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资料简介

更新时间:2023-03-05 09:51:28 阅读: 评论:0

调理身体-脸上痒是什么原因

苏轼的资料简介
2023年3月5日发(作者:令史)

诗人在贬谪中的顿悟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

------高三作文素材积累“苏轼”篇

一、作家简介♦人物导语

无法想象在两千多年的文学史册上缺少了他会是怎样一番情景:黯然失色,严重缺失,深深遗

憾……中国古代文人中,受到后世喜欢的,苏东坡绝对排第一。陶渊明太淡泊了,他的那份心境一般人难

以体验;李白太飘逸了,让人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杜甫太沉重了,让人不敢和他并肩而立,生怕

自己的命途也会沾染舛运;欧阳修太高贵了,连苏舜卿、梅尧臣、王安石都是他的晚辈后学,还敢有几个

人忝列其中?所以我们喜欢苏东坡,他让人能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而他又丝毫不亚于任何一个人

的才华,让我们喜欢的时候也理所当然,心甘情愿。

•作家档案

苏轼:1037年——"01年

字号: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籍贯: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时代:北宋

仕途: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曾任杭州通判,又知密州、徐州、湖州,政绩卓著。

作品:著作有《东坡全集》一百多卷,遗留两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和许多优美的散文。如《赤

壁赋》、《后赤壁赋》、《石钟山记》、《放鹤亭记》、《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等。

名望:苏轼是北宋文坛领袖,建立了多方面的文学业绩,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

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创一代

诗歌新貌;在词方面和南宋词人辛弃疾共为豪放派的代表,常以“苏辛”并称。苏轼的书法、绘画皆善,

在书画方面和蔡襄、黄庭坚、米芾共称“宋四家”。

二、成名缘由▲贡献概述

苏轼在文学艺术各个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中国文学史上极为罕见。苏轼的诗、词

和散文都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苏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诗风豪迈清新,

尤长于比喻。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

了词的发展。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

苏轼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

苏轼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

外”。致力提拔后进,黄庭坚、秦观等均出其门下。

▲突出成就(即苏轼对词体演进的贡献)

(1)变俗的柳永新声为雅的士大夫抒怀。对柳永的慢词一方面改革,一方面超越。

其一,变俗为雅。

其二,变婉约为豪放。一扫过去词坛上轻柔绮丽、缠绵烘恻的婉约之风,代之以纵横稗阖,意境博大

的豪迈气象。

(2)以诗为词。

其一,以诗的内容入词。

苏轼在词的题材上有很大突破,从整体上改变词以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为主体的特征,而开始以士大

夫抒情为主体,是题材上一次质的飞跃。

其二,以诗的境界入词。

以往的词内容多局限在“花间”、“樽前”、“闺阁”,词境小、狭、深;而苏词则以开阔高远的境

界入词,把词从景到情都塑造成壮观的风格,故苏词表里俱刚大。在词史上,李煜柳永对词开阔之在深,

苏词开阔之在大,故词境之大自苏轼始。

其三,以诗之音节、气势入词。

苏轼所创制的豪放词刚劲粗宏,具有阳刚之美;其音域宽广,可放声高唱。

(3)突破词律。

原因:①自觉突破。②才气大。③不精音律。苏自称三样不如人:饮酒,下棋,唱曲。

▲评论资料

☆徐度《却扫编》:“柳永词虽极工致,然染以鄙语,唯流俗之人好之,至欧苏诸公出,文格一变,

作为歌词,体制高雅。”

☆况周颐《蕙风诗话》:“苏长公提倡风雅,为一代山斗。”

☆陈师道:“子瞻以诗为词。”

☆李清照:"句读不葺之诗耳"。

☆刘熙载《艺概》:"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事不可入,无意不可言也。"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词至东坡,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寄慨无端,别有天地。”

三、作品在线

♦作品概述

苏轼的生平与创作可以按以下五个时期来阐述:

