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

更新时间:2023-03-03 21:13:19 阅读: 评论:0

起步熄火-鲜炖燕窝

谈美
2023年3月3日发(作者:袋鼠跳教案)

谈美读后感

【篇一:谈美读后感】

本书作者朱光潜,字孟实。他90岁生涯的大部分都贡献给了中国的美学

事业,所以晚年的他被尊称为“美学老人”。

朱光潜的《谈美》写于1932年,由著名的开明书店出版。在此之前,他

写过一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用书信的形式,漫谈文艺、美学、哲学、道德、

政治等问题,发人思考,指点迷津,在青年中引起很大反响,成为重印了30多次

的畅销书。但这本书主要谈的是人生修养,还没有充分展示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于

是,作为《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姊妹篇,朱光潜以“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为副

标题,写作了这本《谈美》。

作者是怀着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来写这本不厚的小册子的,他

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和明白如话的语言把高深的美学问题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从而起到了净化读者心灵、提升一代青年精神境界的作用。而我,读了这本书后同

样受益匪浅。

美是联想所产生的吗?作者借用牛希济的两句词“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

草”,指出“许多通常被认为美感的经验其实并非美感”,而是“实际人的态度,

在艺术本身以外求它的价值”。由萋萋芳草,联想到绿罗裙,也可以由一件古董,

联想到金钱,并不是所有的联想,都是美的。纯粹的美,永远是一种“专注”,离

开了专注,就已经离开了美了。

讲解了基本的美学观念之后,作者又进一步跟我们谈了艺术与游戏、艺术

与想象、创造、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告诉我们艺术创造除了想象之外,还需要情

感。

艺术创造除了想象之外,还需要情感。作者借司空图《诗品》中的一句话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指出:“诗人于想象之外又必有情感”,“情感是综合的

要素,许多本来不相关的意象如果在情感上能调协,便可形成完整的有机体”。

“意象”是朱光潜美学理论的重要概念,这里情感的作用十分突出。没有情感的统

帅,想象也许会杂乱纷纭,有了情感的主导,则纲举目张,“意”与“象”合了。

朱自清先生说:“孟实先生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

中。这种‘宏观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值得学者深思。文艺理论当有以观其会

通,局于一方一隅,是不会有真知灼见的。”我认为确实如此,通过他的讲解,我

真正认识了美,欣赏了美,发现了美。他的见解也的确“人性化”。

学术界有人指出:“朱光潜对美学的理解可以说是非常之深,他对西方美

学的介绍,在《谈美》中已经达到了一代大师的化境。”

我认为学习美学也好,学习艺术也好,关键不在能否掌握一两种技能,而

是要看我们能否达到一种境界。若能够达到朱光潜先生所崇尚的“艺术化的人

生”,恐怕可以说“今生无愧”了。

【篇二:谈美读后感】

第一次见到朱光潜先生的《谈美》(金城出版社,2006年版)是在大三

一次写意花鸟课上,课间休息时看到老师的桌上放着这本书,当时由于好奇就翻了

翻,谁知道这一翻不要紧,里面通俗易懂的词句很快吸引了我,老师何时站在我旁

边的我都不知道。后来经过老师的介绍,我又仔仔细细的把这本书看了两遍。

朱光潜先生开篇就向我们讲了《什么叫做美》。此篇文章中先生就提出

了: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这就说明美的产生是物的物

理属性和人的人情心理活动对事物产生的一种态度,单独有自然物理属性而没有人

的感性心理直觉美也无从产生。并且他还说“美是创造出来的,它是艺术的特

质”;“模仿自然,觉不能产生最高的美,只有艺术里面有最高的美,因为艺术纯

是心灵的表现。艺术与自然相反,它的目的就在于超脱自然的限制而表现心灵的自

由”;“创造是表现情趣于意象,可以说是情趣的意象化;欣赏是因意象而见情

趣,可以说是意象的情趣化。美就是情趣意象化或意象情趣化时心中所觉到的‘恰

好’的快感”。从中我们看到以下几点:

第一,自然在经过人的心理感觉加工后产生了美感,不同的经验会产生不

同的感觉。艺术创作应该有作者自己真实的情感流露,饱满的情绪才能做到有感而

发,一挥而促。美的欣赏是自己心灵对自然的一种再加工、再创造。

第二,艺术的任物是在创造意象,个人情趣不同衍生出的结果就不同。作

者在表现的同时也在传达其特有的情绪,引发观者的共鸣,作者的喜怒哀乐都会通

过其作品隐隐或直接表露出来,或让人痛心或让人高兴等等。

第三,不同人的主观的审美经验再加上理想化即人情化,不同的人对美的

理解也会不相同,就会出现“情人眼底出西施”的现象。

因此,我们在认识美的时候,我们要从两个方面去理解,即美的出现是物

的物理属性和人的理想化的结果。

朱光潜先生不仅仅只是在探讨纯粹的美,他还将美提升到人生的高层面。

在文章最后结束的篇章中,他把人生的艺术化分析的及其透彻。现摘抄几条和大家

共同欣赏:

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

生;反之,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因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动,无创

造、无欣赏的人生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名词;

在这种生生不息的情趣中我们可以见出生命的造化。把这种生命流露与语

言文字,就是好文章;把它流露于言行风采,就是美满的生命史;

艺术是情趣的互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的生活;

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读完此书就只想说声:“慢慢走,欣赏啊!”生活是可以艺术化的,需要

