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1019
实践何以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
)))对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命题的再论证
王智慧
(许昌学院,河南许昌461000)
[摘要]实践的普遍性特征凸显了人对物的超越关系,标志着人的特质的生成;实践的直接现实性表征了人的存
在的社会性。人通过实践并在实践的结果中/直观0到了自己的本质力量,又通过实践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本质,增
强了自己的本质力量。
[关键词]普遍性;直接现实性;本质直观;本质确证
[中图分类号]B02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0)39-0120-0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旧哲学,科学实践观的确立奠
定了马克思哲学的基石,它使哲学研究范围从天国降落到
人的世界。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深入,哲学实践观
的内容逐渐被揭示出来,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
准,而且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是人之为人的根据。这一
命题的揭示也为马克思主义人学奠定了坚实的存在论根
基。但这一命题的论证并未终结,论证的过程也就是意义
进一步澄明的过程,也是生存论自觉的过程。
1实践以其双重品格表征人的存在的特质
人的存在特质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得到规定,例如,语
言、思维、制造工具、符号、文化、理性、心理等。但它
们在总体上无法体现人的全部特质,相反,它们都是有待
进一步界定和说明的,这些特征都带有外在性和描述性。
而要对这些特征进行进一步的说明则只有找到实践范畴。
实践何以具有说明人的存在特质的能力呢?列宁指出:
/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不仅具有普遍性的优
点,并且有直接的现实性的优点0。下面就围绕实践的普
遍性与直接现实性这双重品格说明人存在的特质。
什么是实践的普遍性呢?实际上是黑格尔最先明确提
出关于实践普遍性的思想,他认为实践是/绝对理念0
发展进程中的比认识更高的环节。拨开黑格尔哲学唯心主
义的迷雾,结合列宁对这些思想的改造,可以看出,实践
的普遍性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人类实践以符
合和掌握客观必然性为自己的本质特征。列宁在转述黑格
尔的话时写道:/客观世界-走着自己的道路.,人的实
践面对着这个客观世界。0这意味着,客观世界有着自己
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实践以这种客观必然性为前提,实践
正是从这种客观必然性中获得普遍性的。其二,实践可以
能动地使普遍必然性得以实现。列宁在对黑格尔思想进行
改造的基础上提出:/人给自己构成世界的客观图画;他
的活动改变外部现实,消灭它的规定性(=变更它的这
些或那些方面、质),这样,也就去掉了它的假象、外在
性和虚无性的特点,使它成为自在自为地存在着的(=
客观真实的)现实。0实践首先要以客观世界及其普遍必
然规律为前提,但是它对普遍必然规律的符合不是被动
的,而是能动的,通过实践使客观世界得到改造,从而把
本来隐藏在事物现象中的普遍必然性通过实践的结果表现
出来,可使人们现实地把握。这两个方面结合得出一个结
论:所谓实践的普遍性就是指实践以符合并能动地实现普
遍必然性为特征。实践符合并能动地实现普遍必然性并非
一蹴而就,而是一个过程,就是说并不是实践一开始就自
然而然地具有普遍性,说实践具有普遍性是指总的发展趋
势而言的,并不是说任何具体的实践行为都注定具有普遍
性。盲目毁林开荒的实践违背客观规律,没有普遍性,相
反却背离了普遍必然性。这说明要对实践的普遍性进行具
体的、历史的分析,看实践的具体条件。实践普遍性的实
现要以科学的认识为必要环节。列宁认为/人的实践=
要求和外部现实性0即实践既包含主观方面的要求,又
包含主观要求的实现。这种主观要求的实现必然要以科学
的理论为必要环节,即只有那些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的实
践具有普遍性的优点,那些缺乏科学理论指导的实践尽管
在一定条件下会取得成功,那只是实用主义意义上的成
功,并不具有普遍性。
实践的普遍性品格对人的存在有何意义呢?它不仅体
现在参与实践的科学认识所具有的间接普遍性特征之中,
更重要的是体现为实践者主体所积淀了的类本质,即类的
普遍性。马克思写道:/人类生活从肉体方面来说就在于
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和动物相比越有
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0/在实
