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模范主要事迹材料
作为道德模范人物,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道德修养,
做一个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
亲的人,树立好的榜样。下面是管理资源吧小编整理道德模
范主要事迹材料,欢迎阅读!
道德模范主要事迹材料一通过认真学习过道德模
范事迹之后,我的“榜样”词典里又多了一些像刘国红、李远
红、李泽英、李志勇、白凯、颜昌峰、万权红等36名这样
闪光的名字!从而有一股暖流在我心中涌动、翻腾。我十分感
动于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的不平凡的业绩;感动于他们
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的助人为乐的精神;感动于他们
对工作一丝不苟,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感动于他们刻苦钻
研,勇于创新的精神,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和标兵。
通过学习,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向道德模范学习,要学习他们刻苦钻研业务争创一
流业绩的精神。
模范的事迹告诉我,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有刻苦钻
研的精神,和争创一流的干劲。刘国红是贵阳市公交出租汽
车公司四车队三班班长,一名的普通的士司机。多次在营运
中做好事、见义勇为。李远红带着许士强改嫁,和现任丈夫
蔡德全开始共同抚养幼女,照顾瘫痪前夫,演绎了一段感人
的真情故事。“保姆妈妈”李泽英带着卓遵琴抛下的卓欣和卓
欢(双胞胎弃婴),艰辛地走过了十多个春秋。如今卓欣和卓
欢慢慢长大了。现在,她带着姐妹俩和自己的孩子,用汗水
和劳累兑现自己的承诺。李志勇是一名贵阳市高新技术开发
区村民。他平常就乐意帮助和关心别人,他始终认为帮助别
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见义勇为是人间正气。近六年以
来,李志勇先后抓获抢窃手机、项链、耳环的犯罪分子就达
9起。他总是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的精神
去和一切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的感人故事等等。
二,向道德模范学习,要学习他们工作细致认真,一丝
不苟的精神。
在工作中很多细节不容忽视,唯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
印才能真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他们业务精湛,兢兢业业,
他参加工作后,在基层工作,刻苦钻研业务,虚心向老
请教,学习老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对工作细致认真,
一丝不苟,受到大家一致赞扬。他们除正常工作时间外,常
常中午不休息,夜晚加班,由于长期过度劳累,积劳成疾,
他终于病倒了,在领导、同事和朋友的关怀鼓励下,最终转
危为安,完全康复,创造了生命奇迹。
三,向道德模范学习,要学习他们坚守忠诚的品质。
坚守忠诚是一种习惯,是忘我的投入,是创新的前奏,
是一种道德信念,他们对待工作一直是坚守忠诚的态度,他
的工作环境艰苦,办公条件差,生活清贫、枯燥、寂寞但这
些都没有让他退怯。他每天在完成本职工作后,都坚持学习
水文业务知识和专业理论,记录大量的读书笔记。长期的勤
奋学习、刻苦练兵,他做出了自己的成绩,曾两次在全国大
赛上大显身手。他勤奋敬业,不懈追求,平凡的岗位见证了
水文工作者的奉献和忠诚。
四,向道德模范学习,要学习他们持之以恒的品质。
“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然而张宗
良的事迹告诉我们,一辈子做好事再难,他也要做!张宗良多
少年如一日地照顾一个非亲非故的老人回保才,回保才老人
是一名受过伤的残疾,在解放战争中失去了左臂。张宗
良从小就崇拜英雄,崇拜那些在战争时期扛过枪、立过功的
抗战英雄。了解到回保才不幸的经历,他真正的走进了他的
家,冬季为回保才老人买煤取暖,夏季为老人做足防暑防雨
工作,每次去老人住的地方他都要把所有生活垃圾都清理干
净,每一个节日都提前为老人准备好过节的东西,数年如一
日,成了老人家里的义务维修工和服务员。
我作为一名教师,在经历这次精神教育和学习后,像是
接受了一次灵魂的洗礼,为我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
础,明确了如何做好教育管理,我要以他们为榜样,从现在
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自己最
大的努力为教育事业增光添彩!
