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物言志的诗

更新时间:2023-03-03 18:46:07 阅读: 评论:0

欧美行爱-教师研修总结

托物言志的诗
2023年3月3日发(作者:新生儿一次吃多少毫升奶粉)

-

.z.

早梅

年代:【唐】【柳宗元】体裁:【五古】类别:【静物】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早梅

年代:【唐】【谓】体裁:【七绝】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林村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春雪未销。

注释

【诗文解释】

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

人们不知寒梅因靠近溪水而早发,以为那是经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词语解释】

迥:远。

傍:靠。

发:开放。

经冬:过冬。

销:这里指冰雪融化。

【诗文赏析】

-

.z.

全诗即在于写一个「早」字。寒冬刚过,百花未开,在冰雪尚未消融之际,为世

界带来生机和希望的只有一束寒梅,因此无数文人墨客踏雪寻访,寻觅这凌寒独

放的早梅。在远离道路的溪水桥边,诗人终于看到了似玉如雪的早梅。早梅的形

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韵味十足,与诗人的精神心有灵犀。

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这首咏梅

诗,则侧重写一个“早〞字。

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

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一个“迥〞字,一个

“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这一句承上启下,是全诗开展必要

的过渡,“溪桥〞二字引出下句。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近

水〞;第四句回应首句,是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一个“不知〞

加上一个“疑是〞,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最后定睛望去,才

发现原来这是一树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点出了。

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

是形容梅花似雪,而谓的诗句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对寒梅花发,形

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

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

本篇意境可谓异曲同工。而谓此诗,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

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录觅的认识过程。并且透过外表,写出了诗

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读者透过转折交织、首尾照应的笔法,自可领略到诗

中悠然的韵味和不尽的意蕴。

早梅

-

.z.

年代:【唐】【齐已】体裁:【五律】类别:【静物】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

明年单独律,先发映春台。

注释

【诗文解释】

万木经受不住严寒的侵袭,枝干将被摧折。梅树的孤根却吸取地下的暖气,恢复

了生气。在前村的深雪里,昨夜有一枝梅花凌寒独开。它的幽香随风飘散,一只

鸟儿惊异地看着这枝素艳的早梅。我想寄语梅花,如果明年按时开花,请先开到

望春台来。

【词语解释】

望春台:指京城,也有望春的含义。

【诗文赏析】

齐已是乡下贫苦人家的孩子,从小一边放牛一边读书,学习非常刻苦。几年后,

能够吟诗作赋,被寺院长老发现,收进寺里作和尚。一年冬天,刚刚下过一场大

雪,清晨齐已出去,被眼前的一片雪白吸引住了,突然前方的几只报春的蜡梅花

引来了报春鸟围着梅花唱歌,齐已被这风光惊呆了,回寺后,马上写下了"早梅"

这首诗。

这是一首咏物诗。全诗语言轻润平淡毫无浮艳之气,以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

寒的品性及素艳的风韵,创作了一种高远的境界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意蕴深刻。

望梅花

-

.z.

年代:【唐】【和凝】体裁:【词】

春草全无消息,

腊雪犹馀踪迹。

越岭寒枝香自拆,

冷艳奇芳堪惜。

何事寿阳无处觅,

吹入谁家横笛.

忆梅

年代:【唐】【商隐】体裁:【五绝】

定定住天涯,

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

常作去年花。

注释

【注释】:

这是商隐作幕梓州后期之作。写在百花争艳的春天,寒梅早已开过,所以题为“忆

梅〞。

一开场诗人的思绪并不在梅花上面,则是为留滞异乡而苦。梓州〔州治在今三台〕

离长安一千八百余里,以唐代疆域之辽阔而竟称“天涯〞,与其说是地理上的,

不如说是心理上的。商隐是在仕途抑塞、妻子去世的情况下应柳仲郢之辟,来到

梓州的。独居异乡,寄迹幕府,已自感到孤孑苦闷,想不到竟一住数年,意绪之

无聊郁闷更可想而知。“定定住天涯〞,就是这个痛苦灵魂的心声。定定,犹“死

-

.z.