践上,人的普遍性正是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
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
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
体。0这种普遍性在主体方面主要表现为个体的人通过文
化符号获得人的本质力量和类的能力,在客体方面则表现
为自然界任何一个物种的尺度都能被主体对象化,进入人
中国市场2010年第39期(总第598期)
理论研讨
201019121
的视界。由此可见,实践的普遍性特征,凸显了人对物的
超越关系,标志着人的特质的生成。
什么是实践的直接现实性呢?所谓实践的直接现实性
就是实践创造物化结果的品性。这一品性是同理论认识、
逻辑证明、感性直观、客观事物等的比较中显示出来的。
其基本含义如下:第一,实践具有现实性。这里的现实性
是指客观性,实践不仅是主观的东西,而且是主观见于客
观的东西,没有现实性,那便是主观的玄想。第二,实践
具有直接性。理论认识也有现实性,但却是间接的,实践
则是一种感性活动。认识的间接现实性只有通过实践才能
转化为一种直接现实性,让人直接感知。第三,实践具有
创造性。创造是主观见之于客观,是从无中生有,正是这
种创造性使实践永无终结。第四,实践具有创造物化结果
属性。实践不是存在于主观中的认识,它要创造出物化结
果。客观事物也是物化结果,但不是创造的。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品格对人的存在有何意义呢?第
一,实践创造物化结果满足了人的生存需要。人的需要是
人的生命活动的内在现实性。一切生命活动的第一个前提
就是同外界进行物质交换,通过对外界物质的摄取,保证
自身新陈代谢,生命活动正常进行。在现实世界中,个人
有许多需要,而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人通过意识的
作用对需要形成一定的欲求、动机和目的,引导自己去从
事一定的实践活动,而实践活动的直接现实性即创造物化
结果的品性,这种品性一方面不断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保
证人的生命活动的持续存在;另一方面又使人不断产生新
的需要,丰富和深化人的生存活动的内容。所谓人的生存
就是从需要到需要满足和产生新的需要再到新的满足,这
样一个连续不断的持续过程,这是人的生存本性。第二,
实践创造物质结果的无限性表征人的存在的历史性。实践
创造物化结果的直接现实性品质,是在特定条件下展开
的,使实践具有了确定性和绝对性。然而,实践这种创造
物化结果的活动,不但受客观世界的制约,更受人的主观
世界的制约。对实践过程的分析,实践结果的选择和评
价,都受主观理解和价值取向的影响,表现出实践创造物
化结果的直接现实性含有非客观性。而且,由于任何实践
的创造物化结果的直接现实性都是具体的、个别的、历史
的,都受历史条件制约,表现出历史局限性,而对历史局
限性的突破使实践的直接现实性表现出无限性特征。这种
无限性,正表证着作为此在的人存在的、具体的、历史的
规定性,此在性的人之存在,具有不可替代和不可重复性
的特点。实践所造就的特定历史情景,使得实践总是个案
的,人正是在实践过程中处于生成过程中,/历史不外是
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
过程,所以关于他通过自身而诞生,关于他的形成过程,
他有直观的,无可辩驳的证明0。第三,实践创造物化结
果的直接现实性,表征人的存在的社会性。实践是社会的
实践,因此,创造物化结果的直接现实性不是以纯自然形
式表现的,而从来都是以社会形式表现的。离开以一定方
式结成的共同体,任何形式的实践都无法进行,无论古代
和现代都是如此。由于实践创造物化结果是在社会中且只
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作为实践生存的人只能是具有社会
性的人,实践的直接现实性表征了人的存在的社会性。
2实践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直观和确证
马克思说:/在我个人的活动中,我直接证实和实现
了我的真正的本质,即我的人的本质,我的社会本质。我
们的产品都是反映我的本质的镜子。0这一论断为我们论
证人的本质及其实现确立了理论指导。
马克思不仅对人的本质给了科学界定,而且在此基础
上对人的本质的实现途径做了初步揭示,形成了一个关于
人的本质及其实现的系统理论。马克思是以劳动这一人的
类特征为基础具体分析人的本质的。他认为一个种的全部
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
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在5手稿6中马克思也讲到
人是社会存在物,人的社会本质。随着马克思思想的发
展,人的本质的理论探索也趋向深化,他明确地意识到人
的实践是在社会中展开的,必然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于
是在5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6中做出了/人的本质并不
