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程纲要
ShanghaiUnitedintlschool
协和双语高级中学美国高中课程
地理课程大纲
一、课程总体介绍与教学基本目标
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落实上海二期课改的三维目标。
高中地理课程遵循《全日制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
理念,同时结合本校区生源情况,对教材选篇以及教学重点进行了梳
理,以适应学生在地理学习上的需求。高中十年级每年平均教学课时
数为38(45分钟一课时)。
在初中地理部分教学的基础上,完成高中部地理课程的学生将取
得较为全面的地理素养,在“了解”、“理解”、“应用”、“模
仿”、“独立操作”、“迁移”、“经历”、“反映”、“领悟”等
方面进行系统的学习与训练,以达到国家课程标准。与此同时,结合
本校区学生国际化的教学环境以及其升学意向,特强调人文浸润目标,
旨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人文地理的认识,并通过文化差异比较深化
了解。
根据《课程标准》,此地理课程将教学重点立足于提高学生进行
积极探索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
作探究等,具体项目为:
1、了解区域地理,包括乡土地理、本国地理和部分世界地理;了
解有
关自然和社会环境诸要素的知识;认识种种自然—空间和社会结
构;掌握基本地图知识。
2、深刻理解并学会分析各种错综复杂、呈动态变化的联系,如自
然系
统、人文系统内部及它们之间各要素和过程间的联系及相互作用;
认识各个等级区域间,尤其是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重要的人口
和
环境的关系。
3、具备地理调查、分析和表达所需要的各种技能,如阅读、解释、
填
绘和运用常见的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野外定向、独立工作的
能
力,获取和处理各种地理信息的能力等。
4、认识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如人口和资源问题、各种环境
问
题、城市化所引发的问题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食物供给
和
发展问题等。
5、引导学生在对待有关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事务时(如空间利
用),
具有积极、主动的参与态度和宽容、理智、负责的行为倾向。
6、培养爱国情感,同时树立全球观念:能够理解、认同不同类别
的社
会和文化,并与其人民尽力合作。
7、使学生成为具有自我决断和共同决定的合格公民,这包括:全
方
位、多侧面的思维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批评的能力,为使自
然
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发展更趋合理,敢于也有能力表达自己以及他
人
的意见、要求,寻找较合理的办法以解决各种空间冲突的能力。
8、一定的审美能力以及能够在日新月异、复杂的社会中确认自己
位置
和价值的能力。
二、操作标准以及培养目标(课程图谱)
通过地理课程学习,落实培养全素质的人才,达到适应社会需求、
发展个体的教育目标。按照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特征,地理学科培养
学生的总目标由简入繁、由浅入深。地理观点教育为主要培养目标,
包括:
1.人地协调观点教育
选取学生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典型实例,使学生对““地对人的影
响”、“人对地的影响”、“如何实现人与地的协调”等形成正确的
认识。
2.可持续发展观教育
提高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质量,要很好地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挖掘并把握可持续发展所包含的理论意义,明确地理学科在可持续发
展观教育的承担责任和义务的领域。
3.空间观点教育
地理学是关于人类的生存空间的一门学问,空间观点主要是对地
理现象的分布格局及其空间关系的基本认识。
三、教学的进度安排:
四、学生评估
高中部地理课程的测评以综合性与多样性为基本原则。测评形式
由:单元测试、综合运用项目测评、作业、课堂表现、小组合作、期
终测试等部分组成。
测评:达到同龄高中学生相应水平
五、教学活动
课堂内开展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游戏、比赛、演讲、做海报、读图
练习等活动。课堂外组织全年1-2次地理主题参观实践活动。
附录:参考阅读资料
一、国家课程标准推荐学习资料
(一)《地理》第一册
宇宙与地球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天体系统、太阳系、太阳、只有一个地
球)
2.地球的伙伴——月球(月球、月相、日食与月食、月球与潮汐)
3.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太空探索的历程、太空探索的意义)
4.地球的运动(地球自转、地方时与区时、地转偏向力、地球公
转、季节形成)
岩石与地貌
5.板块运动(板块构造学说、地震与火山)
6.岩石与矿物(岩石、矿物)
7.地貌(主要的地貌类型、等高线地形图、地貌与经济建设)
大气与天气、气候
8.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9.行星风系(气压与风、大气环流、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10.季风(季风气候的成因、季风与农业)
11.台风、寒潮和梅雨
12.人类活动与气候(全球变暖、酸雨、臭氧洞、城市热岛与雨岛)
水环境
13.水循环(水圈的构成、水循环类型、河水补给)
14.珍贵的淡水资源(水资源分布、水资源危机)
15.海洋(洋流、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海洋石油资源的开
发、海洋权益)
(二)《地理》第二册
人口
16.人口增长(人口增长过程、人口构成、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
与负增长、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压力、我国的人口国情和人口政策)
17.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世界人口稠密地区、我国人口分布、人
口迁移的主要形式、人口容量)
18.人口素质(人口素质的构成、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
城市
19.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的基本特征、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
城市功能分区、城市空间结构的差异)
20.城市体系和城市群
21.城市化(城市化过程、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郊区与逆城市
化、城市问题)
产业区位与分布
22.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区位条件、美国乳畜带的区位
条件、农业区位的变
化、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城郊农业、现代农业)
23.工业区位与工业区(工业区位条件、上海宝钢的区位条件、工
业区位的变化、世界主
要工业区)
24.第三产业与经济发展(第三产业地域差异、商业区位条件、不
平衡的国际贸易、现代
交通运输与通信、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
地域文化
25.文化与环境(文化、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26.世界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与地方文化、文化整合、世界文化圈)
27.中国地域文化(中国地域文化景观、各地民居与地理环境、
方言、客家文化、海派文化)
二、其他推荐学习资料
(一)《中国民俗文化》
1.中国民俗概述
2.中国民间交际礼仪与习俗
3.人生礼仪与习俗
4.服饰习俗
5.饮食
习俗6.建筑与居住习俗7.交通行运习俗8.商业习俗9.信仰习俗10.
