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

更新时间:2023-03-05 07:37:53 阅读: 评论:0

小乌鸦爱妈妈-牙科病

高中生物教学
2023年3月5日发(作者:情侣句子)

高中生物教案

有关高中生物教案集锦9篇

高中生物教案篇1

复习重点:

1、世界和中国的人口增长趋势

2、人口增长对生物圈的影响

3、严峻的环境问题

4、人类发展和生物圈的关系

5、保护生物圈的对策和方法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总结、练习

教学仪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重点知识归纳

1、人口增长过快:地球上人口的承载能力大约是80亿。

2、和人类活动有关的环境问题主要有:酸雨、臭氧层遭破坏、温室效应增

强、水污染、噪声污染和土壤污染。

3、酸雨:形成原因:工业生产中燃烧煤和石油等会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硫和氮

氧化物,它们在空气中被氧化,进而形成硫酸和硝酸,随降雨落到地面。

范围:pH小于5.6的雨水。

危害:刺激人眼和呼吸道,影响农作物生长,影响鱼类和水生生物生长,腐蚀

建筑物、雕塑等。

4、臭氧层破坏:臭氧层具有吸收紫外线的能力,破坏后,紫外线直接照射地

球,导致皮肤癌患者增加,也可能对人眼造成伤害。

5、温室效应: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能阻挡从地球表面辐射到宇宙空间

的热量,从而导致地球温度升高的现象。(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却对植物的光合作用

是有利的)

6、水污染:指污染物排入水体,使水和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其中生物

的组成发生变化,降低水体使用价值。污染物有工业废水、农业废水和生活废水。

7、噪声污染:种类有交通噪声、工厂噪声、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和家庭

生活噪声。

8、土壤污染:大量施用农药污染了土壤。

9、垃圾处理的方法:焚烧、填埋、堆肥。

10、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废纸、废塑料、废金属、废玻璃)、不可回收

垃圾(果皮、菜叶、剩饭菜)和危险有害垃圾(废电池、废灯管、过期药品)

二、重点习题讲解

1、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威胁,下列名词与环境污染有关的是()

①酸雨②臭氧空洞③白色污染④温室效应⑤赤潮⑥潮汐⑦噪声

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④⑥⑦C.①②③④⑤⑦D.①②③④⑦

分析:和人类活动有关的环境问题主要有:酸雨、臭氧层遭破坏、温室效应增

强、水污染、噪声污染和土壤污染等。而赤潮是如何形成的呢?科学家认为,赤潮

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污染。大家知道,有毒物质进入海洋时,会造成环境污染,

危及海洋中动植物的生存,但是,大量涌进海洋的废水之中、并不都是有毒的东

西,有些还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要素、如氮、磷和碳等,若这些营养盐过于丰

富,这时就出现了"富营养化"现象,过多的营养物质会使藻类、鞭毛虫等生物繁殖

得很快,就这样赤潮生物进行了爆炸性的繁殖,这些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后,就会把

海水"染"红。赤潮来临时,鱼类常常大批死亡。由以上分析可知:选项C正确。

2、判断:平常下的雨也是酸性的,所以也可以称为酸雨。

分析:错误。只有PH值小于5.6的雨才称为酸雨。

3、判断:能够吃到野生动物或者能够使用野生动物做成的用品,说明自己很

有品位。

分析:错误。野生动物的存在丰富了动物的物种资源库,物种是人类宝贵的财

富,吃野生动物或者使用野生动物做成的用品,说明这个人愚昧无知,根本不是有

能力的表现。

三、练习

1、选择题

(1)目前,我国采用的垃圾处理方法主要有()

A、焚烧B、填埋C、堆肥D、ABC三项都正确

(2)下列哪种气体可以造成酸雨危害()

A、二氧化碳B、一氧化碳C、二氧化硫D、氮气

2、填空

生活垃圾一般分为三类:

垃圾,如

垃圾,如

垃圾,如

3、连线

水污染工厂排放的浓烟

大气污染生产、生活中排放的污水

土壤污染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产生的噪声

噪声污染向农田施加大量的化肥

答案1、(1)D、(2)C、2、可回收,废纸等;不可回收垃圾,如果皮等;危险有

害垃圾,如废电池等3、水污染连生产、生活中排放的污水;大气污染连工厂排放

的浓烟;土壤污染连向农田施加大量的化肥;噪声污染连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产生的

噪声。

高中生物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能用结构与功能观说出细胞分化的概念。

2.通过归纳与概括,总结出细胞分化的意义。

3.基于对细胞分化事实的理解,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4.感受生命的奥秘,形成珍爱生命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细胞分化的概念、原因及意义。

难点:细胞分化的原因及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展示细胞分裂的Flash动画,提问:细胞发生了什么变化?是通过什么过程实

现的?

