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
摘要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众多土地有限是我国基本国情,吃饭问题在现阶段虽不是是
么大问题,但由于经济发展需要建设公路、桥梁、民房等造成土地面积的不断减少,还有人
口的不断增多势必成为粮食安全问题的一个隐患。依靠科学技术成为现阶段增加粮食产的一
个重要方法。但对中国的国情来讲,人口急剧的膨胀对粮食的需求也会不断增长。另外,粮
食作为一种必需品,战略不可缺少的。这就要求粮食不仅能满足但前国民需要,更要有足够
的储备,以应付各种意外变故。因此,中国粮食还存在很多潜在的安全因素,正确处理粮食
生产及市场粮食物价具有重要意义。政府也有必要加大力度对土地等的调控。确保中国粮食
在一个稳定的安全环境中。
关键词
粮食安全;认识误区;标本兼治
一、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现实性及重要性
据1996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粮食白皮书预计,中国2000年的粮食需求量为5亿吨,
然后总需求量每年平均增加500万吨,到2010年中国粮食总需求预计将达到亿吨。然而,
1998-2003年,中国粮食产量连续5年下降,2003年产量才亿多吨。也就是说,从2000-
2003年,中国主要靠释放库存和进口来弥补供应缺口。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使出了浑
身解数,一方面,粮食涨价,提高保护价,进行粮食直补;另一方面,免除了延续了二千多
年的农业税,又宣布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好消息。接下来政府的运作空间已经很小,农
业税已免除,粮价不可能再涨很多,粮补必须考虑到国家的财政承受能力。但城乡差距还在
不断扩大,城市化、工业化还将进一步蚕食优质土地,导致土地、资本、劳动力从农业的净
流出,使粮食产量很难增加甚至可能下降。然而,中国人口依然在刚性增加,人均消费也在
提高,需求总量必然进一步增加,这必然导致更大的供需缺口,近期粮食市场的涨价可能就
是对此预期的反应。?
作为一种必需品,粮食和其他的商品不一样,是一种战略物资,不可或缺,粮食安全问
题关涉到国计民生,国家的稳定,民族的独立。因此,我们不可能依靠国际市场来填补中国
的粮食缺口,国际市场也不可能解决13亿中国人的粮食问题。我们必须立足于粮食的基本
自给自足,这样才能使中国的现代化和民族独立有一个基本的保障。
二、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长期性
1.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农业比较效益低
下,导致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减少,这必然导致农业的总体生产能力下降,产量难
以提高
农业用地的面积不断减少,质量下降。
随着城市的扩张,工业建设用地、商业住宅用地、城市绿化、公路建设用地等都占用了
大量肥沃的农地,汽车业的发展,各地开发区的盲目占地,都导致耕地面积的急剧下降。不
断扩大的沙漠化面积,西部的退耕还林,又占用了大量土地。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在
土地上进行高附加植的水果和蔬菜的种植,导致粮食用地的进一步减少,农业的比较效益过
低,中西部大量土地被抛荒。除了量上的减少外,农地的质量下降更为突出,由于生态破坏,
地下水和灌溉井的枯竭,大量土地被抛荒或变成旱地;长期的乱施化肥和农药,也造成全国
范围内的土壤板结,肥力下降。
农业投入劳动力的不足且质量低下。
在农村,农民依然很多,但绝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以农民工的身份进入城镇打工,真
正留在农村的绝大部分是劳动能力较差的老弱妇孺。在中国农业依然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
背景下,大量劳动力的投入依然是其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这种生产模式中,一个核心家庭一
般最多只能耕种10亩土地。随着农村青壮劳力的大量流失,有效劳动的供给不足,使劳动
密集型农业生产难以维持,导致土地大量抛荒或粗放经营,必然影响到粮食的生产。另外,
那些留在农村的农民大多文化水平不高,能力较低,其中90%的文化水平在初中及以下,
50%的为小学及以下,这也必然影响到农业产量。
农业的弱质性使然。
由于农业是一种弱势产业,相对而言平均利润较低,风险较大,因此,很少有资金从别
的领域转向农业,相反随着国有大中型银行纷纷撤出农村,金融政策的城市导向,导致了农
业资金单向地向城市流动,使农业发展的资本瓶颈更为突出。(4)农业单产的下降。由于土
地质量的下降,水资源的枯竭,农业基础设施的老化,劳动力投入的质与量下降,必然导致
农业粗放式经营,粮食单产在一些地区大幅下降。这样,随着各种生产要素从农业领域单向
地向外流动,导致要素投入不足,使农业生产陷入困境。
2.随着中国人口的不断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的需求成刚性增
长,导致供需矛盾的进一步加剧
据1996年国务院中国粮食白皮书的预测,在未来的20多年里,虽然中国人口出生率可
能从1978年的%下降到2020年的%,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过大,人口增长惯性将持续到
2030年左右,届时中国人口可能将达到16亿的峰值,其间每年人口净增约1100万左右,
按现在的标准计算,大约每年需增加500万吨的粮食供应量,2030年大约需要亿吨左右的