道德模范主要事迹材料二最近,中央文明办、全国
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举办了全国道德模范评
选表彰活动,共评选表彰了助人为乐模范、诚实守信模范、
敬业奉献模范和孝老爱亲模范等五个方面53名模范人物。
此举动既符合社会现实实际,又具有重要的社会引领作用,
同时,还十分具有可操作性,体现了人们常说的“重在建设”
中的道德建设,得到了全国各界人士的赞同和认可。通过“十
一”假期期间我认真阅读了《全国道德模范事迹简介汇编》后,
我深深的体会到:以他们为榜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实践社会注意荣辱观,努力营造
知荣辱、讲义气、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推进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有
力的思想道德保障。
社会风气、文明风尚是一个社会导向的反映,社会风
气、文明风尚需要强力引领。中华民族从来就有重视道德建
设的光荣传统和文明传承。道者,取向也;德者,德行也。
提倡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提倡诚信,处处以诚待人;提倡伸
出援手助残扶弱救困济危;提倡路见不平见义勇为;以及提倡
敬老奉亲感恩孝敬,从来是有作为的政治家、思想家们大
声疾呼的事情,也从来都是全社会心向往之的目标。现在政
府正强力建设和谐社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做个好人”即
具备起码的做人道德,从来就和丰衣足食的物质追求相辅相
成的。国人世代尊崇的汉唐社会,人们常常津津乐道的,不
仅仅指国力强盛,还十分垂青“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清平,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豪侠,“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义
举,“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本分……一句话,道行与德行,
是一个人一个社会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
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让我对和洪战辉有了更
深刻的印象。
方永刚是《全国道德模范事迹》中的“敬业奉献模范”,
他是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人,专业技术7级,海军大连舰
艇学院政治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研室教授。他热爱本
职,兢兢业业,在军校教员岗位上忠实地旅行着自己的职责。
他读过《邓小平文选》等书籍,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党的创新理论每前进一步,他的学
习研究就会跟着进一步、深一层,不断推出研究成果。他连
续6年教学质量被学院评为a等,多次被学院评为优秀教员、
青年教员成才标兵,荣立三等功一次。XX年11月,被确诊
为晚期结肠癌的方永刚,仍然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抗争。他
坚持从医院回到学院,为海军基层政工干部培训班国防生学
员上完了他本学期的最后两节课,还躺在病床上完成了对3
名研究生的学期教学和毕业论文写作辅导任务。方永刚真
学、真信、真情宣传、真诚实践党的创新理论,用生命的激
情诠释了一名军校教员的敬业精神和高尚师德师风。XX年6
月20日,xx授予方永刚忠诚党的创新理论的模范教员
荣誉称号。
洪战辉是《全国道德模范事迹》中的“孝老爱亲模
范”,他是原湖南怀化学院学生,现中南大学学生。XX年底,
一个年轻人的名字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他,从13岁起就
支撑着一个父亲患病、母亲出走、弟弟读书、妹妹待哺的困
