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故都的秋赏析

更新时间:2023-03-04 13:04:05 阅读:3 评论:0

一年级简短小故事-香酥饼干

故都的秋赏析
2023年3月4日发(作者:郑科授)

《故都的秋》赏析

《故都的秋》里的秋天是以“清”“静”“悲凉”为题眼的一篇

文章,文章用北国的秋景的浓色与厚味来和南方秋色的淡色和浅味形

成对比。全文1600多字,运用了40多个秋字来描写秋景非但没使文

章枯燥无味反而使文章更加生动,可见郁达夫的写作手法已经出神入

化了,本文堪称佳作。

一、诵读提示

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

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由于本文的写作离今天

已经久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情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应当

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并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

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怀部分时更要认真感受作

者的心意、情怀。要注意课文的文眼,即“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

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此句提纲挈领,笼罩全文,更要

认真领会,循此线索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二、整体感知

1.本文题旨

“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

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

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

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在把握本文主旨

时,要注意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时代性。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

心里投下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

2.本文结构

文章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对北国之

秋的向往之情。中间主体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描述故都纷繁多彩

的清秋景象:记叙部分采用并列结构,根据“清”“静”“悲凉”的

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的自然风物,共有五种景况,即清晨静观、

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议论部分,从喻理的角

度,进一步赞颂自然之秋,赞颂北国之秋。首尾照应,回环往复;中

部充分展开,酣畅淋漓。

3.情景交融的特点

作者将苦涩的“品味”与生动的景物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

造出一种特殊的神韵。他不写故都皇家宫殿、园林,也不写远近郊区

众多优美的自然风光,那些景致虽然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离

老百姓生活很遥远。他只是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体

验故都之秋,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都笼罩着一层

奇异的主观色彩。例如写“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

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从寻常景象甚至破败景象中看出、体验出美

来。写“北国的槐树”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

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写“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

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

有点儿落寞”,这些细腻而独特的感受、忧郁而优美的情怀,恐怕只

有郁达夫这样一个具有平民倾向又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读书人才能体

验得到,才能表现得细腻而深刻。最能表现情景一体的是

“清”“静”“悲凉”的描述。“清”“静”,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

的描写和总结,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悲凉”,则更多的是作者的

主观感受,与景物既有联系又无必然联系(因为感秋可生悲也可生喜,

悲者未必从秋景得来)。“清”“静”是大多数散文家能感悟得到和写

得出的,未必见得奇妙,而“悲凉”则属于郁达夫一人独有,最见奇

妙。总之,本文情意浓厚,以抒发内心感受为主,写景并不像其他作

家的散文名篇那样占有很多篇幅。在这一点上可与《荷塘月色》对比,

《荷》文写景似用工笔,精描细绘,景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情为景

所藏所掩;本文则略于写景,尽力抒情,文情更给人以亲切感、厚重

感。

三鉴赏要点

1.对比

开篇提到“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结尾提到“南国之秋,当

然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并作了适当的展开,以此与北国之秋作

对比。对比的目的非常明确,即抑彼扬此,北国之秋胜于南国,是作

者的主观感受,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这种感受既来自空间的

对比(南北两地),也来自时间的积累(“已将近十余年了”)。

2.描写

本文直接描写景物的语句不多,但都是极其精彩的,而且饱含作

者的深情。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

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

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

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这里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景物写得非常细致,如“一丝一

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也写了观景、

赏景的心态、动作,如“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总起

来说,表现了作者热爱故都之秋的情怀。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

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这里写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花

地,写触觉感受。写触觉,更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这里寂静无人,

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与交流,便只有与自然相交融。揣摩作者的心境,

大约是欣喜的,又是寂寞的。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

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

这里的写景不拖泥带水,一句一景,写出了北国清秋之雨忽来忽

去的情景。云的景象、雨的阵势,写得活灵活现,说明作者观景非常

细致,也表明作者在谈到寻常百姓生活时心情非常愉快。

3.人物

这里写的不是上流社会人士或文化人士,而是平民,即“著着很

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为什么让他们作为故都人的代表?

