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

更新时间:2023-03-03 16:51:37 阅读: 评论:0

1岁宝宝一日三餐食谱-空调制热开多少度最好

创设情境
2023年3月3日发(作者:珠海旅游必去的4个景点)

★精品文档★

2016

1/9

创设课堂情境的方法

创设课堂情境的方法

1、借助实物、图像创设情境

教学中的实物主要指实物、模型、标本及实验、参观

等。如教学《光的反射》一课时,教师给每组同学一个万花

筒,引导学生说出玩万花筒的发现。万花筒是学生常见而又

没有认真研究过的事物,教师用万花筒导入新课,激发了学

生自主探究光的反射的欲望。

实验是一项兴趣盎然的活动。创设实验情境,科学课

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取灵活多变

的实验方法,巧妙地安排新异有趣的实验,创设寓教于乐的

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动力,主动探索。例

如教《气体的热胀冷缩》时,教师先演示一个“喷泉”实验,

即把一个带有玻璃管的瓶塞塞到装有少量冷水的烧瓶口上,

玻璃管插入瓶底,用一杯热水浇烧瓶,烧瓶内的冷水便会立

即从玻璃管口喷出一米多高。学生被这一新奇的现象吸引

住,激发了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启发了学生的创新。再如

教《淀粉的踪迹》一课时,可先演示一个“淀粉碘酒”的

小实验,既先拿出一张预先用淀粉糊写好字的白纸,随后在

白纸上喷上碘酒溶液,白纸就像变魔术似的出现了紫色的

字。学生充满了疑问,“字是什么写的?”“喷上的液体是什

么?”从而引入探究活动。

★精品文档★

2016

2/9

在教学中,图像是一种直观的工具,它包括板书、画

图、挂图、幻灯、录像、电影、电脑等电化教学手段。小学

科学中的一些知识连接着广阔的自然界,小学生特别是生活

在城市里的小学生,由于环境的局限,对自然的许多事物缺

乏感性认识,为了弥补这个不足,可以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创

设情境。如在讲《自然界形形色色的动物》一课时,利用多

媒体课件展示一些动物的生活,学生被那活灵活现的动物所

吸引,看的专注而入迷,对于他们熟悉的动物由他们自己回

答,对于不熟悉的,由老师讲解并分类归纳,一堂课下来学

生如同游一次动物园,真正做到别开生面,寓教于乐,在学

生面前打开一扇知识的门窗。《挑战平衡》一课的情境引入

先请学生欣赏一段芭蕾舞剧片段(录像)师:这么美丽的舞

蹈,你能不能也向他们那样为大家表演吗?学生有的说能,

有的说不能。师:大家都在座位上模仿一下。师:你能不能

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大家?生1:用脚尖站不稳。生2:胳膊

伸开比较好。……这个案例中教师主要是通过运用录像这一

电教手段,给学生以一种艺术的感染,在这样的情境下,学

生愿意试着表演,并感受出平衡看似简单其实并不是那么容

易的。于是问题出来了“怎么会这样不稳?”“如何才能稳?”