死地〞、“牢牢地〞,诗人感到自己竟象是永远地被钉死在这异乡的土地上了。

这里,有强烈的苦闷,有难以名状的厌烦,也有无可奈何的悲哀。屈复说:“‘定

定’字俚语入诗却雅。〞这个“雅〞,似乎可以理解为富于艺术表现力。

为思乡之情、留滞之悲所苦的诗人,精神上不能不寻找慰藉,于是转出第二句:

“依依向物华。〞物华,指眼前美好的春天景物。依依,形容面对美好春色时亲

切留连的意绪。诗人在百花争艳的春色面前似乎暂时得到了抚慰,从心深处升起

一种对美好事物无限依恋的柔情。一、二两句,感情似乎截然相反,实际上“依

依向物华〞之情即因“定定住天涯〞而生,两种相反的感情却是相通的。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三、四两句,诗境又出现更大的转折。面对姹紫

嫣红的“物华〞,诗人不禁想到了梅花。它先春而开,到百花盛开时,却早花凋

香尽,诗人遗憾之余,便不免对它怨恨起来了。由“向物华〞而忆梅,这是一层

曲折;由忆梅而恨梅,这又是一层曲折。“恨〞正是“忆〞的开展与深化,正象

深切期待的失望会转化为怨恨一样。

但这只是一般人的心理。对于商隐来说,却有更在的原因。“寒梅〞先春而开、

望春而凋的特点,使诗人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少年早慧,文名早著,科第早登;

然而紧接着便是一系列不幸和打击,到入川以后,已经是“克意事佛,方愿打钟

扫地,为清凉山行者〞〔"樊南乙集序"〕,意绪颇为颓唐了。这早秀先凋,不能

与百花共享春天温暖的“寒梅〞,不正是诗人自己的写照吗.诗人在"十一月中旬

扶风界风梅花"诗中,也曾发出同样的感慨:“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非时

而早秀,“不待作年芳〞的早梅,和“长作去年花〞的“寒梅〞,都是诗人不幸

身世的象征。正因为看到或想到它,就会触动早秀先凋的身世之悲,诗人自然不

-

.z.

免要发出“寒梅最堪恨〞的怨嗟了。诗写到这里,黯然而收,透出一种不言而神

伤的情调。

五言绝句,贵天然浑成,一意贯串,忌刻意雕镂,枝蔓曲折。这首"忆梅",“意

极曲折〞〔纪昀评语〕,却并不给人以散漫破碎、雕琢伤真之感,关键在于层层

转折都离不开诗人沉沦羁泊的身世。这样,才能潜气转,在曲折中见浑成,在繁

多中见统一,到达有神无迹的境界。

早梅

年代:【唐】【孟浩然】体裁:【五古】

园中有早梅,年例犯寒开。

少妇争攀折,将归插镜台。①

犹言看缺乏,更欲剪刀裁。

菊花

年代:【唐】【黄巢】体裁:【七绝】类别:【静物】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注释

又题作:不第后赋菊

这首诗的题目,"全唐诗"作“不第后赋菊〞,大概是根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引

"清暇录"关于此诗的记载。但"清暇录"只说此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题为“菊

花〞。

重阳节有赏菊的风俗,相沿既久,这一天也无形中成了菊花节。这首菊花诗,其

实并非泛咏菊花,而是遥庆菊花节。因此一开头就是“待到秋来九月八〞,意即

-

.z.

等到菊花节那一天。不说“九月九〞而说“九月八〞,是为了与“杀〞、“甲〞

叶韵。这首诗押入声韵,作者要借此造成一种斩截、激越、凌厉的声情气势。“待

到〞二字,似脱口而出,其实分量很重。因为作者要“待〞的那一天,是天翻地

覆、扭转乾坤之日,因而这“待〞是充满热情的期待,是热烈的向往。而这一天,

又绝非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即,而是如同春去秋来,时序更迁那样,一定会到

来的,因此,语调轻松,跳脱,充满信心。

“待到〞那一天又怎样呢.照一般人的想象,无非是菊花盛开,清香袭人。作者

却接以石破天惊的奇句——“我花开后百花杀〞。菊花开时,百花都已凋零,这

本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是人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这里特意将菊花之“开〞与

