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赞军魂,画作赞军⼈
⼋⼀建军节是中国⼈民解放军建军纪念⽇,定为每年的⼋⽉⼀⽇,由中国⼈民⾰命军事委员会设⽴,为纪念中国⼯农红
军成⽴的节⽇。
⼋⼀军旗,是⽆数先烈的鲜⾎铸就;
军徽、军装、军歌嘹亮。
⼋⼀军旗,是⽆数英雄的理想编织;
军仪、军礼、军威依旧。
⼋⼀军旗,是⽆数战⼠的豪情挺⽴;
军⼈、军魂、军旅⽣涯。
⼋⼀建军节来临之际,
秋⽔⼩编整理了赞美军旅、军魂、军⼈的画作,
让我们⼀起欣赏吧!
《南昌起义》黎冰鸿1959年国家博物馆藏
1927年8⽉1⽇凌晨,⼀声枪响划破了南昌城寂静的夜空。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及贺龙、叶挺、朱德、刘
伯承等,率领党掌握或影响下的北伐军两万多⼈在南昌举⾏起义。经过数⼩时激战,全歼守敌,占领了南昌城。
《红旗之⼀》陈逸飞
《地道战》罗⼯柳1951年
这幅作品不仅是罗⼯柳的代表作,⽽且也是50年代军事题材的优秀之作,作者以写实的⼿法,记实性地描绘了抗⽇战争
年代的真实情景,在⽇寇包围村庄和“驻剿”时团结⼀致打击⽇寇,画⾯中⼤⾯积的⿊暗突出了⼈物表情和动态,有⼀
种“⼀触即发、箭在弦上”的感觉,战⽃的⽓氛让作者描绘得⼗分紧张。
《飞夺泸定桥》李宗津
《飞夺泸定桥》是油画家李宗津先⽣的重要代表作,曾⼀度作为课本中《飞夺泸定桥》⼀⽂的配图⽽为国⼈所熟知,但
在这幅作品背后却隐藏着⼀段虚构的历史,正如李宗津学⽣著名艺术家徐冰所说:“其实《飞夺泸定桥》这幅作品是从想
象中来的……尽管⼤渡河上有座名叫‘泸定桥’的铁索桥,但桥上⾯却没有经历过有如画⾯中的宏伟事迹。这是我后来在
⼀本纪实书中得知的。”
《红军过雪⼭》艾中信
长征途中,⼴⼤红军指战员怀着必胜的坚定信念,发扬不怕苦不怕死的⾰命精神,以坚忍不拔的顽强毅⼒,克服饥饿、
长征途中,⼴⼤红军指战员怀着必胜的坚定信念,发扬不怕苦不怕死的⾰命精神,以坚忍不拔的顽强毅⼒,克服饥饿、
疲劳和寒冷等极端困难,先后翻越了⼆⼗余座海拔三、四千⽶以上,空⽓稀薄、终年积雪、⾼寒缺氧的⼤雪⼭,创造了
⼈类征服⾃然的伟⼤奇迹。油画《红军过雪⼭》,反映的是中央红军翻越第⼀座⼤雪⼭、海拔4000多⽶的夹⾦⼭时的情
景。蜿蜒曲折的红军队伍,艰难地跋涉在皑皑⽩雪覆盖着的夹⾦⼭上,像⼀座座耸⽴的丰碑。
《狼⽛⼭五壮⼠》詹建俊1959年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油画《狼⽛⼭五壮⼠》,⾼186厘⽶,长203厘⽶,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詹建俊的代表作。此
作创作于1959年。作者采⽤的是象征⼿法,画⾯为五壮⼠跳崖的瞬间。⼈物的组织并⾮⾃然的真实,⽽是象征地把⼈物
和太⾏⼭连为⼀体,具有纪念碑式的效果。在构图上,把五壮⼠在画⾯中构成“⼭”字形,使画⾯充满⼒量感和稳定感。
再现了五位英雄⼤义凛然、宁死不屈的⽓概,形成鲜明的英雄主义基调。
《占领总统府》陈逸飞、魏景⼭
《占领总统府》表现的是中国⼈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升上红旗的场⾯,标志着蒋家王朝的灭亡,新中国的开始。
作品场⾯壮观,⽓势恢弘。画家⽤现实主义的创作⽅法使这⼀历史题材的创作具有纪念碑的意义,当著名画家王琦谈到
