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科普知识资料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每年要发生地震500多万次,其中
只有5万多次左右人们能感觉得到,并不是所有的地震都能造成破坏,
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地震发生会有哪几种类型我们该怎样面对地震下
面我们向大家做一简要介绍。
第一部分地震基础知识
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地震是地球运动的结果。地球运动中,地壳也在不断运动变化。
地球的运动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对地下岩石产生了非常强的
作用力,当岩石承受不了这种力时,就会突然发生破裂和错动。
地震是指地壳中因岩体错动断裂而释放能量引起的地表振动。
岩石破裂产生地震波,地震波传到地表,地面随之就振动起来,这就
是地震。
地震发生会有哪几种类型呢
天然地震主要有三种类型: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喷发,使岩浆冲击地表而引起的地面振动。
火山地震影响范围比较小,造成的破坏相对较小。
陷落地震是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面振动。比如地下的石灰岩溶
洞坍塌,或者矿山采空区的塌陷,都会引起小范围的地面振动。这种
地震一般破坏程度不大。
我们平时所说的地震叫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是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这类地震大约占
到全球地震数的90%以上,而且振动的强度大,影响的范围广,所以
对人类的威胁也就最大。
地震是有大小的。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地震越强,震级越
大。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地震震级分为弱震、有感地震、破坏型地震、严重破坏型地震。
弱震:一般指3级以下地震,这种地震通常人们感觉不到,只
有仪器才能记录得到。
有感地震:一般指3级以上、5级以下地震,这类地震人们能感
觉得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全球每年大约发生3级以上地震5万
余次。
破坏型地震:一般指5级以上、能够对地表及其建筑设施造成破
坏的地震。全球平均每年大约发生5级以上地震1000次左右。
严重破坏型地震:指7级以上地震。全球每年要发生这样的地震
10到20次,不过大多数发生在海洋和荒芜人烟的地方。
震级每相差一级,它们的能量相差30多倍,也就是说,一个7
级地震相当于将近1000个5级地震所产生的能力。
地震发生时,会产生地震波,人们感觉到的振动是由于地震波传
播造成的。
地震时,往往是先感到上下颠动,然后左右摇晃。这是由于地震
波的特性引起的。地震波主要由纵波、横波等组成,纵波传播速度快,
但比较弱,使人有上下颠簸的感觉;横波传播速度略慢,但比较强,
能造成巨大的摇晃,给地表建筑带来严重破坏。
地震的破坏程度,除跟震级的大小有关外,还与震源深度、震中
距、地震波的传播等因素有关。我们把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用烈度
表示。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严重,烈度最高。
从震中向四周扩散,烈度逐渐减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
划分出不同的烈度区。
地震时,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
那个点叫震中。震源到震中的距离叫震源深度。地面任意一点到震中
的距离叫震中距。
地球上的地震分布并不是均匀的,从世界震中分布图可以看出,
全球地震分布是有一定规律性的,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
大陆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上。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东临太平洋,是一个地震灾害严重的
国家。
从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可以知道,我国地震分布很广,全国
约有20多条主要地震带。
第二部分地震来了怎么办
我们都知道,地震同刮风、下雨、雷电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一种
客观规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地震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方法
也在不断增强。
一旦真的遇到了地震,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不能惊慌,不要盲动。根据感觉判断地震是大、是小,是
近震,还是远震。一般近震是先上下颠动,后左右晃动,而远震是只
有前后左右的晃动感。如果是小震或者远震,我们现在居住的房屋基
本都具备抗震能力,大可不必慌乱。
其次,要采取正确的躲避地震方法。
在不同的地方,避震方法有所不同,下面我们讲讲在学校、家里和公
共场所如何躲避地震。
在学校怎样避震:
安全提示:1、一切行动听从老师的指挥;
2、同学之间要互相照顾,大同学要照顾小同学;
3、在课桌下避震,有顺序地撤离,千万不要拥挤。
假设我们正在教室里上课,突然发生地震了,该怎么办
首先,我们要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头部躲进课桌下,讲台旁,
绝不要乱跑。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
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
地震停止后,应当马上在老师指挥下有顺序地撤离,撤离时把书
包顶在头上,前后同学要保持一定距离。特别在教室门口、楼梯间等
狭促地方,一定要放慢速度,发现有摔倒的同学要相互帮助,并及时
通知后面的同学以免发生拥挤。
跑到室外后,一定要躲在尽量空旷开阔的地方,周围和头顶没有
易掉落物的地方。
如果我们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
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千万不要因忘拿某些东西回到教室去。
在家怎样避震:
安全提示:1、先躲后跑,不要先跑;
2、往牢固地方躲(床下、开间小的地方,有支撑的地方;)
3、来得及的话先开门,关煤气、电源等。
避震时,要根据地震时你所处的位置,就近躲避,震动停止后再
撤到安全地方。要躲在结实、不易倾倒、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或它的
旁边,如:桌、床等,也可以赶快跑到开间较小、有支撑的房间去,
如:厨房、卫生间等。
如果来得及,要先打开门,以保证通道畅通;关闭煤气开关、电
闸。
在避震时,要爬下,使身体重心降到最低,脸朝下,不要压住口
鼻,同时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也可以蹲下或坐下,尽量把身体卷曲
起来。要注意保护头部和颈部,用手护住头部和后颈,有可能时,用
身边的物品顶在头上,闭上眼睛,防止异物伤害。
三、在公共场所如何避震:
安全提示:1、听从工作人员指挥
2、不要急于涌向出口,保持跟前面人的距离;
3、如果遇到拥挤,解开领扣,双手交叉胸前,护住
胸口。
大震发生后,如果附近有应急避难场所,要在大人的引导下赶
赴避难场所。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一般依托公园、绿地、操场、广场建设,里
面具备突发应急事件应急的基本功能。比如,应急指挥、应急物资发
放、应急棚宿、应急厕所等。
地震发生后,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不要急于拥向楼梯口,容易造成挤踏。
不要随便点灯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
不要急于打电话,以免线路拥挤,影响救灾指挥通讯。
第五部分:地震的自救互救
当灾害来临时,我们不仅要掌握灾害基本知识,更要懂得自救的
基本技能,了解自救、互救的基本措施。据统计,唐山大地震时,被
压埋的人数为57万人,通过自救、互救脱险的人数达45万人左右。
一般来说大地震后半小时内救出的被埋人员生存率达99%,由此可见,
自救是减少伤亡的主要措施之一。下面我们来简单学习关于自救和互
救的知识:
一、自救:
它要求被埋压人员
(1)有坚定的生存毅力,消除恐惧心理。
(2)不能脱险时,应设法将手脚挣脱出来,捂住口鼻,防止烟
尘窒息。
(3)保持头脑清醒,不可大声呼救,用石块或铁具等敲击物体
来与外界联系,保存体力。
唐山大地震中,有许多许多少年儿童被埋压,但他们凭借自己的
智慧和顽强的意志,坚持挺住,临危不乱,化险为夷,终被营救,保
住了性命。
二、互救
救人的主要方法有:
挖掘被埋压人员应保持支撑物,以防进一步倒塌伤人;、
使伤者先暴露头部,清除其口鼻内异物,保持呼吸畅通,如窒
息,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被压者不能自行爬出时,不可生拉硬扯,以免造成进一步受伤;
脊椎损伤者,搬运时,应用门板或硬担架;
当发现一时无法救出的存活者时,应立下标记,以待救援。
本文发布于:2023-03-05 06:37: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96946712457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有感地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有感地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