八):
《春》的修辞技巧,大致包括多格连用、诸格套用、数格兼用、综合混用。
(一)多格连用
多格连用,特指一句或相近的几句连续几次使用修辞。辞格连用是最常见、最简单的辞
格组合技巧。辞格连用,又能够分为同格连用和异格连用两种。
同格连用,就是在一个语言片断中,接二连三地使用同一种修辞格。如: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上面,前例舒活舒活抖擞抖擞是两个直接反复连用。中例偷偷钻是两个拟人连用。后例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是三个比喻连用。
异格连用,就是在一个语言片断中,接二连三地使用不同的修辞格。如:
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上面,前例是像眼睛,像星星两个比喻与眨呀眨一个拟人直接连用。中例高兴起来呼朋
引伴卖弄是数个拟人、句中自对等修辞格连用。后例像健壮的青年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
我们是比喻、夸张、拟人等,三种辞格连用。
(二)诸格套用
辞格套用,就是大格套小格,即以一个形式比较大的辞格为主,包孕其它几种形式比较
小的辞格。如: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
上面,前例是对仗,上下联各套用一个套复叠兼摹绘。中例是对仗,两联均套用了反复。
后例是回环,上下句都套用拟人。
(三)数格兼用
数格兼用,是指多种辞格兼容于一体,即同一个语句,从这个角度看是这种辞格,从那
个角度看是那种辞格,多种辞格融合在一齐。如: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上面,前例偷偷既是复叠又兼拟人。后例三个句子,既是比喻又是排比。
(四)综合混用
辞格的综合运用,是一种成功的表达现象,是一种自觉的控制手段。高明的作者不会单
一地使用一种修辞技巧。每当资料表到达最精彩部分,作者个性讲究表现技巧,使诸多修辞
方式交叉融合,交相生辉。从某种好处说,辞格的混合技巧,是复杂的艺术修辞的特殊组合
规律。因此,它们的表达效果十分浓重,十分强烈,十分深刻。如:
①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
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②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上面,例①是高兴、呼朋引伴地卖弄、唱、应和等拟人连用,又兼、套三个句中自对繁
花嫩叶、呼朋引伴、轻风流水。例②是排比兼递进,又套用三个比喻;每个比喻中又兼有拟
人的连用。由此,也可见朱自清《春》的艺术修辞,技巧灵活,变化多端之一斑。
朱自清春赏析(九):
《春》描述细腻,富于情致。
第一段:即第一自然段,写盼春。
文章一开头,就连用两个盼望着。可见期盼春天来临的情绪是多么殷切。东风来了,这
是身体突然感觉到地,以此报告了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最后听到了那春天由远而
近的蹒跚的脚步声。这仿佛是作者一向在侧耳倾听着春天的脚步似的。
以短短的十七个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情绪。
第二段:从一切像刚睡醒的样貌到有的是功夫,有的是期望,是写春。
第二自然段,总写春景。山朗润起来了,写积雪消融、春光明媚、嫩草新绿,显得格外
清爽和滋润。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把太阳拟人化,既表现了春天太阳的温暖,抓住了春阳的
特征,又表现了春天太阳的内在神韵。写初春的山、水和太阳,是从大处落笔,勾勒出一个
总的轮廓,为下文细致的描绘张本。然后再从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等分
写春天的景象。
第三自然段,分写春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
绵绵的。钻字用得何等传神;嫩嫩的,绿绿的,草软绵绵的,又是何等简洁而富有质感地写
出了初春草的特点。
第四自然段,分写春花。春花的美艳。那花儿开得多么热烈:桃树、杏树、梨树,你不
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那花儿的色彩多么秀丽: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
像雪;那花儿的味道多么怡人: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
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还有野花呢,散在草丛里,
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第四自然段,分写春风。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
寒杨柳风。当春天的阳光照临大地,杨柳吐出了新绿,微风轻拂,吹到人们的脸上,是那样
温暖柔和,已经感觉不到一丝的寒意了。作者以吹面不寒杨柳风引起对春风的描述,之后撷
取了一个生活化的令人倍感亲切的比喻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写尽了春风的气韵神情。然后,
作者又以极细腻的笔触,写春风的味道: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
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最后是写春风中的乐音鸟儿的宛转的曲子和牛
背上牧童的短笛。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作者透过细腻的感受,运用生动的笔墨,将难以
状写的春风写得神韵透彻。
第五自然段,分写春雨。写春雨,作者先写春雨的特点: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
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然后写雨中的景致,描绘出一幅宁静优美的水墨
春雨图。
第五自然段,分写春天里的人们。春天来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
