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有:⑴观察法.⑵调查法。⑶测验法。⑷行动研究法.⑸文献法⑹经验总结法.⑺个案研究法.⑻案例研
究法.⑼实验法(在一个课题研究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要求,往往会用到两种以上方法)
教育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观察法
1.观察法:为了了解事实真相,从而发现某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2.观察法的步骤:观察法的实施分为以下三个步骤,步骤之一就是进行观察研
究的设计,此步骤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1)作大略调查和试探性观察。
这一步工作的目的不在于搜集材料,而在于掌握基本情况,以便能正确地计划
整个观察过程.例如:要观察某一教师的教学工作,便应当预先到学校大致了解这
位教师的工作情况,学生的情况,有关的环境和条件等等。这可以通过跟教师和
学校领导人谈话,查阅一些有关的材料,如教案、教学日记、学生作业等,以及
听课等方式进行。
(2)确定观察的目的和中心。
根据研究任务和研究对象的特点,考虑弄清楚什么问题,需要什么材料和条
件,然后作明确的规定。如果这规定不明确,观察便不能集中,结果就不能深入。
观察不能有几个中心,范围不能太广,全部观察要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如果必须
要观察几个中心,那就采取小组观察,分工合作。
(3)确定观察对象
一是确定拟观察的的总体范围;
二是确定拟观察的个案对象;
三是确定拟观察的具体项目。比如,要研究新分配到小学任教的中师或大专毕业
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业务、文化进修的情况,那么,拟观察总体就是教师工作年限
达一年或两年的新教师。在这一总体范围内,再定下具体观察哪几所小学,哪几
个教研组中的哪些教师。具体观察名单确定以后,再把拟观察的时间、场合、具
体观察项目确定下来。
(4)制定观察计划
观察计划除了明确规定观察的目的、中心、范围,以及要了解什么问题、搜
集什么材料之外,还应当安排观察过程:观察次数、密度、每次观察持续的时间,
如何保证观察现象的常态等。
(5)策划和准备观察手段观察手段一般包括两种:
一种是获得观察资料的手段;一种是保存观察资料的手段。
获得观察资料的手段主要是人的感觉器官,但有时需要一些专门设置的仪器
来帮助观察,如观察屏、计算机终端装置、更高级的如动作反应器等。这些仪器
主要起两方面作用:保证观察的客观性与提高观察的精确性
在保存资料的手段中,人脑是天然器官。但这种与观察主体连在一起的保存
手段缺乏精确性和持久性,也不能实现资料的客体化。因此,人们先利用文字、图
形等符号手段,进而又利用摄影、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把观察时瞬间发生的
事、物、状况以永久的方式,准确地、全面地记录下来,供研究地反复观察资料
和分析资料所用。
无论哪一类手段,都应在观察开始前就准备好,对观察中使用的种仪器也须
事先作好功能检查,以保证在使用过程中不出现障碍.对于观察人员来说,必须
掌握使用仪器的基本方法,并知道在观察中应做些什么。如要详细、全面拍摄一
堂课,一部摄像机是不够的。观察者应准备几部摄像机,并事先作好分工。即使
是作观察记录,也需要事先作好设计。在记录纸上印好以一定的格式排列的必须
记录的项目,还可以约定一些记录符号,以尽量减少现场记录时书写文字的时间。
我们以中学生课堂行为记录为例,见表5-1。在下面表格中,研究人员根
据研究需要,列出他认为在课堂上学生可能发生的行为.但估计所列不会完全,所
以留出一些空格,让观察员在需要时使用。研究者如果要请别人帮助观察,必须
事先和观察人员讲清楚每一个项目的具体所指,遇到意外情况的处理方法,要求
他们熟悉每一个项目的所在位置。为了稳妥起见,还可以在正式观察前先作几次
观察练习,帮助观察人员熟悉表格的内容;如发现表格的缺陷,可在正式观察前
作出调整.