岁时节日习俗
11.姓氏习俗12.民间艺术
(二)《地理学与生活》
1.地图(网格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地图投影<面积、形状、距离、
方向>、比例尺、地图
的类型<地形图和地形表示法、专题地图与数据表示法>)
2.地貌(地球物质<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地质年代、大陆
运动、构造力<地壳运动、
褶皱作用、断层作用、火山作用、风化作用、侵蚀营力与堆积作
用>、地貌区)
3.天气与气候(大气温度<地轴倾斜、反射与逆辐射>、气压与风
<气压梯度力、陆风与海
风、山风与谷风、摩擦效应、全球大气环流模式>、洋流、大气层
中的水分<降水的类型、风暴>、气候、土壤与植被、气候区<热带气
候类、干旱气候类、中纬度湿润气候类、亚北极气候、极地高原山地
气候类>、气候变化<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暖>)
4.自然资源(资源术语<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资源储量>、
能源资源与工业化、资
源管理)
5.人口地理(人口增长<出生率、死亡率、生育率、人口金字塔、
自然增长与倍增时间>、
人口转型<西方的经验、分裂的世界日趋渐同>、世界人口分布、
人口密度、人口数据与人口预测、人口控制、人口前景<惯性、老龄
化>)
6.文化地理(文化的组成、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文化的子系
统、文化变迁<创新、扩
散、互渗>、文化多样性、语言的传播和变化、语言与文化、宗教
<世界主要宗教>、族群、性别与文化)
7、政治地理(国家政治制度<现代国家的演变、对国家的挑战、
国家的地理特征:大小、
形状、区位、核心与首都、国界、向心力、离心力>、国家间合作、
地方性与地区性政治组织)
8.经济地理(经济活动和经济体分类、初级活动<自给农业、商品
农业、渔业、林业、采矿
业和采石业>、初级产品贸易、第二产业活动:制造业、第三产业、
世界贸易中的服务业)
9.城市地理(城市化的世界、城市的起源与演变、经济基础、职
能、体系、内部、多样
性)
10.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生态系统、对水的影响<水的可利用性、
河流整治、水质、农业水
污染源、化肥、生物杀灭剂、动物粪便、控制水污染>、对空气和
气候的影响<空气污染物、酸雨、光化学烟雾、臭氧层损耗、控制空气
污染>、对地貌的影响<挖掘作业产生的地貌、倾倒产生的地貌、地面
沉陷的形成>、对动植物的影响<生境破坏、捕猎与商业性开发、外来
物种、中毒与污染>、固体废弃物处理<城市垃圾、填埋、焚化、源头
减量与循环利用、危险废物>)
(三)参考专栏
1.地理学的职业
2.红色州,蓝色州
3.珠穆朗玛峰—王冠上的宝石
4.地震的分级
5.海啸
6.多年冻土
7.多诺拉悲剧
8.厄尔尼诺
9.维护土壤的生产力
10.热带森林与药物资源11.中国方式及其他方式12.人口剧减?
13.做母亲的风险14.一亿女性缺失15.我们脆弱的健康状态16.本
土文化
17.原生态文化与流行文化18.世界英语19.好战的原教旨主义20.
种族问题
21.铲除不平等22.心像地图23.有据可查的扩散24.性别与迁移25.
袖珍国
26.体育运动与国家认可27.立法机关的女性28.恐怖主义与政治地
理29.电子垃圾
30.刀耕火种农业31.中国农村经济32.女性与绿色革命33.中心地
理论
34.人以群分……或者你的邻居都是谁?35.封闭式社区36.灾难蓝
图:河流改道与咸海37.世界人口预测38.是地理条件注定的吗?
本文发布于:2023-03-03 22:46: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85478812186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地理课.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地理课.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