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差异

更新时间:2023-03-03 16:51:48 阅读: 评论:0

几月几号教师节-浙江平均工资

中外文化差异
2023年3月3日发(作者:郁金香的花语)

关于中外文化差异产生渊源的探究

摘要:西方人唯智,但是他们陷入了利己主义的冰水之中;中国人唯情,但是造成了“剪不断,

理还乱”的裙带关系。西方人运用先进的科学征服了自然,也破坏了自然的平衡,但现代化

的光辉毕竟出现在西方;中国人克制自己以适应自然,但对现代科技和先进的管理方法也奋

起直追。有比较方见差异,有差异方见和同。

关键字:天人合一;征服自然;家族本位;个人本位;艺术精神;科学精神

一、研究背景

18世纪末,西方的工业革命推动了交通、电讯、图书出版业突飞猛进地发展,整个世

界缩小了,时间拉长了,历史凝缩了,文化也就在整合的时空中跨出了封闭的格局,走向了

世界。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传播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它们之间不可避免的碰撞,势必触

发学术界在比较选择的基础上创造文化的热情。各种各样的科学技术成果,各种各样的信息,

都从打开的闸门奔涌而入。儒家思想稳固不易的统治地位因之而动摇,中华民族共同奉守的

伦理原则、道德规范以及风俗习惯等均在文化震荡中皲裂。当然先进的中国人也从打开的大

门观察世界,走出封闭。百年学术-----中西文化比较就是在上述世界性文化整合的背景中变

化并发展的。

人类文化有其超越地域、民族、语言的共同性,并不因地域与民族的差异而显示不同,

中外文化中存在着无可争议的共通处。但由于中外历史和中外经济政治体制等的差异,中外

文化又有着很多截然不同的地方,如中国人的集体主义和西方的个人主义,中国人讲究的“天

人合一”而西方人注重改造自然,等等。比较中外文化的差异,可以使我们正确认识中国文

化与西方文化各自的发展历史与特质,明确中国先进文化的根基,进而保持并发扬中华民族

的优秀文化传统,兼收并蓄西方文化的精华。

二、研究现状

每种文化都有有自己的历史和社会背景,每个国家都是,我们也同样,就象我们自己的

古代经典,它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我们有我们文化的土壤,就象我们特有的牡

丹一样,它不可能在外国生根发芽,只有在本土的自然条件下,他才能呈现出它那天生的雍

容华贵。西方文化也一样,因而东西文化呈现出很大的差异,体现在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问题上,在对待家庭问题上,在对待民族关系问题上等等方面。

各位学者对中西文化差异的阐述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注重天人合一,西方文化强调征服和改造自然.

肖尚军的《传统文化概要》(2006.12)中指出,中国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

“天人合一”,西方文化则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即征服自然。《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梁濑溟1999.7.1)中指出,在方法上,中国人注重抽象和虚的意味,“往往拿这抽象玄学的

推理应用到属经验知识的具体问题”,所以中国传统不具有西方征服自然、科学方法、民主

精神之异彩。《中西伦理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启示》(刘宗碧2006.2)中指出,西方持幸福论为

主的维度,追求主体权益满足的自我确证;中国持功德论的维度,追求“顺天意”的功名。

(2)在对待家庭问题上。中国强调家族和整体利益,而西方追求个人利益与尊严.

在《传统文化概要》里,中国文化强调“家族本位”,突出国家和家族的整体利益。西方

文化则奉行“个人本位”,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个人的人格与尊严。未来之舟编著的《礼仪

培训手册》(2009.8)中指出,我们一直以谦虚为美德,不论是对于自己的能力还是成绩,总

是喜欢自谦。外国人非常注重个人隐私权,日常交谈中,一般不会涉及对方的“私人问题”。

而我国的个人隐私观念比较淡薄。特别是在亲朋好友之间,大家喜欢不分你我,共同分享对

方的私人生活。长者往往可以随意问及晚辈的私人生活,以显示关心。在万艺玲所著的《汉

语词汇教程》(2000.1)中,特有词语显示了此方面的差异,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称谓系统,

称谓语从一个侧面反映着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国有着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封建的宗法、

家庭、伦理等观念具体反映在汉民族的家庭、亲戚的称谓关系上。而西方对家庭亲戚的称谓

只有aunt和uncle两种,由此可见东西方家族观念的差异.