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写出蛰伏
了一冬的人们迎来风和日暖的喜悦。人们充满了期望,因为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
的是工夫,有的是期望。
第三段:即第六自然段,赞春。作者用三个比喻总写春天。春天是新的,春天有旺盛的
生命力: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是美的,是活泼生动的: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是健壮有力的: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
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从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文章描述的顺序
也耐人寻味,写出了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象。这个结尾奇崛,颇俏。作者在完美地制作了春天
的画卷之后,纵情地对春天予以赞美,进一步揭示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完美的期
望。三个形象化的比喻,渐次排比,气势迭起,戛然有力地归结全文。
朱自清春赏析(十):
《春》这篇散文,是朱自清散文中的名篇佳作,但在作者生前,没有把它收入其散文集
中。因此,曾有学者误认为《春》是朱自清先生作于第一次国内大革命的初期,但是据陈杰
先生考证,《春》最早发表在朱文叔编的《初中国文读本》第一册上。该书1933年7月由上
海中华书局印行。陈杰先生发现认为:在篇名的右上角都注有标记。编者在课文目录后附注,
凡有此标记者系特约撰述之作品,可见是《读本》的编者当时特约朱先生等撰写给中学生阅
读的文章。(《关于〈春〉的来源》,《临沂师专学报》1983年第2期)这一观点,我们亦可从
朱自清先生《春》的语言特色上得以证明。
作者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作了全面细致的观察,并透过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准确、
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个性是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图画般的描述,赞美、抒
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期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从
而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表达了热爱生活和用心进取的情怀。
艺术分析
一、诗情与画意的结合,和谐地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作者对春天深沉赞美的感情,不
是直抒胸臆地直说,而是透过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画来抒写的,赋予各种景物
以鲜明的感情色彩。如对花的描述,既绘形绘色地描绘了各种果树的花,又这样描绘盛开的
野花: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
的。作者赏花的欣喜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一切景语都是情语。由于感情的倾注,这些小
野花儿都仿佛转成了富于感情的活灵灵的小动物了,内在的诗情与外在的景物和谐地交融为
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画面的境界也因之抹上了一层浓郁的抒情色调。
二、结构严密,层次井然中见跌宕变化。作品根据揭示主题和抒情的需要,一共制作了
五幅画面。画面之间连接自然、紧凑,并以前四幅画面作为第五幅画面的铺垫、烘托,从而
开拓意境,揭示题旨。在揭题后,最后奇峰突起。文章层次清楚,脉络分明,而又有变化。
三、语言朴实、隽永。朱自清善于提炼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口语。他的散文语言具有
清新朴实的特点。如写草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如写花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些短句浅语都是从口语中来。从达意说,平易好懂,从修
辞说,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之后,节奏明快,不平淡,有浓厚的抒情味。作者还善于运用奇
妙的比喻,增强语言的情味。如写春风拂面,说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如把春天比作刚落地
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等,这些比喻新颖、贴切,不落俗套,富有表现力,蕴藉深厚,句
外有意,朴实清新中有隽永的意味。
朱自清春赏析(十一):
《春》是朱自清散文中的名篇佳作,但在作者生前,它却没有收入朱先生的散文集中。
据陈杰考证,《春》最早发表在朱文叔编的《初中国文读本》第一册上。该书1933年7
月由上海中华书局印行。陈说:在篇名的右上角都注有标记。编者在课文目录后附注,凡有
此标记者系特约撰述之作品,可见是《读本》的编者当时特约朱先生等撰写给中学生阅读的
文章。(《关于〈春〉的来源》,《临沂师专学报》1983年第2期)《春》不仅仅在解放前被编
入中学语文教材,198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修改室编的《语文》第一册,也收录了它。
但是,后者嫌原作有的词汇陈旧,有的语句不够规范化,因之对其进行了加工润色。这样,
在文字上便与原作有了出入。为尊重朱自清作品的原貌,本篇赏析的对象是朱先生写定的未
经修改的文字。
《春》是一篇满贮诗意的散文。它以诗的笔调,描绘了我国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绿草
