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word文档下载可编辑
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工
作的中心任务。加入WTO后,合川作为农村人口占80%的农业市,农业发展
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更为突出。研究新时期、新的
形势下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途径,不仅有利于合理利用、有效配置劳动
力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而且有利于农村劳动力收入的增加、农民生
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从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安定团结。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目前,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以劳务输出为主,以自发的跨区域流动为
主,以从事简单的非农行业为主。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市外出务工劳力为X
万人,占农村劳动力X万人的X%,上半年外出务工收入X万元。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
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要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既有主观因素,也有
客观因素,总结起来,有五方面的制约:
(一)思想认识的制约。绝大部分农民都有求富心切,转换身份,救急解
困,求安怕险,横比攀高,小富即安等思想,一旦这些农民进城后,来到一个
完全不同的新环境,心理上又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遇到挫折或者变得垂头丧
气,一蹶不振;或者产生逆反心理,铤而走险。
(二)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制约。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高低与农村剩余劳动力
的转移程度是密切相关的。据调查,我市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占X%,小学占
X%,初中占X%,高中占X%,中专占X%,大专及以上占X%,受过职业教育
和培训的不足X%。尤其是一些素质相对较高的劳动力率先转移出去后,剩余
劳动力的素质更低。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使得农村劳动力难以接受科技知识,
进入非农产业比较困难。这是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内在制约因素。
(三)农村非农产业容纳能力的制约。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中,本市乡
镇企业经济效益不佳,已逐步退出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第一载体的地位。与
此同时,在目前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二三产业发展滞
后,大企业、大集团缺乏,非公有制经济规模小,商贸、餐饮、服务等三产业
的市场竞争加剧,经营难度加大,导致非农产业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也
在减弱。
(四)城镇自身的严峻就业形势的制约。从我市情况看,随着城市经济体
制改革不断深化,企业开工不足,城镇失业率不断上升,城市就业压力加大。
加之我市城镇化水平为X%,低于重庆X%的城镇化水平,多数镇小城镇发展
严重滞后,功能不配套,产业支撑不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聚集承载功能
不强,与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转移的矛盾突出。从全国来看,随着企业改制
和减人增效措施的推行,失业率肯定会较大幅度地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农
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比较困难。
精选word文档下载可编辑
(五)现行的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的制约。一是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制约。
农民进城落户条件虽得到放宽,但农民在就业、住房、劳保、福利、子女入学
等方面,无法取得与市民平等竞争的权利和平等待遇,城镇就业成本大。二是
土地制度制约。在人多地少和农业比较利益较低的情况下,土地的分散经营既
束缚着农业劳动力的手脚,不能脱离土地从事其他行业,又使得农业劳动者就
业不充分,收入低下。
(六)劳动力市场的制约。农村劳动力市场还没有真正形成,缺乏对农村
劳动力的总需求、总供给的调节,缺乏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组织与指导,农村
劳动力流动只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此外,劳动力流动的服务体系及中
介组织建设也严重滞后,因缺乏有关信息,或信息不准导致农村劳动力盲目流
动。据调查,我市X年外出劳动力中有组织的转移仅占X%。这表明,我市农
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几乎完全处于无组织和无序状态。
三、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因势利导,创新途径,坚持一二三产业并
举,培育劳动力市场与加快城镇建设并重,跨区域流动与就近转移联动。
(一)加快结构调整,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空间。目前,由于城镇容
量和再就业压力等方面的限制,近期内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不现实。当务之急
就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就近、内部消化农村劳动力。一
是全力推进“XXX工程”。大规模发展PIC生猪、葛、水产等产业和其他特色经
济,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扶优扶强龙头企业,开发延伸多条产业链,推进产
业化经营,大量吸收剩余劳动力。二是加快四大工业园区建设。大力招商引
资、引进业主和项目,整体推进合川工业园区、太和丝绸工业园区、盐井三汇