(3)在对待民族关系问题上。中国历史上基本奉行以和为贵的政策,西方人则有征服天下

的野心.

中国文化奉行的是“亲仁善邻”和“协和万邦”,而西方则奉行“征服天下”。在徐言行

所著的《中西文化比较》(2007.9)一书中,指出中国文化中庸和平和西方文化崇力尚争的特

点,中国人注重节制、追求和谐与平稳的文化性格和西方人鼓励竞争、追求功利、崇尚力量

和进取的价值目标。《中国文化概论》(檀江林2009.12)指出:对民族关系问题的处理原则上,

中国的原则是亲仁善邻、协和万邦、顺俗施化、以德怀远,西方民族的原则是以武力征服天

下。

各位学者在诸多著作中进一步阐述了造成文化差异的原因,阅读和参考了多位学者对中

西文化差异根源的阐述,现将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点:

㈠文化的基础不同直接决定了中西方的性格、思维等等的不同。

《安全文化新论》(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政策法规司组织2002)指出,中国文化有两

大基础:艺术和道德。西方文化同样有两大基础:科学和法律。在各自的两大基础中,中国

文化又以艺术为主要精神,西方文化以科学为主要精神。科学和艺术有着显著的差别:科学

的题材一定要合理并依据事实,艺术的内容可以不合理,也可以不必忠于事实;科学研究事

物的通性,艺术描述事物的个性,用具体的语言表达个别的意境。唐君毅也在《中西哲学思

想之比较研究集》中说,从宏观上看,他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在道德和艺术,西方文化

的基本精神在宗教和科学。

㈡社会经济形态的不同造成中西文化中人伦关系的差异:中国文化侧重艺术精神,西方

文化侧重科学精神

《安全文化新论》中指出,艺术精神孕育于农业社会,科学精神却从商业社会发展而来。

同时,农业社会的文化和商业社会的文化所引起的人伦关系亦有所不同。农业社会人要依赖

于自己所定居的土地来生活很少远徙他乡,在一个地方生活久了,形成了固定的家族邻里关

系,自然会相互关爱和帮助。父子、夫妻、兄弟、君臣、朋友这五种关系,构成了中国社会

的“五伦”。商业运作最要紧的是把握时机、追逐获利的机会商业社会迁徒移居的可能性很

大,家庭的单位往往只是以夫妻为中心,子女长大后就分立门户,而父母经商的积蓄也可以

保证其在年老体衰后得到生活的保障,不再依靠子女的照顾。由此产生的商业文化的道德,

是必然以“个人本位”为中心的。《中西伦理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启示》(刘宗碧2006.2)一文

中,提出,西方建立的是以平等、独立人格为基础的一种法理性规范;而中国建立的是以对

血缘关系从属为基础的一种宗法制规范。

㈢文化传统中价值观的不同造成了中西文化中忍的行为约束力的差异。

西方文化的基础是科学和法律,其原因首先是二者出于同一种文化精神。科学的活动,

非常重视明晰的定义、法则的遵从和证据的确立,这些同样是法律的精神,现代西方国家的

司法,特别注意程序的合法和证据的确立。中国的文化是艺术的,这里所说的“艺术”是相

当广义的,并不仅指一个一个的文艺作品,而是指一种精神取向,以孔子为鼻祖的儒家学派,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坚,对今天的中国文化还有着深刻的影响,孔子给后人留下的更多的是

“崇高德行的典范”,强调榜样的力量。

在《中西伦理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启示》(刘宗碧2006.2)中指出,中国是以自己的历史经

验来对自己生活进行解释的一种文化范型。这种文化范型,缺乏外在因素对人的发展进行参

照,而是以人自身来对人的发展要求进行参照的。因此,它是以人自身的完美和理想模型来

对人的修为提出要求的。而这种“完人”的标准在文化建构上就是“圣人”。西方把“上帝”

