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的“参”怎么读?
岑参的“参”怎么读?
引导语:《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
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很多人都听过,也知道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
品,但是,说起对于岑参的名字的读音,很多人却会尴尬了,岑参的
“参”字应该怎么读?为什么这么读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岑参的
“参”怎么读?,一起来看看吧。
问题:岑参的“参”怎么读?
答案:岑参读“céncān”
是不是很多人发现自己其实一直都读错了呢?岑参要是知道后世人
把他读成人参的参,不知道会不会从地下跳起来哭/(ㄒoㄒ)/~~
为什么读céncān?
曾子即曾参,生于公元前505年,卒于公元前436年,春秋鲁国
人,孔子学生。据宋代邓名世的《古今姓氏书辨证》,太子巫居鲁国
南武城(即今山东费县)“巫生夭,为季氏宰;夭生阜,为叔孙氏家臣;阜
生点,字晰;点生参,字子舆;参生元,申”。
《孔子家语》卷九: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
志存孝道,故孔子因之以作孝经。参后母之无恩,而供养不衰。及其
妻不贤,因出之终身不取妻。
曾参父子同为孔子学生,而曾参学问见长于其父。孔子的“弟子
三千”中有其父,而“贤人七十二”中却以曾参为首。曾参除学问外,
尤以仁孝著称。《论语》中的“吾日三省吾身”就是曾参首先提出,
而为孔子采纳的修身养性方法。据传《大学》的作者就是曾参,曾参
也是《孝经》的作者,有人说曾参实为孔孟学说的承上启下者,所以
世人尊其为“宗圣”,称为“曾子”。
曾参的“参”的读音究竟是shen,还是can?
我就此事,问过我的祖辈,他们念过私塾,听他们的老师口耳传
授——都说读“shen”。就习惯而言,曾参之“参”是念作shen的。
清初学者车万育(1632-1705,湖南邵阳县人,康熙三年进士,授户部
给事中,后升掌印)著《声律启蒙》是私塾教科书,也是旧时习诗作对
的入门书。《声律启蒙》的“十二侵”——眉对目,口对心。锦瑟
对瑶琴。晓耕对寒钓,晚笛对秋砧。松郁郁,竹森森。闵损对曾
参。……
毫无疑问,这里“曾参”押的是“侵韵”,参读作shen。那么车
万育编书依据什么呢?我认为是依据唐宋诗。
在唐诗中有一首宣扬孝道的五言古风——白居易《慈乌夜啼》:
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画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夜夜夜半啼,
闻者为沾襟;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应是
母慈重,使尔悲不任。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嗟哉斯徒辈,其心
不如禽!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
这首影响深远的诗,解放前国文教科书选过,今天仍用作台湾省
的初中课文,押的还是“侵韵”。
到宋代,王安石两次把“曾参”写入诗作,如:留犁挠酒得戎心,
并夹通欢岁月深。奉使由来须陆贾,离亲何必强曾参。《次韵平甫喜
唐公自契丹归》,《全宋诗》卷556):东浮溪水渡长林,上坂回头一
拊心。已觉省烦非仲叔,安能养志似曾参。(《初去临川》,《全宋诗》
卷562)。
可见,唐宋诗人的作品中的曾参之“参”念shen,不可动摇。
北宋有位词人叫高似孙,对此质疑过,他认为:曾子者曾参……予
读先太史《史记注七十二弟子传》参字子舆,晋灼读音“如宋昌骖乘
之参”因并及之。(《子略》卷一“曾子”条)。高的观点是——曾参
之“参”通“骖”(独辕车所驾的三种马),念can;可惜这一观点后世应
者寥寥,只有明末清初人周亮工(1612--1672)笔记集《因树屋书影》
转载了一下,这是学者在书斋里的发现“趣味”,社会知晓面不广。
而清初人把“曾参”编入教科书,家弦户诵,三尺童子皆知,所以积
非成是,约定俗成。所以解读《论语》的权威著作——杨伯峻《论语
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所附《论语词典》,以及《论语辞典》(安
作璋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页310,2004年7月)都注作“音
shen”。
至于有关汉初名相“曹参”名字的读音,《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
历史卷》注作读音“shen”。笔者应该读can,因为曹参字敬伯,理所
应当念“参拜”之“参”。有关诗证见苏轼写给黄庭坚的作品,如
“置酒未逢休沐,便同越北燕南。且复歌呼相和,隔墙知是曹参”(苏