百花之“杀〞〔凋零〕并列在一起,构成鲜明的对照,以显示其间的必然联系。

作者亲切地称菊花为“我花〞,显然是把它作为广阔被压迫人民的象征,则,与

之相对立的“百花〞自然是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了。这一句斩钉截铁,

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断坚决的精神风貌。

三、四句承“我花开〞,极写菊花盛开的壮丽情景:“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地尽

带黄金甲。〞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菊花。它们散发出的阵阵浓

郁香气,直冲云天,浸透全城。这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国,也是菊花的盛大

节日。想象的奇特,设喻的新颖,辞采的壮伟,意境的瑰丽,都可谓前无古人。

菊花,在封建文人笔下,最多不过把它作为劲节之士的化身,赞美其傲霜的品格;

这里却赋予它农民起义军战士的战斗风貌与性格,把黄色的花瓣设想成战士的盔

甲,使它从幽人高士之花成为最新最美的农民革命战士之花。正因为这样,作者

笔下的菊花也就一变过去那种幽独淡雅的静态美,显现出一种豪迈粗暴、充满战

斗气息的动态美。它既非“孤标〞,也不止“丛菊〞,而是花开满城,占尽秋光,

-

.z.

散发出阵阵浓郁的战斗芳香,所以用“香阵〞来形容。“冲〞、“透〞二字,分

别写出其气势之盛与浸染之深,生动地展示出农民起义军攻占长安,主宰一切的

胜利前景。

黄巢的两首菊花诗,无论意境、形象、语言、手法都使人一新耳目。艺术想象和

联想是要受到作者世界观和生活实践的制约的。没有黄巢那样的革命抱负、战斗

性格,就不可能有“我花开后百花杀〞这样的奇语和“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样的

奇想。把菊花和带甲的战士联结在一起,赋予它一种战斗的美,这只能来自战斗

的生活实践。“自古英雄尽解诗〞,也许正应从这个根本点上去理解吧。

叹庭前甘菊花

年代:【唐】【杜甫】体裁:【七古】

檐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明日萧条醉尽醒,

残花烂熳开何益。篱边野外多众芳,采撷细琐升中堂。

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

注释

檐前:又作庭前

题菊花

年代:【唐】【黄巢】体裁:【七绝】

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假设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注释

【注释】:

-

.z.

唐末诗人林宽有这样两句诗:“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古往今来,

确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自从

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

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黄巢的菊花诗,

却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窠臼,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

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西风〞点明季节,逗起下句;“满院〞

极言其多。说“栽〞而不说“开〞,是防止与末句重韵,同时“栽〞字本身也给

人一种挺立劲拔之感。写菊花迎风霜开放,以显示其劲节,这在文人的咏菊诗中

也不难见到;但“满院栽〞却显然不同于文人诗中菊花的形象。无论是表现“孤

标傲世〞之情,“孤高绝俗〞之态或“孤孑无伴〞之感,往往脱离不了一个

“孤〞字。黄巢的诗独说“满院栽〞,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这菊花是劳苦群众的

象征,与“孤〞字无缘。

菊花迎风霜开放,固然显出它的劲节,但时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却是

极大的憾事。在飒飒秋风中,菊花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不象

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开放的百花,浓香竞发,因此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

芳了。在旧文人的笔下,这个事实通常总是引起两种感情:孤芳自赏与孤孑不偶。

作者的感情有别于此。在他看来,“蕊寒香冷〞是因为菊花开放在寒冷的季节,

他自不免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惋惜、而不平。

三、四两句正是上述感情的自然开展,提醒环境的寒冷和菊花命运的不公平。作

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

开放。这一充满强烈浪漫主义激情的想象,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宏伟抱负。统观

全诗,寓意是比拟明显的。诗中的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的人民

-

.z.