粮食供应。另外,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将由低蛋白质的谷物、蔬菜为
主转为营养更为丰富的畜类、蛋类、鱼类、奶类产品,而这些高营养的食物需要更多的初级
粮食转化,这样,随着中国人均收入的提高,人均粮食的消耗量也会增加,这也增加了对粮
食的总需求量。
3.依靠国家储备和从国外进口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粮食供需的缺口的可能性
不大,且有较大风险
国家储备粮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通过将丰年供给过剩的粮食储存起来,以备欠年之用;
二是从国外进口以防止国内粮食的供给不足。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粮食可能长期供给不足,
国家粮食储备将主要依赖进口。从现实的供应能力来看,世界粮食市场上粮食供应潜力有限,
美国、阿根廷、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等主要粮食出口国增产能力有限,增产成本大。但
随着世界人口的进一步增长,对粮食的需求将会进一步增加。中国人口众多,如果对国际市
场依赖过大,其风险太大,并且,世界粮食生产有很大波动,进一步增加了供应风险。
三、当前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几个认识误区
1.亚洲人的饮食习惯与欧美人的饮食习惯不同,因此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
有人认为,亚洲人习惯于以谷物和蔬菜消费为主,欧美人习惯于以奶制品和肉类消费为
主,因此,中国人的消费不可能像西方那样增长。随着中国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中国的人
均粮食消费将会有一个由快到缓的增长过程,其消费结构也有一些改变,高营养食品消费的
比例将会有所提高,当人均消费肉类达到年60公斤时,这时消费比例将会趋向稳定,人均
粮食消费量将基本平稳,变得与日本的消费模式类似。这种理论听起来有些道理,然而却并
不真实,因为三、四百年前欧美人的消费习惯不可能也以肉类和奶类为主,人的消费习惯会
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因此,断言亚洲消费模式将不会改变是缺乏根据的。
2.认为当前的主要问题还是转移农民,只要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适当地
刺激,农村过剩劳动力就能被充分利用起来,增加粮食产量。
这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确实是正确的,但现在这个问题并不成立。因为随着沿
海工业化的发展,农村大量有效劳动力流入城镇,致使很多地方存在有效劳动力供给不足的
问题。如果不改变农业的生产模式,我们就很难改变农民增收与粮食安全的零和搏弈。只有
改变当前农业生产模式,变劳动密集型农业为资本、技术密集型农业,由劳动力量的投入转
变为质的投入,才能变零和搏弈为双赢搏弈。
3.认为中国地大物博,耕地的增加潜力很大。
这也是一种错误认识,中国国土确实辽阔,但平均到13亿人口就很少了,并且过于贫
瘠,大漠、戈壁、冻土,高山,沙漠化,盐碱化,缺水,使中国耕地质量低劣。虽然各地可
能少报了一些耕地面积,但和中国每年因工业化、城市化而减少的肥沃土地的数量相比,并
不值一提,这些大部分是一些质量差或开发难度较大的土地,其生产潜力极为有限,如果再
考虑到中国极为脆弱的生态系统的话,中国耕地的增长潜力则更为有限。
4.迷信于市场经济,执着于比较优势,主张中国应该通过国际贸易来解决
自己的粮食问题。
有人认为,中国劳动力资源极其丰富,因此,应该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养殖、花卉、水
果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放弃低附加值的粮食的自给自足,让比较优势来决定中国的农业产
业结构,通过国际贸易来调节国内供求。从理论上来说这没有错,但粮食是一种战略品,关
系到国家的稳定和民族独立,不可能依赖国际市场来满足。因此,比较优势不适用于中国的
粮食问题。
5.满足于现有的农业政策,认为渐进的改革可以确保粮食安全。
我们应该看到,农业政策的伸缩性不大,如果没有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科技化经营,
只治标不治本,城乡差距将进一步扩大,粮食安全将不断恶化。
四、确保中国粮食安全必须标本兼治
1.实行严厉的耕地保护制度,提高耕地的生产效率。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物质条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中国虽号称地大物博,但真正的
宜农耕地并不多,加之20多年来摊饼式的城市化,粗放式的工业化,盲目的开发区建设都
导致耕地锐减。因此,要保证耕地供应和粮食生产,就必须改变我们的城市化、工业化模式,
对开发区进行综合治理,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以遏制耕地锐减趋势。此外,土地的低
效利用也是限制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必须通过进一步的土地产权改革,加大产权的保护力
度,来促进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业的人力资本投入。
从当前和将来的农业发展趋势来看,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大量转移不可逆转,传统的劳动
