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的诗歌古歌
两汉的诗歌以《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为代表。
《乐府》也叫做《乐府诗》,是汉武帝时期由乐府采集
民间诗歌选编配乐而成的诗集,内容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
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战城南》、《十五从军征》、《平陵东》、
《思悲翁》、《东门行》、《有所思》、《陌上桑》等,分别反映
了人民的悲惨遭遇,对繁重徭役、横征暴敛的不满,反映了
妇女不幸的命运及其坚强不屈的性格等。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中后期的中下层知识分子的作品。
这些知识分子在当时的黑暗社会中,为求功名利禄,背井离
乡,四处奔走。
他们把对社会的感触,倾注到作品之中。两汉的诗歌形
式自然朴素,用语通俗深刻,与赋体大不相同。
它发展了《诗经》中《国风》的现实主义精神,对于后
代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汉代诗歌,中国西汉初至东汉末大约400年间的诗歌创
作。
包括文人创作和民间歌谣,而以两汉乐府和东汉末年的
文人五言诗成就最高。汉代诗歌是在《诗经》、《楚辞》和秦、
汉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从民间歌谣到文人
创作、从乐府歌辞到文人徒诗即“古诗”、从四言体到五言
体、从骚体到七言体、从叙事诗到抒情诗的发展过程。
汉武帝时期,正式建立乐府官署,由精通音乐的李延年
充任协律都尉,负责制定乐谱和训练乐员,同时大规模地搜
集民歌配乐演唱。乐府官署的设置,使汉代民歌得以大量保
存,在汉代文人诗坛特别冷落的情况下放射出异常绚烂的光
彩,从而形成了中国诗歌史上继《诗经》、《楚辞》之后的第
三个重要发展阶段。
汉乐府民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其中有些诗揭露了官
僚贵族的豪奢与残暴,反映了劳动人民生活的痛苦,展现了
汉代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传达出被压迫人民愤怒反抗的呼
声。
如《相逢行》、《妇病行》、《东门行》等;有些诗反映了
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的痛苦和灾难,如《十五从军征》、《战
城南》、《饮马长城窟》、《古歌》等;有些诗反映了青年男女
的爱情和弃妇的痛苦哀怨,如《上邪》、《有所思》、《上山采
蘼芜》、《白头吟》、《怨歌行》、《孔雀东南飞》等;还有些诗
反映了社会动乱给人们带来的不幸,如《枯鱼过河泣》、《乌
生》等等。在艺术上,汉乐府民歌多采用叙事的形式,具有
较强的故事性和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如《孤儿行》、《陌上
桑》、《孔雀东南飞》;语言朴实凝练,不事雕琢,如《江南》;
句式上灵活多样,有四言、杂言,而其最大贡献是开创并完
成了五言诗的形式,不仅影响到东汉文人五言诗的创作,而
且直接为建安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与汉乐府民歌比较,汉代文人写诗的很少。西汉文人诗
主要有以刘邦《大风歌》为代表的楚歌,传统典雅的四言诗
以韦孟《讽谏诗》等为代表。
直到东汉时期,在汉乐府民歌的影响下,文人五言诗才
开始出现。班固的《咏史》是第一首文人五言诗。
其后文人五言诗如雨后春笋,如张衡的《同声歌》、秦
嘉的《赠妇诗》、赵壹的《刺世疾邪诗》等。其中代表了汉
代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的,是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大都是些失意文人,诗中所抒发
的大都是他们失志伤时、离愁别怨及人生无常的忧愤情绪,
在艺术上达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因此在民间广为流传,成
为中国文学史上早期文人五言诗的典范。刘勰在《文心雕
龙·明诗》中称誉它为“五言之冠冕”,给予极高的评价。
汉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宋书·乐志》和宋代郭茂倩《乐
府诗集》中;汉代文人诗主要保存在《史记》、《汉书》、《后
汉书》以及南朝梁萧统《文选》、南朝陈徐陵《玉台新咏》
中。今人逯钦立辑有《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
本文发布于:2023-03-05 05:26: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9651911244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两汉.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两汉.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