一、初踏仕途与创作的发轲期

苏轼由于要应进士科考的原因,诗歌的创作较晚,一直到嘉佑四年,兄弟二人一举成名,名动京师之

后的两年,在为母亲守制之后,返回京城的水路上,父子三人诗酒唱和,结集为《南行集》,标志了苏轼

仕宦生涯的开始,也是苏轼诗歌创作的发轲,直到熙宁二年王安石变法,都可以划入这段时期的范畴。如

《刑赏忠厚之至论》《和子由滝池怀旧》等。

此段时期,苏轼涉世未深,诗歌的写作也限于江山景物、文物古迹,在凤翔时期,则写作了大量的人

文题材的作品,如题画、品题书法等。

二、州守时期

当苏轼兄弟重返京师时,已是神宗熙宁二年(1069),整个国家都卷入了王安石变法的浪潮

之中。苏轼被任为杭州通判,直至乌台诗案,历知密州、徐州、湖州。此十年时光,可以称为苏轼生平及

创作的第二个时期。

此时期,苏轼在政治上较为激进,在创作方面,除了歌咏湖光山色的作品之外,也写作了大量的抨击

新法之作,在艺术水平方面,由发轲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诗人以西湖风光、江浙山水为中心主题,写

下了大量传世佳作,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等,已具有大家风范。

然而,苏轼并非脱离政治、流连山水的山水诗人,而是一位忧国忧民的政治家。“民本”思

想是其政治思想的基础,这样,就势必与王安石以加强皇权、增加中央府库(以对国民加重赋敛为主要手

段)为根本方针的变法发生冲突。这样,在他歌吟西湖风光的诗句里,就时时透露出他对社会的深沉思考

和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辩。这一类的诗,开了后来哲理诗的先河。

这些或直露,或含蓄地抨击时事的诗作,埋下了诗人政治恶运的种子,苏轼四十四岁时,在他刚刚调

到湖州(今浙江的吴兴)任上时,就被新贵们以作诗讥讽新法、讪谤罪逮捕入狱。同年八月十八日入御史

台狱,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这一时期的作品有《饮湖上初晴后雨》《沁园春》《超然台记》《江城子》《水调歌头》等。

三、黄州贬谪时期

苏轼在狱中,写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格调凄惋。十二月二十八日,在

经过130天的勘察后,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贬谪黄州(今湖

北黄冈)。

黄州流放,不仅使苏轼成为了东坡,并且使苏轼的人生观念、艺术创作、审美情趣都发生了深刻变

化。这一变化,影响贯穿他的后半生,使他成为了中国文学史、艺术史、思想史上真正意义的苏东坡。

随后,奔赴筠州(今江西高安),看望了弟弟子由,然后折回北上,经金陵时,会晤了退休宰相王安

石。是政敌却又是诗友的两位文坛巨匠这次相会甚为欢洽,两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王

安石亦已被排挤出朝,闲居江宁,尽管他仍然受着神宗的眷顾,但两人的理想抱负同样以失败告

终。两人谈诗论词,参禅悟道,写下了不少的优美诗文。如《定风波》《寒食雨》《赤壁赋》《后

赤壁赋》《临江仙》《西江月》《卜算子》《念奴娇》《记承天寺夜游》等。

四、元佑时期

哲宗元佑元年(1086),苏轼回朝后,由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再迁翰林学士知制诰。这些都是接

近皇帝的职务,由皇帝日常生活的秘书,转为中央政府的秘书长,最后,享有了翰林学士的荣衔,这是封

建士大夫的最高荣衔,有些类似现在的院士,并且负责为皇帝起草诏命文告。苏轼也就从罪人成为重臣,

从诗人转为政治家。

元丰八年(1087),神宗病故,年仅十岁的小皇帝哲宗继位,由他的祖母(神宗之母)高太后垂帘听

政。高太后原本就不同意儿子的所作所为,听政后,立即启用旧党,反变法派的著名领袖司马光回朝执

政,苏轼被启用为登州(今山东蓬莱)太守。苏轼在这期间写下许多虚虚幻幻,空灵飘渺的灵异诗。如著

名的《登州海市》。

五、惠州、僑州时期

元佑八年九日,高太后病死,哲宗亲政。苏轼比之黄州更残酷、更漫长的厄运降临了。

绍圣元年(1094),朝廷以苏轼起草制诰“讥刺先朝”的罪名,撤掉其翰林侍读学士(皇帝的教师)