(细胞数量增多,细胞分裂。)

展示细胞分化的Flash动画,提问:细胞发生了什么变化?

(细胞种类增多。)

引出细胞分化,提问:对生物有什么意义?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细胞分化的概念

自主阅读教材,提问:分化的概念?

(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

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教师补充: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一般来说,分化了的细胞将一直保

持分化后的状态,直到死亡。

2.细胞分化的意义

多媒体展示结肠黏膜上皮、骨、神经组织和肾小体的图片。提问:这四幅图片

的组织和器官各有什么功能?

(结肠粘膜上皮细胞起着保护的作用,又能分泌特殊的分泌液;骨在人体内起着

支撑的作用;神经组织可以传递神经兴奋;肾小体可以过滤血液形成原尿。)

追问:这说明细胞分化有什么意义?分组讨论。

(①细胞分化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②细

胞分化可以形成具有特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组织和器官,使生物体能够正常发

育。③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

效率。)

展示资料:在红细胞中,与血红蛋白合成有关的基因处于活动状态,与肌动蛋

白合成有关的基因则处于关闭状态;在肌细胞中则相反。提问:细胞分化的原因是

什么?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不同的细胞中DNA的状态是不同的。)

(三)巩固提高

提问: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的意义一样吗?

(细胞分裂只能繁殖出许多相同的细胞,只有分化的细胞才能形成不同类型的

组织或器官,细胞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

(四)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作业:查阅资料分析,思考分化的细胞,能不能发育成完整的个体?

高中生物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了解细胞学说的发展过程

理解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细胞形态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的关系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

【技能】:显微镜高倍镜的使用

制作临时装片

观察不同细胞的差异

【情感态度】:认同科学探索是一个曲折渐进的过程

认识水华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禁采发菜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显微镜高倍镜的使用;细胞的多样性,特别是真核细胞和原核细

胞的比较是本课的重点。而了解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用具:实验材料、显微镜、ppt幻灯片。

课前准备:准备好实验的材料(选取多少种细胞?)。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使用显微镜的高倍镜观察集中细胞

(二)第一课时的课后练习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彩图,回忆4种细胞的来源以及复习在初中阶段所了解的细

胞的结构。

简单复习一下显微镜的使用。用幻灯片指导学生制作临时装片并使用高倍显微

镜观察。并以问题作为引导:你观察的是什么细胞;从低倍镜转换到高倍镜后,视

野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找到目标并将其移动到视野中央,再

转换高倍镜?尝试用简图来描述一下你观察的细胞;你认为造成细胞形态结构差异

的原因是什么?(同种生物之间和不同种生物之间比较)

小结,造成细胞形态结构差异的原因由于功能上的差异。

课后联系第1、2题

第一题:答案是B

第二题:(1)上皮组织细胞、角质保护层细胞、皮下结缔组织细胞;表皮细

胞、保卫细胞、叶肉细胞、导管细胞、筛管细胞。(2)共同点:细胞膜、细胞

质、细胞核;相异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3)因为两者都有多

种组织有机结合,并有一定生理功能。

学生活动

思考并回答问题

制作临时装片并观察。思考讨论老师的问题,并作出回答交流。

完成练习

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第二课时)

(三)细胞学说及其建立过程

课后练习

科学前沿

本章小结

自我测试

引导学生比较上一节实验课所绘制的细胞图与大肠杆菌相片、模式图的差异。

提出问题:两种细胞之间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导出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代表生物。(真核细胞如动

物、植物、真菌;原核细胞如细菌、蓝藻)