(6)规定统一性标准
为了增加观察的客观性,为了便于衡量和评价各种现象,为了易于用数量来
表达观察的现象,为了使观察结果可以核对、比较、统计和综合,必须事先考虑
自己的观察可能涉及到的各种因素,并对每一因素规定出统一的标准。每次观察
或观察同一现象的不同观察者,要坚持采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这主要在于,不
同的研究项目常会涉及到不同性质的标准。如:有的涉及到单位问题,如怎样衡
量学生表现的知识质量;有的涉及到定义问题,如怎样才算违反纪律;有的涉及
计算方式问题,如怎样登记和表达学生之间产生的矛盾的频率,等等。对类似问
题,都应事先做好统一规定。
(7)逐段提出观察提纲
在观察计划的基础上,应对每次或每段(几次同一性质上一内容的观察组成
一段)观察提出具体提纲,以便使观察者对每一次观察的目的、任务和要获得什么
材料非常明确。观察提纲可以包括本次观察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并且应当在前一
次观察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提出来。亦可采用表格的方式,以便于分类
统计。
观察实际过程,加以分析研究,得出某种结论.也许可以形成某个研究课题。
二、调查法:
同样是为了了解事实情况,分析事实情况,得出结论,证实某种问题,以便
改进工作(包括改进研究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
包括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等。了解事实情况、分析情况、认真研究,得出结论,
寻找解决办法或进一步研究的方案。
举例说明调查法的操作过程:抽样调查的主要步骤大致分为如下步骤:
1。确定调查的目的(确定问题,形成假说;通过调查验证假说,使问题明确化,
得出结论)。
2。确定抽样总体。要从中进行抽样的总体应与要得到信息的总体(目标总体)
一致.从样本得出的结论适用于被抽样总体,超出这个范围结论的适用程度取决于
被抽样总体与目标总体的差异程度。
3.确定待收集的数据。一般只收集与调查目的有关的数据,过长的调查表会降低
回答的质量。
4。选择抽样方法。这时总体中的哪种单位作为个体基本上可定下来。
5.编制抽样框.如学校名录、学生花名册等。
6。确定需要的精确度。因抽样调查是要由样本推断总体,会带有某些不确定性.
一般是对相对误差或绝对误差作出概率水平上的要求.
7。估计样本容量,估计费用。
8.抽样试验,在小范围内试填一下调查表,做些必要的改进。
9.实地调查工作的组织。按抽样方案进行调查.对收回的调查表的质量及时进行
检查.对不回答的表要有处理方案。
10。根据所用的抽样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11。可对同样的数据采用其它的分析方法,以作比较。
12.写出调查报告。留存有关总体的信息,它们可能对将来的抽样起指导作用.
对于教育现象,有时难于进行严格意义上的概率抽样,可以考虑采用下列方
法抽样:从总体中选出若干有代表性的大单位(群),在群内进行概率抽样;从一
个小总体中选出接近于研究者对总体平均数的印象的那些个体;样本限于总体中
易于取到的部分;样本是随便选取的;样本由自愿被调查的人员组成;等等。但
对这样得到的样本要选择适当的数据分析方法,对结论也要慎重,应充分利用其
它信息进行核查、确认。在教育现象的研究中,研究者的智恝、经验和抽样技术
的有机结合,是获取好样本的关键。
三、测验法:
是想描述某些行为的状况,或推论某些行为的状况(包括:能力与成就,个
性、兴趣、动机、态度、观念及心理需要等);从而考虑改建的策略或方案,或
进一步形成新的研究课题.
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中,测量被用作定量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功能是评估、
诊断和预测.(举例,如XXX老师所做的“学生自学能力测验(试验)”,就是
为了了解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究竟能达到何种程度)。
所谓测量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将某种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用数
字或符号表示出来的过程。测验法是教育和心理学测量的一项主要内容和形式。
测验的客观性是关于测验系统化过程好坏程度的指标.测验的控制,在不同
时间对于同一个被试,或同一时间对于不同的被试,其意义都应该是相同的。保
持刺激的客观性则要遵照一定的程序予以控制.(如周文琴老师在做这一测试前
邀请我去在他们的家长会上的讲话,目的就在于排除和避免人为因素影响,排除测
验的随意性和不真实性,实现评测标准的同一性)。
推论的客观性指对同一结果不同的人所做的推论应该一致,同一个人在不同
的时间对同一结果的所做解释应该相同.
四、经验总结法:
这是教师可以常用的方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是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
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挖掘现有的经验材料,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以便
更好地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关键是要能够从透过现
象看本质,找出实际经验中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进自己的教学.进行
教育经验总结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1.要注意经验的先进性(观念必须更新)
2.要全面考察总结的对象,充分占有原始的事实材料;且做到有“点”有“面",
“点”、“面”结合,防止以偏概全的片面性.