等职务官衔,先贬英州(广东英德),接着,在一个月内连续三次降官,最后贬为建昌

军司马惠州安置。惠州在岭南,当时属瘴病不毛之地,远非黄州内地可比。苏轼以六十岁老迈之身,流放

岭南,由于有过黄州的经验,他的思想也更趋于成熟,他时时处处用佛老的思想看待这一切,形成苏东坡

式的顿悟和解脱。所以写了很多洒脱的诗篇。正是这些诗篇让当权者感到苏轼

2

太快活了,于是有了再贬海南彳詹州的命令。

元符三年(IlOo)二十四岁的哲宗去世,其弟徽宗继位,这是苏轼一生中经历的最后一位皇帝。经过

七年的岭外流放,东坡终于北归生还。

苏轼晚年的作品有《和陶詩(百余首)》《枕榔庵铭》《易传》《论语说》《书传》等。

♦作品读思

选文一:《定风波》

【导读】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苏轼于湖州知州任上,以作诗指斥乘舆、讥切时政的罪名下御史

台,酿成有名的“乌台诗案”。年底,诏责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翌年二月至黄州(今湖

北黄冈市)。这首《定风波》词就作于到黄州第三年的春天。

苏轼紧扣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篇中的“风雨”、

“竹

杖芒鞋”、“斜照”等词语,既是眼前景物的实写,又不乏比兴象征的意味,是词人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体

验的外化。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

【正文】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

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整体感悟】

词的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首句写雨点打在树叶上,发出声响,这是客观存在;而冠以

“莫听”二字,便有了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作者的性格就显现出来了。“何妨”句是上一句的

延伸。吟啸,吟诗长啸,表示意态安闲,在这里也就是吟诗的意思。词人想,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

面对,自然界的风雨也好,政治上的风雨(指贬谪生活)也好,又都算得了什么,有什么可怕的呢?况

且,我这么多年,不就是这样风风雨雨过来的吗?此际我且吟诗,风雨随它去吧!

“一蓑烟雨任平生”,何等潇洒的人生态度!

下片写雨晴后的景色和感受。“料峭春风”三句,由心中事折回到眼前景。刚才是带酒冒雨

而行,虽衣裳尽湿而并不觉冷。现在雨停风起,始感微凉,而山头夕阳又给词人送来些许暖意,好象特意

迎接他似的。“相迎”二字见性情。作者常常能在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

这也就是他的旷达之处了。“回首”三句复道心中事,含蕴深邃。以“也无风

雨也无晴”收束全篇,精警深刻,耐人寻味。方才遇雨时,词人没有盼晴,也不认为风雨有什么不好;现

在天虽晴了,喜悦之情也淡得近乎没有。因为自然界和仕途上有晴有雨,有顺境有逆境,

但在词人心中却无晴雨,因为“凡所有象,皆是虚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词

始终是泰然自若的。

在此词中,“一蓑烟雨任平生”,潇洒镇静中不免带些抗争之心,也仍是另一种形式的“执”

3

“也无风雨也无晴”,贝U是对之的升华。如果将上片的结句比喻作禅宗里神秀和尚的偈语“时时勤拂

拭,勿使惹尘埃”,则苏轼此时“回头自笑风波地,闭眼聊观梦幻身”(《次韵王延老退居见

寄二首》其一),似乎顿悟到了方才的冒雨徐行也多少有些作态。现在雨过天晴,一切都象什么

也没有发生似的,有如六祖慧能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词人这才回到真我,体悟到生命的真

谛,这也才是真正的彻底的“破”。

【读思牵手】

旷达一顿悟一感伤,是苏轼文学作品中所特有的一种情感模式,在这首词中有很明显的体现。

你能另外举例分析说明他作品中的这一情感模式吗?