如茵,花木争荣,春风拂煦,细雨连绵,呈现一派生机和活力;在春境中的人,也精神抖擞,
辛勤劳作,充满期望。《春》是一幅春光秀丽的画卷,
《春》是一曲赞美青春的颂歌。
朱自清春赏析(十二):
《春》没有朱自清初期散文的那种淡淡的哀怨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
乐的情绪,这是一篇有较大风格演变痕迹的散文。
《春》是一篇诗情画意相融合的散文名篇。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赞春
三个部分。这三部分的顺序与事情发展规律一致。
首先,开头一节是盼春。
春天尚未来临,就热盼春天的来到。透过重复的盼望着,盼望着,既直抒了人们对春的
渴望,也为全文定下热情活泼的基调。
接下来开始绘春。
作者先从概括总绘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春天特点,然后用笔细致入微地描绘有春天
特征的五幅图
1.春草图
描绘出春天嫩草勃发如茵景色。先写出了春草的旺盛、多和新,之后写出人在春草地上
的活动与感受,点明春草带给人们的欢乐。
2.春风图
描绘了春风的和煦与清新。春风无形、无色、无味的,如何描述透过触觉、嗅觉、听觉
和视觉把空灵的春风居然描绘得有声有色,有味有感,有情有形。
3.春花图
描绘了春天百花竞放争春的景象,个性着力于色彩与香味的描绘,又透过具体的三种花
与无名的各种野花相照应,进一步展示了春意的浓郁。
4.春雨图
描绘了春雨的细密轻柔和润物无声的特点。先突出春雨多、细、密、柔特点,然后描绘
春雨中特有的景象,个性是雨中夜景图更是把细密绵绵的春雨描绘得如此静谧、安详、平和,
另人不禁对南方的春雨格外向往。
上述四幅图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草、花、风、雨完美和谐融合为一体,而每幅画又
都写到人,但人又是景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显得如此和谐。
5.迎春图
是五幅图中唯一主要写人的。它抓住中国民间春早人勤的特点,从天空上引向地上,引
出地上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一片热闹的景象,展示了一幅春意盎然闹人间的图画,
在写人时又突出了景,再次显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最后三节就是赞春。
最后用三个独自成段的比喻句讴歌春天,分别赞美春天带给人新的期望;春天秀丽令人喜
爱;春天充满活力,给人以力量和信心。
《春》是一篇满贮诗意的散文,它以诗的笔调描绘了我国南方春天美轮美奂的景色;《春》
是一幅明媚秀丽的画卷,它描绘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春天的活力;《春》是一曲充满青春
活力的颂歌,它使人精神抖擞,对一年充满期望。
朱自清春好在哪里从上面介绍的朱自清春原文及赏析后,你是否有感受到《春》的美呢
朱自清春赏析(十三):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
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
美和期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
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期望,流露了用心进取的精神。
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齐,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
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透过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准确、生动地描绘,抒发了对春天
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用心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朱自清春赏析(十四):
该文的主题思想即对自由境界的向往。朱自清当时虽置身在污浊黑暗的旧中国,但他的
心灵世界则是一片澄澈明净,他的精神依然昂奋向上。朱自清把他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把
他对完美事物的无限热爱,将他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熔铸到文章中去。熔铸到诗一样秀丽
的语言中去。从而使整篇文章洋溢着浓浓的诗意,产生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春》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
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1927年之后的
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
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春》描述、
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朱自清笔下的春景
图,不是他故乡江浙一带的那种温暖潮湿的春景,也不是北方城郊的那种壮阔而盎然的春景,
更不是如画家笔下那种如实临摹的写生画,而是作家在大自然的启迪和感召下,由他的心灵
酿造出来的一幅艺术图画。在这幅图画中,隐藏了他太多的心灵密码。
1、殷切盼春归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作品一开头,作者就用了一个反复修辞
格。盼望这一动词的反复使用。突兀、有力、急切地反映出人们期盼春天来临的迫切情绪。
紧之后,用一个拟人辞格,来传递春天的讯息。春,是人们所心仪的,是可感可知的,可爱
可亲的。春天的脚步声,更是人们极为熟悉的。来了,近了,它是人们在历经三九寒冬之后
所殷切期盼的。在此。作者写出了人们对春天的翘首企盼之情和迎接春天的万分欣喜之情。
[4]