这幅作品时说:“当时,深为其坚实的素描基本功、鲜明强烈的⾊彩感、严谨的造型能⼒、把握宏⼤场⾯的群体构图,以
及表达不同⼈物的⽣动形态与神态的艺术技巧所吸引”。
《黄河颂》陈逸飞1972年
作于1972年的《黄河颂》是陈逸飞早年成名油画,它以宽银幕式绘画,描述⼀位红军战⼠站在黄河之巅,眺望天际,霞
光初照,⼤雁从战⼠脚下飞过,浪漫主义豪情扑⾯⽽来。
《送别》靳尚谊1959年
《送别》描绘的是长征的起点--瑞⾦武阳镇⽼百姓在村头桥边依依不舍送别红军队伍的画⾯。为了与瑞⾦的环境相统
⼀,将背景设定为⾬后的黎明,远处灰绿的植被与褐⾊的泥⼟,⼆者与暗灰的天空统⼀,奠定了画⾯低沉复杂的情感基
调。
《娄⼭关》全⼭⽯1978年
《娄⼭关》反映的是1935年2⽉红军为⼆渡⾚⽔,胜利攻占娄⼭关的历史场景。在创作实践中,作者多次到江西、湖南
⼀带⽼⾰命根据地深⼊⽣活,调查研究,历经两年完成了作品的创作。
《飞夺泸定桥》刘国枢1959年
《飞夺泸定桥》采⽤仰视的视⾓,描绘了红军抢占泸定桥的战⽃场⾯,将红军勇⼠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畏⾰命精
神永远定格在了奔腾咆哮的⼤渡河之上,镶嵌于中国⾰命的史册。
《草地夜宿》孙滋溪1979年
《草地夜宿》通过⼀个红军⼩⿁靠在⽼战⼠背上酣睡的情景,以⼈性化的细节打动⼈⼼,表现出浓厚的抒情⾊彩。
《三⼤主⼒会师》蔡亮、张⾃嶷1977年
《三⼤主⼒会师》⽤壮阔的画⾯表现了三⼤主⼒历经⽣死考验,以不可阻挡之势汇聚在⼀起时激动⼈⼼的历史场⾯。
《红军不怕远征难》董希⽂1957年
此画是董希⽂⽣前最满意的⼀幅作品。为了创作这件作品,董希⽂于1955年亲⾃沿着长征的路线体验当年红军艰险⽆畏
的⾰命精神。董希⽂说:“我们在草地上露营,虽有很好的帐篷,夜来的露⽔和潮⽓仍然浸透了⾐被,甚⾄常常为寒⽓所
冻醒,不耐烦时就起来烤⽕等待天明。草地上早晚不同的⽓温、篝⽕,草地的颜⾊变化,在烤⽕时,护送我们的战⼠常
开玩笑,吹⼝琴,烤⾐服等精神动态,都是没有军事⽣活经验的⼈凭空难以想象得出来的。”
通过沿途访问⽼红军战⼠、居民,董希⽂还搜集到许多对创作这幅画很有⽤的具体细节。在具体的地点,还曾反复观
察,设⾝处地推想当年红军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活动。最终创作出来的画⾯中,战⼠们清瘦坚毅的脸庞在篝⽕映照下,
依然乐观、充满信⼼,也寓意着⾰命如星星之⽕可以燎原。
《春风吹⼜⽣》关琦明1982年
这幅画反映了抗联的艰苦⽣活。环境虽然艰苦,但⽃志是⾼昂的,画家坦⾔强调春风吹⼜⽣的“⽣”字,象征了⽩⼭⿊⽔
间的抗联战⼠永不妥协的坚强意志,体现了抗战必胜的信念。
《我们⼀定会回来》孙⽴新2007年
作品主要突出了红军与群众难舍难分的场⾯,描绘了⽼区群众对红军的深情厚意,盼望和期待⾰命成功,将送红军与盼
红军的复杂情感交织在⼀起。
《⽼兵》⽥友庄
《草原的早晨》
本文发布于:2023-03-04 12:26: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90401212300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古诗绘画作品.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古诗绘画作品.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