轼《再和二首》,《全宋诗》卷81)句,押的就是“覃”字韵,足可证。
还有唐代边塞诗人岑参,其人资料缺乏,故很难从他本人身上得
到有效信息。已故文史学者蒋逸雪先生认为“岑有高峻义,故连类相
属名参商之参”(王骧:《怀念蒋逸雪前辈》,《镇江史志通讯》1985
年),《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注作读“shen”。这说法值得商
榷。笔者查到岑参曾祖文本、伯长清、父植,特别是乃兄岑况颇有文
名。杜甫诗赞曰;“岑参兄弟皆好奇”。岑参幼年丧父,由岑况教养长
大30岁,应举登进士第。与哥哥取名“况”(“况”作“比况之况”
义)相联系,岑参之“参”有“比勘、验证”义。著名华人学者叶嘉莹
教授2004年7月25日在题为《杜甫诗在写实中的象喻性》的讲演中
说:岑参的“参”字,有不同的读音。由于孔子的学生曾参的“参”
读作“深”,所以西方很多人在翻译的时候都把岑参的“参”也拼成
“深”的读音。可是根据考证,这个字不应该读作“深”而应该读作
“餐”。因为岑参曾写文章说他的祖先有很多人都参与公卿之位,他
们家里希望他也能够参与公卿之位,所以取名岑参。
因此,从俗以及历史传统,曾参之“参”念shen,曹参、岑参之
“参”念can;如果严守古人名字解诂的规矩,三人名字的读音应该一
样,都念can。
【知识延伸】
【岑参简介】
岑参(cénshēn)(约715-770),祖籍南阳(今属河南),后徙居江陵
(今属湖北)。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后人因称“岑嘉州”。太宗
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天宝三年进士。八年至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
书记,后又随封常清至北庭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至德二载与杜甫等
五人授右补阙。后出任嘉州刺史,大历五年卒於成都。工诗,长于七
言歌行。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
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
后人多并称岑高。有《岑参集》十卷,已佚。今有《岑嘉州集》七卷
(或为八卷)行世。《全唐诗》编诗四卷。
家世背景
岑参于开元三年(715年)生于河南仙州(今河南许昌附近),时父为
仙州刺史。岑参的高祖善方时已由南阳棘阳(今河南新野县)迁居荆州江
陵(今湖北江陵)。他出身于一个官僚贵族的家庭,曾祖父岑文本相太宗,
伯祖长倩相高宗,伯父羲相睿宗。但长倩被杀,五子同赐死,羲亦伏
诛,身死家破,岑氏亲族被流徙的数十人。他的父亲植曾作过仙、晋
(今山西临汾)二州刺史,不幸很早就去世。
早年经历
岑参幼年家境孤贫,只能从兄受学,岑参天资聪慧,五岁开始读
书,九岁就能赋诗写文。这种聪明早慧与他出生在书香门第的影响是
分不开的。岑参的父亲开元八年(720年)转晋州刺史,他随父居晋州。
父死后,仍留居晋州,直至开元十七年(729年)才移居嵩阳(今河南登
封县)。不久又移居颍阳(今河南登封县西南七十里颍阳镇)。嵩阳、颍
阳为嵩高山东西两峰所在地,东峰太室在嵩阳,西峰少室在颍阳,两
室相距七十里,岑参在这两地都结有草堂。嵩高为五岳之一,奇峰峻
岭,古木流泉。年轻的诗人在这幽静的自然环境中潜心攻读,啸傲山
林,不仅在学问上打下了广博的基础,而且也初步形成了他那种沉雄
淡远、新奇隽永的诗风。他早期的作品淡远多于沉雄。出塞以后,沉
雄悲壮中亦不乏淡远。岑诗的题材也是多种多样。
仕宦生涯
岑参二十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无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天
宝三载(744年),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及第前曾作《感旧
赋》,叙述家世沦替和个人坎坷。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
芝幕府掌书记,初次出塞,满怀报国壮志,在戎马中开拓前程,但未
得意。天宝十载,回长安,与李白、杜甫、高适等游,深受启迪。十
三载,又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再次出塞,报国立功之情更
切,边塞诗名作大多成于此时。安史乱起,岑参东归勤王,杜甫等推
荐他为右补阙。由于“频上封章,指述权佞”(杜确《岑嘉州诗集序》),
乾元二年(759年)改任起居舍人。不满一月,贬谪虢州长史。后又任太
子中允、虞部、库部郎中,出为嘉州刺史,因此人称“岑嘉州”。罢
官后,东归不成,作《招北客文》自悼。客死成都舍。享年56岁。
岑参《春梦》赏析
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俗语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们思骨肉,念朋友,怀家乡,
