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第一章有理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
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
数;-a不一定是负数,+a也不一定是正数;p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①②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
度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
数还是0;
(2)相反数的和为0?a+b=0?a、b互为相反数.
4.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
数;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绝对值可表示为:或;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
5.有理数比大小:(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2)正数永远比0
大,负数永远比0小;(3)正数大于一切负数;(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
的反而小;(5)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6)大数-小数>0,
小数-大数<0.
6.互为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注意:0没有倒数;若a≠0,
那么的倒数是;若ab=1?a、b互为倒数;若ab=-1?a、b互为负倒数.
7.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
绝对值;
(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8.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1)加法的交换律:a+b=b+a;(2)加法的结合律:(a+b)+c=a+(b+c).
9.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
a-b=a+(-b).
10有理数乘法法则:
(1)两数相乘,同号为正,异号为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
(3)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式为零,积为零;各个因式都不为零,积的符
号由负因式的个数决定.
11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1)乘法的交换律:ab=ba;(2)乘法的结合律:(ab)c=a(bc);
(3)乘法的分配律:a(b+c)=ab+ac.
12.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注意:零不能
做除数,.
13.有理数乘方的法则:
(1)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2)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注意:当n为正奇数时:
(-a)n=-an或(a-b)n=-(b-a)n,当n为正偶数时:(-a)n=an或
(a-b)n=(b-a)n.
14.乘方的定义:
(1)求相同因式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2)乘方中,相同的因式叫做底数,相同因式的个数叫做指数,乘方的结
果叫做幂;
15.科学记数法:把一个大于10的数记成a×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
数位只有一位的数,这种记数法叫科学记数法.
16.近似数的精确位: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那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
的精确到那一位.
17.有效数字:从左边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起,到精确的位数止,所有数
字,都叫这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
18.混合运算法则: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
本章内容要求学生正确认识有理数的概念,在实际生活和学习数轴的基
础上,理解正负数、相反数、绝对值的意义所在。重点利用有理数的运算法
则解决实际问题.
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
兴趣,教师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数感和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讲授本章内容时,应该多创设情境,充分体现
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
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一.知识框架二.知识概念
1.单项式:在代数式中,若只含有乘法(包括乘方)运算。或虽含有除法
运算,但除式中不含字母的一类代数式叫单项式.
2.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单项式中不为零的数字因数,叫单项式的数字
系数,简称单项式的系数;系数不为零时,单项式中所有字母指数的和,叫单
项式的次数.
3.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
4.多项式的项数与次数:多项式中所含单项式的个数就是多项式的项数,
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多项式的次数。
通过本章学习,应使学生达到以下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等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
系。
2.理解同类项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掌握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
规律,能正确地进行同类项的合并和去括号。在准确判断、正确合并同类项
的基础上,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3.理解整式中的字母表示数,整式的加减运算建立在数的运算基础上;
理解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的依据是分配律;理解数的运算律和运算性质在整式
的加减运算中仍然成立。
4.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用还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来。
在本章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经历
概念的形成过程,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应用
意识。
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本章内容是代数学的核心,也是所有代数方程的基础。丰富多彩的问题
情境和解决问题的快乐很容易激起学生对数学的乐趣,所以要注意引导学生
从身边的问题研究起,进行有效的数学活动和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主动学习、
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并且含未
知数项的系数不是零的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ax+b=0(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
≠0).
3.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整理方程„„去分母„„去括
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检验方程的解).
4.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1)读题分析法:„„„„多用于“和,差,倍,分问题”
仔细读题,找出表示相等关系的关键字,例如:“大,小,多,少,是,
共,合,为,完成,增加,减少,配套-----”,利用这些关键字列出文字等
式,并且据题意设出未知数,最后利用题目中的量与量的关系填入代数式,
得到方程.
(2)画图分析法:„„„„多用于“行程问题”
利用图形分析数学问题是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中的体现,仔细读题,依
照题意画出有关图形,使图形各部分具有特定的含义,通过图形找相等关系
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而取得布列方程的依据,最后利用量与量之间的关系
(可把未知数看做已知量),填入有关的代数式是获得方程的基础.
