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生平

更新时间:2023-03-05 06:09:04 阅读: 评论:0

三只公牛的故事-小孩不笨2

苏轼的生平
2023年3月5日发(作者:怎么训练小狗)

苏轼人生概况

LT

第一局部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苏轼人生概况)

神宗用王安石变法,苏轼的改革思想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上书

反对变法。由于意见未被采纳,请求外调,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

州等地任地方官。在这期间,他曾经惩罚悍吏,灭蝗救灾,抗洪保堤,对邑政进

行了某些改革,收到了"因法便民"之效。

苏轼不满意变法,尤其当看到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时,"不敢默视",时时"缘诗

人之义,托事以讽"。王安石罢相后,何正臣等新进官僚却从苏轼诗文中搜纳,罗织

罪状,弹劾苏轼"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因于元丰二年(1079)把他从湖州逮捕,

投入监狱,勘问他诽谤朝廷的罪行,这就酿成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经过

几个月的折磨,苏轼侥幸被释,谪贬黄州。在元丰时期的贬斥生活中,他虽被迫

表示要闭门思过,但并未缄口搁笔,他仍然关心现实,同情人民,写了不少有价

值的作品。元丰七年,苏轼改贬汝州,离黄州北上时,路经金陵,曾拜会退休宰

相王安石。两人政治见解虽有分歧,但还保持了私交,共游蒋山,互相唱和。

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失势,贬斥元佑旧臣,苏轼又成为这些新贵打击的

对象,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

尽管当时"饮食不具,药石无有",条件极为艰苦,苏轼却能"食芋饮水,著书以

为乐"。并对惠州百姓和黎族人民流露了深厚的同情。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

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

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

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

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

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

子瞻者。此四子者,假设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

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他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列

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并且将他们的思想、人品、学问、才华、待人接

物、立身行事,看成浑然一个整体,是有一定道理的。更足称道者,作为一个封

建时代的文人,苏轼身上,既无头巾气,无山林隐逸气,亦无以富贵骄人气,无

忠臣孝子气,无大作家架子气;既无大臣杜门思过之态,亦无谪宦战战兢兢之态。

他与你我同在,同悲同喜,丝毫也不刻板,浑是率然纯真的真性情,真品格。

苏轼扩大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苏轼不仅用词写爱情、离别、旅况等传

统题材,而且还用词抒写报国壮志、农村生活、贬居生涯等,扩大了词境,前人有"

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之评。

第二局部身如不系之舟,心如已灰之木(苏轼百味人生)

一、苏轼的逆境人生

苏轼生活在北宋中期,当时社会矛盾日益锋利,国家积贫积弱,内忧外患。

为了富国强兵,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但是新法的实行抑制了一局部人的

特权,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因此遭到了强烈反对。朝野之中,一时分成两派:一

派是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一派是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苏轼既反对因循守

旧,又不支持王安石激进的改革措施。但是并不是说在这场党派之争中,苏轼是

个折中主义者,或者说他毫无主见;实际上,他一向立场鲜明,敢于坚持自己的

主张。

当王安石在神宗的支持下大刀阔斧的进行变法时,他不顾自身安危,屡次上

书,反对骤变,认为欲速那么不达,尤其当看到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时。将耳闻目

睹的民生疾苦反映出来,直言无讳地指斥政治弊端,抨击了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然而这一切却遭来了新进官僚的攻击和诬谄,苏轼以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投进了监