3.要以教育实践活动为依据,不能凭空想当然,那是毫无价值。
4.要善于进行理论分析
五、文献法:
分类阅读有关文献(包括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具有一定历史价
值、理论价值和资料价值的材料),得出一般性结论或者发现问题,寻找新的思
路。
文献按内容性质分,有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零次文
献是未经发表和有意识处理的最原始的资料。一次文献指直接记录事件经过、研
究成果、新知识、新技术的专著、论文、调查报告等文献。二次文献是指对一次
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包括著录其文献特征、摘录其内容要点,并按照一定方法编
排成系统的便于查找的文献。三次文献是指工具书和在二次文献的基础上,又对
众多一次文献的综合研究结果
六、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就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人而具体研究的方法。个案研究的
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个别团体或机构.前者如对一个或少数几个优生或差
生进行个案分析,后者如对某先进班级或学校进行个案研究.个案研究一般对研
究对象的一些典型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也就是所谓“解剖麻雀”的
方法。
个案研究中,原始的资料积累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个案研究不仅停留在对个
案的研究和认识的水平上,而且需要认识教育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提出一些
积极的教育对策,以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也可能通过对某个案的研究而形成假说,
进而产生新的研究课题或教改实验.
观察或追踪一个人、几个人、一个团体、一节课……的过程,时间可长可短,
依需要而定,进行分析概括,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出规律性的结论,找出解决问题
的办法。(个案研究的对象少,研究规模也较小;同时个案研究一般都是在没有
控制的自然状态中进行的,也不要在一段时间内突击完成。所以,个案研究就特
别适合教师的研究。教师可以抓住一两个典型的学生或一类学生,结合教学、教
育工作实践进行研究。对于每一个教育实践工作者来说,总可以在班上找到研究
对象,而且也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处理,不影响正常的教育活动)。
七、案例研究法:
什么是“案例”?中外学者尚无普遍公认的、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案例
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一具体现象的客观描述。教育案例是对教育活动中具有典型意
义的,能够反映教育某些内在规律或某些教学思想、原理的具体教学事件的描述、
总结分析,它通常是课堂内真实的故事,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的真实记录。对
这些“真实记录”进行分析研究,寻找规律或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而寻求解决问
题或改进工作的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在案例法的研究中,研究者自身的
洞察力是关键。
关于案例含义的基本观点:
第一,所有的案例都是事件,但并不是所有的事件都可以成为案例。教育上
的案例首先表现为一个事件。但是能够作为案例的事件必须要具备这样两个基本
条件;一是在事件中必须要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
这些问题的方法,换句话说,没有问题在内的事件不能称为案例;二是这个事件
应该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通过这个事件可以给人带来许多思考,带来若遇到同样
或类似事件如何应对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第二,所有的案例都是故事,但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可以成为案例。案例讲
述的肯定是一个故事,并且许多情况下讲述的一个有趣的故事,其中会有一些生
动的情节、鲜活的人物。作为案例的故事至少应该具备这样两个两个条件:一是
这个故事必须是一个真实的事例,不能是编制者自己凭空想象杜撰出来的,没有
真实发生的故事不能作为一个案例;二是这个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
片段的、支离破碎的无法给人以整体感的所谓故事不能成为一个案例.
