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5日发(作者:教师培训心得)中国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尊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比如汉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就是年号。一般早期的皇帝谥号用得多,后来庙号多,明清的年号更深入人心。
在古代皇帝和大臣的心目中,确定什么样的年号纪年,是一件非常重大而神圣的事情。改朝换代以后,新帝即位,践阼为主,需要重定正朔,以显示奉天承运,上顺天道,下合人意,而重新确定年号纪年,正是奉正朔的一种表示。
据《中国历史年代简表》,历帝所用的年号共有708个,从内容上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表示受命于天的,如应天,天兴、天授等;2.表示神圣祥瑞的,如万利、河清、大圣等;3.表示改朝换代的,如太始、开元、皇初等;4.歌颂文治武功的,如大德、上明、文治等;5.希图安宁平顺的,如安定、广顺、永宁等;6.祈求江山永固的,如长久、天寿、长乐等。其中,“天”字在历代年号中使用得最多,达71次。“天”字,《尔雅》解释为:“天,君也。”古代帝王称作天子,被认为是上天之子。
年号也不是一开始都有的,汉初就没有,后来才开始出现,而且皇帝一般都喜欢换年号,好事坏事都要换,有的几年换一次,偶有的一年要换几次,一般朴素务实的皇帝年号换得少,爱标新立异的年号换得多,比如唐太宗一直用贞观,玄宗也不大换,而武则天就特别喜欢改年号,一般年号是两个字的,她还用过四个字的。
年号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帝王纪年的名称。最早的年号当属西汉武帝刘彻。刘彻即位之年(前140年),即为建元元年。汉武帝在位50余年,前后一共使用了11个年号。自武帝肇始以来,从此历帝即位,一般大多立有年号。而且还影响了朝鲜、日本、越南等周边国家。由于年号的名称,含有粉饰太平的需要。所以一般多有表达国泰民安,繁荣昌盛之寓意。有些过于热门的吉祥词汇,如“太平”、“永安”之类,还被不同的帝王先后使用。使用年号最多的帝王,当非中国唯一的女皇武则天莫属。在武则天当政的武周时期,前后不过21年的时间里,却使用了18个年号,可谓空前绝后。
由于年号太多难免有导致纪年混乱之弊。所以明清历帝从登基到驾崩,只使用一个年号。如玄烨虽然在位长达61年之久,已是历帝中执政时间最长者,所以“康熙”也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而号称十全老人的弘历,执政时间也长达60年之久。但在年号上也是没有什么新的创意,也正因为如此才得以让今人能够如此清楚地记得乾隆的逸事。
在中国近代史中,使用时间最短的无疑是袁
世凯的“洪宪”年号。恰好说明了所有
违背历史潮流的倒行逆施,都只能是如同露水一般的昙花一现。也为在中国施行2千余年的年号纪年,敲响了最后的丧钟。至清宣统3年11月10日,各省代表开会于南京,选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决定采用公历纪年。这才结束了中国封建社会长达2千余年的年号纪年方法,从此翻开了历史崭新的一页。
夏商时的王没有谥号,往往直呼其名,他们的称呼多数用干支,例如太甲、孔甲、盘庚、帝辛,这究竟是排行还是出生年份,现在也众说纷纭。谥号是周开始有的,但文王、武王不是谥号,是自称,昭王、穆王开始才是谥号。
在中国古代皇帝死后,后世的皇帝要另外给他一个特殊的称号,这就是谥号。《说文》这样解释:“谥,行之迹也。”也就是说,根据死者的生平事迹表达褒贬之意,所谓“劝善戒恶”。其中有褒扬的,比如:民无能名曰神,经天纬地曰文,克定祸乱曰武,博闻多能曰宪,等等;
有批评的,比如:乱而不损曰灵,好内远礼曰炀,动祭乱常曰幽,等等;
有表示同情的,比如:恭仁短折曰哀,在国逢难曰愍,年中早夭曰悼,短折不成曰殇,等等。
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也就是盖棺定论。象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等都是好字眼,惠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质、冲、少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哀、思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如末、献、顺,那就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嘲笑了。另外孙权是个特例,他的谥号是大帝,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谥号是周开始的,除了天子,诸侯、大臣也有谥号。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于是废了谥号,从他这个始皇帝开始,想传二世、三世以至无穷,可惜只传了二世。汉开始又实行了。汉倡导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有个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献。
