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格式--可编辑--专业资料-----
--完整版学习资料分享----
*******是一集大成的城市,它的文化底蕴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都无法比拟的,生活在
这座城里的人们能做的,只是发掘和延续这座古城的大气和美丽。
凝聚在穹顶上的中国建筑符号——藻井
当人们被紫禁城中数不胜数的宏伟宫殿、雕栏画柱所吸引时,可能忽略了凝聚在屋顶上的
华美符号——藻井。藻井,这个在古人看来具有一种“从人间通向天庭”的象征意义的建筑装
饰一直被专业人士所关注,它所蕴涵的深厚的中国传统思想,更为中国古代建筑增添了无穷的意
味。
中国古人对自然和自然现象都怀着敬畏之心加以崇拜,所以古代先哲提倡“天人合一”,讲
究效法自然,推崇的“天圆地方”原则,是对这种宇宙观的一种特殊注解。同样,为了表现出对
天的敬畏和崇拜,古人也给室内时的“天”给予了特别重视,中国古代建筑中出现了“穹然高
起,如伞如盖”的建筑内部装饰藻井。藻井的造型上圆下方,正符合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
宙观。因此,藻井就有了象征“天”的意味,就像西方教堂建筑中的穹窿顶代表上苍一样,中国
建筑内的藻井也是就表天体的缩影。
藻井是中国封建等级制度的标志,只有在最尊贵的建筑中才能使用藻井,象征着封建社会等
级尊卑。主要分布在皇家宫殿(故宫)、敕建敕封寺庙、陵寝碑亭。一般位于室内佛像、君主座
位的上方,呈伞盖形,由细密的斗拱承托,象征天宇的崇高,藻井上一般都有彩画、浮雕。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建筑为主,防火成为头等大事。据《风俗通》记载:“今殿作天井。
井者,东井之像也。菱,水中之物。皆所以厌火也。”东井即井宿,二十八宿中的一宿,古人认
为是主水的,在殿堂、楼阁最高处作井,同时装饰以荷、菱、莲等藻类水生植物,都是希望能借
以压伏火魔的作祟。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藻井上出现了一些具有西域特色或者佛教
风格的新纹饰,穹顶上的符号表现出述说着不同时代的宗教文化。
追根溯源
皇家屋顶由简入繁
藻井最早可追溯到北魏时期(公元前386-534)的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顶部的石雕莲花。在古
-----WORD格式--可编辑--专业资料-----
--完整版学习资料分享----
人穴居时,顶上开洞以纳光、通光、上下出入,《礼记.礼运》记载:“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
居营窟,夏则居巢。”其外形像个凹进的井,“井”加上藻文饰样,所以称为藻井。
现存最早的木构藻井,是蓟县独乐寺观音阁上的藻井,为方形抹去四角,上加斗八。汉代(公
元前202-220年)至唐初(公元618年-712年),文献中“藻井”是一种韵连续天花,方井中绘
有倒悬莲花。汉人称其为“平机”或“乘尘”,这两个名称可以概括了其具有调节室内空间高低、
除尘保暖等功效。
发展至宋朝(公元960-1279年),《营造法式》中明确将天花分为三类:平阁、平基和藻井。
明代之后,藻井的发展由简而繁,由实用结构
形状而演变为装饰的构造。藻井的构造和形式有了很大的发展,极尽精巧和富丽堂皇,除了规模
增大之外,顶心用以象徵天国的明镜开始增大,周围放置莲瓣,中心绘云龙。后来这中心的云龙
愈来愈得到强调。到了清代就成为了一团雕刻生动的蟠龙。蟠龙口中悬垂吊灯,不失原来明镜的
形式。由於清代的藻井流行能为顶心,於是便把藻井改称为“龙井”了。
中国古代的巧手工匠们将华夏的历史文明、皇室的显赫尊贵和对自然的美好向往浑然一体,
凝聚在穹顶的木质华美构件中,将中国藻井艺术发展到极致。
千变万化
内檐上变幻的线条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藻井结构,随着建筑技术和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简单朴素到复杂华
丽的演变过程。
汉代的“斗四”式藻井是在方形中再套叠两层方形,方格中心绘花纹。这种基本结构,成为
汉代以后各种藻井结构变化的基础。发展到宋代《营造法式》将藻井进行了明确的规范,出现了