建材工业园区、清平玻璃工业园区等四大工业园区建设,提升消化农村剩余劳
动力的能力。三是加快优势企业发展。落实优惠政策,促进各类要素向优势企
业和优势产品集中,向集团化发展,做大做强优势企业,增强吸纳农村劳动力
的能力。
(二)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及非公有制经济,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新的
就业机会。X年,我市第三产业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只有X%,农村第三产业
的比重则更低,且结构不合理,专业化、社会化水平低,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
力的就业容量。现阶段应把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技术
服务作为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重点,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农村工业化、社会
化生产的发展提供服务。搞好城市重点工程建设,充分发挥城郊镇街有利的区
位优势,大力发展周末度假、旅游休闲等,促进城郊餐饮、住宿等行业的发
展,增加就业容量。
精选word文档下载可编辑
加快完善相关政策,放宽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准入限制,营造平等的体制和
政策环境,促进个体、私营、联营、股份合作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从而大幅度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就业比重。
(三)加快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容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加快城镇建设步
伐,可以推动农村一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就近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
题,加快职业农民变工商业者进程。一是加快城市建设。采取强有力措施,加
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动房地产业强势发展,加快建设重庆北部地区中
心城市,并积极向大城市跨越,打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集聚地。二是加快
小集镇建设。优先发展小城镇中区位较优、实力较强、对周边农村和镇街具有
较大吸引辐射能力、发展前景广阔的农村中心城镇。同时,以产业开发、市场
开发来促进小城镇建设,注重发展乡镇工业型、商贸型、旅游型等特色小城
镇,突出发挥小城镇的个性和特色,形成独特区域功能的专业化小城镇,加快
农村人口由“离土不离乡”和“离乡不离土为主”转向“离土离乡”为主,转移到小
城镇就业。到X年,城镇化率提高X个百分点,吸纳X万农村人口转移进城
镇。
(四)加强制度建设,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一是建立
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允许外出打工、经商的农民可依法有偿转让、转租、入
股抵押土地承包权,促进土地使用权进入市场,正常流转,逐步集中,甚至可
以考虑以村为单位成立“土地托管中心”,由“托管中心”统一负责土地经营。还
可以探索确实具有的有固定生产业和住宿,土地可以出售变现,国家集体收一
部分,自己得一部分作为安置。像有的工业企业一样,真的做到工人、农民在
合法权力上的平等。一方面可以防止土地荒芜,方便农业税款的提取。另一方
面可以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发展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从而使农业
真正成为一种盈利性产业。二是逐步打破“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口界
限。真正做到在发展机会面前人人平等,鼓励具有一定居住时间、稳定职业的
外来打工者优先留居城镇。三是加强管理,切实保护外出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五)加强宏观管理,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一
方面,要健全管理机构,统一考虑城镇劳动力的就业。政府应制定农村剩余劳
动力转移的宏观政策,把农村劳动转移纳入全市劳动就业计划。建议在市劳动
部门内部设置专门机构,加强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速度、流向的宏观
指导,统筹规划和协调城镇劳动力开发利用。另一方面,要加强教育和培训,
提高劳动力素质。搞好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推行就业培训,使农民掌握必要
的基本职业技术技能,以适应就业工作的需要。同时,要针对城市中人际关系
不同于农村,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教育和基础教育,传授农民流动的方法和诀
窍,教育如何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让农民尽快适应市场,处理复杂的交际
关系。
(六)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构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平台。一是发
育中间组织,作为沟通、连接剩余劳动力的新的就业岗位的媒介。加强并发挥
劳动力市场服务机构的作用,开展区域性劳务协作,逐步扩大地区间、城乡间
精选word文档下载可编辑
劳动力的流动量。二是建立和健全劳动力的社会调节机制。用灵活的市场机制
引导劳动力流动,调节数量供求,带动质量提高,拓展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空
间。三是加强市场信息服务。通过各种渠道提供劳动力供求信息,减少劳动力
盲目流动。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对策责任编辑:飞雪阅读:人次
本文发布于:2023-03-05 19:50: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0170031305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剩余劳动力.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剩余劳动力.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