忆旧游,往往形于梦寐。这么一件人人都会在日常生活遇到的小事,
经过诗人们的艺术处理,就会成为动人的形象,能够更深刻和真挚地
表达出内心所蕴藏的感情,使读者感到亲切和喜爱。岑参这首诗,就
是写梦而很成功的作品。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梦前之思。在深邃的洞房中,昨夜吹进了春风,
可见春天已经悄悄地来到。春回大地,风入洞房,该是春色已满人间
了吧,可是深居内室的人,感到有些意外,仿佛春天是一下子出现了
似的。季节的更换容易引起感情的波动,尤其当寒冷萧索的冬天转到
晴和美丽的春天的时候。面对这美好的季节,怎么能不怀念在远方的
美人呢?在古代汉语中,美人这个词,含义比现代汉语宽泛。它既指
男人,又指女人,既指容色美丽的人,又指品德美好的人。在本诗中,
大概是指离别的爱侣,但是男是女,就无从坐实了。因为诗人既可以
写自己之梦,那么,这位美人就是女性。也可以代某一女子写梦。那
么,这位美人就是男性了。这是无须深究的。总之,是在春风吹拂之
中,想到在湘江之滨的美人,相距既远,相会自难,所以更加思念了。
后两句写思后之梦。由于白天的怀想,所以夜眠洞房,因忆成梦。
在枕上虽只片刻功夫,而在梦中却已走完去到江南(即美人所在的湘
江之滨)的数千里路程了。用“片时”,正是为了和“数千里”互相
对衬。这两句既写出了梦中的迷离惝恍,也暗示出平日的密意深情。
换句话说,是用时间的速度和空间的广度,来显示感情的强度和深度。
(宋晏幾道《蝶恋花》云:“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
遇。”即从此诗化出。)在醒时多年无法做到的事,在梦中片时就实
现了,虽嫌迷离,终觉美好。谁没有这种生活经验呢?诗人在这里给
予了动人的再现。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此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
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某或即其前任。为送他归京,
写下此诗。“岑参兄弟皆好奇”(杜甫《渼陂行》),读此诗处处不
要忽略一个“奇”字。
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
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来,“北风卷地”四字,妙
在由风而见雪。“白草”,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乃西北一
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然经霜草脆,故能断折(如为春
草则随风俯仰不可“折”)。“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
而北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维妙维肖
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
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
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
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
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
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
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
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
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
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
着想、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
──“妙手回春”。
以写野外雪景作了漂亮的开端后,诗笔从帐外写到帐内。那片片
飞“花”飘飘而来,穿帘入户,沾在幕帏上慢慢消融……“散入珠帘湿
罗幕”一语承上启下,转换自然从容,体物入微。“白雪”的影响侵
入室内,倘是南方,穿“狐裘”必发炸热,而此地“狐裘不暖”,连
裹着软和的“锦衾”也只觉单薄。“一身能擘五雕弧”的边将,居然
拉不开角弓;平素是“将军金甲夜不脱”,而此时是“都护铁衣冷难
着”。二句兼都护(镇边都护府的长官)将军言之,互文见义。这四
句,有人认为表现着边地将士苦寒生活,仅着眼这几句,谁说不是?
