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故事,⾮常简短励志
袁隆平的故事,⾮常简短励志
袁隆平,1930年9⽉7⽇⽣于北京,江西德安县⼈,⽆党派⼈⼠,现居湖南长沙。中国杂交⽔稻育种专家,被称为中国的“杂交
⽔稻之⽗”,中国⼯程院院⼠。
2006年4⽉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2010年荣获澳门科技⼤学荣誉博⼠学位。2011年获得马哈蒂尔科学奖。袁隆平的
故事值得我们每个⼈阅读,下⾯是励志故事⽹⼩编为你整理的袁隆平励志⼩故事。
1、让⾃⼰的科研成果逃过劫难
1960年7⽉,袁隆平曾经在学校试验⽥⾥发现了⼀株"天然杂交稻",鹤⽴鸡群,穗⼤粒⼤。但是,第⼆年,"⼤⽔稻"的种⼦播
下去,结果,⾼的⾼,矮的矮,产量都很低。
但是,这株天然杂交稻启发了他:⽤⼈⼯杂交的办法,可以培植⾼产的杂交稻。
勾腰驼背埋在稻⽥⾥的袁隆平,在1964年和1965年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稻株。
在60个⽡钵⾥⾯倒腾了两年,培育成功"雄性不育系"后,1966年2⽉,在中国科学院的院刊《科学通报》上,他发表了第⼀篇
论⽂《⽔稻的雄性不孕性》。
这是中科院《科学通报》在"⽂化⼤⾰命"停刊前的最后⼀期。恰好给国家科委九局的⼀个领导看到了,就发函下来,要求湖南
省科委和安江农校⽀持袁隆平的试验。
"⽂化⼤⾰命"开始不久,"⽩专典型"袁隆平未能幸免,他的⼏⼗个"资产阶级的坛坛罐罐"被"彻底砸烂",捡回来的⼏兜秧苗就悄
悄藏在学校后⾯的臭⽔沟⾥。
就在要被抓进"⽜棚"的时候,⼯作组却从学校档案⾥⾯找到了那封公函。
袁隆平因此化险为夷,反倒成了保护对象。更令他惊讶的是,省科委还将"⽔稻雄性不育"列⼊科研课题,拨给他科研经费600
元,两名"社队来社队去"的学⽣也被同意留校当他的助⼿。
但秧苗却再次被毁。1968年5⽉的⼀天,试验⽥被⼈踩得稀烂,秧苗被拔光。从⽥埂边的污泥⾥,他⼜捡回了5根半埋着的秧
苗。让助⼿尹华奇感到惊讶的是,袁隆平继续⼲活,丝毫没有追究是谁⼲的,"他是那种摔摔打打都不记痛的"。
等到第⼆年6⽉,他⼜被派往100公⾥外的溆浦县低庄煤矿"宣传⽑泽东思想"。两个⽉后,因为两个助⼿写信向上⾯反映,引起
省科委和农业厅重视,专门成⽴了⼀个科研协作组,才把他调往长沙⼯作。
2、⽴志学农,袁隆平为梦奋⽃
⾼中毕业以后,报考哪⼀所⼤学呢?这个问题成了袁隆平全家争论的焦点。当时,在南京政府侨务委员会事务科任科长的⽗亲
袁兴烈希望袁隆平报考南京的重点⼤学,⽇后学成,⾛“学⽽优则仕”的道路。19岁的袁隆平,已有了⾃⼰的独⽴见解。他想:
第⼀,⽗亲要⾃⼰报考南京的重点⼤学,是希望⾃⼰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对此,袁隆平毫⽆兴趣。第⼆,想赴重庆求学。
抗⽇时期的“陪都⽂化”,对他有很⼤的吸引⼒;8个春秋的⼭城⽣活,使他有着深厚的感情。
第三,在⼩学阶段,⼀次参观园艺场时,他对⽣⽓勃勃的花、草、果、⽊和⼤⾃然春华秋实的变化规律,产⽣了浓厚的兴趣。
想到这些,他直截了当地对⽗母亲说:“还是让我报考农学院吧!”
善良的母亲讲出了⾃⼰的想法:“隆平,爸爸的意见你还要认真考虑。当然最后还得由你⾃⼰作主!”颇具民主思想的⽗亲,熟
悉隆平的个性,既然⼉⼦⽴志学农,他也不好再提反对意见了。袁隆平就这样义⽆返顾地报考并考取了四川重庆相辉学院的农
学系,⾼⾼兴兴地跳进了“农门”。
3、坚持为梦前⾏
这个励志故事从袁隆平年轻的时候开始讲起。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批⼤学⽣。那时国
家实⾏毕业分配政策,袁隆平被分到穷乡僻壤的安江农业学校当教师,负责教三门课。然⽽就在这个落后的湖南乡下,袁隆平
度过了⼈⽣中最难忘的18年岁⽉——这些⽇⼦⾥,他⼀边教书育⼈,⼀边做农业科研,积累了⼤量的经验。那个年代的⼈都
深受饥饿的折磨。1960年,严重的⼤饥荒像蝗⾍般掠过中华⼤地,饿殍遍野,惨不忍睹。袁隆平内⼼的壮志被激发起来了,
他发誓,⼀定要研究出⼀种⾼产的⽔稻,让⾃⼰的同胞吃饱!当时,科学家都认定⽔稻杂交没有优势,可是倔强的袁隆平不认
输,他相信⾃⼰的判断没有错,⽆数次实验、⽆数次失败,都没有使他⽓馁。天才都是百分之⼀的灵感和百分之九⼗九的汗
⽔,有⼀天,袁隆平像往常⼀样⾛在实验⽥⾥,突然发现⼀株特殊的稻穗,袁隆平在惊喜之下,继续潜⼼研究。终于,在
1973年,袁隆平在全国⽔稻科研会议上,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稻“三系”配套成功!如果不是错失了两次机会,“杂交⽔稻之
⽗”袁隆平的⼈⽣,也许会被完全改写。
4、爱提问的学⽣,袁隆平勤奋好学的⼩故事
1942年初秋,袁隆平从重庆市龙门浩⼩学毕业,进⼊复兴初级中学。在学习中,袁隆平有个特点,就是喜欢思索,爱提问。
⼀节数学课上,讲“有理数”这⼀章。⽼师讲了⼀条乘法的重要法则:同号相乘的数取“+”号,并把绝对值相乘。
⽼师进⼀步解释说:“这就是说,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袁隆平边听边想,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这好理
解;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这是为什么呢?于是就发问:“⽼师,负数乘负数,为什么得正数?”
