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建筑设计的“效仿”——以建筑大师作品为例
李冠群
【摘要】列举多位建筑大师在作品中对于“效仿”手法的应用,并以这些作品为例,
研究多个经典的现代、后现代主义建筑作品,对比相应的古典建筑范例,分析了建筑
设计中“辩证综合”以及“效仿”的方式、方法,思考了如何将“效仿”的手法有
效地融入建筑设计.
【期刊名称】《福建建筑》
【年(卷),期】2016(000)008
【总页数】5页(P37-41)
【关键词】效仿;辩证综合;柯布西耶;密斯;文丘里
【作者】李冠群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建筑学系福建漳州3631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
对于希望或者正在从事建筑设计相关工作的人而言,多加注意、观察自己所处的生
活环境,并将其归为己用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很少有人天生便具有高雅的审美
能力,天才的出现几率是几十万乃至几百万分之一。现在为人们所熟知的建筑大师
大多是依靠后天努力、重视观察体会生活、不断积累设计素材,从而获得耀眼的设
计才华。
观察、积累是建筑设计的前期准备,而有效的“效仿”则是建筑设计的重要手段。
“效仿”在词典中的释义是:以某件事情为榜样,模仿来做或作为借鉴以便发扬。
初学建筑设计的学生,经验尚浅,往往纠结于如何“效仿”,混淆“效仿”与“抄
袭”的概念,以为简单地模仿参照物的形状、大小等外在内容即为“效仿”。必须
了解的是,“效仿”并非简单复制外表,而是仔细观察某事物,并且尝试理解其本
质及内在关系,对其进行深度剖析之后,运用其本质以及内在关系进行设计。
本文拟将从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等几位著名建筑大师的经典作品入手,对其
采用的“效仿”手法进行分析。
早期的现代派建筑大师们热爱古建筑,例如勒·柯布西耶,年轻时曾经游历过东欧、
巴尔干、土耳其、意大利和希腊等地。他潜心研究古希腊建筑,在1911年的著作
《东方游记》中写道:“游览雅典卫城一直是我们的一个梦想”,并且绘制了古希
腊建筑遗迹的草图[1]。
1905年,17岁的柯布西耶接手了他作为建筑师的第一个项目——villaFallet。这
栋别墅代表了柯布西耶早期的住宅设计风格,充满着绝对的国际浪漫主义精神,将
瑞士小屋的风格融入了乡土建筑中。VillaFallet可以说是柯布西耶建筑设计进化
发展的起点,而之后的东方之行为柯布西耶的建筑生涯带来的则是质的改变。在这
次游历之后,柯布西耶开始运用“辩证综合”的方法进行设计,开始尝试一种介于
如圆厅别墅这类高雅风格和他所欣赏的地中海建筑风格之间的建筑类型。这种类型
风格,大体可概括为:简单的几何形体,良好的采光。简单的几何形体可表现为表
面并无过多的细节且具有强烈的集中感。
受过建筑学专业训练的人,应该对圆厅别墅(图1)并不陌生。它是意大利文艺复兴
时期建筑大师帕拉迪奥的经典作品,以圆厅为中心,采用完全对称的模式,平面为
正方形,建筑4个立面完全相同,中央的穹顶统帅全局,完全符合当时流行的
“人文主义”思想,以方形、圆形等最基本的几何形体作为组成要素,采用典型的
古典主义创作手法,被认为是帕拉迪奥理想的精粹[2]。然而对于圆厅别墅,除去
其伟大的历史艺术价值,也应该以“辩证”的眼光来认识它。
德国19世纪著名的唯心论哲学代表人物之一黑格尔确立了“辩证”的概念,他在
哲学上极大地丰富了辩证法。在黑格尔的辩证理论结构中,事物并非沿着简单的线
性关系推进或者循环,而是朝向不同层面和不同方向发展。通俗地说,“辩证”就
是从两个对立的观点中,生成一个全新的观点,而这个全新的观点与前面的两个观
点相对立,同时又是前两个观点的综合。黑格尔的这种哲学理念同样也可以投射应