以蓝藻作为例子介绍原核细胞的生活习性。

1.什么是蓝藻,身边熟悉的蓝藻有那些代表生物?(发菜、水华)水华对环境

的影响和禁采发菜的环保意义。

2.形态:比较小,营养方式。细菌主要以寄生、腐生为主,而蓝藻可以进行

光合作用。

3.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拟核

4.用幻灯片比较一下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不同点。然后比较两者的相同

点,突出细胞核与拟核物质组成的共同性。

设问:被誉为现代生物学三大基石是什么?(达尔文的进化论、孟德尔遗传理

论、细胞学说)

简单地解释细胞学说的三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描述了生物是由细胞组成;第二

要点描述了细胞的生命活动;第三要点描述细胞的繁殖。(可以以设问的方式来引

导学生讲)

以讨论题引导学生阅读“细胞学说建立过程”的资料。

课后练习3:根本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共性是细胞核的组成物质。

高中生物教案篇4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识记沼虾、河蟹、园蛛、蜈蚣的形态结构特点。

(2)知道沼虾、河蟹的经济意义以及园蛛、蜈蚣与人类的关系。

(3)识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能力方面

通过比较沼虾和蟹的形态结构,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通过对四种动物的

学习,使学生归纳出节肢动物的特征,培养的分析问题。综合问题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学习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使树立如何合理地利用动物资,保护环境的意

识,认识自然界中节肢动物的多样性,增强保护有益动物,防除有害动物的观念。

重点难点

本的重点是四种节肢动物的形态结构及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难点是对代表动

物的学习,最终归纳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几种代表动物在外部形态上有很大的

差别,它们却都属于节肢动物,这是学生难以理解的,也缺少办法找到它们之间的

共同点。只有在明确它们各自的特点的同时,才能逐步找出它们共同的特点,进而

归纳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具准备

蝗虫、沼虾、河蟹(雌、雄)、园蛛、蜈蚣的活体和挂图、实物投影。(除河

蟹外,其他分别放在不同的培养皿中)。

时安排

1时。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实物导入设疑启动引出题

观察沼虾、河蟹、园蛛、蜈蚣识记其形态结构的特点,

列表归纳比较

展示蝗虫、沼虾、园蛛、蜈蚣的挂图,归纳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举例说明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教学过程说明:

(1)导言的设计。

表扬上节学生制作的昆虫标本,不但种类全、而且质量好。请学生观察通过实

物投影(投影仪)展示出的沼虾、河蟹、园蛛、蜈蚣的活体标本(投影片)或挂

图。问:这些动物也是昆虫吗?不是,这些是其他节肢动物。这样就把本开头前几

幅图移到此处讲解,既节省了第一节的时间。又解决了本节的导言。

(2)关于沼虾、河蟹、园蛛、蜈蚣的形态结构特点,根据蝗虫内容,让学生

自己设计一个表格。教师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指导,边归纳。每个动物的各部分的

形态结构特点,然后教师再比较每个动物各部分的结构的不同点。最后再找出它们

的共同点,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这样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特性到共

性,再由共性判断特性。同时教会一种学习方法,教师做学法指导,教会学法比传

授知识更重要,“会学”比“学会”更有价值。

关于沼虾的教学,对于生活在城市的学生往往感到和自己平时吃到的虾不一

样,因为平时吃到的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对虾,而沼虾(青虾)是生活在淡水中的,