“斗八藻井”和“小斗八”藻井。斗八藻井多用于室内天花的中央部位或者重点部位,做法是分
为上中下三段:下段方形、中段八角形、上段圆顶八瓣称为八斗。小斗八藻井多用于室内不重要
的地方分为两段,下段为八角井,上段为斗八。
-----WORD格式--可编辑--专业资料-----
--完整版学习资料分享----
明清时期的藻井样式,在宋代的斗八藻井基础上变得更加复杂细致,最明显的变化是藻井顶
心的明镜范围扩大,有的竟占去八角的一半之多。圆井内多施以龙纹雕刻,故到了清代称藻井为
“龙井”。
几乎所有的藻井都采用中轴对称的结构,垂直方向上的骨架都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方、圆、
八角等。这种规则的骨架结构,使得无论在其上施以多么繁复的雕刻、绘饰、或是贴金,藻井的
整体均能保持繁而不乱,始终有一种节奏感和韵律感。
巧夺天工
穿插形成的稳定力学结构
藻井的工艺非常复杂,是工匠们不用钉子,利用榫卯、斗拱堆叠而成的。各种梁檩穿插结构
形成藻井,被认为是中华木造建筑一项繁什的装饰技术。
藻井木工构件的制作要求在砍斫、墨线、开榫、钻孔每个环节都精益求精,木纹的方向、开
榫的位置和孔径大小都要求不能有毫厘误差。中国古建筑木构造通常以四柱二梁二枋构成一个称
为间的基本框架,间可以左右相连,也可以前后相接,又可以上下相叠,还可以错落组合,或加以
变通而成八角、六角、圆形、扇形或其他形状。藻井普遍使用若干方形的小斗和若干弓形拱层纵
横穿插装配的组合构建,藻井中的斗拱兼有装饰功能,也是区别建筑等级的标示,一般来说,越
是隆重、高贵的建筑,其结构也就越是复杂、繁杂。
榫卯结合是抗震的关键,木材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荷载的长期作用下强度会下降,尤其
240年以上的木材弹性模量会下降,藻井的最大桡度值往往发生在中部,古代工匠精密计算出梁
檩构件重心所在,通过平身柱榫卯、转角柱榫卯等构件巧妙地分配了藻井构件重力,从而达到延
长藻井寿命的目的。
这种结构和现代梁柱框架结构极为类似。构架的节点不是刚接,这就保证了建筑物的刚度协
调。遇有强烈地震时,采用榫卯结合的空间结构虽会“松动”却不致“散架”,从而消耗地震传
来的能量,使整个房屋的地震荷载大为降低,起了抗震的作用。以故宫太和殿的蟠龙藻井为例,
史料记载,自太和殿建成后,据它90公里范围内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7次,多次震动太和殿,
蟠龙藻井却不曾遭受破坏。
流光溢彩
凝聚在屋顶内的色彩
中国古代建筑的一般特征是由建筑物或垣墙围合而成的一座座由院落组成的合院式建筑群,
无论住宅、寺观、坛庙、宫殿、陵寝皆然。其差别只在两点,占地的规模与建筑物的等级。一般
认为,建筑物的等级由开间、高度、色彩,台基高度、屋顶形式、是否用藻井与斗拱、是否用
-----WORD格式--可编辑--专业资料-----
--完整版学习资料分享----
彩画等要素。
唐代明确规定,非王宫之局不施重拱藻井。到宋代,这种限度已经大大放开。据《宋史》记
载的“六品以上宅舍,许做乌头门,凡民庶家不得施重拱,藻井及五色文采为饰。”的规定看,
唐初时王公贵族才能中用藻井,到宋朝则只是禁止庶民之家使用。《明会典宫民第宅之制》中也
明确规定藻井和各种色彩缤纷的建筑装饰物只能出现在官宦、王公贵族家里。藻井常见的颜色有
石青、绿、土红、赭石、朱砂、红、黄、白、黑等等。用色多以对比色为主,套色少,颜色之间
相互借用穿插,形成丰富的色彩层次。
就藻井上装饰彩画的绘制程序而言,据《营造法式》一书记载,大体上要分“衬地”、“衬
色”、“细色”、“贴金”四个步骤。也就是说,先要涂上底色,然后上花纹的大块颜色,再其
次是勾画细部,最后再点缀以泥金或金箔。正因为当时采用了这样一个步骤,所以唐宋时期殿堂
藻井的彩画或雕刻上的颜色,大多是多层次的,富丽堂皇。
跟*******杂志看藻井
天赋王权:紫禁城太和殿藻井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明清两代帝王举行大朝会的地方。封建帝王奉天承运,在此向全
国发号施令、展示天子的尊贵地位。因此,太和殿的天花藻井充分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藻井中巨龙蟠卧,口衔宝珠,覆以黄色琉璃瓦,以示太和殿为天下最中。开间与进深用九五象征
帝王九五至尊;以彩绘象龙,象征帝王为真龙天子。