但从“白雪歌”歌咏的主题而言,这主要是通过人和人的感受,通过
种种在南来人视为反常的情事写天气的奇寒,写白雪的威力。这真是
一支白雪的赞歌呢。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
抽象概念。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
得有趣。这又是诗人“好奇”个性的表现。
场景再次移到帐外,而且延伸向广远的沙漠和辽阔的天空:浩瀚
的沙海,冰雪遍地;雪压冬云,浓重稠密,雪虽暂停,但看来天气不
会在短期内好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二句以夸
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
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酷寒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将是艰
辛的呢。“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于是写到中军帐(主帅营帐)置酒饮别的情景。如果说以上主要
是咏雪而渐有寄情,以下则正写送别而以白雪为背景。“胡琴琵琶与
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颇似笨拙,但仍能间接传
达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以及“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这些边地
之器乐,对于送者能触动乡愁,于送别之外别有一番滋味。写饯宴给
读者印象深刻而落墨不多,这也表明作者根据题意在用笔上分了主次
详略。
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
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
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而那白雪为背
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
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
加生动。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送客送到路口,这是轮台东门。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
候了。大雪封山,路可怎么走啊!路转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
人还在深情地目送。这最后的几句是极其动人的,成为此诗出色的结
尾,与开篇悉称。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迹,他想些什么?是对行
者难舍而生留恋,是为其“长路关山何时尽”而发愁,还是为自己归
期未卜而惆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
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名句差近,但用在诗的
结处,效果更见佳妙。
充满奇情妙思,是此诗主要的特色(这很能反映诗人创作个性)。
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
(如“瀚海”二句),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
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再现了边
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
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情
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诗的语言明朗优
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
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
音陡促,与风狂雪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春暖
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
入徐缓,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不已。全诗音情
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的称誉。
岑参《逢入京使》赏析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
府书记。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
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
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
捎封家信回长安去。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
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
漫漫,尘烟蔽天。
