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豫剧的基本概况与发展论文
浅谈豫剧的基本概况与发展论文
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幅员广阔、历史悠久,劳动人民创造了灿
烂的文化、艺术。河南豫剧就是其中之一。豫剧,前身河南梆子,
是河南省地方戏最大的剧种,也是全国四大剧种之一,因河南简称
“豫”。故把河南的代表戏曲成为豫剧。
豫剧的形成大概有三百年历史了,与我国的昆曲相比闻世较晚些,
据老一代艺人的传说和某些记载,受昆曲梆子戏(陕西、山西)的
影响,加之地方口音的民间小调逐步发展形成的,大约在明朝末年,
清朝初年开始流传于民间。形成河南之腔(梆子腔)。新中国成立
后,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经过几代老一辈艺术家的不断改革和创
新,正式更名为豫剧,这标志着豫剧艺术产生了飞跃性的发展和变
化,也标志着一门戏曲艺术新的开始全面繁荣。
豫剧音乐朴素大方、高亢奔放、乡土气息浓厚,有着鲜明的地方
特色,群众喜闻乐见。
豫剧的唱腔音乐结构属板式变化体,基本声腔板式有:慢板、二
八板、流水板、非板这四大正板,但在这四大正板的基础上伴随着
历史的发展,经过本剧种的前辈艺人无数次的发展和变化,形成了
四大正板的各自的变化板。
一、慢板:
慢板是豫剧中常用的板眼之一,它的节拍是一板三眼,即4/4拍
子。因为它的速度较为缓慢,所以就叫它“慢板”。
慢板的结构是由上韵和下韵所构成的一个基本乐段,乐段和乐段
相连就构成了大板唱腔,慢板的开始是有过门的,或是六梆过门
(即大过门)或是四梆过门,再者是迎风板。慢板的乐句一般都是
从眼起(即第三拍起)在板上落(即在第一拍上落)。慢板可以单
独使用,也可以接续别的板类,比如“滚白”等。
慢板的旋律优美动听,变化多种多样,唱腔非常丰富,最适合表
现各种抒情场面,加上速度和强弱的变化,慢板所能表现的情感面
就更宽了。
慢板中间的交织板(上下韵的唱法)就有三句腔:低音过板,下
行腔过板,上行腔过板,双过板,单过板,简过板,高音过板,花
腔过板等,变化板有:迎风、金钩挂、反金钩挂、连环扣、五音、
七折、哭剑、拐头钉、导板等。慢板的速度伸缩性较大,可以随其
内容情绪的变化用快、中、慢的速度来运用。
二、二八板:
除了慢板和流水,二八板也是豫剧中常用的一种板眼,它的节拍
是“一板一眼”,只是变化形式有用“有板有眼”或“无板无眼”
的节拍,二八板的上韵下韵各有八板(八个小节),所以叫它“二
八”。由于唱腔的不断发展和革新,现在二八板不再严格是两个八
板了。
二八板的结构是由上下韵所构成的基本段落,段与段相连构成大
的唱腔,二八的开始有大过门,唱腔中有很多小过门,上下韵之间
没有较大的过门,二八过门中常结合打击乐的特别多,这是二八与
慢板、流水不相同的地方。所以,二八是一个旋律变化丰富多彩、
具有较强表现力的板眼。
二八板的.变化板有:二八连板、快二八、踢脚靠、二八垛子、
紧二八、五音连环、呱哒咀、狗撕咬、道三梆等,因过去是由两个
八板(八小节)组成的一个乐段,循环反复使用而得名,伴随着表
现内容的不断丰富,这种固定呆板程式已被突破,如今二八板结合
了豫东调、豫西调两大流派的唱法而构成,也可构成上百句的大唱
段,主要用于叙事,又可根据剧情和人物情感变化的需要有不同变
化,即能表现明快、爽朗、喜悦,也能表现急切、紧张和激愤悲痛
的情景。
三、流水板:
流水也是豫剧中最常用的板眼之一,2/4拍子,传统称之为一板
一眼,有慢速、中速、快速之分,总的来说流水板唱起来上下韵均
是一气呵成,犹如流水一般的轻松自如,故称为“流水板”。流水
板的结构由上韵和下韵构成基本乐段,段与段相连构成大段唱腔,
流水开始有大过门,上韵和下韵之后各有过门,结束时有落腔过门。
流水板的乐句一般都是起眼落板,即从弱拍起在强拍结束。流水也
分豫东调和豫西调两种,流水的终止式和慢板相同,上韵落在主音
以外音,下韵落在主音或属音。它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从慢板或
其他板类转,无论是单独使用或者从另外的板类转过来,一般都需
要有个催板,就是流水起腔乐句。这个起腔从结构上、过门上来看