2004年6月,故宫大修前的勘查进入到了太和殿的屋顶内部,在藻井的正上方、在太和殿
顶部最中心的位置,人们发现了一个神秘的物品。这个神秘的物品就是雍正皇帝命人安放在这里
的符板。在第一历史档案馆的皇宫档案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雍正九年八月十二日,雍正皇帝命人
把三份符板分别安放在养心殿、太和殿和乾清宫。安放符板是古代建筑风水学中很讲究的一个内
容,为的是镇宅、避邪、保佑平安,而雍正皇帝放置的这几块符板,除了传统的道教八卦图外还
增加了藏传佛教的咒语,因此专家们认为,雍正皇帝放置符板意在表示“诸教为我所用”,用以
保佑平安。
龙凤呈祥:祈年殿九龙藻井
天坛祈年殿清王朝举行祈谷典礼的神殿。殿中全部采用木结构,28根大柱支撑着整个殿顶
的重量,内外楹柱各12根,中间四根楹柱叫通天柱(《*******》注:又称“龙井柱”)古镜式
-----WORD格式--可编辑--专业资料-----
--完整版学习资料分享----
的柱础,海水宝相花的柱身,沥粉堆金,支撑着殿顶中央的“九龙藻井”。九龙藻井与室内地面
的一块龙凤石上下呼应,这便是“龙凤石”,即“龙凤呈祥”,形成天地对应的局面。
相传,这块石头上原来只有凤纹,而殿顶藻井内只有雕龙,年长日久,龙﹑凤有了情感,金
龙常常飞下来找凤石上的凤凰寻欢。不料有一天正遇见嘉靖皇帝来祭天,在石上跪拜行礼,金龙
来不及飞回去,和石上的凤凰一起被嘉靖皇帝压进圆石里面,再也无法出来,从此才变成一深一
浅的龙凤石。1889年祈年殿被焚烧,这块龙凤石被烈火熏烧了一个昼夜,石块虽未被烧碎,但
龙纹被烧成浅黑色,凤纹也被烧得模糊不清。
“藻井之最”:智化寺藻井
智化寺的历史可以上溯到500年前,最先是明代太监王振的家庙。为炫耀自己的功劳,王振
于明正统九年(1444年)以“感恩”为名,舍私宅,兴建了家庙智化寺。据明史记载,当时“振
作大里皇城东建智化寺,穷极土木”,为避人口舌,王振向明英宗请求修建智化寺的圣旨,后由
明英宗赐名为“报恩智化禅寺”。
智化寺的万佛阁藻井为斗八式平面方型,选用上等的楠木雕琢而成,井框外边长4.35米,
内边长4米。藻井内八角与井心之间的斜板上,环雕游龙,中央圆心,一条矫健粗壮的团龙,蟠
绕垂首,俯视向下,整个结构精美绝伦,象征着皇室尊贵,寓意统治时期能够风调雨顺、五谷丰
登。用*******市社科院的阎崇年研究员的话来说,智化寺藻井是我国建筑艺术的一绝,它造件
之繁复、层数之多堪称我国的“藻井之最”。
天人合一:隆福寺正觉殿藻井
隆福寺始建于明代景泰三年(1425年),清雍正九年重修。古建筑界的一些学者认为,隆福
寺藻井在所有的*******城古建筑的藻井中都是十分独特精致的,是独一无二的珍品,正是因为
隆福寺正觉殿藻井的中心就绘制了一幅天文图。图以北天极为中心圈出六个半径不等的同心圆,
画面上另有二十八条赤经线,穿过二十八宿距星而联接内外规,为观测者所在纬度见到的全天星
象。
由于多次拆散迁移,藻井已是支离破碎,成了一些东倒西歪的木头。这些木头引起了*******
市文物局李俊阁的兴趣,在进行了大量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后,1994年李俊阁与同事们一起开
始了对隆福寺藻井的修复。在清华大学梁思成的营造学社的帮助下,他们根据隆福寺藻井照片对
照实物,然后一点点比对,最终将其拼合起来,基本上恢复了它的原始面貌。遗憾的是,尽管隆
福寺藻井的修复达到了一种较为理想的效果,但由于当时藻井拆迁时,有些构件散失,也留下了
许多残缺。
-----WORD格式--可编辑--专业资料-----
--完整版学习资料分享----
藻井,以其多姿的形态,丰富的文化内涵,给后人营造出一幅幅秀美的画面,无论它们早已
湮灭了历史的容颜,还是存留至今的遗珍,都宛若历史文化长河里的点点明珠,发出耀眼夺目的
光芒,向世人表述它们自身曾经辉煌且不能被历史尘沙遮盖的光彩。
本文发布于:2023-03-04 23:28: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9436811135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八角井.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八角井.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