2、热情绘春景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貌,欣欣然张开了眼用了拟人辞格。在作者的笔下,春风轻拂,大
地回暖,万物复苏,仿佛一个刚睡醒的人,欣欣然张开了眼。初春,好一种淡淡的气息;初春,
好一派朦胧的景象。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其中,太阳的脸红起
来了用了拟人辞格,将太阳人格化,既抓住了春天太阳的特征,表现了春阳的温暖,更展示
出春阳内在的神韵。整个句子又构成排比句,拟人、排比的套用,从大处着笔,对山、水、
太阳进行了粗线条的描画,简明地勾勒出初春的总轮廓。为下文深层次、多视角地描绘春景
图做铺垫。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朱自清用朗润描述的山,使山富有光泽、格外的洒脱。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用了叠音和拟人修辞格。偷偷、钻等词语将
小草顽强的生命力传神地表现出来,正所谓,一岁一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而这也
象征了人类社会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且总是向着更完美、更高级的社会进化、演变。园子里,
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用的是反复(重复)修辞格。嫩绿的小草一大片一大片的,
长满了园子和田野,视线所及之处都是这绿的世界,让读者感受到这春草绿得多么诱人,而
且具有很强的层次感。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用的是排
比修辞格。值此大地回暖时节。人们告别封冻了一冬的粉妆玉砌的世界,来到满是绿色的草
坪坐着,躺着,沐浴着春阳,甚是惬意。和着和煦的微风,开展各种户外活动。锻炼身体,
增强体质。使人得以持续精神饱满的状态。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是排比、连环及拟人几种
修辞格连用,将桃花、杏花、梨花的竞相开放描绘得十分生动、十分形象。红的像火,粉的
像霞,白的像雪,将三个比喻修辞格连着使用。而这三个比喻句又组成排比句。作者从色彩
的角度,将桃花、杏花、梨花描绘得多姿多彩,鲜艳夺目,而且十分逼真。确是花卉争荣,
各不相让。这些个花儿,充满了生命的芬芳,也使整幅春景图的色彩更为丰富、润泽。
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用的是通感和排比修辞格。
花是视觉,作者把它移植到味觉,说是带着甜味。看着春华想到秋实满树的桃儿、杏儿、梨
儿,着实让人过足了喜获水果丰收之瘾。这样的想象不仅仅拓宽了描绘的视野,更从另一角
度渲染了春花的可爱。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用的拟人修辞
格。一个闹字。将蜜蜂人格化,十分贴切。这样的描述既表现出声响。隐含着一片喧闹沸腾,
更寓意着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
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是比喻的连用及比喻、拟人修辞格的套用。草丛里
的野花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十分生动。正是这些小野花,与别的花儿一齐组成春
花大家族,将春天大地装扮得分外靓丽妖绕。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是引用与比喻修辞格的套用。句子先引
用了南宋志南和尚的诗句,用以状写春风的温暖、柔和,十分亲切可感。
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用了比喻修辞格,这个比喻让人觉得十分亲切、十分生活化,
容易勾起人们儿时的回忆,倍感母爱的温暖和伟大。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
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此句用的是拟人
修辞格。鸟儿都来卖弄歌喉,它们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作者以鸟唱等鸟儿欢快的
表现,衬托出人们愉悦的情绪,反映出春天给人们、鸟儿、大地上的一切生灵带来了欢愉。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入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用了比喻、
排比和拟人修辞格。作者将连绵春雨比作牛毛、花针、细丝,这三个比喻连用构成了排比。
之后,用一个织字,将春雨人格化,也将春雨描绘得异常的湿润。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
也青得逼你的眼是宽式的(非严格好处的)对偶。作者透过这种修辞手法,加深了春景图中树
叶的绿和小草的青,使整幅图更加浓墨重彩。图中所描绘的树、草及其它植物,都呈现出一
派生机和活力。
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
的。其中,小路上,石桥边披着蓑.戴着笠用的是对偶修辞格,将乡间的各式人等的活动描绘
出来。撑起伞,走在小路上、石桥边的入,情绪放松.正慢慢地体会着初春的细雨斜织;而农
夫则为了当年的好收成,借着大好的春光,披着蓑,戴着笠在地里忙着。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用了叠音和拟人修辞格。此处的叠音体现了声
音美和语感美。房屋在雨里静默着是将房屋人格化,将蛰伏了一冬的房屋描绘得更富有灵性,
装点着烟雨初春的乡村。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共用了三个叠音
修辞。作者透过声音的繁复增进语感的繁复,借声音的和谐增强语调的和谐。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用了两个反复修辞格和一个对偶修辞
格。舒活、抖擞两个词语的重复出现使前两个语段构成排比,有意识地突出蛰伏了一冬的人
们不愿辜负大好的春光,正大步迈进春天,以十二分的热情,聚集十二万分的潜能,全身心