狱。在这场牢狱之灾中,苏轼九死一生,历经磨难,经过四个月的审讯和折磨后,

侥幸获释,谪贬黄州。这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一腔忠君爱国之

心,却被见疑流放。在黄州的这段时间,是苏轼最失意的日子,也是一段生活上

穷困潦倒的时光。但是,黄州时期作为他政治生涯中的一个低潮,同时却是他文

学创作的一个顶峰期。虽然处在恶劣的环境中,他却保持着旷达的心胸,傲岸的

心性,沉着面对,淡然处之。正像他在黄州所写的?定风波?那样:谁怕,一蓑烟

雨任平生。

政治上的风雨也往往是变化无常的。元佑年间,旧党失势,朝廷起用司马光

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委以重任。但是苏轼在地方官任上,发现王安石的新法

有一局部是行之有效的,他没有顾虑自己的名望和地位而隐瞒自己的看法,而是

成认新法中的可取之处,不同意一概废除,这就引起了旧派疑忌,受到他们的排

挤。在绍圣年间,哲宗亲政,重新起用新党,屡受旧党排斥的苏轼被作为旧党要

员受到二度迫害,流放到时为瘴疠之地的岭南,三年后,再贬到荒僻异常的海南。

直到65岁才遇赦北归,此时的苏轼已经是饱经忧患的垂暮之年,长期的流放生

涯,恶劣的生存环境,使苏轼在一年后就病逝了。

作为一个正直的文人士大夫,他始终保持着自己坚决的政治操守,不受现实

因素的干扰,独立不倚,正直不屈。

二、苏轼面对逆境的人生态度

(一)处变不惊,执着追求

古人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苏轼一生光明磊落,为人正直率真。明

知政见与当权者相左,仍保持独立见解,不阿附权贵,不投机取巧。“一肚子不

合时宜〞。当风雨袭来的时候,苏轼没有见风使舵,也没有惊惶失措,而是以一

颗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他相信风雨总会过去,太阳总会出来。就像普希金的诗

中所写的那样:“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去〞,因此他履险如夷,泰然自假设。

“乌台诗案〞使苏轼受尽凌辱和折磨,尝尽世态炎凉,身心受到重大打击,从监

狱出来后,来到黄州,在这最落魄的日子里,“回首向来萧瑟处〞在他看来却已

是“也无风雨也无晴〞。晚年他被放逐到更为荒远的岭南,由于荒山路远,生活

条件艰苦,许多人把岭南当作是不归之路。韩愈贬潮洲时,曾凄凉地对前来送行

的侄子说:“知汝前来应有意,好收吾骨漳江边〞(?左迁蓝关示侄孙湘?),然而

苏轼来到了惠州却吟道:“报道先生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悠然自得地酣

然入梦,结果后来他又被迫渡海,离别亲人,白首投荒来到海南。面对这种不公

平的待遇,他依然满不在乎:“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确实,苏

轼的一生颠沛流离,横跨了大半个中国,足迹何止万里?但是,无论处庙堂之高,

还是处江湖之远,一片忧国忧民之心始终不渝,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九死不悔。

换句话说,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责任感,对理想、对抱负的追求成为他一

生的精神支柱。正因为如此,他从不趋炎附势,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气节。孔

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君子忧道不忧贫〞,这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信

念在苏轼的身上始终执着坚决。

(二)、随缘自适、超然物外

苏轼有兼济天下之志,也有经世报国之才。?宋史?中记载:“仁宗初读轼、

辙制策,退而喜曰:‘吾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

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当时的考官,文坛领袖欧阳修也很赏识他的才华,

曾兴奋地对梅圣俞说:“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苏轼在文坛中的声望,

曾经位极人臣,显赫风光。然而,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将苏轼一次又一次地抛上抛

下。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很容易使人产生愤世嫉俗,苏轼没有。他积极

调整自己的心态,去适应环境的变迁。

提起苏轼,我们最先想到的词应该会是东坡。东坡其实就是黄州的一个小山

坡,苏轼自号东坡居士。他在黄州有?东坡?一诗:“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

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走在这个荒凉偏僻的小山坡上,

苏轼没有发出行路难的感慨,而是悠然自得地欣赏着自己的竹杖敲击山路的声

音。

一代文学巨匠,默默无闻地田间劳作而能自得其乐,是因为他超越了物质的

追求:“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淡泊名利,随遇而安无论身在何方,

总能随缘自适,自得其乐。这种达观的人生态度在他的?记承天寺夜游?中也有着

微妙诠释: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此时在黄州已经闲置达四年之久了,笼罩全篇的不是哀怨,而是如月光