谥号是皇帝死后根据他生平的业绩给予的称号。在史书上称呼皇帝,一般是先庙号后谥号。皇帝的谥号,开始的时候也只是一两个字,到了后来就多了起来。在死帝没有谥号的时候,称为大行皇帝。
死帝躺在棺材板里,也很在乎自己的谥号的好坏,《左传》里楚王熊恽就是这样,他儿子商臣篡了他的位,让他上吊,伸了腿后给他了一个不好的谥号灵,他不闭眼睛,直到换了一个比较好听的“成”才心满意足的闭了眼睛。
开始的时候,那些统治者们还得到了一些不好的谥号,到了后来,
拍马屁的日渐增多,做皇帝的人生前再怎么混蛋不堪,也不会得到不好听的谥号了
,除非他被废掉。
皇帝谥号的拟定,先由百官开始拍马屁,百官根据新帝的意思,拟定好后,让新帝看,满意以后,在南郊装模作样的念一下,算是经过了老天爷的同意然后写道黄裱纸上,精心装裱一番,放到死帝的陵里面。到后来还为死帝制作一个印信。
死帝的谥号,一般在埋葬前奉上,也有追加更改的。不过不管改了多少次,都以最后一次的为准。同一朝帝的谥号,一般不重复。
庙号是死了以后要入太庙的,才追奉给某祖某宗的名号。在以前,只有有德有功的皇帝,像开国之君和中兴之主,死后才可以入太庙,因而不是每帝都有庙号,所以历史上称呼汉、晋、隋的皇帝一般以谥号为主。到了唐以后,追奉祖宗成风,是个皇帝,只要不是被废杀的末帝都有庙号。再加上他们喜欢换年号,后人称呼汉以后的一般就称呼庙号了。再后来皇帝们懒得换年号了,就以他们的年号来称呼他们了。
按照周礼,天子七庙,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但有庙号就一代一代都保留着,没有庙号的,到了一定时间就“亲尽宜毁”,不再保留他的庙,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别的庙里。庙号就是祖啊宗啊的称呼,一般祖的档次比宗更高些。起初,有庙号的皇帝不多,例如两汉,刘邦是高祖,刘秀是世祖,别的就没什么庙号了。这个祖,和欧洲尊某帝为大帝一样,一定要有特殊的功绩才行,一般往往都是开国皇帝。但也有滥封的,曹魏时,曹操是太祖武帝,曹丕是世祖文帝,曹睿活着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自称烈祖明帝,很被后世嘲笑。
一般庙号叫高祖或太祖都是开国皇帝,如刘邦、李渊、赵匡胤、铁木真、朱元璋、努尔哈赤,叫世祖的往往是完成统一的,如忽必烈、福临,刘秀也是靠自己重新建立一个王朝的,所以也是世祖,朱棣和他们差不多,所以叫成祖,另外玄烨被叫做圣祖,也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庙号也是一种死后的称谓,但与谥号有所不同。“庙”字,《说文》解释为:“庙,尊祖貌也。”宗庙是祭祖的场所,帝王的宗庙中奉祀的祖先都有一个特立的庙号。与谥号相比,庙号的用字少,而且都是褒扬之词。
以明帝为例,15帝依次是:太祖、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代宗、宪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光宗、熹宗、思宗。可以看出,明开国皇帝称祖,其余称宗。
本来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但是都有谥号,所以唐以前的皇帝大多称谥号。从唐开始就谁都有庙号了,所以人们习惯称庙号
。明清帝一般一个年号用一辈子,所以人们习惯称他的年号,这里面只有明英宗用过两个年号,因为他被瓦剌俘虏去,代
宗即位,他被放回来后成了太上皇,在代宗病重时他发动政变重新做了皇帝,所以有两个年号。另外同治原来的年号叫琪祥,是肃顺他们拟的,不久慈禧发动政变,杀了肃顺,年号改作同治,原来的年号没叫开,人们都习惯地称同治帝。
有时候,不做皇帝的,死后给尊为皇帝,如曹操、司马懿父子,还有一个是多尔衮,他手握大权,死后被福临尊为成宗义帝,但那是权宜之计,不到一个月,福临囚禁了多尔衮的兄弟阿济格等人,然后宣布多尔衮有篡逆之心抄了他的家,成宗义帝的称呼自然也没了。
尊号是对当代帝王尊敬的称号。以前的帝王称为天子,帝、皇、王、后等都是尊号,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正式把最高统治者的尊号定为皇帝。到了后来,觉得单称皇帝不过瘾,就又加了一些好听的字眼,到了唐高宗的时候成了制度。武则天来了五次上尊号的活动,一次比一次厉害,从圣神帝一直到天册金轮圣神帝。到宋神宗时,在司马光的劝说下停止了上尊号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