袁隆平尽管没有从⽼师的回答中得到满意的答案,但却使他对这些抽象难懂的概念产⽣了兴趣,增强了逻辑思维能⼒。这些留
在⼼中的疑惑,实际上是袁隆平思维发展和⼼灵成长的标志。他开始对抽象的概念发⽣兴趣,开动脑筋进⾏思索,强烈的求知
欲,使他学到了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5、坦诚幽默的袁隆平
2004年10⽉的⼀天下午,袁隆平应邀为依阿华州⼤学师⽣做了题为“中国超级杂交稻研究进展”的报告。经久不息的掌声过后,
依阿华州⼤学校长请学⽣们提问。
有⼀位中国留学⽣问道:“我们虽然⾝在国外,但经常关⼼国内的新闻,早就欣闻您为国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明⽩您的⼀
些背景材料。我们想明⽩,您从⼩就喜欢农业吗?
袁隆平笑吟吟地答道:“⼩时候,我很贪玩,有很多兴趣爱好。我读书,对感兴趣的课程,就认真听讲,⽽且考试得⾼分;对
不感兴趣的课程,只求三分好,能及格就⾏了。⼤学毕业的时候,同学给我的鉴定是--爱好:⾃由;特长:散慢。⾃由散慢,
我就这么⼀个⼈。⾄于学农,起缘于⼀次偶然的机遇。⼩学⼀年级的时候,⼀次郊游,⽼师带我们到⼀个私⼈园艺场去参观。
我看见树上的桃⼦红红的,葡萄⼀串⼀串的,花很漂亮。那时,我看了正在上演的卓别林主演的电影《摩登时代》,影⽚中有
⼀个镜头,窗⼦外边就是葡萄什么的,两者的印象叠加起来,我感觉确实是⽥园美,就想长⼤后学农了。如果那时⽼师带我们
到真正的农村去看,⼜苦⼜穷⼜脏,那我肯定不会学农了。”
台下⼀阵⼤笑,为这位伟⼤科学家的坦诚和直率⽽叫好。他对⾃⼰性格中的优点和缺点不加掩饰,让中外⼤学⽣们愈加觉得他
可敬、可亲,完全真实地展现了这位科学家伟⼤和平凡的完美统⼀。
就这样,他的学术报告在简单⽽热烈的⽓氛中结束了。
6、游泳夺冠——袁隆平战胜挫折的故事
1947年6⽉,湖北省举办全省体育运动会。袁隆平⾮常喜爱游泳,便向体育⽼师报名,要求参加预选。⽼师朝他打量⼀番后,
摇摇头说:“你个⼦太⼩,体⼒不够,不⾏!”他⼼⾥不服⽓,⼼想:⾃⼰从8岁开始,在随⽗母逃难的途中,就是⾛⽔路来重
庆的,⼀天不⼩⼼,在船上被四弟隆德推下了⽔,险些被淹死,幸亏被⼀位⽼船⼯救上船来,才保住了性命。
从此⾃⼰下决⼼要学会游泳,今后能遇难救⼈。学会后他也很想在正式⽐赛的场合去试⼀试。预赛的那天早晨,由周⽼师带
队,10多个初选上的同学每⼈骑⼀辆⾃⾏车,奔向⽐赛的游泳场,袁隆平也偷偷地跳上最后⼀位同学的⾃⾏车后架上同⾏。
待到达预赛场地时,周⽼师发现了他,便笑着对他说:你既然来了,也就试试看吧!
结果,出乎⼤家意料,他竟在汉⼝的预选赛中获得100⽶和400⽶⾃由式两个第⼀名,⽽其他同学都名落孙⼭。接下来,袁隆
平⼜夺得了湖北省男⼦⾃由泳第⼆名。回母校时,袁隆平受到热烈欢迎,同学们在校门⼝把他抬起来,使劲地往上抛了多次。
7、“荣誉不属于我个⼈,属于整个中国”
在袁隆平连连获奖载誉归来后,有媒体的记者采访他时问道:“对于您的贡献,您⾃⼰作何评价”
他平静地说:“这不是我个⼈的荣誉,是我们中国的荣誉,我只是⼀个学科带头⼈,⼀名代表。我讲⼀个故事:1997年8⽉,
我去墨西哥参加作物遗传与杂种优势利⽤的国际讨论会,并被授予先驱科学家荣誉称号。这次会议有60多个国家的600多位科
学家参加,其中12位是中国⼈。我因为签证的关系,迟去了两天,在举⾏仪式的头⼀天下午才到。我到了后,那12个中国⼈
喜出望外,说,袁⽼师你最之后了,我们急死了,你来了之后,我们的地位就提⾼了。因为在5名被授予先驱科学家称号的⼈
之中,其余4名都是美国⼈。那⼀刻,我深深体会到,荣誉不属于我个⼈,属于整个中国。”
本文发布于:2023-03-05 11:24: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9866861237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袁隆平的故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袁隆平的故事.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