【释疑参考】

他一生屡遇艰危而不悔,身处逆境而泰然,但内心深处的感伤却总是难以排遣。这种感伤有

时很浓,有时又很淡,并常常隐藏在他爽朗或自嘲的笑声的背后。他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

杏小)一词的下片:“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行人(指作者自己)自知无法看到墙内佳人的身姿容貌,只想再驻足聆听一会儿,孰料佳人此际已荡罢秋

千离去,尚不知墙外还有一个多情的行人,这怎不令人懊恼呢!佳人之“无情”,乃因不知有墙外“多

情”行人的存在,而世间带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人世多错连”之事,又何止此一件呢?苏轼一生忠而见

疑,直而见谤,此际落得个远谪岭南的下场,不也正是“多情却被无情恼”吗?他嘲笑自己的多情,也就

是在嘲笑那些加在自己身上的不公的命运,在笑一切悲剧啊!

选文二:《赤壁赋》

【导读】

也许你早已知道苏东坡诗文书画横绝文坛,在很多的艺术方面均有较高造诣。但如果读了《赤

壁赋》,你就会知道他更是一位了不起的哲学家。

他对明月秋水的沉思与精当论解是跨越时空的。人虽在北宋,却说出了带有浓重的辩证唯物主义气

息的话语,足见其对人生哲理的参透到了何等地步。仅有这些已是惊世骇俗,更加其行

云流水般的文笔,就使这一篇《赤壁赋》成为闪耀中华文坛的一颗明星。

【正文】略

【特色赏析】

从整篇观之,你会觉得自己处于一种月光水色的笼罩之中,聆听一个哲人向你阐述人生的道

理。文中人只有苏子、客;物有舟、酒、箫,背景则是浩渺的江水,明亮的月光,把我国古代文人能够抒

怀吟哦的一切道具、环境都摆了出来,来迎接一段惊人警人之语。

从文章中,我们不难嗅到一股佛家禅语的气息,消极中含有一种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这也

许是苏轼能处世宠辱不惊的原因吧!“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多么潇洒练达的态度!

苏轼,真君子,真人也!而在本文中,他又一次劝诫友人: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皆是造物者赋予我

们无尽的宝藏,都是我们应该“得”到的。命里无时莫强求,今晚如此美景,实乃上

天所赐,取之无尽的,我们要好好享用,莫为一些不必要的事情和不能得到的事伤心。人生得意须尽欢,

痛饮吧,一起来享受人生之乐吧!于是客“喜而笑”,苏子成功的当了一次“心理医生”。

及时行乐,在有些场合,有些时候是一剂良药,但这不能成为人一生的处世态度。从古至今,

能把这味药用好的除了苏东坡,恐怕没有几人了吧。这不是一种消极避世,而是人的涵养达到最

高境界的一种体现。我虽然敬佩屈原的忠心与烈节,却不敢苟同其“自投汨罗”的态度;我虽欣赏太白的

豪放与飘逸,却不愿赞美其放纵无度的行乐与狂饮。而东坡居士却做到了两方面的结合,真君子,真人

也!

月光如此柔美,江水如此浩渺,朋友,你不想加一份旷达与超然的哲思进去么?

【文章脉络】

3

小舟狂歌一一箫歌和曲一一主客问答(因“月”而开,进而联想到赤壁之役,想到曹孟德一

—既然伤心因月因水而起,我便仍以月以水来冲刷你的哀愁)

文中的“客”应该是一个伤心之客,开篇时便在急行的小舟上狂歌,更何况是到了一个仙境般的氛围

中?面对的是自己的友人和皎洁的月光、清亮的江水,此时此刻,谁还能掩饰得了心中

的不快和对人生的感慨呢?于是客便以箫和歌,奏起心曲,这是非常自然而然的。箫,素来是忧伤的代言

人;酒,一向是苦闷的牺牲品。但是,在苏子看来,与客饮酒正在兴头,客却忽起悲曲,似乎不太合拍,

但却有深知其中道理,于是“正襟危坐”问客:“何为其然也?”

终于引出了问题,客人此时吐露心中苦闷便顺理成章,没有一丝拖泥带水。从客的第一句话

来看:“月明星稀,乌雀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客人的思路也是因“月”而开,进而联想到赤壁之

役,想到曹孟德。于是我们便知:客人是在伤古惜今。下文提及一代枭雄的英姿,但最后却说:“而今安

在哉?”他哀叹人生之短暂,自己之渺小,感叹人生不比江河,做人不似“飞仙”,可望能与江水同

存,与明月长终,惋惜人生得到的太少,留给后世的只是空空一番倾诉,使人感到悲观,厌倦了生活,可

真的是这样的么?