地投入到各项工作中。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期望是引用修辞格
和双关修辞格的套用。农民抓住农时,忙于春耕春种,以使来年衣食无忧。其他行业的人们
也抓住春天这一大好时机,透过一番努力,实现生活的完美愿景。
朱自清在贴近大自然、感悟大自然、描绘大自然的同时,赞美那些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
作、奋然向前的人们的思想情感。
朱自清春赏析(十五):
记不清自己是何时读过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了。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随手翻开一书,
发现了这篇原先已经深印在我记忆深处的文章,一颗被春风吹醒的心便沉醉在春的美妙世界
之中了。
《春》一文结构严谨,是典型的总起分述总结结构。本文第一、二节写了春天来到,万
物苏醒,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起着总起的作用。第三、四、五、六节是分述部分,第三节
运用拟人化手法描述了春草活泼调皮的样貌;第四节描述了春风中温柔的柳枝,混合的气息,
鸟儿的歌喉,牧童的短笛;第五节描绘了朦胧安详的如诗如画的春雨美景;第六节写了春天
里,人们赶趟儿似的,一个个出来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第七、八、九节运用博喻的修
辞手法,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起着总结全文、寄寓主题的作用。
《春》一文意境十分优美,让人读来如同正在欣赏一首悦耳动听的歌曲,一幅富有意境
的图画。文章的第二节是多么有节奏的语言!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
了。这其中蕴含的由弱渐强的语气,不正像渐强的乐句吗?还有,第三节春风中的各种气息,
混合着鸟儿歌唱的宛转的曲子,轻风流水的声音,牧童嘹亮的短笛声,把读者带入了音乐的
境界。第四节描绘的春雨美景,简直是一幅意境悠远的水墨淡彩画。你看,那像牛毛、像花
针、像细丝、像薄烟的春雨;闪闪发亮的绿叶青草;一点点黄晕的灯光;悠闲的行人,正在
劳动的农民,构成了一幅朦胧、安详而静谧的水墨淡彩画。这幅画使连绵不断的春雨不再令
人烦恼,读者能够静静地欣赏,体味春天雨景的无穷韵味。
《春》一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朱自清的笔下,春草是如此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儿,踢几脚球,赛几
趟跑,捉几回迷藏。如果作者没有发自内心的由衷的喜爱之情,怎能写出这等精彩之笔!在
朱自清笔下,春风、春雨都显得那么美。风中的柳枝是多么温柔,风中的乐声是多么动听,
风中的气息是多么令人心旷神怡!还有,那绵绵的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像薄烟,
表现了飘渺朦胧之美。我读着读着,仿佛正在春风中尽情地欣赏一部春天的乐章,一幅春天
的写意画。作者对春天真挚的赞美之情,已不留痕迹地融入了景物描述之中,让我读来回味
无穷。
《春》一文景中寓理。文章先描绘春天美景,再写春天里的人们。我们在春天里的人身
上,感受到一种用心向上的气息。这气息,能让消沉的人振作精神,让懒惰的人勤奋工作,
让失望的人充满期望。个性是文章的第七、八、九节,作者运用了博喻的修辞手法,把春天
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不错,春天是新生事物,是美的象征,是力量的
象征。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句话,不正是劝告我们珍惜完美的时光,把握时机,干一番事业吗?
朱自清《春》一文,景、情、理三者交融,不管在艺术方面,还是思想方面,都不愧为
一篇好文章。
朱自清春赏析(十六):
春之礼赞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将春天比作娃娃,是比喻和拟人兼
用。春天原非像别的事物那样可知、可感、可触摸,但作者把它比作新生的娃娃后,就赋予
了它新的生命。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此旬兼用比喻和拟人,将春天比作小姑娘。
春天渐渐长大,转成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她亭亭玉立,落落大方,笑着,走着,着实招人喜
爱。社会的发展、进步,将会使更多的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这是人类社会的完美愿望。春天
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是比喻和拟人兼用,将春天比作有
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的青年,有理想,有勇气,有作为,敢担当。春天这个健壮的青年,领
着我们上前去。在此,作者纵情赞美春天。并迸一步揭示出:春天有着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
无限完美的期望。因此,应当踏着矫健的春天步伐,去创造更加完美幸福的新生活。
三个比喻句组成了排比修辞格。作者用三个形象化的比喻,渐次排比,讴歌春天,使作
品气势迭起,也使整幅春景图更加丰润。作者还要以此印证:春天是新鲜、秀丽、欢快、具
有强大生命力的。作品以这三个比喻句收束全文,言简意赅,节奏明快,生动活泼,表现力
极强。
纵观全篇,《春》鲜明地表现出田园牧歌式的清新格调和欢快情绪。它是一曲赞歌,唱出
了春的美妙旋律;它是一首热情的诗,抒发了对春的企盼和眷恋;它是一幅优美的图画,展示
出春的气息与魅力。
本文发布于:2023-03-05 22:21: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02607912589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春朱自清.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春朱自清.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