我们有驾驭生活的本领,有情趣的去享受生活。在生活的道路中,我们需要的是一

种豁达乐观的心境,留意不经意的一个灵感,细细体味心境、宇宙、斗转星移,日

月流转的变化,带一颗感激的心去珍惜生活,因为美处处都存在。

【篇三:谈美读后感作文】

“五一”期间逛新华书店,应女儿的要求,买了一本中学生课外文学名着

必读篇目《谈美书简》。这是一本薄薄的只有105页的小书。女儿学习忙无暇阅

读,我便拿来品读,了有收获。

很难想象,这本《谈美书简》竟然是出自一位八十二岁高龄的老人之笔。

晚年汇聚了一生的心血写成了这本经典之作,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作者朱光潜

(1897―1986),中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主要着作有《悲剧心理学》、

《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等。作者晚年时回顾了自己的美学生涯和自

己独特的思想,也是给所有来信没有得到回复的朋友的一次集体回复。对美,或许

大家都不陌生,但是深入研究,却是望尘莫及的。通常我们对于美、美感、美的规

律、美的范畴等等这些问题感到很深奥,也研究甚少,关于这些问题,朱光潜老先

生在此书中都一并回复了,而且回复的很详尽,对于思想,文学,方法,理论等等

都有了详细的陈述。对于美,我们看到的都是片面的`,也可以说成的表面的,而

看完这本书,对于美则有了全新的看法,这也是读此书的收获吧。我觉得这本书不

但对中学生有益,对于我们这些成年人来说也很有收获。

这本《谈美书简》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读者提出的问题用回信的方式统一进

行回答的小书,因此可以说比较浅显易懂,虽然不是系统完整的美学着作,却也从

一些很重要很关键的角度对美学的入门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

有启发的作用。

比如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较具体、完整地讲解了

在文学与戏剧作品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他首先回顾了这一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历史,

进而指出,典型人物是能够体现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些规律并且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

人物形象,而典型环境则是典型人物所处的能够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具

体情景和背景。典型人物应生活在典型环境中,而不能与环境相脱节。在这里,共

性是通过个性来表现的,是在特殊中显示一般。文学之所以能在偶然性中见出必然

性,是与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理论分不开的。

再比如,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这一节中,我们看到了这位多年来把

心血倾注在美学史研究上的学者把浪漫主义、现实主义门派以及其历史和影响向读

者娓娓道来,无论是对于想要扩展知识的读者还是对于有志于美学研究或者文学创

作的读者都有非常的益处。

在《谈美书简》中,作者以亲身的经验,谈到了许多治学为人的道理。对

于怎样开展学术工作,他教导说:“我们干的是科学工作,是一项必须实事求是,

玩弄不得一点虚假的艰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

阻碍和干扰的勇气……是敷敷衍衍、蝇营狗苟地混过一生呢?还是下定决习,做一

点有益于人类文化的工作呢?立志要研究任何一门科学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态

度,认清方向,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这与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的内容不谋而合。所也说:无论做什么工作,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老老实实做人,踏

踏实实做事。

【篇四:谈美读后感】

一天的光阴转瞬即逝,而就在今天,我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时光。我读完

了第13封信。然而通过这第13封信,我对美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这就是朱光潜

先生在83岁那年写给青年的美学认识读物《谈美》。

《谈美》全书共有15个话题,也就是15封信。首先他先提出了“美感修

养”的问题,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免俗”。这是对“利害圈”和物欲要有一些超

越,有一些精神的寄托,有一些理想与情趣,其中艺术活动就可以起到这种超越利

害关系的作用,在“无所为而为”中净化心灵,得到人格精神的提升。

提到“美感修养”的问题,我们都会问:如何培养美感呢?朱光潜通俗而

又深入的进行了论述。他点明:审美的态度和审美的眼睛是要逐渐养成的。作者在

谈到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或者说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观察事物的立足点就不

同,同样的事物在不同心态的人的心理或视觉上都会有其独特的反应。一棵古松,

木材商是商业的心态去看,看到的是古松的实用性;科学家是研究的心态去看,看

到的是古松的科学性;而画家用欣赏的心态去看,他用审美的态度,尝到了美的味

道。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衬了三种效果,只有画家不是从“用”的角度去看,而是

如朱先生讲的:“无所为而为”的欣赏眼光去看的特点,说明人异于其他动物,除

了生活需求外,还有更高尚的追求“美”。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俗语讲:“距离产生美”。其实朱光潜先生就明

确的指出了美和生活的距离。真实世界笼罩了雾、雪或雨就容易给人们另外一种联

想,其状态使真实世界同你我之间产生了距离,因而有了古往今来的诗情画意等及

赋美感的意境。就如同美学上的“移情作用”,把自己的情感转移到外物上去,仿

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感情。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想应该也有这

个道理。美和实际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要看到事物本身的美,必须把它摆在适当

的距离去看,而且要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才能真正的沉浸在艺术的美感当

中。一些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总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为太过熟识没有了距离和神

秘感,从实际生活中找不到真正的美。有了距离,才会有向往,美就会出现在你的

眼前。

天才也是靠勤奋得来的,没有不需要勤奋就获得能力的。下功夫才会思如

泉涌,才会有灵感。朱光潜先生引用杜工部的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就是告诫我们要踏踏实实用足功夫,笔下才有神韵。心中才有灵感,灵感才可以映

射出一个人的才能,但天才的背后却是下苦功服磨练心境、意志、技巧。所谓:台

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吧!

这第13封信,通俗易懂,使我对美学有了第一次有了清晰的认识。语言

是那么亲切自然,知识在这种脉脉温情的态度中传达出来,其间没有美学中那种概

念的堆砌,却使人们对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最美丽的人生一定有美的人生态度,

所以,我想每个人都应读一读这第13封信,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语言,会让你

喜欢上这第13封信,读完后,一身轻爽,净化了心灵,提升了精神世界。它会对

你有所启示的。

本文发布于:2023-03-03 21:13: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84919991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谈美.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谈美.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谈美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