想必他们的形象更有地方特点,而且作者觉得与他们更亲近,表现出

作者的平民意识,似乎也能觉察出作者很想像“都市闲人”那样过着

无忧无虑的生活。

4.文化氛围

本是写景文字,为什么插入古今中外写秋诗文的说明?似乎要创造

一种文化氛围,于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气息,与“故都”文题

暗合。从行文章法上看,这里宕开文笔,纵横议论,显出灵气,显出

开阔的思路。

5.排比句

文中有许多排比句,具有语言整饬之美,朗读起来又具有音韵之

美,抒情味很浓厚,表现作者很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

解题指导

一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作者写故都之秋选择的平常景物:秋晨民居小院所见的“很高的

碧绿的天色”,青天下的“驯鸽”,槐树叶底“漏下来的日光”,破

壁腰中的“牵牛花”,“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早晨铺

得满地的槐树“落蕊”,被称作“北国的特产”的衰弱的“秋蝉”,

又奇又有味的“北方的秋雨”以及雨后话秋凉的“都市闲人”,北国

的“枣子树”和其他鲜果,等等。

融入的思想和生活情趣: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就在故都的民宅

内外、胡同两旁、槐树前后,就在天上、枝头、嘴边……从这些存在于

天空地面、千家万户的秋姿秋态秋声秋实秋意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具

有浓厚的北国地方特色的人情风物的热爱赞美,对故都之秋的神往、

眷恋,可以看出作者借此流露的真切深沉的民族感情和追求淡泊、恬

静、悠闲的生活情趣,也可以看出作者流露的深沉的忧思与落寞之情。

体会作者融入的思想和情趣,应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文中表现力极

强的语句,特别是主观感情色彩极浓的语句。

二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写景抒情的妙处。

学生作答只要涉及听觉、视觉和触觉,并抓住一些关键词语就可

以,不必求得一致见解。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三这是一道延伸拓展题,鼓励学生发挥想像、发表创见。学生写

诗歌散文或有关诗文的鉴赏文章,可以自由发挥。

教学建议

本课用两课时教学。

这课的教学是散文鉴赏教学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

起、示范作用。既要教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

本文是比较典型的抒情散文,也便于教师与学生一道,通过解读、品

评,总结出一些鉴赏抒情散文的方法。下面就从几个方面作些提示。

一提倡美读

要带着美好的感情来读,读出课文中的美味。最好是朗读。朗读

要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就像朗读者自己在抒发强烈、深厚的感情一

样。一些优美的句段、精警的句段,最好能熟读成诵。美读是为了尽

量读出作品的“原味”来,尽量与作者的心灵贴近,与作者感情产生

共鸣。“课文鉴赏说明”中的“诵读提示”作了一些介绍,可以参看。

二品赏景物描写

从文章标题就能看出,“故都的秋”是写景抒情散文。如何欣赏

其中的景物描写?可以用理性的、分析的方法概括出“课文鉴赏说明”

提及的五种景况,不过要注意让学生自己概括。也可以从审美的角度

品赏出景物描写的精彩细腻。作者调动了多种感觉来描写景物,给读

者以多方面的美的感受;所写之景,都是故都有代表性的,少而精。

可见写景贵在精选,以一当十。在写法上,都非常具体,形象感很强,

容易唤起读者的想像。可以鼓励用感性的、动情的读法,感悟出景物

描写中渗透的浓浓情意。本文写景不是那种客观冷静式的,而是主观

热情式的,学生应能较为容易地感悟出作者感情,例如“还有秋雨哩,

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是一种

提示,领起下文的来去匆匆的秋雨描写,这些提示话显然带着作者热

情的赞美和浓浓的赏雨趣味。

三揣摩精警语句

从有关资料和文章本身看,本文的写作是一气呵成的。作者没有

特意雕琢字句,但优美的、精彩的语句很多,值得认真品味。例如开

篇说“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除“课文鉴赏说明”中说的作为文眼的意义外,还可以进一步品味其

中的深厚意味,不妨试作简省:“可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

静、悲凉。”稍作改动,意思一点没变,可意味、情味大变,可见作

者用语的精心,在文章起始就定下一个浓重抒情的调子。又如上文提

到的秋雨景象,寥寥数语,信手写来,无意而工。还有许多排比句,

“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譬如廿四桥的明月……”“正像是黄

酒之与白干……”都颇显文采。一些字词也很见功力,如“想饱尝一尝

这‘秋’”“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云渐渐地卷向了

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

四消除时代隔阂

这是一篇情深意浓的抒情散文,按理很容易打动读者心灵,但由

于写作年代久远,作者抒写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感受和理解起来可能有

些困难。困难主要在于一些“负面”情感难以理解。如“可是啊,北

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好理

解,“悲凉”就不好理解。也许在学生看来,“清”“静”是“正面”

