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教育写作素材——因材施教主题
一、理论论据
1.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
这叫“因材施教”。——陶行知
2.当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
构的人的时候,这样的理解才能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赞科夫
3.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
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苏霍姆林斯基
4.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
头处谋自由。——陶行知
二、事实论据
1.孔子
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
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吗?”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
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
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吗?”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
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
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行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
就劝他遇到事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三思而行。”教无定法,因材施教效果才好。
2.蔡元培
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曾经担任过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总长,后来又长期担任北京大学校长,
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对美育的提倡和实践,都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不仅致力于研究西
方美学和教育,而且对中国传统的教育遗产也进行了认真的批判继承。他同样重视因材施教,曾经明确
指出:“总须活用为妙。就是遇到特别的天才的,总宜施以特别的教练。在学生方面,也要自省,我于
哪几科觉得很困难的,须格外用功些,哪几科觉得特别喜欢的,也不妨多学些。总之,教授求学,两不
可呆板便了。”蔡元培先生主张对“特别的”和“天才的”学生,都分别“施以特别的教练”,这就是
因材施教原则的具体体现。
3.陶行知
现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方面,都作出了富有创造性的贡献。他主张
教师的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即根据学生的能力“学得多教的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
得快,学得慢教得慢,”反对不问实际的“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陋习。如培养儿童创造力问
题,他以形象的比喻阐明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
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向
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
2
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
4.夸美纽斯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主张“一切青年男女都应该进学校”的同时,也承认青少年学生存在着“性
格的区别”,“有些人是伶俐的,有些人是迟钝的;有些人是温柔顺从,有些人是强硬不屈的;有些人
渴于求取知识,有些人较爱获得机械技巧”。
他的《大教学论》第12章从第18节到第31节,对这些不同性格的人如何实施不同的教育作了生
动而又具体的论述,体现了他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艺术。
他确信几乎没有教不好的儿童,因为“我们差不多找不出一块模糊的镜子模糊到了完全反映不出任
何形象的地步,我们也差不多找不出一块粗糙的板子粗糙到了完全不能刻上什么东西的地步”。他举例
说,“我们有一些伶俐而且渴于求知,但同时又很倔强不易驾驭的人。这种人常常是使学校受到困难的
大根源,他们大部分被绝望地放弃了。但是,如果正确地对待他们,他们常常可以成为最伟大的人”。
他举出了具有说服力的例子:希腊雅典的大将塞密斯托克丽斯年轻的时候野性难驯,但得到了正确的教
育,终于成为历史上有影响力的人物。
本文发布于:2023-03-04 23:05: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9423151239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关于教育的素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关于教育的素材.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