不!苏大胡子一起旷达乐观的解述征服了“伤心客”。但你却料不到什么使苏东坡高深抽象

的理论变得那么直白而易于接受,仍然是水与月,以毒攻毒,客既然伤心因月因水而起,我便仍以月以水

来冲刷你的哀愁。苏子的药方便是:月光一剂,水色一剂,苏子之言一剂,且把苏子言溶于月光水色中冲

服便可。而今也月光水色俱佳,苏东坡一句妙语便定天下:“逝者如斯,而未

尝往也;”是的,我承认时光一去不返,时事变化不止,但“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月缺

月圆,只是形式的变化而已,而其真正的实体却一点也没有变。人生亦是如此,虽然人有悲欢离合,生老

病死,而你的一生也将有其恒久不变的一面。若从其变化一面来看,天地只不过是一瞬间而已,若从不变

的一面来看,万物将与我永存,何必去羡慕他们明月江水呢?

【读思牵手】

读完这篇颇具旷达与超然哲思的文章,你对苏轼的思想有何理解和感悟?

【释疑参考】

苏轼的思想比较复杂,儒家思想和佛老思想在他世界观的各个方面往往是既矛盾又统一的。

他平生倾慕贾谊、陆贽,在政治上他从儒家思想出发,排斥老庄为异端;然而老庄的“无为而治”思想又

同他的“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见《辩试馆职策问札子》)的政治主张有其

一致之处。他少年时就爱好《庄子》的文章,后来又喜和僧人来往,在生活上他认为“游于物之外”,则

“无所往而不乐”(见《超然台记》),要求以安然的态度应物,“听其所为”,而“莫与

之争”(见《问养生》),更多地表现了佛、道二家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洒脱态度。然而他从儒家出发的

比较现实的生活态度,又使他对佛家的懒散和老庄的放逸有所警惕(注:苏轼《答毕仲

举书》:“学佛老者本期于静而达,静以懒,达似放;学者或未至其所期,而先得其所似,不为无

害。”);因此他一生在政治上虽屡受挫折,在文艺创作上始终孜孜不倦,没有走向消极颓废的道路。

选文三:《超然台记》

【导读】

历史长河不会因为苏东坡无皋陶之功而掩盖他的光辉,苏东坡是“真一东坡”

他多才多艺,才华横溢,深厚广博,诙谐幽默;

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而又亲切热情、慷慨厚道;

他挥动如椽之笔,如同儿戏一般,所猎之处,尽收皮囊;

他高扬生命的旗帜,生机如春风吹绿,勤于劳作,情趣盎然;

他清高孤傲,飘逸不群,又谦虚谨慎,郑重庄严,笑面磨难,率真自信;

他热爱生命,关怀百姓,而又享受生命,善待百姓,亲切热情、慷慨厚道。

“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他本身是一个天仙,却甘愿来到了人间……

【正文】

《超然台记》

[原文]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醯,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

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

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

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

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

焉。可不大哀乎?

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

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

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

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

而其东则卢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威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

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

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疏,取池鱼,酿秫酒,淪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

盖游于物之外也。

【参考译文】

凡是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就一定有快乐,不必一定是古怪、新颖、雄伟、美

丽之景。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使人饱。以此而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

呢?

人们之所以求福避祸,是因为福能带来快乐,祸会引起悲伤。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能满足我们欲望

的外物却是有限的。孰好孰坏,在心中争论不已,取此舍彼,又在眼前选择不停,这样可乐之处常常很

少,可悲之处常常很多,这叫做求祸避福。求祸避福,难道是人们心甘情愿的吗?这是被外物蒙蔽了心窍

呀!他们只游心于事物的内部,而不游出于事物的外面;事物本无绝对大

小之别,如果人拘于其内部而来看待它,那么没有一物不是既高又大的。它以高大的形象临视着

我们,那么我们常常会眼花缭乱犹豫反复了,如同在隙缝中看人争斗,又哪里能知道谁胜谁负?