的感受,与之相应的该是“优闲”“欣喜”之类“正面”情绪、情感,

所以“悲凉”好像是“清”“静”之后的一大转折。可以提示学生,

在30年代旧中国,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

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

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

生感受。这种感受在郁达夫的其他作品中也时有流露。这种感受在当

时整个散文创作领域也是普遍的。《荷塘月色》不也有哀愁吗?这就需

要教师帮助学生消除时代隔阂。让学生想像着郁达夫久有品赏故都的

秋的心愿,又久经颠沛流离的生活,如今终于回到故都北平的天地里,

自然有多种复杂的感受,包括“负面”的感受。还要指导学生反复读,

带着深情读,渐渐感悟到作者的心态意绪,便是进入了课文的情境。

五感受人文精神

培养人文精神是当代语文教学重要任务。人文精神离我们并不遥

远,它就在课文里,就在师生们的共同品读活动中。这里试着对本文

的人文精神作一些例释。郁达夫从生活中体验到许多悲苦与忧愁,但

是他没有彻底消沉,而是依然怀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灵,以审美的

心态和眼光来观察故都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美好的一

面;郁达夫不写北平的宫殿庙宇、亭台楼阁,而是写老百姓家院和普

通街道上所见之景,写出了北平下层人民和不得意的知识分子的生活

状况的一个侧影,也就是说作者的审美眼光是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在

一起的,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郁达夫是深受中国文化浸润的读书

人,他从赏景中体验和感悟到了文化气息,他以热情洋溢的文字表达

了对古今中外赏秋诗文、赏秋文化的珍爱,课文后半部分有一段集中

蕴蓄着这种文化气息和珍爱情感。一篇写景散文能连通历史人文,亦

即表现出作者的人文关怀,读来自然增添了许多“厚重”感。

三《故都的秋》的画面美和音乐美(黄清华)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

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作者在

对北平秋的“色”“味”“意境”和“姿态”的描绘中,寄寓了眷恋

故都自然风物的情愫和对美的执著追求,流露出一种沉静、寡淡的心

境。语言清新淡远,蕴含着色彩感和韵律美,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独

特个性和美学价值。

由主观感受和客观描绘的统一而形成的和谐的色彩感和画面美,

是《故都的秋》的第一个特色。

色彩,作为美学上的概念,具有两个方面的内容:自然界的万事

万物,无不带有自身的某种色彩,我们不妨称它为客观色彩;客观存

在反映到人的意念上来,它的色彩便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我们称它为

主观色彩。这两种色彩在郁达夫的笔下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

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之上的

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读者也许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就全文看,作者意在颂秋,为什么一开始就在读者感情上涂上一层悲

凉的色彩呢?是不是违反了生活的逻辑?不,这种清、静、悲凉正是故

都秋的特色,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东西,因为这色彩本身就是一种美的

表现。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

之动,心亦摇焉。”是说人的情感随外物变化而变化,春景使人畅怀,

暮秋令人感伤。具有这种感情色彩的语句,《故都的秋》中,还有很

多: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

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

如果说用“细腻”来形容“灰土上留下来的”“扫帚的丝纹”还

勉强有点客观性的话,那“清闲”“落寞”则完全是主观的、意念上

的了。一片飘零的槐叶能打动情意,几声秋虫的哀鸣更足以牵动心魄,

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由于

在客观事物的描绘中融进了作家的情绪,自然要觉得落寞和悲凉,和

故都北平一样,作者的感情上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秋意。

在评论古人悲秋时,文章写道: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

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将上述富有主观色彩的词语汇集起来:清、清闲--恬静安谧,这

是故都秋的“清”;细腻、幽远--幽静深邃,这是秋的“深沉”;落

寞、衰弱、萧条--萧条凄凉,这是秋的“悲凉”。郁达夫用他的情感

绘画出了一幅细腻深沉的主观意境图,它构成了文章的骨架。读者可

在对秋色、秋味,秋的意境和秋的姿态的体味中,感受作品美的力量。

优秀的散文作者,往往注意创造诗一般的意境,但大多在对客观生活

的描绘中完成,郁达夫却注重从主观感受上来展示北平秋的特色,恐

怕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

如果把以上的主观色彩称为“理智的思索”,需要借助读者的文

学素养和一定的鉴赏能力才可完成的话,那么,也可以把《故都的秋》

对客观色彩的描绘称为“自然的再现”,它直接诉诸读者的感官。这

篇散文,对于自然风物,既没有浓妆艳抹的涂饰,也没有对色彩层次

的刻意雕琢,只是在生活的底片上稍事点染,便把自然力赋于北平秋

天的种种神韵和盘托出给了它的读者,既映衬出秋的底色,又和谐着

文间的基调。你看:

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

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说到

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这是一幅巨大的画面,带有立体的美感。碧绿辽阔的天空作了画

的背景;地面上,五颜六色的牵牛花荟萃成流光泛彩的野花圃;天与

地之间,间或出现一两只白色或瓦灰色的驯鸽,点缀在一大片的空白

中间,显得疏密得体,浓淡相宜,可与天工媲美。坐在院子里的人,

手捧茶碗,举头望碧空,俯身撷牵牛,耳边不时传来驯鸽的飞声,画

面有静有动,绘声绘色,秋的美、秋的情趣完全融合在蓝天白花之中。

这种清淡中略带一点“野味”的情调,体现出故都秋的质朴美和原始

美。从表面看,作者只是信笔而至的点缀,其实作者对色彩的选配是

颇具匠心的。这幅画面选用的大多是些“冷色”,如青、蓝、灰、白

等等,以此来显示深沉、淡泊的特征。若改用红、黄、橙等“热色”,

就破坏了主观色彩的协调和统一,冲淡了故都秋特有的风味和精神。

它是作家审美观点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

再看对枣树的描写:

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

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

佳日。

这节是以枣子颜色的变化,来写季节特征的,是从动的角度描绘

色彩的。读者可依靠文中色彩的细微变化展开想像,从而认识事物。

很显然,前面的画面是由空间的若干色点来组成的。枣子由淡绿到微

黄再到红完,无疑是一条线上的色彩,宛如物理学上的光谱图,轻度

的差异都能分辨出来。若不是对事物观察得细致,感触得入微,是难

以如此准确表现出来的。

《故都的秋》像一块晶莹的玻璃,还透射出了一些不曾着色的颜

色,请看: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

草……

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

上面几句,并没有直接表现色彩的词句,但由于作者将一些具有

某种色彩的特征性事物展示给了读者,读者可以根据作品的艺术境界,

加上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体验,给事物“补”上它的色彩(客观或主观的)。

不是吗,透过上面的叙述,人们会在脑海里呈现出金灿灿的阳光和枯

黄的小草的形象;看到沙尘灰土的飞扬,读者也会和作者一样,生出

“朔风动劲草,边马有归心”的冷落荒凉的悲感。文章的内容也在不

断地向内部开拓,逐渐显示出它的深度。再如“廿四桥的明月”“普

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也同样具有这种特征。

韵律感和音乐美,在《故都的秋》中表现得比较强烈。韵律本是

诗歌的专门术语,这里借以揭示这篇散文的诗意美。

关于散文的自然韵律,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里,作过明确的阐述。他说:“在散文里,那种王渔洋所说的神韵,

若不以音律的死律而讲,专指广义的自然韵律……却也可以有;因为四

季的来复,阴阳的配合……无一不合于自然的韵律的。”这就是说,自

然万物的运动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着某种规律和节奏,这便是一

种自然的韵律,作为描绘自然风物的散文,自然是可以具备这一美学

特征的。郁达夫写《故都的秋》时,正是为“良友”图书公司编选散

文二集的前夕,因而这篇作品是较好地体现着这种艺术主张的。

先看作品对秋雨的描写: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

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

再看对槐树的描写: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

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读了这两段,谁不觉得作者在写诗?在娓娓的叙述之中,创造了无

穷的诗意。首先作者选择的事物,具有诗意,其中有动(凉风、落雨、

云逝)有静(灰沉沉的天,无声无息的落蕊),亦情亦景。行文像轻轻飘

浮的白云,又像叮咚作响的山泉,自然的韵律和音乐的节奏融化在平

静细腻的描绘中。王渔洋所说的“神韵”也巧妙地蕴藉在“息列索落”

