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干

更新时间:2023-03-04 12:12:49 阅读: 评论:0

女朋友怎么哄-茶叶蛋做法

无干
2023年3月4日发(作者:益智区材料)

古诗词中屋漏与沧海一粟的词语考辨

古诗词中屋漏与沧海一粟的词语考辨

(一)“屋漏”不是屋子漏雨

杜甫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

断绝。”其中“屋漏”二字历来被解释为屋子漏雨。如四川人民出版

社出版的《杜甫草堂诗注》就说:“床头的屋顶漏雨,使整个卧室没

有一点干的地方”。1988年版高中语文第六册《教学参考书》也说:

“大雨屋漏床湿,夜不成眠……”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选注》也说

“床头屋漏,雨水沾湿被褥”。

这样解释,在字面上似乎没有问题,但从情理上分析,却问题不

少。既然是大风卷走了“屋上三重茅”,那大雨之时怎么会只是床头

漏雨而别处不漏呢?如果只是床头漏雨,那“无干处”应该只是说的

床头,不能说是“使整个卧室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如果“无干处”

真的只指“床头”,那“无干处”又成了废话,因为漏雨自然就会湿,

只床头一个地方湿,不应该说是“无干处”。再说,只床头漏雨,还

可以把床移动一下,躲开漏雨的地方,用容器接住漏雨,也不至于

“床湿,夜不成眠”。又,从写作上说,如果“屋漏”是屋子漏雨,

那下句的“雨脚如麻”开头又说雨,在意义上也是不无重复之嫌的。

诗贵精炼,诗圣的名作出现这种欠精炼的地方,不得不令人深思。

“屋漏”二字,现在似乎很浅显,连小学生也知道是屋子漏雨。

但是,根据一些工具书的释义,“屋漏”首先是一个名词,它是屋内

西北角的特定名称。如《尔雅释宫》:“西南隅谓之粤,西北隅谓之

屋漏,东北隅谓之宦,东南隅谓之@①。”《辞源》修订本“屋漏”

条的第一个义项是:“房子的西北角。古人设床在屋的北窗旁,因西

北角上开有天窗,日光由此照射入室,故称屋漏。《诗大雅抑》:

‘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疏:‘屋漏者,室内处所之名,可施

小帐而漏隐之处,正谓西北隅也。’后称不欺屋漏,即不欺暗室的意

思。《礼中庸》‘尚不愧于屋漏’,唐孔颖达疏:‘言无人之处,尚

不愧之,况有人之处,不愧之可知也。言君子无问有人无人,恒能畏

惧也。’”

本诗中的“屋漏”也当是室内处所之名,指屋子的西北角。这句

诗以借代的修辞方式,举出室内的两个具体地方,“床头”和“屋

漏”,代指整个屋子,是列举部分以代整体。两句诗是说:整个屋子

都没有干地方了,但还是雨脚如麻下个不停。不直言漏湿而说“无干

处”,下句的“雨脚如麻”才无语义重复之嫌。从写作艺术上分析,

这样理解也比较好。

也许有人会说,“床头”一作“床床”,那“屋漏”就只能解作

屋子漏雨了。我们说,那是当然的。但是,近年来出版的选本,包括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诗选注》,均不取床”而取“床

头”,这自有其优劣之分。试想,一个小茅屋能摆得开多少张床?贫

寒之家,大都缺铺少盖的,有可能几人分床而睡吗?从“布衾多年冷

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分析,很可能只有一床被子。有的版本

作“床床”,或许是因为有人不明“屋漏”是指室内处所,觉得床头

屋子漏雨不合情理,自作聪明将“床头”改为“床床”也未可知。

(二)“惶恐”并非惊慌害怕

文天祥诗《过零丁洋》:“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古诗注本对“说惶恐”中的“惶恐”都解释为“惊慌害怕”义。如中

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宋诗一百首》注:“惶恐——惊慌害怕。公元

1277年,作者在江西被元军打败,曾经从惶恐滩一带撤退到福建去。”