因此,好坏交错而生,忧乐夹杂并出,这不是很大的悲哀吗?

我从钱塘调任到胶西地方来做知州,舍去坐船的安逸,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

绘的漂亮住宅,而蔽身在柞树椽子的居室里;离开了湖山的景观,而行走在种植桑麻的野地里。刚到之

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内空空如也,每天只吃枸杞菊花,人们一定

都怀疑我会不快乐。过了一年,我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里的风俗淳

厚,而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于我的笨拙质朴了。

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县的树木,来修屋宇的破漏,作为苟

且求安的法子。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而造的台已经很旧了,稍稍修葺使它焕然一新,常常与众人一起

登台观赏。放开心意,尽展情志。从台上向南望去,是马耳山、常山,它们忽出忽没,时隐时现,若近若

远,也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而东面是卢山,秦人卢敖就是在那里隐遁的。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高高地如

同城郭一般,姜太公、齐桓公的遗风,尚有留存。向北俯视潍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了淮阴侯韩信的赫

赫战功,又哀叹他不得善终。这台高大而又平稳,进深而又明亮,夏凉冬暖。雨雪纷飞的早晨,微风明月

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客人们没有不跟从着我的。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米

酒,煮糙米,大家吃喝着,说道:“玩得真痛快啊!”

当时,我的弟弟子由正在济南,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赋,并且把这台命名为“超然”,

以表示我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在于我的心能超出于事物之外啊!

【读思牵手】

《超然台记》一语一意都在说明“超然于物之外,才乐而不哀;不超然则哀”的道理,而无论他在

何时何地何位,又总是心系国计民生、一丝不苟地为百姓造福,通过阅读本文,你如何

理解他言行上的这种"矛盾"?

【释疑参考】

苏轼由安适的京城被贬到风景秀丽的杭州,再迁到“桑麻之野”的密州,他修葺了密州的一座破旧的

台子,时常登台而观,抒发胸怀。全篇字里行间透露出他那澹泊自适,旷达乐观的思想境界。

苏轼的仕途屡屡受挫,看到朋友张天骥在云龙山隐居,悠然放鹤、自由闲适的隐士生活,也心生羡

慕,曾写《放鹤亭记》加以称赞。是什么使他没有像朋友那样走流行于古代文人的隐士道路,乘云而去,

驾鹤而归,留一个飘逸如仙的背影给后人呢?是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一种超然襟怀让他留在了现实

社会里。他始终把反映民情,兴国安邦作为自己矢志不渝的责任。在关

系国计民生的事情上,无论大小,苏轼绝不等闲视之,敢于冒被杀头的危险,向皇帝进谏,为民疾呼,正

是因为这样,他才一再遭贬谪。可是他每到一处都能竭尽全力为百姓造福,“浚西

湖,”

“筑苏堤,”兴修水利,改进生产技术;与人民同甘共苦,为人民伸张正义。看到地方官吏不顾百姓死

活,竞相向皇帝和朝廷大官进贡各地的稀罕美物,给百姓带来沉重的灾难,他写到:“我

愿天公怜赤子,莫生为疮瘠;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

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他希望天下“寒者”有衣,“饥者”有食。而在自己个人

得失方面,他却知足常乐,与世无争。升,不自傲;降,不自哀。“游于物之

外”,

始终保持精神上的超然,因此,他无论被贬到哪里,都能随遇而安,善于苦中作乐,正如他在《超然台

记》中写的那样:“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淪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苏轼在“超然台”上说超然,同时在自己心中树起了一座神奇的超然台。他随时随地都能找

到自我释怀的理由,领略到生活的诗意。即使是被贬到比“桑麻之野”的密州更偏远、更荒凉的惠州,他

仍然笑吟:“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做岭南人。”