的秋雨中,蕴藉在“微细柔软”的落蕊里,或有声或无声,或状物或

寄情,字里行间暗暗地渗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调。这是自然界里最

美的一种韵律。

诗歌的声韵和节奏,加强了《故都的秋》的音乐美。“江南,秋

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

上面三句,结构相同,动词后面均辅以结构助词“得”,形式整齐划

一,有一种整体的美感。作谓语的形容词,“慢”“润”“淡”,表

现的都是平淡细腻的意味。它们又都是响亮的音节。

“慢”(màn)“润”(rùn)“淡”(dàn)声调相同,前后两字又叶韵,这

样读起来声韵铿锵,语势贯通,具有很强的音乐感。托尔斯泰曾经说

过:“一个修饰语用得有力,其结果不但被修饰的词,而且连动词甚

至插入语也显得十分强劲有力。”(《论创作》)由于《故都的秋》里很

多词语具有这个特点(如上文的“润”“淡”等),读起来显得很有节奏。

再看下面:“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

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作者把这些

名胜用一个个偏正词组整齐地排列起来,回旋往复,像一串珠玑那样,

有着明丽轻快的韵律和节奏。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篇散文“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

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它既是对北平秋的客观描绘,又是作者

当时心情的折射,在郁达夫大量的写景抒情散文中,是很有特色的一

篇。

(选自周振甫、徐明翚主编《散文写作艺术指要》,东方出版社

1997年版)

四着意绘秋景,闲笔出真情(方世教)

古往今来,对于“秋”,或讴歌,或诅咒;或因它而寓之以意,

或借它而寄之以情。但时有古今,地有南北,意有深浅,情有厚薄,

于是“秋”也就显示不同的姿、色、声、味来。郁达夫写的《故都的

秋》,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表现出了它独特的风姿,独特的彩色,

独特的音响,独特的韵味,独特的意境。

(一)

《故都的秋》中的“秋”是这样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

来得悲凉。”这秋的早晨,是“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

下驯鸽的飞声”,那铺得满地的似花非花的槐树的落蕊,“扫街的在

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这秋的傍晚,

这到处都是树的树底下和到处都是矮屋的墙根底,都能听到“秋蝉的

衰弱的残声”……更显得“奇”“有味”“更像样”的,那是故都的秋

雨:“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

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

了……”“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作者先景后情、景中寓情,

闲闲散散地让读者体味到:的确,故都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

来得悲凉。但故都,也“GoldenDays”(即“金色的秋天”)的佳日,

那“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

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作者如此淋漓尽致地

绘秋景、谱秋声、摄秋实,真实地表达了他对故都的热爱的感情。作

者有意要读者了解,富于个性的故都的秋色秋声,更能体会到一种独

特的秋意,更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秋味,以及由诸多成分糅合而成的

深情。作者的笔调是那样明快、清新,又是那样含蓄、深沉。

《故都的秋》中的这“清”“静”“悲凉”的特点,不像某些咏

秋之作那样铺陈许多古刹胜迹,也没有传统的带有“秋”色标记的陈

词套语,而是通过平凡的词句表达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声与秋味。

在作者的笔下,故都的秋就在故都的每座低矮的家屋内外,就在街道

两旁的槐树前后,以及高高的天空里。作者虽然在回忆中点数了“陶

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

声”等故都胜景,但作者着力描绘的是存在于千家万户之中的秋姿、

秋声、秋意与秋实,这就使文章的主题更富有生活的情趣。

《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性强而议论成分又较多的抒情散文。所

以,文中对于“秋”的形态、神韵的着笔,目的在于表达对故都的眷

恋与哀婉之情。作者热忱地爱故都,爱故都的人民,爱故都的秋天。

所以,作者在最后直抒胸臆:“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

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作者的爱

国、爱民与“落寞”“衰弱”的真实感情,融进了故都的以至北国的

秋中,因而既独特,又平凡。读完全文,我们的确感到:“北国的秋,

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诚然,南国的“秋”,也是

“清”“静”“悲凉”的,只不过欠“特别”罢了,作者本人当时不

正处在这“清”“静”“悲凉”之中吗?

(二)