1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常用公式:
(1)行程问题:距离=速度·时间;
(2)工程问题:工作量=工效·工时;
(3)比率问题:部分=全体·比率;
(4)顺逆流问题: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逆流速度=静水速度-
水流速度;
(5)商品价格问题:售价=定价·折·,利润=售价-成本,;
(6)周长、面积、体积问题:C圆=2πR,S圆=πR2,C长方形=2(a+b),S
长方形=ab,C正方形=4a,
S正方形=a2,S环形=π(R2-r2),V长方体=abc,V正方体=a3,V圆柱=
πR2h,V圆锥=πR2h.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邻补角: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
边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2.对顶角: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叫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像这样
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3.垂线: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
的垂线。
4.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5.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同位角:∠1与∠5像这样具有相同位置关系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
内错角:∠2与∠6像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
同旁内角:∠2与∠5像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旁内角。
6.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命题。
7.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图形的这
种移动叫做平移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8.对应点:平移后得到的新图形中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
动后得到的,这样的两个点叫做对应点。
9.定理与性质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10垂线的性质:
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11.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
也互相平行。
12.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3.平行线的判定:
判定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3: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第三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有序数对: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做(a,b)
2.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平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
平面直角坐标系。
3.横轴、纵轴、原点:水平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
或纵轴;两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4.坐标:对于平面内任一点P,过P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分别
在x轴,y轴上,对应的数a,b分别叫点P的横坐标和纵坐标。
5.象限:两条坐标轴把平面分成四个部分,右上部分叫第一象限,按逆
时针方向一次叫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坐标轴上的点不在任何一
个象限内。
平面直角坐标系是数轴由一维到二维的过渡,同时它又是学习函数的基
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另外,平面直角坐标系将平面内的点与数结合起
来,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掌握本节内容对以后学习和生活有着积极的意
义。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第四章三角形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
做三角形。
2.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
边。
3.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
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4.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的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
的中线。
5.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
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6.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
形的稳定性。
6.多边形: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7.多边形的内角: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它的内角。
8.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一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
形的外角。
9.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
的对角线。
10.正多边形:在平面内,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
多边形。
11.平面镶嵌: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平面的一部分完全覆盖,叫
做用多边形覆盖平面。
12.公式与性质
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性质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性质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多边形的外角和:多边形的内角和为360°。
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1)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n-3)条对角
线,把多边形分词(n-2)个三角形。
(2)n边形共有条对角线。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一.知识结构图
二、知识概念
1.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像这样的
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一般形式是ax+by=c(a≠0,b≠0)。
2.二元一次方程组:把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
一次方程组。
3.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一般地,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
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一般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公共解
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5.消元:将未知数的个数由多化少,逐一解决的想法,叫做消元思想。
6.代入消元:将一个未知数用含有另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再代
入另一个方程,实现消元,进而求得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这种方法叫
做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7.加减消元法:当两个方程中同一未知数的系数相反或相等时,将两个
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或相减,就能消去这个未知数,这种方法叫做加减消元
法,简称加减法。
本章通过实例引入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组
的概念,培养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完整性和深刻性,使学生掌握好二元一次方
程组的两种解法.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
问题.难点: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用符号“<”“>”“≤”“≥”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不等式的解: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3.不等式的解集: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
的解集。
4.一元一次不等式:不等式的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只有一个未知数,
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像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5.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般地,关于同一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
合在一起,就组成6.了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7.定理与性质
不等式的性质: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式子),
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
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
的方向改变。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一.知识框架
全面调查
抽样调查
收集数据
描述数据
整理数据
分析数据
得出结论
二.知识概念
1.全面调查: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方式叫做全面调查。
2.抽样调查:调查部分数据,根据部分来估计总体的调查方式称为抽样
调查。
3.总体:要考察的全体对象称为总体。
4.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5.样本:被抽取的所有个体组成一个样本。
6.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称为样本容量。
7.频数:一般地,我们称落在不同小组中的数据个数为该组的频数。
8.频率:频数与数据总数的比为频率。
9.组数和组距:在统计数据时,把数据按照一定的范围分成若干各组,
分成组的个数称为组数,每一组两个端点的差叫做组距。
本文发布于:2023-03-04 13:06: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90639212306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7年级数学.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7年级数学.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