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
关系的总和0。这一科学而准确的论断。这种社会关系体
现了人的本质的客观性。用它的各种社会关系对人的本质
进行规定。综合上述两个方面:自由自觉的活动体现了人
的本质的主体性原则,社会关系的总和体现了人的本质的
客观性原则,人的本质是实践活动与社会关系的统一。实
践活动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社会关系是实践活动的展开,
表现出人在实践中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人的本质的实现有复杂的运行机制,它首先是由需要
诱发的。人的需要反映了人作为主体存在与外部对象客体
之间的非平衡状态,它是一个能动的、客观的历史范畴,
它驱使人从事劳动活动。劳动过程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
目的的活动,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占有自然物。正是这个
需要激发人对自己本质的实现,人在生产劳动中,不仅使
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也把人的主观目的实现在产品
中,人在同化、享用自己产品的同时又在萌发新的需要,
这种新的需要转化成生产上的新的动机。正是在这一过程
中,人的潜能得到不断的发挥,人的本质得到不断实现。
在人的本质的实现活动中,需要、实践活动、社会关系三
个层次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中轴,集成为一个动态的系统。
这只是人的本质实现的基本运行机制,具体到它的两
个方面的本质是如何实现的呢?列宁说得明确:/这个概
念(=人)是想实现自己的趋向,是想在客观世界中通
过自己给自己提供客观性和实现(完成)自己的趋向。0
实现自己的本质是人的需要所驱动的客观必然,人的本质
实现的两条基本途径即实践和社会关系。人通过劳动确立
自己的活动本质,通过社会关系的创造实现人的关系
本质。
第一,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是人的活动本质的实现。人
类历史是通过劳动自我创造的历史,也是自然界对人的生
成史。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
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沉睡
王智慧:实践何以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
理论研讨
122201019
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活动受他自己控制。劳动
首先是一种对象化的过程,因为人是一个对象性的存在
物,/因此人作为对象性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
物;因为它感到自己是受动的,所以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
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0
人通过劳动探索外部世界的奥秘,同时发展人的主体能力
与自我意识。因此劳动作为人的活动的基本范式和人生成
的必要条件,充分地体现人的主体的活动本质,从而确立
起人的实践主体性。人的劳动之所以能够实现人的活动本
质是由劳动以下性质决定的:¹劳动是主体对自己对象的
追求,是人的对象性活动,是人能动地改造自然界的物质
生产实践。º人的劳动是有意识参与的,他生产什么和怎
样生产成了其意识的对象,他的劳动成果,在他生产实践
之前已经作为观念的东西置于他意识之中。»人的劳动是
自由的,自由的劳动就是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本质力量,自
由地拥有和享用自己的产品。人的劳动自由性还表现在不
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可以进行。这便是精神生产的第一
步。¼人的劳动是通过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的。/没有一
只猿手曾经制造过一把哪怕是最粗笨的石刀。0/劳动是
从制造工具开始的0工具既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
物,又是人类对象化活动的手段,工具是物质表现的感性
存在物,这又凝结了人的精神上的主观力量。既是物质产
品也是精神产品。工具的二重性使人在自身之外储存经验
与知识成为现实。½人的劳动具有创造性,人/按照任
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0,劳动实践活动的展开使人
的内在尺度在客观的外在尺度面前显露,主体按照自己的
内在尺度重新组合、设计、开发客体。劳动作为主体改造
客体达到/主体)客体0对立统一的活动,不仅使自然
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