密集型农业模式难以维持,只有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农业转变,提高单个农民的生产率,才
能扭转粮食生产不断下滑的趋势。然而,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型受到农民文化水平低下的严重
制约,只有不断增加对农村人力资本的入,快速提高农民素质,才能解决这个瓶颈问题,顺
利实现转型。要提高农民素质,除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之外,
还必须彻底改革原有的以城市为中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使农村教育面向农村的现实需
要,更好地为农村服务。
3.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扶持。
农业本身是一种弱势产业,加之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和“剪刀差”的压榨,中国农业已
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必须通过外部输血来恢复元气。一方面,政府必须对农村的基础设施
建设、社会保障体制投入大量资金,以缩小城乡差距,增强农村的自我发展能力;另一方面,
政府应该改变当前对农业发展极端不利的金融政策,提高农民的信用额度,对农资贷款进行
补贴和担保,为农业投资提供优惠待遇,以促进外部资金向农业的流入,缓解农业发展中的
资金紧张问题。
4.增加对农业科技开发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于农业也不例外,当今的农业已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
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农业科技对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意义重大。因此,要发展农业就必须
大力引进和开发先的农业技术,大力推广,以早日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
5.进一步充实农村的社会资本,稳定农村、发展农村。
中国的城市化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农村的稳定至关重要。然而,随着生产要素从农村
向城市的净流出,传统社区的瓦解,导致世风日下,农村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形成恶性循
环。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农村稳定与粮食安全必然难以维持。因此,必须借助新农村建设
的东风,进一步推行村民自治,组织农民,合乡并村,组建生态优美、邻里和谐、富裕文明
的新社区。在发展农村物质文明的同时,抓紧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为粮食生产创造一个良
好的条件。
6.进一步完善粮食流通和储备体制,确保粮食安全。
长期以来,粮食流通和储存被一些部门所垄断,导致流通不畅,储备不足,成本过高,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家放开了流通市场,允许私人参与粮食的收购、加工与买卖,极大地
活跃了市场,方便了群众,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但由于鱼龙混杂,监管不严,又出现
了市场垄断,调控不力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粮食流通与存储体制,既要做
到高效,又要确保安全。
7.延伸农业产业链,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把粮食安全建立在农民增收的基
础上。
只有协调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之间的关系,不断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粮食安全才有长
期的保障。只有对农村进行深刻的变革,标本兼治,才能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转变农业生产
模式,扭转粮食生产的下降趋势,保障国家未来的粮食安全,从而为国家的现代化提供基本
的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蔡运龙.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中的耕地问题[A].国家土地管理局科技宣教司等.土地
用途管制与耕地保护[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12.
2.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
出版社,1994.
3.杜受祜等.中国粮食问题:现实分析与评价[J].中国农村观察,1996,(1):22-26
本文发布于:2023-03-04 00:50: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8622561220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粮食问题.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粮食问题.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