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

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所谓“为青帝〞,不妨看作建立

农民革命政权的形象化表述。作者想象,到了那一天,广阔劳苦群众就都能生活

在温暖的春天里。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还表达了农民朴素的平等观念。因为在作

者看来,菊花和桃花同为百花之一,理应享受同样的待遇,菊花独处寒秋,蕊寒

香冷,实在是天公极大的不公。因此他决心要让菊花同桃花一样享受春天的温暖。

不妨认为,这是诗化了的农民平等思想。

这里还有一个靠谁来改变命运的问题。是祈求天公的同情与怜悯,还是“我为青

帝〞,取而代之.其间存在着做命运的奴隶和做命运的主人的区别。诗的作者说:

“我为青帝〞,这豪迈的语言,正表达了农民阶级领袖人物推翻旧政权的决心和

信心。而这一点,也正是一切封建文人所不能超越的铁门槛。

这首诗所抒写的思想感情是非常豪壮的,它使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文人学士表达

自己胸襟抱负的各种豪言壮语都相形失色。但它并不流于粗豪,仍不失含蕴。这

是因为诗中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而比兴本身又融合着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与理解的缘故。

菊花

年代:【唐】【元稹】体裁:【七绝】

秋丛绕舍似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

-

.z.

【注释】:

家:,指东晋渊明。

【简析】:

最后两句说明他偏爱菊花的原因,是历来被人传诵的句子。

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华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

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

则别出新意地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

菊花

元稹

秋丝绕舍似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明刊本"唐诗画谱"

咏菊,一般要说说菊花的得意。但诗人既没列举“金钩挂月〞之类的形容词,也

未描绘争芳斗艳的景象。而是用了一个比喻——“秋丝绕舍似家〞。一丛丛菊花

围绕着房屋开放,好似到了渊明的家。秋丛,即丛丛的秋菊。东晋渊明最爱菊,

家中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他的名句。这里将

植菊的地方比作“家〞,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

不令人醉.故诗人“遍绕篱边日渐斜〞,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专心致志地

绕篱欣赏,以至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

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爱菊的气氛。

诗人为什么如此着迷地偏爱菊花呢.三、四两句说明喜爱菊花的原因:“不是花

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的,一旦菊花尽,便无

-

.z.

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

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道理,答

复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

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的题材,开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

颖自然,不落俗套。在写作上,笔法也很巧妙。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渲染爱菊

的气氛作为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顿,迭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

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

和钱员外早冬玩禁中新菊

年代:【唐】【白居易】体裁:【五古】

禁署寒气迟,孟冬菊初坼。

新黄间繁绿,烂假设金照碧。

仙郎小隐日,心似泽。

秋怜潭上看,日惯篱边摘。

今来此地赏,野意潜自适。

金马门花,玉山峰下客。

寒芳引清句,吟玩烟景夕。

赐酒色偏宜,握兰香不敌。

凄凄百卉死,岁晚冰霜积。

唯有此花开,殷勤助君惜。

[钱尝居蓝田山下,故云。]

-

.z.

年代:【唐】【谷】体裁:【七绝】

王莫把比荆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注释

【注释】:

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咏菊,通篇不着一菊字,但句句均未离开菊,从菊的貌不

惊人,写到人们爱菊,进而写菊花的高尚品格,点出他咏菊的主旨。很明显,这

首咏菊诗是诗人托物言志的,用的是一种象征手法。

“王莫把比蓬蒿〞,蓬蒿是一种野生杂草。菊,仅从其枝叶看,与蓬蒿有*些类

似之处,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公子王,是很容易把菊当作蓬蒿的。诗人劈

头一句,就告诫他们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论。这一句起得突兀,直截了当地提

出问题,有高屋建瓴之势,并透露出对王公子的鄙夷之情。作为首句,有提挈全

篇的作用。“九日枝枝近鬓毛〞,紧承首句点题。每年阴历九月九日,是人所共

知的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和赏菊的习惯,饮菊花酒,佩茱萸囊,还采

撷菊花插戴于鬓上。诗人提起这古老的传统风习,就是暗点一个“菊〞字,同时

照应首句,说明人们与王公子不一样,对于菊是非常喜爱尊重的。这两句,从不

同的人对菊的不同态度,初步点出菊的高洁。

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着重处,集中地写了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露湿秋香

满池岸〞,寥寥七字,写秋天早晨景象:太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

晶莹,明艳得意;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菊花独具的神韵风采,

跃然纸上。在这里,“湿〞字很有讲究,让人想见那片片花瓣缀满露珠,分外滋

润,分外明丽。“满〞字形象贴切,表现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绝如缕。

-

.z.