说古道今,有几人能像苏轼这样心系国计民生,而又超然如仙?苏轼的这种超然比起那些看

破红尘,出家当和尚,或隐居山林,只知洁身自好的人来,是一种更高境界的超然。林语堂写《苏轼

传》,这样赞颂苏轼:“其大处为国为民,忠贞不渝,至大至刚之气,可为天下师”。

四、精彩语录

▲艺术技法

街谈市语,皆可入诗O苏轼《东坡诗话》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O苏轼《送参寥师》发纤称于简古,

寄至味于淡泊O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

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O苏轼《答乔舍人启》。华采:形式上的华丽风采。体用:体现

出实际的作用。

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O苏轼《书朱象先画后》

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为成书也O苏轼《论书》

心正则笔正O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笔正:书法纯正。

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O苏轼《宝绘堂记》

▲诗文佳句

露凝残点见红日,星曳余光横碧霄O苏轼《虚飘》

夕阳虽好近黄昏O苏轼《浣溪沙•春情》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O苏轼《卜算子•雁》。漏断:漏壶是古代的

计时器。漏壶中的水已经

O苏轼《如梦令•有寄》

O苏轼《赠刘景文》。橙黄橘绿时:指秋冬之交的时节。

O苏轼《浣溪沙》。少:少年。

O苏轼《东栏梨花》

五.学生佳作

苏轼的赤壁

福建考生

风飘飘,水潺潺,揮揮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苍海如幕,来到这

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

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檣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

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都督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

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酹,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

滴完,即已夜深。

归去,归去,江上一犁烟雨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5

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

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浅廉从政。黄州的百姓感念

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祠庙来纪缅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学的殿堂里

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

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呼“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

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什么“只恐双溪胖猛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

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

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不朽。

赤壁只为苏轼而光芒四射。

赤壁,只属于苏轼。

评析:

以“苏轼的赤壁”为文题,意味深长,对豪放派大诗人苏东坡的评价,从具体的历史事实、苏的原著

下笔,展开分析,内容真实可靠。语言精粹,富有文采,文中缅怀古人的写法极为别致,无论是在叙述、

引用,还是在议论、抒情中,都处处散发着浓烈的文学情趣,时时展现着深厚的文化氛围,将阅读者领进

“历史”“文学”的情境之中,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品味高雅,底蕴深

厚,耐读、耐品,有味、有趣。确属考场的优秀作文。

诗人•明月•黄花

~h

一、东坡的明月

浪淘沙

谪居黄城中,把盏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汴河风光处,履履难重。

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为了豪情谁与同?一蓑烟雨平生任,踏雪飞鸿。

这首词是我特意写给贬谪之后的苏轼的,东坡的一生极尽坎坷:爱情的曲折,仕途的偃蹇,政治旋涡

的挣扎,满腹冤屈的难鸣。

对他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他共历劫难的友人,受他关爱的世人,无一不期望他能才显四方,官运亨

通,济世为民。但是,东坡知道,命运不济,仕途的黑暗之门永远容不下这样一个生性放达的苏东坡。

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

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认识自我的苏东坡,从政治的窄门中从容地走出来,他虽与众人所望有悖,却让我们看穿了

一个豪放,淡泊,豁达,开明的苏大学士一代文豪。

认识自我就是东坡的明月,照耀他走进了东去的历史长河。

二、易安的黄花

南楼令

素月寄孤舟,只影随水流,家园破,一盏残酒。酒淡怎敌晚风疾,梧桐雨,点点愁。

晚来独登楼,恨字锁眉头,黄花瘦,雁声断秋,一溪落花漫汀洲,流离苦,几时休?

这首词是我填给历尽漂泊的李清照。

满腹感伤的奇女子,国破之凄,丧夫之痛,改适之苦。

十六岁嫁给赵家的那一刻,所有人都希望她是一个生活富裕,幸福美满,相夫教子的好妻子。

但是,世事的变幻,战乱的离苦,易安虽寻寻觅觅自己的幸福,却总被黑暗的气息压得凄凄惨惨,

在乱世中争渡、争渡,到头来也曾失归路,双溪上的扁舟载起了青春年少,却载不动满腔愁苦。

于是,易安挥洒愁闷,舍掉了手中易逝的黄花,看透了沧桑变幻的她,在雁字归时,勤修《金石

录》,在梧桐冷雨之夜,考撰《漱玉词》,重新认识自我,易安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孤灯,蹒跚的走过。