这一点要向学生讲清楚。教师在实物投影上出示沼虾的活体或标本或者用沼虾的挂

图,在大屏幕上出示观察提纲:沼虾的身体分几部分?各部分有哪些结构特点?沼

虾生活在水中,一般它应该用什么呼吸?怎样才能找到它的呼吸器官?雌沼虾的卵

直接产在水里吗?学生观察实验桌上的沼虾,回答以上问题,同时教师在实物投影

上指导,师生共同完成板书上的表格。关于蟹的教学,用河蟹、海蟹都可以,城

市和农村的都有感性认识,只用一只蟹在实物投影上演示即可,但应说明是河蟹还

是海蟹。

关于园蛛的教学,可以指导学生在采集园蛛标本时,注意留心观察园蛛吐丝、

结网和捕食昆虫的情况,并写出观察报告,在堂上汇报自己的观察报告,不当之

处,教师应给予纠正。通过汇报,教师问:蜘蛛都结网吗?蜘蛛很像昆虫,但它是

昆虫吗?教师在实物投影上出示活的园蛛,弄清园蛛的形态结构,师生归纳完成板

书表格,重点讲解园蛛的纺绩器的结构,园蛛是怎样结网捕虫的?对农业生产有什

么益处?教师可以让进行下列计算:有人统计每666.7平方米(即1亩)稻田内

约有蜘蛛3万至8万只,如果按每个蜘蛛每天消灭5~8只农业害虫计算,那么每

666.7平方米稻田的蜘蛛每天大约能消灭多少只农业害虫?由此可见蜘蛛可以防

治农业害虫,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这就是防治的意义。上确有其人――威灵顿

将军,由于连打败仗躺在茅草屋内很沮丧,看到蜘蛛一次又一次的结网,从失败到

成功,自己终于很受启发振作起,打了一次大胜仗。也可以把这段小安排在讲解园

蛛时作为导言。这样可以吸引的注意力,培养学习学的兴趣。同时让对蜘蛛比较感

兴趣,有很多关于蜘蛛的趣闻,可以后阅读。

关于蜈蚣的教学,教师出示蜈蚣的标本和观察提纲,师生整合,完成板书表

格。教师引导比较一下,每种动物的每一个部分有什么不同点,并用彩色粉笔画出

不同点。把蝗虫、沼虾、园蛛、蜈蚣的活体在实物投影仪上同时展示出(或者把四

种代表动物的挂图展示出),摸一摸标本,它们的身体表面有什么?看一看,它们

的身体是否都分部?身体是否由体节构成的?足和触角是不是分节的?想一想;节

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完成板书。

最后让学生讨论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节肢动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使认识

到节肢动物是自然界中最大的动物类群,与人类的关系密切)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

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了解节肢动物,合理地利用节肢动物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服务是我们学习本内容的最终目的。

高中生物教案篇5

一、设计思路

在教学中我以新课标为依据,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地重组教材,优化课堂教

学。本节的主干知识是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这是一个微观的分子水平上

的过程,学生缺乏直观经验,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动画和物理模型模拟等,使这一

内容直观化;侧枝内容是RNA的种类及遗传密码的概念、种类、特点等。这部分内

容涉及的物质种类也比较多繁杂,我将它们置于本节课之前和之后分别讲解。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开篇,是本章学习的基础,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要用2课

时。由于课时调整,我在上完DNA结构后直接跳跃讲述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内

容,课程标准中与本节教学相对应的要求是: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概

述”是理解水平的要求,即要求学生能够把握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能够与已有的

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和扩展等。因此,本节教学主要是对转录和

翻译过程的描述,而且让学生理解转录和翻译的物质结构基础以及二者之间的内在

逻辑联系。要达到理解层次的目标,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观点思考和讨论

相关的问题,需要运用有关DNA和RNA结构的知识,以及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进行分析;“为什么是三个碱基编码一个氨基酸呢?”需要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

法进行分析。本节教材的另一特点是插图多而且复杂。插图包括结构示意图、化学

组成区别图、转录过程流程图、翻译过程流程图和一个mRNA分子上的多个核糖体

同时合成多条肽链示意图等。能否处理好教材中的插图,是本节教学成败的关键因

素之一。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DNA分子结构后,已经能够建构DNA的分子模型,并掌握了碱基互

补配对原则,同时对DNA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进一步探知有关DNA的其他问题,

学习的欲望强烈,但是学生往往会陷入学习时明白,学完了就糊涂的困惑中。因此

在每节课前都有一个复习旧知识的环节,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2)能运用数学方法,分析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理解密码的简并性。

2、能力目标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识图能力,分析归纳和推理判断的能力。让学生能利用

文字、图表、图解等形式,阐述转录和翻译的概念、原理和过程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用生物学观点认识和分析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2)教学难点

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基于以上分析,在整体上我决定,一方面从学习目标的任务入手进行教学设