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菊花特有的形象,也感受到了菊花和那特定的环境、特定的

气氛交织融合所产生的魅力。诗人在描写了菊的气质以后,很自然地归结到咏菊

的主旨:“由来不羡瓦松高〞。瓦松,是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

初唐崇文馆学士融曾作"瓦松赋",其自序云:“崇文馆瓦松者,产于屋溜之上……

俗以其形似松,生必依瓦,故曰瓦松。〞瓦松虽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

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桐君〔医师〕莫赏,梓匠〔木工〕难甄〞。作

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比照,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

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

“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

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

高尚气节。这结尾一句使诗的主题在此得到了抉示,诗意得到了升华。

咏物诗不能没有物,但亦不能为写物而写物。纯粹写物,即使逼真,也不过是“袭

貌遗神〞,毫无生气。此诗句句切合一菊字,又句句都寄寓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菊,简直就是诗人自己的象征。

琴曲歌辞·幽兰

年代:【唐】【涂】体裁:【乐府】

幽植众能知,贞芳只暗持。自无君子佩,未是国香衰。

白露沾长早,青春每到迟。不知当路草,芳馥欲何为。

和袭美木兰后池三咏·白莲

年代:【唐】【陆龟蒙】

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

还应有恨无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

.z.

注释

【注释】:

咏物诗,描写的是客观存在着的具体的事物形象;然而这形象在艺术上的再现,

则是诗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感觉描绘出来的,多少总带有一种抒情的意味。以抒情

的心理咏物,这样,物我有情,两相浃洽,才能把它活生生地写到纸上,才是主

客观的统一体。陆龟蒙的这首"白莲",对我们有所启发。

鲜红的夏天太阳,照耀着透出波面的莲花,明镜里现出一片丹霞。艳丽的色彩,

是有目共赏的。莲花红多而白少,人们一提到莲花,总是欣赏那红裳翠盖,又谁

注意这不事铅华的白莲!然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真正能够见出莲花

之美的,应该是在此而不在彼。从这个意义来说,那红莲不过是“别艳〞罢了。

“素多蒙别艳欺〞,白莲,她凌波独立,不求人知,单独寂寞地开着,好象是

“无情的〞。可是秋天来了,绿房露冷,素粉香消,她默默地低着头,又似乎有

无穷的幽恨。倘假设在“月晓风清〞朦胧的曙色中去看这将落未落的白莲,你会

感到她是多么富有一种动人的意态!她简直是缟袂素巾的瑶池仙子的化身,和俗

卉凡葩有着天人之别了。

这诗是咏白莲的,全诗从“素多蒙别艳欺〞一句生发出新意;然而它并没有粘

滞于色彩的描写,更没有着意于形状的刻画,而是写出了花的精神。特别后两句,

诗人从不即不离的空际着笔,把花写得假设隐假设现,栩栩如生。花,简直融化

在诗的意境里;花,简直人格化,个性化了。

一首短短的咏物小诗,能够到达这样的境界,是和诗人的生活情感分不开的。我

们知道陆龟蒙处在唐末动乱的年代里,隐居在江南的水乡甫里〔在今吴江境〕。

他对当时黑暗的政治有所不满,虽退隐山林,然其"笠泽丛书"中的小品文,“并

-

.z.