用于建筑设计的美学中,体现在从物质材料到精神灵魂的转化。辩证理论的有效发
展更好地带动了建筑设计美学的发展,更大程度地让建筑设计脱离物质材料对其的
束缚。
如若辩证地分析圆厅别墅,则会发现,它内部的空间结构并非尽如人意。中央的圆
厅与外界环境的沟通被建筑外围的方形围合空间完全切断,圆厅内没有宽阔的视野,
也没有良好的光线,无法与自然有视线上的交流,这样的情况令建筑的使用者被迫
观赏圆厅内18世纪的壁画。而其四面完全相同的门廊设计,也略显枯燥,实际上,
不必双边对称,也许可以创造出更加精美的形象。
柯布西耶在1917年VillaSchwob的设计中则体现出他对于圆厅别墅多个角度、
不同层面的深刻理解。VillaSchwob在当时绝对算得上是一个非常新颖、独特、
甚至疯狂的别墅设计。外立面上对于外墙装饰的处理美丽而巧妙:延伸开的具有明
显而强烈几何感的飞檐,配以小型的拜占庭风格开窗。纯粹、简单、干净,类似一
座精美的希腊地方住宅。而平面则体现出许多历史的痕迹,柯布西耶运用了与圆厅
别墅类似的设计手法,只是将VillaSchwob的平面(图2)中的圆形进行了分离,
试图在其中营造出一个全新的、纯粹的空间,他将中央的空间从四面的围合中解放
出来,令其十分的清晰、明亮。
在VillaSchwob中,可以体会出多种创作灵感的混合,除了希腊地方建筑和圆厅
别墅外,甚至还涉及到米开朗琪罗设计的卡比多广场,在柯布西耶的著作《走向新
建筑》中出版的TheCapitol广场元老院正立面(图3)外墙基准线与VillaSchwob
的立面(图4)基准线十分相似。柯布西耶认为,对建筑师来说,“基准线”也是一
种手段,它把建筑提高为可感知的数学,可感知的数学给我们关于秩序的有益的认
识[3]。
从VillaFallet到VillaSchwob,柯布西耶在游历东方前后表现出巨大的质的转变。
他从此学会了如何“效仿”,如何综合各地优点,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
而另一位现代派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在设计土根哈特住宅(图5)时,也充分表
现出自己对圆厅别墅的理解,他运用不同的手法对圆厅别墅进行了分解。
从某种程度上说,土根哈特住宅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范·多斯堡的绘画作品以及巴塞
罗那世博会德国馆的设计风格。从平面图上可以看出,住宅在后花园入口处以及侧
面均设有门廊,圆厅别墅的四面门廊在此处得以体现。与圆厅别墅不同的是,土根
哈特住宅的每个门廊都被赋予了不同的功能,而这个设计很好地结合了捷克共和国
当地全年十分寒冷的气候特点。整栋住宅好像一个庞大的柱廊,这得益于窗的细节
处理,窗的开启方式不同于一般的普通窗,而是向下开启,当打开全部的窗扇,呈
现给人们的就是一个纯粹的柱廊结构。
土根哈特住宅的平面,类似于拆分了的圆厅别墅,在密斯的这个设计中,出现了一
个怪异的、与整栋住宅的形态不协调的环形,似乎是出于对圆厅别墅中央圆厅的参
考。但密斯的环形是开敞的,且与外界连通,并作为柱廊的一部分,与圆厅别墅中
与外界分离的、封闭的中央圆厅大相径庭。半开敞的环形内部亦拥有一定的使用空
间,身在其中的人可产生相应的存在感。
直线相对于平面,清晰相对于模糊,这些关于辩证的理念,在万神庙等许多著名的
古建筑中都不难发现其痕迹。然而20世纪许多近现代著名建筑大师仍然将这些理
念运用于自己的创作中,成功地运用“效仿”的手段进行设计。
密斯与柯布西耶一样,也去过希腊,他将古希腊建筑中的一些本质与精髓完美地融
入自己的设计之中,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图6)。
德国馆整体效果非常整洁,平面及空间具有抽象的时代风格,建筑师采用了非物质
化的建筑结构基本框架,立面处理采用物质材料的虚化手法,用通透且轻盈取代不
通透且笨重。密斯通过这栋建筑展示了他对一个立体空间的设想,表达了他对当时
