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禾日当午全诗拼音
锄禾日当午全诗拼音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同学们不断的学习和努力。小
编为大家提供了锄禾日当午全诗拼音,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复习所
学的知识。
悯农
chúHérìdāngwǔ锄禾日当午,
hàndīhéxiàtǔ汗滴禾下土。
shuízhīpánzhōngcān谁知盘中餐,
lìlìjiēxīnkǔ粒粒皆辛苦。
悯农二首
李绅
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锄禾日当午全诗译文及注释译文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种田的农夫却仍然有饿死的。
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落在禾苗生长的土
地上。
谁又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注释
⑴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
⑵粟:泛指谷类。
⑶秋成:一作“秋收”。
⑷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⑸餐:一作“飧”。
锄禾日当午全诗鉴赏《悯农》二首,题一作《古风》二首,是诗
人年轻时的作品。
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
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
没有原因的。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
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
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
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恐
怕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
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象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
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
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
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
的,然而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
呢?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
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
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
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
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象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
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
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
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
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
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
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
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
加具体、深刻且真实。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
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最后,诗的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
容易背诵,恐怕也是这两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原因吧。
锄禾日当午全诗作者李绅简介
李绅(772—846)汉族,亳州(今属安徽)人,生于乌程(今浙
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字公垂。27岁考中进士,补
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
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
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
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灸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
《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本文发布于:2023-03-03 13:41: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82207612108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悯农的拼音.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悯农的拼音.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