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塌胡涂的泥塘里的光荣和锋铓。〞〔鲁迅:"小品文的危

机"〕因此,他对出污泥而不染、淡雅高洁的白莲,有着一种特殊的爱好;而这

种心情的自然流露,就使我们读了这诗后,感到此中有人,呼之欲出。

年代:【唐】【贺】体裁:【五律】

入水文光动,插空绿影春。

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

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

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

注释

生:一作垂。

隔浦莲

年代:【唐】【白居易】体裁:【乐府】

隔浦爱红莲,

昨日看犹在。

夜来风吹落,

只得一回采。

花开虽有明年期,

复愁明年还暂时。

曲池荷

年代:【唐】【卢照邻】体裁:【五绝】类别:【咏物】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

.z.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注释

这首"曲池荷",是卢照邻晚期的作品,借咏荷以抒其情怀。借物咏怀是卢照邻的

强项,清人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言外有抱才不遇,早年零落之感。〞正可

以用来评论该诗。

卢照邻,志大位卑,一生坎坷多舛。他任新都尉时染上风痹病,辞职北返,“羸

卧不起,行已十年〞,痛苦不堪。咸亨四年〔673〕,他写的"病梨树赋·序"中

说:“癸酉之岁,余卧病于长安光德坊之官舍。父老云是鄱阳公主之邑司,昔公

主未嫁而卒,故其邑废,时有处士君思邈居之。……余年垂强仕,则有幽忧之疾,

椿囷之性,何其辽哉!〞此时他虽求助于神医思邈,但对自己身体已经不抱什么

希望。常常“伏枕十旬,闭门三月。〞在"病梨树赋"中他写道:“怯衡飙之摇落〞,

忌炎景之临迫。〞这里的“怯摇落〞与"曲池荷"诗中的“叹飘零〞是一样的含

意,其中深深寄寓着诗人一生的忧愤与感慨。

“浮香绕曲岸〞,未见其形,先闻其香。曲折的池岸泛着阵阵清香,说明荷花

盛开,正值夏季。“圆影覆华池〞,写月光笼罩着荷池。月影是圆的,花与影,

影影绰绰,莫能分解。写荷的诗作不在少数。而这首诗采取侧面写法,以香夺人,

不着意描绘其优美的形态和动人的纯洁,却传出了夜荷的神韵。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是沿用屈原"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

迟暮〞的句意,但又有所变化,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早年零落的感慨。

卢照邻在去世前不久写的"释疾文"中说道:“春秋冬夏兮四序,寒暑荣悴兮万端。

春也万物熙熙焉感其生而悼死,夏也百草榛榛焉见其盛而知其阑,秋也严霜降兮

殷忧者为之不乐,冬也阴气积兮愁颜者为之解欢。圣人知性情之纷纠。〞这不免

-

.z.

也有诗人自己的性格原因。由于他被病痛所折磨,对事物变化的反映特别敏感。

如"释疾文"中所说:“神翳翳兮似灰,命绵绵兮假设缕。一伸一屈兮,比困难假

设尺蠼,九生九死兮。同变化乎盘古。万物繁茂兮此时,余独何为兮肠邅回而屡

腐.〞“草木扶疏兮如此,余独兰騨兮不自胜。〞万物越是繁茂越是生机勃勃,

他就越发感觉到自己的形象枯槁。同时他对繁荣的万物是“感其生而悼死〞,

“见其盛而知其阑〞也有对自己和他人盛时的回忆与感慨。他的这种思想突出表

现在他晚期的诗歌里。"曲池荷"的前两句写的是花好月圆,而后两句突然转写花

之自悼。这花之自悼实为人之自悼。咏物诗,“因物以见我〞,乃见其佳处。除

余山"竹林问答"中说:“咏物诗寓兴为上,传神次之。寓兴者,取照在流连感慨

之中,"三百篇"之比兴也。传神者,相赏在牝牡骊黄之外,"三百篇"之赋也。假

设模形质,藻绘丹青,直死物耳,斯为下矣。〞如此看来,可见卢照邻咏物诗之

造诣。

涧底松

年代:【唐】【白居易】

有松百尺大十围,

生在涧底寒且卑。

涧深山险人路绝,

老死不逢工度之。

天子明堂欠梁木,

此求彼有两不知。

谁喻苍苍造物意,

但与之材不与地。

-

.z.

金世禄原

本文发布于:2023-03-03 18:46: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84036712152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托物言志的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托物言志的诗.pdf

上一篇:播种希望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