计,主要完成什么是转录?怎么转录?什么是翻译?怎么翻译?这四个问题。另一

方面调整课堂结构,不再利用传统的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的教学叙事程序,而

是采用从整体到局部,先了解全貌再深究细节的程序;在策略上,充分激发学生的

兴趣,从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设置问题串,层层设疑,激发并保持学生的求

知欲和好奇心;在教法上,采用多媒体课件、模型模拟等形式,把抽象、复杂、微

观的过程动态化、形象化、宏观化。这样有利于突出重点、分解难点,增强学生对

知识点的感悟和理解,又能节省时间。但教材中的八幅图表不能放弃不用,否则就

会忽视了学生的识图、辩图和析图能力的培养;在学法指导上,采用合作探究的学

习方式。

六、教学过程

高中生物教案篇6

教学目标:1.理解叶绿体内光能转换成电能的过程。

2.理解叶绿体内电能转换成活跃的化学能的过程。

教学重点:光能如何转换成稳定的化学能

教学难点:光合作用过程中能量的转换过程

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从当今世界面临的粮食危机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重影响以及我国耕地减少与

人口数量大引发的粮食需求的突出矛盾;从提高粮食产量的紧迫性和巨大潜力,引

出进一步对光合作用中能量转换和物质变化进行深入研究的必要,从而导入本节的

研究内容――光合作用。

二、学生观察,教师引导发现问题

1、光能转换成电能

观察探索通过复习高二所学的光合作用有关知识引入高三学习的重点------

对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换进行深入研究。

围绕光能转换成电能,复习回忆叶绿体的结构,与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换有

关的色素,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

(1)A、B表示色素,请问它们分别代表什么色素?以及各自有何作用?

(2)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在光的照射下发生了什么变化?

(3)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是怎么失去电子的?

(4)失去电子的叶绿素a是什么性质?怎样才能恢复稳态?

(5)失去电子的叶绿体a从哪里夺取电子?

(6)试写出水光解的反应式?

(7)脱离叶绿素a的电子去哪里了?

(8)最初的电子供体和最终电子受体分别是什么?

(9)能量转换的场所是什么?

思维发散与开拓绿色植物这种独有的现象在哪些领域有广阔应用和研究前

景?

同时提出水的光解中电子的传递和氢离子的去路的问题,以此进入第二个研究

主题,即电能转换成活跃的化学能。

2、电能转换成活跃的化学能

在叶绿体的囊状结构的薄膜上发生的能量转换的两个步骤,由光能转换成电

能,由电能进一步转换成活跃的化学能是连续不可分割的过程,光合作用中光合磷

酸化与电子传递是偶联的。观察多媒体,引导学生分析。

(1)2H2O→O2+4H++4e-,水的光解产生的电子和氢离子最终传递给什么物

质,并生成了什么物质?尝试写出物质变化的反应式。

(2)在电子传递过程中还形成了什么物质?写出其反应式。

(3)电能转换成的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什么物质中?

(4)活跃的化学能意味着什么?

(5)NADPH除了携带一定能量的物质外,还具有什么性质?

(6)NADPH用来还原什么?

3、活跃的化学能转换成稳定的化学能

在暗反应阶段活跃的化学能转换成稳定的化学能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高二阶段

已经学到的知识,教师需要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达到

温故知新的目的。思考回忆以下问题:

(1)ATP和NADPH参与暗反应阶段的什么过程的反应?

(2)在此过程中能量形式发生了什么变化以及场所在哪里?

归纳总结在分别学习探索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换的三个步骤后,依据教材中

图2-2,要求学生完整叙述在光合作用中能量转换的全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前

后知识比较,发现光合作用中能量转换和物质变化的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同时进

行的关系,以运动变化和联系的观点深入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即能量转换和物质变

化过程,从而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并形成能力。

知识迁移深化

甲、乙两个密闭的玻璃钟罩内,分别喂养同样小鼠各一只,和长势良好的同样

绿色植物各一盆。与甲罩不同的是,乙罩内多了一杯氢氧化钙溶液。两玻璃罩同在

阳光下培养一段时间后,甲、乙两个钟罩内的小鼠和植物各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

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教师需要特别指导分析乙罩内的小鼠死亡的原因和光合作用中

的暗反应的联系,深入体会和总结光反应与暗反应之间的关系。

总结:(略)

高中生物教案篇7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板书设计:

一、演替

㈠初生演替

㈡次生演替

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四、教学过程:

〖引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2.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绝灭;在

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

来的群落结构。

〖板书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

替。

〖问题以“本节聚焦”的问题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演替的类型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1”,阅读P79~P80,并完成“思考与讨

论”。

〖提示1.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

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2.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

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

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

3.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

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

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板书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

植被、但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

㈡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

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讲述我国东北科尔沁草原地区的农田,在弃耕后开始出现恢复演替,这是一

种次生演替。耕作前的原始植被为贝加尔针茅草原,开垦后种了几年玉米,后因产

量下降而弃耕。弃耕后的1~2年内以黄蒿、狗尾草、猪毛菜、苦荬菜等杂草占优

势;2~3年后,黄蒿占优势;3~4年后,羊草、野古草、狼尾草等根茎禾草入

侵,并逐渐占优势,进入根茎禾草阶段;7~8年后,土壤变坚实,丛生禾草开始

定居,并逐渐代替了根茎禾草,恢复到贝加尔针茅群落。这一过程需要经历10~

15年,根据耕作时期长短,土壤侵蚀程度,以及周围原始物种的远近而有所不

同。

〖板书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2”,阅读P81,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1.至少有两种因素在小路周围的杂草分布中起作用:一是人的践踏,

从耐践踏而言,车前草最强,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物之间的竞争,在

远离人践踏的地方,茎秆较高的狗尾草优先获得阳光,车前草等处于劣势。

2.如果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止了,在路周围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

植物,逐渐成为优势植物。于是,就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

〖板书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讲述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边际土地开垦史。20世纪

