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古诗词中“风”的意象
作者:何琳
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06期
摘要:诗人写诗,常常是“言不尽意,立象尽之”,这所立之“象”就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
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通常取自大自然,“风”就是诗人钟情的物象。古诗词常常借“风”抒情,
托“风”言志,以“风”寄兴,构建意境,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古诗词风意象
诗人写诗,常常是“言不尽意,立象尽之”,这所立之“象”就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
的客观物象,通常取自大自然,“风”就是诗人钟情的物象。许多古诗名句如“野火烧不尽,春
风吹又生”、“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
风无力百花残”、“西风一夜催人老,凋尽朱颜白尽头”、“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都离不开“风”,作者将自己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之情全部寄托在“风”中。“不管是东南风,
还是西北风”,进入诗歌就不再是由空气流动引起的一种纯客观的自然现象,而是情思的一个
载体,是浸染诗人感情的意象。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其作用在于借“风”抒情,托“风”言
志,以“风”寄兴,构建意境,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现以中学课本中的古诗词为
例,对“风”的意象作分类解读。
一、借“风”抒情
风景风景,风即是景,诗人常常以风写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风”情万种,涵盖了思
乡怀人、爱恨情愁等情感。
首先是思乡之情。“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渔家傲·秋思》)。常言道: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离人心上秋,秋是思归的季节,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大雁南归,
毫无留恋的情意。写景是为了抒情,塞外风光反衬出边地的荒凉,渲染了战时的肃杀气象,真
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而更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枯藤老树昏鸦,小桥
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天净沙·秋思》)。西风与枯藤、老树、昏鸦等多种景物并置,
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
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的凄苦愁楚之情。“况属高风晚,山山
黄叶飞”(《山中》)。秋风劲吹,黄叶飘零。通过秋天万物衰落、凄凉萧索的秋景描写,表
现诗人因为长期漂泊在外的思乡愁绪。“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次北固山下》)。“风
正”:风顺,风平浪静,风势正顺。江上顺风行船,风帆垂直悬挂,此情此景甚是温馨,抒发
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龙源期刊网
其次是怀人之情。“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遥望蜀州,风
烟迷茫,难以一眼望尽,虽然风尘烟霭苍茫无际,但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
恒的、无所不在的,表现了友人间真挚深厚的友情。“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无题》)。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
百花残谢,更使人伤感。东风即春风,历来是美好、希望的象征,如今已经“无力”,说明春光
即将逝去,希望日渐渺茫,既是写自然环境,又是反映诗人心境,物我交融,写出浓郁的离别
之恨和缠绵的相思之苦。“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昨天夜
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不仅是登楼所见之景,而且包含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
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
主人公的强烈感受。萧索之景,尽含望尽天涯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和伤离愁苦之情。
再次是其他爱恨情愁。“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
寄》)。诗人把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到夜郎以西,给予抽象的“愁
心”以物的属性,将自己的感情寄予自然之风,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表达
了作者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诗人欲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受不住那儿的
寒冷。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
的思想感情,表现出了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落笔潇洒,充满浪漫色彩,给人
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乡村的夏夜,清风徐徐吹来,不但送来了阵阵蝉鸣和蛙叫
声,更送来了稻花的香气和农民的谈笑声。乡村夏夜风景优美如画,恬静自然,表达了诗人对
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
歌》)。通过对草原风光的描绘,透露出北国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依恋之情。“夜来南风起,
小麦覆陇黄”(《观刈麦》)。夜里吹来暖暖南风,地里小麦盖垄熟黄,与“稻花香”同样是一
派丰收景象,应该是让人喜悦的,可是“相随饷田去”,赋税过于繁重,谁又能想到在丰收景象
下农民的悲哀呢?诗人直抒其事,希望“天子”有所感悟,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怜悯和同
情。
二、托“风”言志
“诗以言志”是诗的本质特征。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愿望、抱负与志向融于诗歌意象中,而丝
毫不露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身居高枝之上,不用依赖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咏物的目的是咏人,诗人以秋蝉高洁的品格自况,表达了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暗示着耐人寻
味一个真理: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扬。“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卜算子·咏梅》)。状物写景,而神致自在言外。暮色黄昏,风雨交加,极力
渲染环境凄凉恶劣,是为了咏梅的傲然不屈,暗喻了自己的坚贞不屈、不畏强权的精神,表达
龙源期刊网
了自己孤高雅洁的志趣和坚守节操的决心。“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宣州谢朓
楼饯别校书叔云》)。面对万里长风吹送南归鸿雁的壮美景色,诗人不由得激起酣饮高的豪情
逸兴,感怀万端。万里长风,寥廓明净,展示出诗人阔大乐观的胸襟,让读者分明感觉到诗人
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诗人坚信
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挂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
求、乐观的精神和施展抱负的豪迈气概,给遇到挫折、遭遇困难、受到打击而感到前路茫然的
人们一种信心、一种勇气、一股力量。现在常用“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观沧海》)。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
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疾风知劲草,方显其英雄本色;洪波汹涌,愈见其生命不息。作者
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面对萧瑟秋风,抒写大海的辽阔壮
美:抒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和宏大抱负。毛泽东诗词是中国革命的史诗,《沁
园春·雪》则是最典型的代表作,柳亚子盛赞其为千古绝唱。全词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
里雪飘”开篇,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收结,气势恢宏,不同
凡响,充分展示了今朝的“风流人物”,面对妖娆的祖国“风光”,不负历史的使命,必将创造空
前伟大业绩的坚定自信和伟大抱负。
三、以“风”寄兴
诗人以“风”之微妙,寄托遥远,表现自己的心曲,达到“表里相宜,斐然成章”的艺术境
界,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
以“风”寄兴往往和其他修辞手法结合在一起。“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过
零丁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敌人的侵略下支离破碎,就像狂风
吹卷着柳絮零落飘散;自己的身世遭遇也动荡不安,就像暴雨打击下的浮萍颠簸浮沉,形象地
展现了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
的悲剧已不可避免。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作者国破家亡的剧痛与自责、自叹相交织的苍
凉心绪。“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风吹雨”不但表
现了自然界风雨交加,和题目中“风雨大作”相呼应,而且是时局的写照,当时岌岌可危的南宋
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诗人运用联想手法,由自然界的风雨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
风雨飘摇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深沉地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赤胆忠心。“羌笛
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作者运用借喻手法,写玉门关外没有春风,
是借自然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紧扣主线“风”字而“歌”。开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用拟人化手法写秋风咆哮破屋,篇中“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浓墨渲染暗淡愁惨
的氛围,但诗人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自己的痛苦,而是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
多难,通过描写本身的痛苦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篇末水到
渠成地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淋漓尽致地表
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龙源期刊网
参考文献:
[1]唐圭璋,周汝昌等,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4.
[2]李建中,主编.中国古代文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刘凯,艾之愈,著.古代诗歌鉴赏技巧[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8.
本文发布于:2023-03-04 05:43: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87979233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古诗风的意思.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古诗风的意思.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