也就是学生不同的感受,很自然的有了要研究的问题,课堂

也就顺利的进行下去了。

2、借助动作(活动)创设教学情境

★精品文档★

2016

3/9

教师在教学中以姿势助语言,打手势这也是动作的形

象性。

(1)操作

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操作探究材料可以使许多抽象的

知识变得形象直观。如教学《声音的产生》时,学生通过玩

锣、鼓、木鱼等,对声音的产生已经有一定的认识,但还不

够形象具体,这时让他们操作专用的实验器材——音叉,帮

肋他们形成生动的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表演

儿童不仅具有潜在的表演天赋,而且还有着爱表演的

个性特征。表演能够有效地调动并发挥儿童的积极性和创造

性。

(3)活动

学生活动产生的直观情境也有其教学意义。如《蚂蚁》

一课的教学,教师课前就布置了抓蚂蚁的活动,在教学中通

过学生说蚂蚁——画蚂蚁——初次观察——探究观察方法

——再次观察——送蚂蚁回家等一系列学生活动,提供给学

生较多探究、研讨和动手的机会,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演示

《有趣的沉浮现象》一课学生通过猜测、实验后对有

的物体会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会沉在水底有了一定的认

识,对于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水的浮力容易理解,而对于

★精品文档★

2016

4/9

沉在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理解起来相对困难一些。

这时,教师演示:用一张白纸盖在杯子口,把一个小粉笔头

和一把铁锁分别放在这张纸上,引导学生思考“由此想到什

么?”通过演示学生可以顺利的推想,从而深化理解了沉在

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

3、借助语言创设教学情境

语言表达的形象性能够使听者的脑中呈现出一幅幅

鲜明而简洁的画面,而不是一些抽象的语义代码。

(1)、朗读——声情并茂

比如有位老师在教学《生命离不开水》一课时,利用

多媒体一边播放配上美妙动听的音乐和与水有关的一幅幅

图片,一边动情地朗读:“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

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教

师声情并茂的朗诵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在猜出“水”的谜底

后,同学们又以饱满积极的热情投入到水的研究中去了。在

科学课上适时应用朗读,一方面可以通过语言的意义、声调、

形象、感情色彩激起学生的情绪、情感以及想象活动,从而

体验情境;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美感,

体现学科间的整合。

(2)、描述——绘声绘色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绘声绘色,形象生动的讲解,

创设一种特定的氛围,从而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如在讲《无

★精品文档★

2016

5/9

限宇宙》时,通过形象的对比,逐层展开,向学生描述太阳

系、银河系、河外星系那样浩大,那样深广,那样无穷无尽,

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如醉如痴,通过描述,开阔了学生的视

野,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创设课堂情境的方法

(3)、比喻——精彩贴切

比喻就是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

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善用比喻,不仅会使抽

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化平淡为生动,还能把难以理解的内容

变得浅显易懂。如教学《卵石的形成》在讲到沉积下来的岩

石在压力的作用下被压得结实成为一体,一位教师这样比

喻:这些岩石就像一块面包被双手用力一压,再配合手势,

这样一下解决了这个难懂的问题。

4、借助新旧知识、观念的关系和矛盾创设教学情境

学生在学校里所学的不是零散的、片面的知识,而是

“提炼浓缩”又“易于消化”的、系统的、整体的知识。知

识只有在整体联系当中才能真正被理解、被掌握,从而体现

其有意义的价值。这也就是说,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以旧

知识为基础的,新知要么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起来

的,要么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或由旧知重新组

织或转化而成的,所以旧知是学习新知最直接最常用的认知

★精品文档★

2016

6/9

停靠点。

巴甫洛夫说过:“任何一个新问题的解决,都要利用

主体经验中已有的同类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新旧知

识之间的联系,巧设悬念,创设多种新情境,让学生原有的

知识、经验迁移到新情境中,使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机会在新

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激发学

生对新知识的探求。如在《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教学中,教

师先出示一电路板,紧接着设问“有什么方法使小灯泡亮、

蜂鸣器响呢?”学生回答:“合上开关。”师进一步追问“假

如把电路开关断开,有没有办法在不合开关的情况下,也能

使灯泡变亮?”学生回答“可以用金属接在开关的两端,这

样就行了。”这时教师请学生试一试,并让他们说说,是什

么物体使小灯泡又亮起来的。这样让学生在这种新情境中运

用已有知识经验,动手操作,通过观察小灯泡亮与不亮来证

明该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学生既学到了新知识,又培

养了能力。

5、借助“背景”创设教学情境

科学课蕴含丰富的“背景”资料,即科技发明史、创

造史及科学家的小故事。科学教材中一些著名的实验,发明

事例,是情境教学的优质素材。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授课内

容,穿插一些生动有趣事的名人轶事,历史故事,观看一些

科学家的照片或插图,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并激发他们

★精品文档★

2016

7/9

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例如教学《电流》时,结合课文讲

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教学《生物的进化》时,讲达尔文

从小热爱自然,课余时间常到野外捕捉昆虫,寻找矿石,捡

拾贝壳和采集植物标本的故事;教学《水的压力与浮力》时,

讲阿基米德从浴缸中的水溢出来的现象获得灵感,发现物体

沉浮规律的故事。这些丰富的史料,扣人心弦,融知识性、

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能够吸引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再现

科学家忘我探索的情境,激励学生鼓舞斗志,培养发现精神。

6、利用谜语、儿歌创设情境

猜谜语是学生喜爱的方式,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

浅显平淡、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转为妙趣横生的学习活动,

融知识教学于情趣之中,把课上得有声有色,饶有趣味,使

学生百上不厌。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把教科书上

的知识编成谜语,有利于概括知识,提示规律,也有利于激

发学生的兴趣。如在学习《我的手》一课时,先创设情境让

学生猜谜语:“一棵树,十个杈,不长叶,不开花,吃饭劳

动全靠它。”在上课开始通过猜谜语的形式引出探究主题,

使得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自觉地进入了探究学习。再如《空

气》一课,教师出示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

着,没有颜色没味道,无孔不入变化多,动物植物都需要”。

既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总结出空气的一些特征。《给

水变个样》一课出示谜语“用手抓不起,用刀劈不开,做饭

★精品文档★

2016

8/9

洗衣服,都要请它来。”

7、借助问题创设情境

一个好的问题,就象投在学生脑海中的一颗石子,能

激起学生思考的波浪,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设疑,巧于设疑,

通过设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学生就会随着教

师设置的疑点,不断思索下去。在讲《地球的吸引》一课时,

教师提出下问题:1、既然地球是圆的,那么地球另一面的

人,是不是头朝下,会不会掉到地球外面去?2、为什么我

们上坡会感到吃力?3、地球上的飞行物能否飞到天外去?

学生随着这一连串的问题,紧张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终于

找到了正确答案。在小结时强调: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才

会有所发现,大科学家牛顿正是看到苹果落地的现象引发思

考,才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从而使人类摆脱地球引力飞上

太空成为可能。再如《浮力》一课,在探究活动之后,学生

认识到“在水中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

的浮力。”以后,教师出示图片并创设了如下的问题情境:

小铁钉很轻为什么会沉入水底,而同样是用钢铁制成的大轮

船,重达几吨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呢?引导学生课后继续探

究。

8、运用想象创设教学情境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

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世界,并且

★精品文档★

2016

9/9

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想象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必要前

提,丰富灵活的想象力是构筑知识的重要成份。想象情境是

通过学生的想象活动,在已经获得经验的基础上,将表象重

新加以组合的情境。它虽不像实体情境那样可以看得见,摸

得着,但它的意象却比实体情境更广远,更富有感情色彩。

学生的情绪往往在想象情境中得到高涨,想象力也随之而发

展。如在教学《水在自然界的循环》一课,学生在学习了水

的循环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一滴小水滴,随

着老师的描述:“我是大海中的一滴水,太阳晒得我好热,

我变成了水蒸气飞到天上,呀这里有好多小伙伴……。”这

就是典型的想象情境。因为所有这些,学生并不可能亲眼看

到,只是将有关表象重新组合成新形象而构成。

总之,情境的设计是需要用心去思考、去发现、去积

累、去营造,运用好情境教学,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有效手

段。

本文发布于:2023-03-03 16:51: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83349712139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创设情境.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创设情境.pdf

上一篇:党费收缴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创设情境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