苦家庭。1994年,他的父亲突发间歇性精神病,造成妻子受
伤骨折,女儿以外死亡,家里欠下巨债。年仅13岁的他,
默默地挑起了伺候患病父亲、照顾没、年幼弟弟、抚养捡来
的妹妹的家庭重担。在怀化念大学的日子里,他安排妹妹上
了小学,每天不管学习多忙,都坚持接送妹妹,辅导妹妹功
课。为了治好父亲的病,洪战辉吃尽苦头。XX年以来,已
成为公众人物的洪战辉又将爱酒洒向了社会。为资助贫困学
生,他在学校和政府的帮助下建立了教育助学责任基金。为
推动青少年思想教育,他应邀在全国各地作了150多场励志
报告,并欣然出任“中国宋庆龄基金会青少年生命教育爱心大
使”。洪战辉先后获得感动中国XX年度人物、中国十大杰出
青年等荣誉称号。
学习了很多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让我充分领会了其中
的道理。将“科学发展观”和“八荣八耻”的理论相结合,努力
提高自身素质和道德修养是目前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今
天,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中,有许许多多助人为乐的人、见
义勇为的人、诚实守信的人、敬业奉献的人、孝老爱亲的人,
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他们是公民道德行为的主流,
他们更是影响社会风气的中坚力量。开展全国道德模范评选
表彰活动,正是弘扬正气,彰显高尚的具有重大意义的举动。
所以我会用我诚挚的热情去看、去学、去做,体现中华传统
美德,发展进步时代精神,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是我们
每一位党员学习的榜样。
道德模范主要事迹材料三何昌淑,女,四川华蓥人,
中共党员,1963年11月出生,1982年9月参加工作,现于
华蓥市观音溪初级中学田坝子村小任教。
1982年秋天,年仅18岁的何昌淑,怀着满腔的热情,
走进大山,走进华蓥市观音溪初级中学李子垭村小任教。当
时那里的办学条件极差:海拔1500多米,四面环着高山,
终年山风呼啸,周围杂草丛生,人烟稀少;不通公路,山路崎
岖难行,从山上到山下的镇上,来回至少也要6个小时;教学
环境简陋不堪:一间破房屋当教室,讲台是一方凹凸不平的
土台子,黑板坑坑洼洼,早已泛白,加上几张缺胳膊少腿的
桌凳,这便是学校所有的教学设施。对刚步入教坛的何昌淑
来说,除了要克服这些困难外,还要面对学生读书热情不高、
学生家长不愿送孩子上学的现实。山里人不觉得教育很重
要。他们认为“读不读书都一样,看着太阳出来,背着太阳下
山,读书还不如挖山种地”,所以失学儿童很多。这样的条件,
要留住教师,留住教师的心,谈何容易!来这里的老师总是来
了即思走,难以安心,呆得最长的不过一年半载,短的只有
一两个月,甚至一个学期会换好几位老师。缺教师,工作任
务当然就重,一个老师常常要教两三个班——复式教学。
要教书,首先要有学生教。何老师将动员失学儿童复学
作为自己的第一项任务,她走社串户,逐个宣传动员,尽管
道理讲了一箩筐,山里人总是阴沉着脸不理不睬,何老师就
软磨硬泡,一次不行,就去二次,两次不行,就去三次、四
次、五次……村里老刘的女儿娇娇已经十岁了,早过了入学
的年龄,但一直没有上学。何老师三番五次到她家里去动员,
但老刘始终不松口。老刘那“女娃家上不上学无所谓”的观念
甚深,再加上家太穷了,负担娇娇上学的费用很困难,所以
何老师总也做不通他的工作,几次都无功而返。一个星期天,
何老师又翻过两座山梁,到老刘家去动员,老刘远远看到何
老师来了,赶紧把门关上。何老师敲门很久,不见开门,干
脆就在门口蹲了下来。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
三个小时过去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门终于开了,何
老师的诚心终于感动了老刘,答应第二天就送孩子到学校
去。万事开头难,在何老师的不懈努力下,村民们陆续将学
生送回到学校,空寂的山谷里又响起了久违的读书声。
孩子们返校了,但实际困难又接踵而至。以前的桌凳早
已破烂不堪,屋顶年久失修,睛天抬头透过破洞可以看见蓝
天白云,雨天水珠穿过漏瓦洒向学生课桌,师生只好戴着斗
笠上课。一个个斗笠,汇成了山村教育最独特的风景线,可
这风景不但不能令人兴奋,却只有心酸!