第三,所有的案例都是对某一个事例的描述,但不是所有事例的描述都可以
成为案例。
除了满足上述两个方面的要求外,在案例的叙写上,要具备下列条件:
一是事例的描述中要包括有一定的冲突;二是事例的描述要具体、明确,不应是
对事情大体如何的笼统描述,也不应对事情所具有的总体特征所作的抽象化的、
概括化的说明;三是描述中要把事例置于一个时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说明故事
发生的时间、地点等;四是事例的描述,要能反映出教育教学工作的复杂性,揭
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态度、动机、需要等;五是事例的描述要能反映出故事发
生的特定的背景。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虽然一项练习、一个难题、一篇
文章或其它近似于案例的材料,也可以在课堂上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效果,但
它们并不能称为案例。既然任何案例的基础,都是个人或一个单位在实际情景中
所面对的事实,若把虚拟的材料、没有任何问题或疑难包含在内的材料也纳入案
例的阵营,案例的主要特征也就几乎不存在了。
案例的结构(每个完整的案例大体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①主题与背景-—每个案例都提炼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它通常应关系到课堂教学的
核心理念、常见问题、困扰事件,要富有时代性、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改革精神。
②情境描述--案例描述应是一件文学作品或片段,而不是课堂实录,无论主题是多
么深刻、故事是多么复杂,它都应该以一种有趣的,引人入胜的方式来讲述.案
例描述不能杜撰,它应来源于教师真实的经验(情境故事,教学事件)、面对的问
题;当然,具体情节要经适当调整与改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紧紧环绕主题并凸显
了讨论的焦点。
③问题讨论——首先可设计一份案例讨论的作业单,包括学科知识要点、教学法
和情境特点,以及案例的说明与注意事项。然后提了建议讨论的问题,如学科知识
问题、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方法和情境问题、扩展问题。
④诠释与研究—-对案例作多角度的解读,可包括对课堂教学行为作技术分析,教
师的课后反思等,案例研究所得结论可在这一部分展开.这里的分析,应回归到
对课堂教学基本面的探讨才能展现案例的价值。最后,案例可以是单个的,也可
以是多个的,例如横向的差别比较,纵向的改变和进步,各有不同的作用。
八、实验法:
1.什么是“实验法”
通俗地说,这是一种先想后做的研究方法(相对来说)——“想”:从已有
的理论和经验出发,形成某种教育思想和理论构想,即“假说”(亦可称“假设”);
-—“做":就是将形成的假说在积极主动有计划有控制的教育实践中加以验证。
通过对实验对象变化、发展状况的观察,确立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有效的验证和完善假说.
2.试验法的特征:“验证假说”和“控制条件"是一切实验方法所具备的共性。
但教育实验还有伦理原则、有限控制、控制下的形成性(其过程是很有价值的)
等特征。
教育实验的几层含义:首先,教育实验必须确立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
系.其次,教育教学实验必须科学地选择研究对象。再次,教育教学实验也必须
控制和操纵实验条件.实验应当具有可重复性,亦即应不仅具有效度而且具有信
度(即经过重复实验后所得到的实验结果应大致相同)。
3.什么叫“假说”?
所谓“假说",就是根据事实材料和一定的科学理论,对所研究问题的因果
性和规律性在进行研究之前
预先做出一个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解释。假说的形成是一个理论构思过程。一般
经过三个阶段:发现问题——初步假设——形成假说。
4.教育实验中的“变量"
①自变量(又称做实验因子或实验因素因素)。它由实验者操纵,由实验者自身
独立的变化而引起其它变量发生变化。举例如:考察不同教材对学生的学习影响.
在这里,教材就是实验自变量。再如我校构建“‘乐学·会学’式课堂教学基本
模式"的实验……。一个实验因子至少要有两种水平(比如两个组、两个班级等
等)才能进行比较(如上所举就必须至少要有两种教材)。否则其本身就不能构成
实验因子。
②因变量。因变量是一种假定的结果变量是对自变量的反应变量,或曰“输出"。
它是实验变量作用于实验对象之后所出现的效果变量.实验因变量必须具有一定
的可测性。
③无关变量(也称“控制变量”)。那些不是某实验所需要研究的、自变量与因
变量之外的一切变量,这些统称为该实验研究的无关变量,也称非实验因子或无
关因子。例如不同教材的比较实验,教材之外的教师水平、学生原有基础、家教、
学习时间等一切可能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都是该实验中的无关变量.
控制无关变量非常重要:为了很好地探索因果关系,以确实保证因变量的变
化是由自变量的变化所引起的,就必须排除其它无关因素的影响,控制无关因素,
使实验除了自变量以外的其它条件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保证实验实验研究具有一
定的效度,否则,实验就失败了。
5.实验的操作(严密控制实验过程至关重要):——形成假说
——研究制定严谨科学的实验方案(选择被试、确定对比组、实验方法过程的设
计、实验材料和工具的选择、研究无关变量及其控制措施、实验的阶段划分、原
始过程性资料积累的方案与分工、成果形式的确定等等)
——按照方案实施实验
——形成实验的阶段性报告和总结性报告。
——对实验进行评价论证.
教育科研的方法当然不只是上述这些。但以上方法是一般教师都可以方便使用的
方法。
本文发布于:2023-03-03 22:47: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85482212186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课题研究思路.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课题研究思路.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