和一般的上韵都不同。
流水的节奏比较轻快、行腔不长、过门简短,它的唱腔变化很多,
适用于一般的对话和叙事,如:一般流水、慢流水、快流水、流水
连板等等,所以它能表现各种各样的感情。
四、什么是非板:
“非板”的意思是“无”就是没有的意思,老一辈艺人称非板的
含义是无板无眼,不用梆子的一种唱法,节奏比较自由,唱腔中带
有许多朗诵成分的板类,曲调亦比较婉转,即可表现悲痛,伤感等
情绪。又可表现愤怒激昂等感情。前辈艺人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在
非板的基础上也发展演变了不少其他唱法如滚白、载板、大起板等。
滚白:和非板性质相同的板类,又叫“哭滚”,它无板无眼,节奏
自由,常用于极度悲伤的场面。滚白的大过门较长和非板不同。但
它的唱腔中用的过门则很短,常常跟着唱腔的话音奏一个音或者奏
两锣。
以上四大板类的唱词一般都用“三、三、四”格律的十字句,或
“二、二、三”格律的七字句,有时也用一些字数不等的长短句。
板或拍节大体可分一板三眼即4/4节拍,如慢板,一板一眼即2/4
节拍,如二八、流水,有板无眼即1/4节拍,如垛子板等,无板无
眼,自有节奏,如非板、滚白等。
豫剧弦乐文场,最早传说月琴为主弦伴奏(也有说用大弦伴奏)
后来用三弦(小三弦)为主弦伴奏,后期用板胡。在同一时期也有
的用三弦,关于三件:一种说是大弦、二弦、三弦。一种说是月琴、
二弦、三弦。五十年代以后,随着戏曲剧情的进一的发展和需要特
别是样板戏的出现,文场增加了琵琶、竹笛、笙、闷子、大提琴、
中提琴、小提琴及西洋铜管,木管乐器的组成,中西合成乐队。
豫剧乐队武场的打击乐器有边鼓、板、堂鼓、南堂鼓、大锣、手
钗、小锣、小铙、1片镲、大铙、吊钗、碰钟、小云锣、梆子等。
豫剧锣鼓的用途大致分为三种,第一是配合身段动作的(包括人
物的上、下场,起霸,趟马、走边亮相、开大等等)即为身段锣鼓。
第二是加重语气,在念白的开头语结尾,或句与句之间,用以烘托
于其上的昂扬顿挫;即标点符号作用,第三是作为开唱的入头和收
尾,或唱与唱的衔接和出现的即唱腔锣鼓。
由于河南是个大省,语言比较复杂,就以郑州开封为中心,东西
南北地区的语句唱腔各有不同,加之艺人本身条件的差异,无形中
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如豫剧大师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阎立品、
马金凤以及赵义庭、李斯忠、唐喜成、刘忠河等著名表演艺术家,
以精湛的艺术独特风格特色,形成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也形成了
各自的豫剧流派,后总结为豫剧四大流派,即豫东调、豫西调、祥
符调、沙河调四种。已开封为中心的唱法称为“祥符调”,以商丘
为中心的唱法称为“豫东调”又称“东路调”,以洛阳为中心的唱
法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靠山簧,以许昌以南以南鄢陵,
扶沟一带沙河流域唱法称为“沙河调”。
后期艺人打破了流派之间的隔阂,互相吸收自己可去的东西,又
创出不同流派结合的唱法,大大丰富了豫剧的育乐语江,增强了表
现力,在豫剧历史上也是一个飞跃,建国以后,大量的新文艺音乐
工作者,如王基笑老师设计的豫剧现代戏《朝阳沟》;王豫生老师
的《泪洒相思地》;朱超伦老师的《掘公公与犟媳妇》等等。从事
豫剧的音乐工作者,在豫剧传统的基础上大胆革新,发展创造除了
不少塑造现代戏音乐形象的唱腔,在语句的发展史上又增添了光辉
的一页。
本文发布于:2023-03-04 10:43: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89778812285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豫剧流派.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豫剧流派.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