《故都的秋》的确是“清”“静”“悲凉”的。作者为了通过故

都的平凡的秋姿、秋色、秋声,传递他独特的秋味、秋意、秋情,着

意调动了以下一些表现手法,在运思谋篇、遣词造句、文笔风格以及

记叙、描写、议论与抒情的结合上表现了独特的色彩。

1.烘托、对照手法。作者除了直接叙描故都的“秋”外,着意以

南方的“秋”为写照,烘云托月似的映衬出故都秋的浓度与特色。如

第二、五、六、十三段,都通过关联词如“但”“或”“可是”“并

且”等连词和“也”“更”“都”“总”等副词将南北的秋姿、秋色、

秋味、秋意进行类比,或以正衬反,或以反显正,或肯定中见出否定,

或否定中加强肯定,动用多种句式从侧面显示出了故都秋的“量”与

“质”的特色来。表面上,作者好像闲情信笔;而实际上,作者正是

通过这间接手法将读者引入秋的里层,去体会那故都的秋味,去领会

那故都秋意,去思考那秋的人生。

2.复沓、跌宕手法。读过《故都的秋》,难免有这种感觉:这是

诗式的散文,还是散文式的诗?其实,作者是饱含诗情写散文的。我们

读这篇写景文字,之所以有一种情深意切的快感,这不正是“诗”的

功力吗?作者赋予《故都的秋》以满腔的激情,无论礼赞或哀怜,无论

热烈或悲凉,我们总深感作者的情是真切的。这种表达效果的产生,

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复沓、跌宕手法的运用。这种反复咏叹的手法虽

渊源流长,但用在现代散文中,且用得恰到佳处,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如,对古今文人很少提及的“秋味”这个抽象的“触觉”,作者一共

提到五次,再加上一些富于“秋味”的描写镜头,使本来抽象的东西

也成为可感触的具体物象了。当然,本文最主要的复沓、跌宕还不在

于具体的“物象”上,而在于它的旋律和情味上,通过“旋律”和

“情味”反复拨动读者对于“秋”的宏观与微观的认识与深化的感情。

所以,作者在结构上采取了叙述、描写与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法,

因情生景,借景发情,将“物”“我”“主”“客”完美地统一到

“意境”这个极点上,通过读者的美感经验而完成作者所要传递的思

想。

3.清新典雅、酣畅淋漓的语言风格。能否这样说,《故都的秋》

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作者的闲情漫话。从开篇到结尾,这里没有文字

的雕饰痕迹,但每个词语、句式,却又好像未经“炉火”而已到了

“纯青”的程度。如在选择搭配词语上,作者似乎是很洒脱地从生活

中拣来的,平凡极了;可是它们又是那样精当,搭配在一起就再也无

法拆开了。名词如“芦花”“柳影”“虫唱”“夜月”“钟声”等宏

观的秋色、秋声,以及“飞声”“日光”“蓝朵”等微观的秋色、秋

声,它们配搭得匀称和谐,最能调动读者的情感。这些物象声色,本

是现实中无处不有的,但被作者随意拣来配在一起,就产生了特别的

美感效果。再如动词与形容词,作者是很注意它们的表现力的,尽管

作者是精心选择与搭配的,但读者却感到一种纯朴自然的美。看那北

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而我们南国的“秋”

正是“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这里的动词、

形容词所代表的动态、特征就在读者的周围,所以感到平易亲切、酣

畅明快。在句式的选择上,作者多用短句,但长短相间;多用整句(尤

其多用排比),但整散结合:形成了一种既典雅、又洒脱的风格。如文

章的后半部分从中外文人学士对“秋”的那种“深沉”“幽远”“严

厉”“萧索”的感触,引导读者领略“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

才感受得到底”。接着笔锋一转,来了一大段对“南国之秋”的速写,

以映衬“北国之秋”的特色。这段“速写”中运用了多种句式,但仍

以短句、整句为主,雅俗熔于一炉,特别能代表作者的语言风格。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清水出芙蓉,闲笔出真

情。这些话概括《故都的秋》的语言特色,是当之无愧的。

[《故都的秋》赏析]

本文发布于:2023-03-04 13:04: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90624512306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故都的秋赏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故都的秋赏析.pdf

上一篇:国旗下演讲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 关于酒的诗句
    促销方法-音响有滋滋声怎么解决2023年2月27日发(作者:羽绒被怎么洗)描写酒的诗句好酒不怕巷子深,带酒的诗句数不胜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关于描写酒的诗句,欢迎大家阅读!1.酒是古明镜,辗开小人心。——孟郊《酒德》2.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王维《酌酒与裴迪》3.酒如春好,春色年年如旧。青春元不老,君知否。——辛弃疾《感皇恩滁州为范倅寿》4.为唤山童多索酒,金钟细酌流霞。——赵长卿
  • 2℃工程合同
  • 2℃宝宝生日
  • 2℃论情
  • 1℃规范化建设
  • 1℃酒的诗句
  • 1℃命题作文
  • 1℃整改落实
  • 1℃我要安全
  • 1℃幼儿园大班班务计划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