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
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龙钟”
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
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
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
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这首诗的好处就在于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
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
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清人刘熙载曾说:“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
切有味。”(见《艺概。诗概》)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
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岑参这首诗,正有这一特色。
岑参《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得秋字》赏析
西原驿路挂城头,客散江亭雨未收。
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
要读懂这首七绝,至少要扫除两重障碍。其一,是诗的写作年代
及其时代背景;其二,是判断最后一句话的语气。
看题目,自然是送行之作。当时的虢州城,大抵依山建筑。西原
是城外一个地方。北出黄河的驿路是由城外绕山而去的。所以诗的开
头,才有“西原驿路挂城头”的话。此句骤看是写景,城堞现出了一
角,远处有重重叠叠的山,驿路在山上穿行,看来就象挂在城头似的;
其实又是在叙事,点出送行题目。再把这第一句和次句连起来读,还
可以看到一个雨中送客的场景。除了城堞耸峙,远山一抹,驿路蜿蜓
之外,江边还有送客亭;雨景中又仿佛可以看见行人上路,主人殷殷
相送。纯然以写景来叙事达情,却又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这是
作者在摄取、提炼、表现三方面都下了力量的最好说明。
然而,这首诗不能看作是一般的送客应酬之作,诗人在诗中倾注
的思想感情,要比单纯的送别友人深广得多。岑参是于乾元二年(759)
至上元二年(761)出任虢州长史的,那时安史之乱还没有结束。由于
战乱,国土破碎,人民罹难,诗人亲眼见到过的开元盛世景象已经一
去不复返了。就在这样的背景上面,我们看到诗人感慨遥深地写下了
这两句话:“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话里隐藏着一段
典故:有一年,汉武帝刘彻到河东(今山西地区)去,祭了后土之神,
又坐船在汾水上游览、饮宴,高兴起来,做了一首《秋风辞》。有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的话。汉武帝在位五十多年,
是汉朝的鼎盛时期,而唐朝从贞观到开元一百多年间,国力之盛,比
起汉武帝时有过之而无不及。安史之乱一来,却突然落得如此可悲的
局面,诗人自然是不能不有所感触的。恰好李判官要到晋绛去,诗人
于是含蓄地向朋友提出这样的探问:“李判官呵!你到汾水上的时候,
看看那里的云光山色,可还象汉武帝那个时代那样雄伟壮丽么?”很
明显,隐藏在这两句话后面的,是诗人对于唐帝国衰落的深沉的叹息。
汉武帝的豪情胜概已经不可再见了,唐帝国的声威功业难道也是这样
结束了吗?一种对国家命运深切关怀的激情,在诗人胸中荡漾。有了
这两句,就给这首送行诗平添许多光彩,我们喜爱它,就不仅仅因为
它在艺术上的成就了。
岑参《寄左省杜拾遗》赏析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诗题中的“杜拾遗”,即杜甫。岑参与杜甫在唐肃宗至德二年至
乾元元年初(757─758),同仕于朝;岑任右补阙,属中书省,居右
署;杜任左拾遗,属门下省,居左署,故称“左省”。“拾遗”和
“补阙”都是谏官。岑、杜二人,既是同僚,又是诗友,这是他们的
唱和之作。
前四句是叙述与杜甫同朝为官的生活境况。诗人连续铺写“天
仗”、“丹陛”、“御香”、“紫微”,表面看,好象是在炫耀朝官
的荣华显贵;但揭开“荣华显贵”的帷幕,却使我们看到另外的一面:
朝官生活多么空虚、无聊、死板、老套。不是么?每天他们总是煞有
介事、诚惶诚恐地“趋”(小跑)入朝廷,分列殿庑东西。但君臣们
办了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定了什么兴利除弊、定国安邦之策呢?没
有。诗人特意告诉我们,清早,他们随威严的仪仗入朝,而到晚上,
唯一的收获就是沾染一点“御香”之气而“归”罢了。“晓”、“暮”
两字说明这种庸俗无聊的生活,日复一日,天天如此。这对于立志为
国建功的诗人来说,怎能不感到由衷的厌恶?
五、六两句,诗人直抒胸臆,向老朋友吐露内心的悲愤。“白发
悲花落,青云羡鸟飞。”这两句中,“悲”字是中心,一个字概括了
诗人对朝官生活的态度和感受。诗人为大好年华浪费于“朝随天仗入,
暮惹御香归”的无聊生活而悲,也为那种“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的木偶般的境遇而不胜愁闷。因此,低头见庭院落花而倍感神伤,抬
头睹高空飞鸟而顿生羡慕。如果我们联系当时安史乱后国家疮痍满目、
百废待兴的时事背景,对照上面四句所描写的死气沉沉、无所作为的
朝廷现状,就会更加清楚地感到“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两句,
语愤情悲,抒发了诗人对时事和身世的无限感慨。