在一般工具书如《辞源》、《辞海》等,“惶恐”也只有“惊慌害怕”

一个义项,所以人们对这样的解释也信而不疑。

可是,认真思考起来,便会觉得这样解释似有于理未安之处。文

天祥是名垂千古的民族英雄,他在被俘之后还作了宁死不屈的《正气

歌》,说“鼎@②甘如饴,求之不可得”(即使把我放在@②里去烹

煮,我会觉得像喝糖浆一样甜)。他在被元蒙统治者囚禁的3年中,

受尽了各种折磨,经历了种种恶毒的威胁利诱,但他始终铁骨铮铮,

坚定地选择了杀身报国的道路。正是由于他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才

写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这样一位顶

天立地的英雄,怎么会因失败撤退就“惊慌害怕”呢?

“惶恐”在宋元时期的作品中有作“惭愧”解的。如:(1)

“白拿这利物,惶恐!”(《清平山堂话本杨温拦路虎传》)(2)

“自谓功名垂手可得,岂知累科下第,惶恐难归!”(《竹叶舟》剧

楔子)这两例中的“惶恐”都不能解作“惊慌害怕”,很明显有“惭

愧”之义。陆游的《老学庵笔记》卷六介绍,有一个教官根据一本有

文字错误的《易经》出题说:《乾为金,坤亦为金,何也?”有一名

考生觉得可疑,拿出善本《易经》查对,原来是“坤为釜”。教官因

此“惶恐”,“乃谢曰:‘某当罚!’”教官在考生面前不至于“惊

慌害怕”,“惶恐”只能解作“惭愧”。

文天祥诗中的“说惶恐”,应是“说惭愧”的意思。本来忠心报

效国家,但却遭到失败,回忆起来总觉得惭愧。这正是英雄本质的一

个方面。如果理解为“惊慌害怕”,那就与诗意大相径庭了。

(三)“沧海一粟”的“粟”并不是小米

苏轼《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周大璞等

《古文观止注译》译为:“寄托蜉蝣一般的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

小得像大海里的一粒小米。”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注释说:“这

是说人在宇宙中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小米粒”。阴法鲁主编的《古文

观止译注》将“粟”译为“谷粒”。

苏轼的话后来演变出成语“沧海一粟”。一些成语词典,如商务

印书馆出版的《汉语成语小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汉语成

语词典》、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汉语成语大辞典》等,也都将

“粟”解为米粒、谷粒。

只要认真想一想,我们就会发现这样解释不妥当。大海并不是农

田,海里不生长谷子,哪里来的谷粒、米粒?成语有“九牛一毛”、

“大海中的一滴水”,因为牛身上有毛,大海中有水,所以人们觉得

合情理。大海与米粒根本没有内在联系,将二者扯在一起,是不合情

理的。苏轼是名垂千古的大文学家,怎么会写出这样违背情理的话呢?

即使写了,这样违背情理的话又怎能被概括为成语而流传呢?

实际上,“粟”由谷粒之类的意义可引申为指颗粒如粟之物。沙

粒如粟,故粟可以指沙。《山海经南山经》:“英水出焉,西南流注

于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郭璞注云:“细丹沙如粟也。”中

华书局出版的《实用大字典》“粟”的第四义项是“沙也”,即以此

为例。《康熙字典》“粟”字条也有“沙谓之粟”的解释。

据此,“沧海一粟”当是说大海中的一粒沙。海中是多沙的,一

般海滩都是沙滩,这是人所共知的。

《辞海》、《辞源》的修订本大概也意识到将“粟”解为米粒之

类不妥,在“粟”字的“颗粒如粟之物”义顶中举上述苏轼的句子为

例,遗憾的是没有说明就是沙,真可以说是失之交臂。

本文发布于:2023-03-04 12:12: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90316912299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无干.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无干.pdf

上一篇:桂花的诗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无干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