50年代以来,先后在黑龙江三江平原、新疆和华南地区有计划地组织大规模垦

荒,在其他江河、荒原、沼泽和丘陵地区也开展了规模不等的垦殖活动。1952~

1990年,全国累计开垦荒地3.58×107hm2,其中80%是1970年以前开垦的。大

量开垦直接导致农牧渔业生产能力和环境质量下降。开垦的结果是:水土流失,江

河蓄洪能力下降,以及土地严重退化。这些问题已引起各方面广泛关注。我国已实

施大规模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等重要政策,并从2021年1月起开始实

施《退耕还林条例》。

退耕还林。1999年开始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试点,2021年全面实施,已

累计完成退耕还林3.18×106hm2,荒山造林3.25×106hm2,中央累计投入达

232亿元。规划在2021年前退耕还林1.47×107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

1.73×107hm2。工程建成后,工程区将增加林草覆盖率5个百分点,水土流失控

制面积8.67×107hm2,防风固沙控制面积1.03×108hm2。这是50多年来我国涉

及范围最广、任务量最大、农民参与度最高的生态建设工程。

退田还湖。1998年以来,为治理长江水患,国家实施了“平垸行洪、退田还

湖、移民建镇”的方针。5年来的“退田还湖”,已使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面

积由3950km2“长”到了5100km2,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面积增长了

35%,恢复到60年前的4350km2。两大湖区为此搬迁的.移民相当于三峡移民的

1.4倍。两大湖泊的扩容,改善了长江流域的生态。目前,长江干流水面恢复了1

400多km2,增加蓄洪容积1.3×1010m3。这是历史上自唐宋以来第一次从围湖造

田转变为大规模的退田还湖。

退牧还草。从2021年起,用5年时间,在蒙甘宁西部荒漠草原、内蒙古东部

退化草原、新疆北部退化草原和青藏高原东部江河源草原,先期集中治理

6.67×107hm2,约占西部地区严重退化草原的40%。“退牧还草”将采取禁牧、

休牧和划区轮牧3种形式进行,实行草场围栏封育,适当建设人工草地和饲草料基

地,大力推行舍饲圈养。力争5年内,使工程区内退化的草原得到基本恢复,天然

草场得到休养生息,变过牧超载为以草定畜,达到草畜平衡,实现草原资源的永续

利用,建立起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草原生态系统。

⊙要点解析

1.群落的演替是一个群落取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这个过程直到出现一个顶

极群落才会中止。群落这种依次取代现象就叫演替。如:一块农田,如果人们不去

耕耘和种植,任其自然发展,不用多久,就会长满各种野草。多年以后,农田又会

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减少,各种灌木又繁茂地生长起来。再过若干年,一些高大的

乔木也在这里生长起来,灌木又处于次要地位。经过漫长的时间,最终这块农田演

变为一片森林。在不受外力的干扰情况下,它将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森林群落,而

不会被别的群落所取代,成为顶极群落。

2.群落的形成总是从没有生物生长的地段开始的,这种没有生物生长的地段

称为裸地。裸地可分为原生裸地和次生裸地。前者指从来没有生物生长或虽曾有过

植物生长,但被彻底消灭了,没有留下任何植物的传播体及原有植被影响下的土

壤。后者指原来有植物生长,因植被遭受破坏后形成的裸地。这种裸地虽然没有植

物生长,但原有的土壤条件没有被破坏或破坏不够严重,在土壤中还保留了植物的

繁殖体,如种子、根、茎等。原有的植物繁殖体和残存的土壤条件在群落形成过程

中将起一定的作用,故次生裸地上群落形成的速度比原生裸地快。次生演替过程的

长短,主要决定于群落受干扰的强度和所持续的时间。例如,森林的次生演替取决

于森林的利用方式,砍伐方式(择伐、皆伐)及其对林内优势树种的苗木、幼树和地

被的破坏程度都为群落的演替造成了不同的条件,影响群落的复生和变化过程。在

森林群落的演替过程中,动物群落的演替也是十分明显的。

3.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是由群落本身的生命活动造成的,与外界环境条件的

改变没有直接的关系;有些情况下,是群落内物种生命活动的结果,为自己创造了

不良的居住环境,使原来的群落解体,为其他植物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诱

发演替。

4.外界环境条件如气候决定着群落的外貌和群落的分布,也影响到群落的结

构和生产力。气候的变化,无论是长期的还是暂时的,都会成为演替的诱发因素。

地表形态(地貌)的改变会使水分、热量等生态因子重新分配,转过来又影响到群落

本身。土壤的理化特性对于置身于其中的植物、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的生活有密切的

关系。火也是一个重要的诱发演替的因子。影响演替的外部环境条件并不限于上述

几种,凡是与群落发育有关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态因子都可成为演替的外部因素。

5.人类的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所有的自然因子,因为人

类社会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可以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促

进、抑制、改造和建设的作用。放火烧山、砍伐森林、开垦土地等,都可以使生物

群落改变面貌。人还可以经营、抚育森林,管理草原,治理沙漠,使群落演替按照

不司于自然发展的道路进行。人甚至还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

于人为控制之下。

五、教后感: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可以对生物之间、人

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

起新的关系;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

漠、管理草原。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

行。教育学生要尊重自然,热爱自然,而不是破坏自然。

高中生物教案篇8

一、DNA是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

主要位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上,线粒体、叶绿体中有少量DNA,它们都有

复制和遗传的自主性。

2.同一种生物在不同发育时期或不同组织的细胞中,DNA的含量基本相等。

3.所有诱发DNA结构变异的因素均能引起生物的遗传突变。

4.蛋白质不具备以上这些特征。

二、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

1.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原理:T2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在自身遗传物质的控制下,利用细菌体内

的物质合成T2噬菌体自身的组成成分,从而进行大量繁殖。

(2)过程:

①用35S和32P分别标记不同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

②用被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细菌;

③在噬菌体大量繁殖时,对被标记物质进行检测。

(3)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原理:S型菌可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2)活体细菌转化实验(体内转化)

过程:

①R型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

②S型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

③加热杀死的S型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

④S型死菌+R型活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

结论:S型细菌中含有“转化因子”,进入R型菌,能使R型菌转化为S型

菌,使小鼠死亡。

(3)离体细菌转化实验(体外转化)

①过程:S型菌DNA+R型菌R型菌+S型菌;

S型菌蛋白质+R型菌R型菌;

S型菌荚膜物质中的多糖+R型菌R型菌;

S型菌的DNA+DNA酶+R型菌R型菌。

②结论:S型菌的DNA才是使R型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4)结论:由(2)(3)实验可知DNA是遗传物质。

思考:人和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主要是什么?