诗的结尾两句,是全诗的高潮。阙事,指缺点、过错。有人说这
两句是吹捧朝廷,倘若真是这样,诗人又何须“悲花落”、“羡鸟
飞”,甚至愁生白发呢?很显然,这“圣朝无阙事”,是诗人愤慨至
极,故作反语;与下句合看,既是讽刺,也是揭露。只有那昏庸的统
治者,才会自诩圣明,自以为“无阙事”,拒绝纳谏。正因为如此,
身任“补阙”的诗人见“阙”不能“补”,“自觉谏书稀”,一个
“稀”字,反映出诗人对文过饰非、讳疾忌医的唐王朝失望的心情。
这和当时同为谏官的杜甫感慨“袞职曾无一字补”(《题省中壁》)、
“何用虚名绊此身”(《曲江二首》),是语异而心同的。所以杜甫
读了岑参诗后,心领神会,奉答曰:“故人得佳句,独赠白头翁。”
(《奉答岑参补阙见赠》)他是看出岑诗中的“潜台词”的。
这首诗,采用的是曲折隐晦的笔法,寓贬于褒,棉里藏针,表面
颂扬,骨子里感慨身世遭际和倾诉对朝政的不满。用婉曲的反语来抒
发内心忧愤,使人有寻思不尽之妙。
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赏析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这首诗中所说的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唐河西节度府设于此
地。馆,客舍。从“河西幕府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等诗句看,
岑参此时在凉州作客。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诗人有许多老朋友,
常欢聚夜饮。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首先出现的是城头弯弯
的明月。然后随着明月升高,银光铺泻,出现了月光照耀下的凉州城。
首句“月出”,指月亮从地平线升起,次句“月出”,指月亮在城头
上继续升高。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这是随着月光的照耀,
更清晰地呈现了凉州的全貌。“凉州”,有的本子作“梁州”(今陕
西汉中市)。这是因为后人看到“七里十万家”,认为甘肃凉州没有
这种规模而妄改的。其实,唐前期的凉州是与扬州、益州等城市并列
的第一流大都市。“七里十万家”,正是大笔淋漓地勾画出这座西北
重镇的气派和风光。而下一句,就更见出是甘肃凉州了。凉州在边塞,
居民中少数民族很多。他们能歌善舞,多半会弹奏琵琶。不用说,在
月光下的凉州城,荡漾着一片琵琶声。这里写出了凉州城的歌舞繁华、
和平安定,同时带着浓郁的边地情调。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仍然是写琵琶声,但已
慢慢向夜宴过渡了。这“一曲琵琶”已不是“胡人半解弹琵琶”的满
城琵琶声,乃是指宴会上的演奏。“肠堪断”形容琵琶动人。“风萧
萧兮夜漫漫”,是空旷而又多风的西北地区夜晚所给人的感受。这种
感受由于“琵琶一曲”的演奏更加增强了。
以上六句主要写环境背景。诗人吸取了民歌的艺术因素,运用顶
针句法,句句用韵,两句一转,构成轻快的、咏唱的情调,写出凉州
的宏大、繁荣和地方色彩。最后一句“风萧萧兮夜漫漫”,用了一个
“兮”字和迭字“萧萧”、“漫漫”,使节奏舒缓了下来。后面六句
即正面展开对宴会的描写,不再句句用韵,也不再连续使用顶针句法。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两句重复“故人”二字,
见出情谊深厚。因为“多故人”,与各人离别的时间自然不尽相同,
所以说“三五春”,下语是经过斟酌的。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花门楼”在这里即指
凉州馆舍的楼房。二句接“故人别来三五春”,说时光迅速,又到了
秋天草黄的季节了。岁月催人,哪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老下去呢?言
下之意是要赶快建立功业。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一个“笑”字,写出岑
参和他朋友的本色。宴会中不时地爆发出大笑声,这样的欢会,这样
的大笑,一生中也难得有几回,老朋友们端着酒杯相遇在一起,能不
为之醉倒!
这首诗把边塞生活情调和强烈的时代气息结合了起来。全诗由月
照凉州开始,在着重表现边城风光的同时,那种月亮照耀着七里十万
家和城中荡漾的一片琵琶声,也鲜明地透露了当时凉州的阔大的格局、
和平安定的气氛。如果拿它和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相比,即可见
同样是写边城,写秋天的季节,写少数民族的音乐,但那种“长烟落
日孤城闭”、“羌管悠悠霜满地”的描写,所表现的时代气氛就完全
不同了。
至于诗所写的夜宴,更是兴会淋漓,豪气纵横,不是盛唐的人不
能如此。“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不是有感于时光流
逝,叹老嗟卑,而是有着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豪迈感,表现出奋发的
人生态度。“一生大笑能几回”的笑,更是爽朗健康的笑。它来源于
对前途、对生活的信心。同样,末句“须醉倒”,也不是借酒浇愁,
而是以酒助兴,是豪迈乐观的醉。读者从人物的神态中,能感受到盛
唐的时代脉搏。
本文发布于:2023-03-05 01:57: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95263912420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岑参怎么读.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岑参怎么读.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