通过劳动不仅发生主体客体化,也发生客体主体化。劳动
本身就是人的本质的实现。
第二,人与社会关系的相互创造使人的关系本质得到
实现。社会关系一方面对人来说是人的对象性活动的现实
结果,另一方面社会关系又对人的活动构成客观限制。人
与社会关系之间是相互制约的。人一方面受社会关系的制
约,另一方面又突破社会关系的制约,正是在制约与创造
的不断发展的历史中,形成种种特定的具体的、历史的社
会关系,同时造就特定的、具体的、不断变化的人的本
质。首先,社会关系对人的客观制约性。即人在积极实现
其社会本质中,对于既定社会关系的依赖性以及在其中表
现的受动地位。人的本质的实现,必须采取社会的形式,
只有投入到社会之中才能找到实现自己的真正途径,社会
关系作为人的活动的结果,它体现着人的本质的客观化和
现实化,作为前提它又是人的本质的客观化、对象化的有
力制约因素。同一时代、同一阶层的人,由于同一的社会
文明程度及其在文明结构中的不同地位,而具有某种程度
的差异,这种差异反映了社会关系系统对人的本质实现程
度的决定作用。其次,社会关系中人也有主体能动作用,
改变现有社会关系,创造新的关系。人在社会关系中作为
主体有一定的自由,表现出一定的积极能动性。人们在现
实的关系中是互为主体的,即交互主体关系,渗透着主体
双方的意识。这种社会关系是作为人的积极性存在的体
现。人对社会关系的改造主要是人通过劳动发展物质生产
与精神生产,完善社会工具,以此作为改变社会关系的中
介。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的实践创造了社会关系和作
为社会关系总和的社会主体。社会历史创造和人的自我创
造是一个同步进行的过程,所以马克思指出/因为人的
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的本
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而社会
本质不是一种同单个人相对立的抽象的一般的力量,而是
每一个单个人的本质,是他自己的活动,他自己的生活,
他自己的享受,他自己的财富0。
人的活动本质与社会关系本质是通过人的实践而实现
的,人的本质实现过程的出发点即人的需要引起的实践的
动机,而实践动机中包含着人对自然限制的突破和超越。
实践观念作为客体尺度与主体尺度在观念层面的有机统
一,不仅包含着他律性的客观限制,也包含着自律性的价
值诉求,二者的结合决定了当下的选择,但是只有主体尺
度才显示出属于人的特质,实践结果中所包含的无法还原
为客观必然性和客观外物的/剩余0物,就是人的主体
性存在的显现,是人的活动本质在其中的结晶。实践的过
程及其产物使人的本质力量以直观的方式得以显现,所以
马克思说,/我们看到,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
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
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对这种心理学人们
至今还没有从它同人的本质的联系,而总是仅仅从外在的
有用性这种关系来理解0。人在实践的结果中直观到了人
的本质力量。
从上述论证可以看出,人通过实践并在实践的结果中
看到了,即/直观0到了自己的本质力量,这是问题的
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人通过实践又进一步丰富了自己
的本质,增强了自己的本质力量。实践的过程又是人的本
质力量的增强过程和丰富过程,人的本质的实现是一个渐
进过程。世界在何种程度上成为人化的、属于人的世界,
人的本质就在何种程度上得以实现。整个人类文明史,就
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历史,是一部人的本质力量逐渐
丰富的厚重的书。
参考文献:
[1]列宁1列宁全集(第38卷)[M]1北京:人民出版
社,1959.
[2]马克思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1北京:人民出版
社,2000.
[3]马克思,恩格斯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1北
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1北
京: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王智慧(1970)),男,河南商丘人,许昌学院教
师,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市场2010年第39期(总第598期)
理论研讨
本文发布于:2023-03-05 03:40: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9588521168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人的存在方式.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人的存在方式.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