提示:主要是DNA。

三、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

1.过程

①TMVARNA感染TMVA病毒;

②TMVA蛋白质未感染病毒;

③TMVBRNA感染TMVB病毒;

④TMVB蛋白质未感染病毒;

⑤TMVARNA+TMVB蛋白质感染TMVA病毒;

⑥TMVBRNA+TMVA蛋白质感染TMVB病毒。

2.结论:在RNA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

思考:T2噬菌体、HIV、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什么?

提示:T2噬菌体遗传物质是DNA,HIV、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名师解惑

探究:作为遗传物质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染色体与遗传的关系十分密切,化学分析表明,真核细胞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

核酸和蛋白质,那么,遗传物质究竟是蛋白质还是核酸呢?

作为遗传物质至少应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1)在细胞生长和繁殖过程中能够精确地复制自己;

(2)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和新陈代谢;ks5u

(3)具有储存巨大数量遗传信息的潜在能力;

(4)结构比较稳定,但在特殊情况下又能发生突变,而且突变以后还能继续

复制,并且能遗传给后代。

科学的研究已经充分证明:核酸具备上述四个条件,所以核酸才是生物体的遗

传物质。核酸又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绝大多数生物的遗

传物质是DNA,有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高中生物教案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方面:

1.说明抗生素在控制感染性疾病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2.简述常用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3.列举生活中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实例,讨论、分析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4.认同应合理使用抗生素。

过程与方法方面:

本节课主要采取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并通过浏览网站资料来了解

当前人们在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一些做法,展开激烈的讨论.了解抗生素的史话以及

作用机理.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

探究精神,和自我学习、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培养学生关爱社会,关爱人们健康.培养他们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1.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实例及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2.合理使用抗生素。

【教学难点】

滥用抗生素的实例及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教学方法】

讲授法和学生合作学习相结合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师: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日常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实例和危害。

学生:分组探讨、交流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抗生素素用法的认识。每位学生提出

自己对抗生素的使用的做法。

教师:用课件展示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一些做法。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个讨论。

教师:展示电视广告中一些关于抗生素药物的一些内容,学生讨论。

课件展示:某同学患感冒后,打点滴。第一次,用的青霉素,第二次,还是用

的青霉素但用量比第一次的量比第一次多,他本人认为多了好得快。以此实例,

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

学生分组探究学习结束后,进行交流。解答以下问题并展示:

1.抗生素史话

(1)青霉素的分子式

学生通过看课本,熟练掌握青霉素的分子是的具体写法。

(2)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学生看课本讨论)

a.细菌的结构

b.作用机理

抗生素主要是通过干扰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的代谢过程而影响其结构和生理功

能,从而达到抑制和杀灭他们的目的。

2.合理使用抗生素

(1)学生讨论细菌产生抗药性的示意图,并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观点。

(2)对教材中的资料进行分析,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实例

3.对如何保健,少用药。或不用药展开讨论。

4.日常生活中,如何使用抗生素,通过本节课的探讨,学生浅谈一些自己的

体会。

【随堂练习】

1.在日常生活中,对抗生素的使用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只要是感染就用青霉素

B.把剂量加大,好得快

C.根据情况和病情合理使用抗生素

D.使用抗生素及时比使用其他的非抗生素的效果好

2.利用发酵工程,可以是产生抗生素的量大大提高,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发酵工程中,都是用的生物的无氧呼吸。

B.抗生素是蛋白质。

C.抗生素能对付所有的病原体。

D.不同的抗生素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3.抗生素的作用机理是

A.分解蛋白质,为细胞的繁殖提供营养。

B.干扰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素的代谢过程,从而影响其结构和生理功能。

C.是为了保证细胞的活性

D.为细胞进行新陈代谢提供营养物质。

【布置作业】做学案上的练习题

【教学反思】

抗生素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种药物、,合理利用抗生素可以达到治病救

人的良好效果。但是,日常生活中,不同的人做法不一样。有些人主张多用多好,

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看出,不同的人,观点各异。通过一节课的讨轮和探究,学生

对抗生素的使用有了一个合理的认识。

本文发布于:2023-03-05 07:37: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9730731204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高中生物教学.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高中生物教学.pdf

上一篇:手工课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