般的恬静澄澈,“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只要拥有宁静平和的心态,人世间到

处都能发现美好的事物。这与他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是分不开的。

(三)、寄情山水,力求超越

虽遭贬谪,苏轼并没有把自己封闭起来,他常常登山临水,怀古凭吊,去感

受大自然的雄奇美丽,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在苦闷中寻求超越和解脱。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

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一开始就从宏大的时空环境中展开,写得雄浑豪放,气势磅礴。面对

奔腾不息的长江水,诗人心潮澎湃:遥想当年,雄姿英发的周瑜在这里谈笑间歼

灭了强大的敌军,何等的风神潇洒,何等的豪气冲天!作者自己也不禁欣然神往,

想象他那样开创一番事业。可是想想自己空有满腔抱负,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直

落得“早生华发〞,又不禁茫然。但是作者并没有沉湎于此,而是跳出了个人狭

小的圈子,超脱地看待这一切:人生如梦,世事无常,又何必在意一时的荣辱得

失,是非成败呢?

然而生命毕竟是短暂的,即使象曹操、周瑜那样一世称雄的人物,如今也早

已灰飞烟灭了,何况是年岁渐老,事业无成的自己呢?身处逆境中,生命又有什

么意义呢?人生的价值又在哪里呢?苏轼在问着自己。看到面前的江水、明月、清

风,他释然了。

在这篇千古传诵的?前赤壁赋?中,作者运用了辩证的观点来看待政治失意和

人生无常的苦闷,从而消解内心的痛苦。古人今人假设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不必强求尘世间的功名利禄,只要精神上充分理解大自然的规律,顺应自然,寻

求心灵的自由,那么美好的东西就会长期属于超脱的灵魂。因此,人生的根本意

义不在于世俗的荣辱毁誉、成败得失,而在于精神的超越升华,对生命的彻底把

握。作者辩证地看待自己所处的逆境,采用了变通的态度排解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从困厄中解脱出来。就像他写的?题西林壁?中悟解的那样: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同一件事情,当你采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态度去看待它,就会得到不同的

结论,当你跳出自己的处境,从高远处观照,就会发现:逆境可以使人一蹶不振,

也可以使人更加坚强。孟子不是说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顿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遇到一点挫折怎么就能想到逃避呢?

(四)、热爱生活,善处人生

当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时,有的人选择自沉江河,有的人选择归隐山林,有

的郁郁终生也不肯同流合污,这些做法固然令人钦佩,但是我更欣赏苏轼的人生

态度。他是一个政治上的牺牲品,但是他不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即使身处逆境,

人们想到他时,也总会流露出会心的微笑。因为他热爱生活,拥有一种积极向上

的人生态度,因此他总能保持乐观的心态,笑对人生。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

刀雪剑严相逼〞的艰难岁月中,他仍能体会到生活的甘美,处处发现美好的事物:

有“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的欣慰;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

作岭南人〞的洒脱;有“突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的优游;有“一点浩然气,

千里快哉风〞的潇洒。在凄凉孤独的晚年,他仍乐观地吟出了“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等的豪迈,哪里象是出自一个逆境中的

老人之口?

苏轼也曾想过要抛开一切,“驾一叶之扁舟,凌万项之茫然〞。然而他终究

没有成为隐士,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人生的眷恋,使他直面逆境,善处人生。

苏轼的?水调歌头?对这种人生态度有着精彩的诠释: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

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

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官场上几经浮沉,历经磨难的苏轼自己也不知道,他也想乘风归去,不问世

事,然而对于人间的热爱,使他不能独善其身,纵然人间有那么多缺憾,亦无须

伤感,因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大自然的规律,既然认识到“此

事古难全〞,所以更“不应有恨〞,又何必对月伤怀呢?诗人由超尘思想转化成

了热爱人间,并许下了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正是因为对生活的热爱,苏轼总是充满信心和希望,没有被困难打倒,没有

丧失生活的勇气。如果不是被流放到这罕无人至的蛮荒之地,我又怎么能看到如

此雄伟壮丽的景色呢?这份气度,这份胸襟,“一蓑烟雨任平生〞正是他对自己

面对逆境的人生态度的最好注脚。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社会节奏的加快,竞争的日益剧烈,使得人们的心态