孩子们总不能一直这样上课吧?何老师暗暗打定主意,要
迅速改变这个情形。于是,她多方求援,找来材料,请来工
匠,发动学生和家长充当帮手,自己也挽上袖子,与大家一
起动手修桌凳,上房补屋顶。一个星期后,桌凳修好了,屋
顶漏洞补上了,操场平整了,孩子们终于可以正常上课了,
何老师累得消瘦了一圈,可她却开心地笑了。
李子垭村幅员面积广,学生居住分散,要到校读书,大
都需要翻过一座座山岭,淌过一条条大大小小的溪河。每当
春夏时节,山洪咆哮,河水暴涨。学生的安全揪紧了何昌淑
老师的心。每天,她早早地守候在河边,将学生一个一个背
过河,背了这个社的学生,又步行很远去背那个社的,直到
把所有学生都背过河,才安心上课。放学后,又将他们背过
去。常常累得腰酸背痛,甚至有几次,她自己差点被急流冲
走。但看到孩子们快快乐乐学习、健健康康成长,她打心眼
里觉得高兴。
一到冬季,漫天大雪,寒风凛冽,教室四壁透风,孩子
们冻得直打哆嗦。何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她毫不犹豫
地拿出自己微薄的工资(当时她的工资每月只有几十元钱),
买来比较厚的透明薄膜,将墙壁透风处一一钉上。课余,她
组织孩子们从山里拾来干柴,上课前,让孩子们将柴禾烧一
下,待浓烟过后,将火炭放进准备好的烂瓷盅里,吊在课桌
下取暖。
以前,李子垭村小没有寝室,没有办公室,更没有食堂。
孩子们的家离学校远,为不耽误上课,只好将午饭带到学校
吃,吃的是冷饭。何老师为了照顾孩子们,也将午饭带到到
学校吃,并动手搭了一个简易灶台,从自家拿来一口锅,帮
学生蒸饭,孩子们从此吃上了热腾腾的午饭。可是不久,新
的困难又出现了,由于地质方面的原因,学校附近的饮用水
源断了,何老师和学生们的生活用水必须到半山腰的一个积
水潭去背,来回要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因此,学生们每天
放学回家后,她还来不及休息,就又拖着疲惫的身子背着背
蒌,把第二天用的水背到学校去。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一干就是二十余年。
何老师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自己的亲生子女,甚至更
好。学生病了不能来上课,她就在放学后去学生家中为他们
补课,有时来回要一两个小时,回到家已经很晚了。李子垭
村一社的孤儿王勇,父亲早逝,母亲难耐山里的贫穷与落后,
远嫁他乡。孤苦无助的小王勇与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没有
任何经济来源,家境十分贫寒,学费更不可能交得上,眼看
就要失学。何老师拿出自己的工资悄悄替他交上。当时,她
一个月的工资才几十元,不仅如此,何老师还常常帮他买学
习用品,将自己孩子的衣服送给他穿。1995年,在何老师的
努力下和地方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关怀、帮助下,新学校
建成了,何老师从半山腰的家搬到了学校住,从此,她负担
起王勇每天的午饭。何老师在生活上、学习上无微不至地关
心照顾小王勇,使这个孤儿又重新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天
真灿烂的笑容又浮现在她的脸上。看到这些,她倍感欣慰。
1990年的一天,班上学生向剑波放学回家,不慎摔倒在
乱石堆里,下嘴唇被石头磕穿,血流不止。同行的学生都吓
懵了,不知如何是好。何老师得知消息后,急忙赶到出事地
点,用手帕替他捂住伤口。山上没有医生,她背上向剑波就
往二十里外的镇卫生院跑。不知哪来的力气,身体瘦弱的何
老师,背着体重好几十斤的学生,在崎岖的山路上奔跑了近
两个小时,没歇一口气。由于抢救及时,向剑波同学不久就
伤愈出院,回到了同学们中间。在何老师的教学生涯中,像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
何老师的家,在离学校五公里远的半山腰,丈夫体弱多
病,幼子又需照顾。每天,她沿着崎岖的山路,深一脚、浅
一脚地在家与学校间奔忙。每逢刮风下雨,山路泥泞不堪,
上坡时,只能紧贴着岩壁,摸索着石头奋力向上爬;下坡时,
只能屏住呼吸,紧抓着旁边的茅草往下梭,一不小心就有可
能掉下山谷。为此,何老师常常手上流血,满身污泥。亲朋
好友看她那样辛苦,纷纷劝她放弃那份待遇并不丰厚的工
作,但是,每次她都坚定地摇摇头。
正当何昌淑的工作刚有起色时,厄运突降到她的身上。
1989年3月,何老师的丈夫因病瘫痪,继而医治无效去世,
留下一个刚满两岁的儿子和一个仅四个月大的女儿,而且,
大儿子是个智力低下的哑巴。何老师强忍住内心极大的悲
痛,匆匆办完丈夫丧事,拉着大儿子,背着女儿,匆忙赶回
学校,又开始上课、批发作业、家访……
为给丈夫治病和办丧事,她不仅花光了所有积蓄,还背
上了沉重的债务。失去亲人的痛苦和生活的重担,沉重地压
在她瘦弱的肩上。既要上好课,又要操持家务,照顾两个年
幼的孩子,还得抽时间去种地……
本文发布于:2023-03-04 14:06: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90998212314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道德模范事迹.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道德模范事迹.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