视为完美而人视为缺陷的人性设置相比,中国把“人”本身视为应是“完美”的。《企业文化

建设100问》(2004.7)中有提到,中国文化强调榜样力量和社群团体的作用,而西方人却崇

尚个性自由和我行我素。

㈣中西文化中人权观念的差异决定了中外文化中对权利与义务的看法不同:现代人权观

念起源于17世纪英国,18世纪,西方国家流行“天赋人权”的学说,实际上,西方人对权

利的认识由来已久。中国的道德传统强调的是义务,而不是权利的观念。

在《中西人权观差异的历史文化反思》(屈新儒2006.4)一文中,中国人权观主张义务本

位,西方人权观主张权利本位;中国人权观发生于礼治环境,西方人权观产生于法治环境。

中国已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义务取向型社会。把中国社会的个人

联系在一起的不是权利,而是义务。社会不是规定个人应当享有的权利,然后由他自己依法

要求和捍卫这些权利,而是给个人规定一系列义务,通过相互尽义务的方式完成社会结合和

利益分配。例如,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明、臣忠就被称为

“十义”。这都是中国古代社会对于父、子、君、臣的义务规定。西方社会的结构特点决定

了西方人权的特点。西方社会是权利取向型社会,是一种以个人为中心,以权利为纽带建立

起来的社会。到近代工业社会,方社会的权利关系更加明晰。西方社会把各个人的利益明确

划分开来,在“你的”和“我的”之间划出一条界限,通过划分权利来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的利

益关系,是西方社会的传统。《中西人权观差异性探析》(朱文2010.4)中国和西方的人权观

在诸多方面存在截然不同的价值定位和选择。中国人权精神的高远性、和谐性、完满性可以

弥补西方人权"有体无神"的弊端;西方人权观中的致用性、个体性、务实性也可以弥补东方

人权观的一些缺失。

三、评述

西方人唯智,但是他们陷入了利己主义的冰水之中;中国人唯情,但是造成了“剪不断,

理还乱”的裙带关系。西方人运用先进的科学征服了自然,也破坏了自然的平衡,但现代化

的光辉毕竟出现在西方;中国人克制自己以适应自然,但对现代科技和先进的管理方法也奋

起直追。有比较方见差异,有差异方见和同。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两种文化

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让人类更幸福,而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儒教为核心的中华文化

和以基督教为核心的西方文化只有经过互相取长补短后,形成全新的文化体系,才能更合理

的解决生存中的个体化满足问题,从而是得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达到和谐相处

的境地。

当一种文化的价值是另一种文化所不具有的时候,它的那种价值就会被别种文化所吸

收,这就产生了文化沟通与交流。其实,文化就是在不断沟通交流中发展的。从古到今,世

界上还找不出一种不受外来影响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有着适合其本民族需要的文化,没有优

劣之分,世界上也没有十全十美的文化,但每个民族都有值得骄傲的文化传统,也有其落后

和不足之处。东西文化有很强的互补性,应取长补短,互为补充。东方文化可以弥补西方现

代文明所导致的很多重要的缺陷,如极端个人主义、虚无主义、相对主义等等。东方文化也

可以弥补现代西方启蒙心态以来,所发展的强势意识形态之不足。

本篇论文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比较和对渊源的探讨,让人们认识世界文化乃同出一源,

而文化既然同出一源,那么人也应同为一家,全世界各民族人民都是同胞兄弟,大家情同手

足,和睦相处,共同为世界文明与进步努力,完全不应该互相残杀,视如仇敌。最后引用社

会学家费孝通对文化多样性提出的一句话结束本概述,对待不同的文化:要各美其美,美人

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参考文献:

肖尚军《传统文化概要》(2006.12)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濑溟1999.7.1)

《中西人权观差异性探析》(朱文2010.4)

万艺玲所著《汉语词汇教程》(2000.1)

徐言行所著《中西文化比较》(2007.9)

《安全文化新论》(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政策法规司组织2002)

唐君毅《中西哲学思想之比较研究集》(1943)

《中西伦理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启示》(刘宗碧2006.2)

《企业文化建设100问》(2004.7)

《中西人权观差异的历史文化反思》(屈新儒2006.4)

未来之舟编著《礼仪培训手册》(2009.8)

《中国文化概论》(檀江林2009.12)

本文发布于:2023-03-03 16:51: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83350812139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外文化差异.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外文化差异.pdf

上一篇:创设情境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