变得越来越急躁,也越来越脆弱。当你失意彷徨的时候,当你忧愁烦闷的时候,

请你走近苏轼,静静聆听这位先哲在坎坷动乱的一生中留下的文学精品,你会不

禁被他天下为怀、无私无畏、随缘放旷、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所感染,你会发现

原来生活是如此美好,而眼前的困难和挫折又是如此微缺乏道,只要跨过去了,

前面依然是灿烂的阳光。

第三局部素材运用范例

1.苏轼看见了风,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乌台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

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

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吼叫、盘旋,

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过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

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因此让人顿悟。

于是他逍遥红尘,最终名垂千古。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千岁月,无人见

得了。

——四川考生?风,可以穿越荆棘?

2.黄州赤壁下的游船下,苏轼正在与客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你在照了

哪面镜子之后,才决定拥抱‘东方之既白’而鄙视官场仕途的斗争倾轧?〞不愧

是豪放派祖师,苏轼马上向天一指,“是它!〞我抬头一看,见一轮明月高悬苍

天,不禁再次泄了气;所谓“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苏轼以明月为镜,明是明

了,却又怎么买得下来?懊悔之际,苏轼兀自在身旁说下去:“曾几何时,以为

身沉宦海;与月对饮,方知我心必依旧。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月镜映照出这许多

美景,又怎能不令我流连忘返,高歌‘大江东去……’〞

——湖北考生?寻觅那片理想中的明镜?

3.对他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他共历艰难的友人,受他关爱的世人,无一不期

望他能才显四方,官运亨通,济世为民。但是,东坡知道,命运不济,仕途的黑

暗之门永远容不下这样一个生性放达的苏东坡。

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

去〞,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之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

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认识自我的苏东坡,从政治的窄门中沉着地走出来,他虽与众人所望有悖,

却让我们看穿了一个豪放、淡泊、豁达、开朗的苏大学士——一代文豪。认识

自我就是东坡的明月,照耀他走进了东去的历史的长河。

——重庆考生?诗人·明月·黄花?

4.很多人在困难面前抬不起头来,更谈不上有快乐可言。他们不会笑对人生,

只有自暴自弃,快乐离他们很远。让我们看看苏轼,仕途的坎坷,造就这位伟大

的文学家,当他和同伴被贬时,同伴已是痛不欲生,但苏轼却以“一蓑烟雨任平

生〞的心态笑对人生,这是何等的胸怀!有这种胸怀的人还担忧快乐会走吗?有这

种胸怀的人必定会有自己的幸福,会在人生的扉页留下光芒的一笔。

——陕西考生?我的快乐妙方?

5、苏东坡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物质匮乏,精神萧索,可苦难终使他振作、

使他成熟。尖啸的山风于谷口处受住,化为温柔的何须;湍急的河流于河口处放

缓,化为宽广的浩瀚;绚烂的人生于苦难处收束,化为成熟与淡泊。于是苏东坡

从黄州突围,终成赤壁二赋,大江一词,名传千古,恩泽了后世无数书生骚客。

6、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

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但

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

7、东坡披发仰天大呼“大江东去〞,他面临的那些烦心琐事顷刻之间沉入

滚滚波涛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壮阔的滔滔江水让东坡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失

意、悲伤,忘记那些仕途的不得意。

8、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

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

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

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

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的淡泊沉着。他总是将所有

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

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

9、孟德在赤壁低吟悲歌,周瑜在赤壁谈笑风生,而真正带给赤壁完美壮烈

的是苏轼。官场上的险恶风波并没有消沉他高昂的意志,生活上的清贫并没有销

蚀掉他那乐观向上的心。伴着涓涓细泉,聆听习习古风,故园神游中,苍银白发

与皎洁月光交相辉映。一尊还酹江月,多么豪迈的举杯,淡逝了多少哀伤及生活

磨难——纪念苏轼,让我懂得了在困难逆境中应保持有奋勇向前的心……

10、苏轼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黄州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

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

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吼叫,盘旋,然

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越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

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本文发布于:2023-03-05 06:09: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9677441245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苏轼的生平.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苏轼的生平.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苏轼的生平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