认识自我就是易安的黄花,随风而逝,哀而不伤,愁苦之中蕴含着辛勤和美丽,它的颜色虽与世人心

中的颜色不同,却总能显出奇异的光彩。

评析:

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语言功底深厚。全文行文流畅,充满诗情画意。特别是能在很短的考试

时间内自填两首词作为每部分的开头,文采斐然,不同凡响。所填之词虽不完全符合格律要求,但也算出

类拔萃,足见该考生读书多,文学修养高,语文素质优。

六、下面是以“苏轼”为素材的高考优秀作文片段。

1>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苏轼看见了风,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乌台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

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趾而舞的梦。面对如江

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过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

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因此让人顿悟。

于是他逍遥红尘,最终名垂千古。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于岁月,无人见得了。

--四川考生《风,可以穿越荆棘》

2、湖北卷话题:买镜

黄州赤壁下的游船上,苏轼正在与客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你在照了哪面镜子之后,才决

定拥抱’东方之既白’而鄙视官场仕途的斗争倾轧?”不愧是豪放派祖师,苏轼马上向天一指,

“是它!”我抬头一看,见一轮明月高悬苍天,不禁再次泄了气;所谓“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苏轼以明月为镜,明是明了,却又怎么买得下来?懊悔之际,苏轼兀自在身旁说下去:“曾几何

时,以为身沉宦海;与月对饮,方知我心依旧。朝瞰夕月,落崖惊风;月镜映照出这许多美景,又怎能不

令我流连忘返,高歌’大江东去……’”

湖北考生《寻觅那片理想中的明镜》

6

3、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雨渐渐小了一些,苏轼看看脚下的芒鞋,看看手中的竹杖,这一霎那,他忽然觉得它们比朝靴比官印

更可贵。

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无论你怎样左躲右闪都无可避免地要与它们相遇,也许,

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吧?既然如此,扬起脸,面对风雨,唱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吧!那么,黑夜过去是白天,风雨之后见阳光,也就是另一种人生的必然了。

缓缓走着,心情渐渐轻松愉快,小曲儿也不觉间哼唱起来。晚风习习,云散天开,夕阳在西山的头上

又露出了艳红的脸。

回过头,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夕阳的余晖中另有一种超然之美。意料之外的一场风雨,

情理之中的一份收获。

4、忘记和铭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躺在一叶扁舟上,任由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沉沉浮浮。苏轼瞑目沉吟:忘了吧,你看

那三国周郎,何等风流倜傥,意气风发,一代名将啊!如今,还不是随着这长江滚滚东流,消失在历史的

洪流中?”想到这儿,苏轼笑了,好,就让我忘记这郁郁不得志的愁怀,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

听江上清风。就让我铭记那曾经有过的豪情壮志,凝成诗篇,然后让后人铭记。日落的余晖,映照在江面

上,江面一片灿烂。

5、说“安”

“乌台诗案”的惨酷经历使天真的东坡一度陷入精神的困境一一他从监狱走向黄州,以一个

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向这个当时还很

荒凉的小镇。艰苦的物质生活,使他不得不深自闭塞,扁舟草履,垦荒种地,杂处于渔樵间。“缺月挂疏

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一首《卜算子》,真实地记录了东坡对

于人生痛苦的反思。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

剖析,他无情地剥除了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即便这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利益或声名。在

对痛苦的反思和超越中,他渐渐回归于澄明、空灵、淡泊与安然。

6、一枝一叶一世界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轮明月,放射出悲天悯人的光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

短松岗”,一排短松,守候着生死离别的深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杯浊酒,凝结着壮志

难酬的感慨;“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片沙洲,见证了孤苦无依的飘零;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只小舟,带走了蝇营狗苟的烦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

蓑烟雨任平生",一袭蓑衣,织就了风吹雨打后的宁静一枝一叶一世界,一词一句总关情。

本文发布于:2023-03-05 09:51: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9810881225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苏轼的资料简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苏轼的资料简介.pdf

上一篇:什么人听闻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