德国魏玛社会党的尊重,体现了他抛开物质材料、回归纯粹精神的某些转变。这座
展览建筑几乎没有陈设品,它本身就是作为一个展品[4]。除此之外,这栋具有划
时代意义的建筑也涉及到一些历史因素。可以肯定的是,密斯希望自己的设计理念
可以与帕提农神庙一样永恒持久,并且熟练地在这个现代建筑的设计中“效仿”了
风格迥异的古典建筑。
帕提农神庙(图7、图8),是建筑学中的完美范例,独一无二,高雅的设计风格,
简洁的平面,结构的逻辑关系十分清晰。为了纠正人眼的视觉误差,横梁微拱,每
根柱向中心微微倾斜。外围柱廊的多立克柱式排列紧密,柱身弧线充分体现了神庙
的完美比例和精致外观,柱身略显纤细,使得略为扁平的巨大檐部好像飘逸于柱上,
神庙由此显得轻盈、优雅而具有活力。这些特点,其实就是建筑学形式的起源,并
非由于个人喜好所形成,而是源自于一个时代的共同感知。
在德国馆的设计中,密斯赋予了它帕提农神庙的建筑表达方式。如果将德国馆与帕
提农神庙对比,不难发现,这两个风格、外形完全不同的建筑之间具有一些神秘的
相似性。
帕提农神庙的平面有一个完整的长方形大厅,而德国馆呈现给人们的则是一个被拆
卸重组的长方形大厅,充分体现了矩形相似的理念。德国馆的拆卸重组大厅貌似由
一条隐形的轴线穿过场地造成,从而分裂为完全不同的两个部分。密斯德国馆与帕
提农神庙的关联并非偶然,两栋建筑物都具有庞大的架高平台,建筑主体均位于平
台之上;除此以外,德国馆大厅与平台错位,并与帕提农神庙平面的比例相对应。
也就是说,如若将帕提农神庙平面的各个部分进行拆分重组,会得到密斯设计的德
国馆。而密斯在德国馆中所运用的十字形钢柱,除了展示新型的结构之外还体现了
他对庙宇遗迹历史的回忆。密斯甚至完全沿袭了帕提农神庙的某些设计,比如建筑
物内祭仪人物雕像的设计,密斯在德国馆水池的一端放置了一个与帕提农神庙内神
像相似的雕像,位于公众视野,起着从视线上引导人行流线的作用。
所有这些,也许只是巧合,但更大的可能是密斯希望通过“效仿”这座经典的帕提
农神庙,纠正在封闭的政治社会中建筑学的错误观点,同时展示给世人魏玛共和国
内新的进步文化。
密斯德国馆的创作灵感不仅仅局限于帕提农神庙。里特维德的“红蓝椅”,从空间
的角度上讲,也与德国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即分解建筑自身,成为一系列的平面,
在空间中自由地变换位置。而范·多斯堡的“俄罗斯舞蹈的韵律”,也与德国馆运
用了几乎相同的设计策略,德国馆的平面结构形态几乎与范·多斯堡的这幅著名画
作完全相同。
现代派建筑大师们在设计自己的建筑作品时,大多采用了“效仿”的手法,而后现
代主义建筑的设计更多地引入了“辩证与综合”的“效仿”,因为后现代主义建筑
参考的除了历史建筑还有现代建筑,参考它们并且颠覆它们,模糊并且淡化文化的
影响,才能最终产生后现代主义建筑。
著名后现代主义建筑师文丘里设计的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栗树山的母亲住宅(图
9),是一个充满着复杂性与矛盾性的建筑。文丘里在设计时,参考并研究过许多建
筑,其中之一就是位于母亲住宅旁边的由路易斯·康设计的EscherickHou(图
10)。
这两栋住宅在地理位置上十分接近,建成时间也几乎相同,然而它们设计者的追求
却迥然不同。路易斯·康追求的是进步的现代派,他在年轻时曾参与设计美国第一
栋国际风格摩天大楼-费城储蓄基金社团大楼,他所设计的耶鲁大学艺术博物馆亦
展现了他优雅精妙的设计手法以及对国际风格的追求。而文丘里追求流行的、带有
戏谑意味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康的EscherickHou修建于1959年,在时间上
略早于母亲住宅,其立面是由一系列的立方体组成,并非平直的平面,立面被划分
为两个部分,两部分窗洞形式略有不同。对比母亲住宅,就会发现文丘里营造了一
个完全平坦的立面,从本质上区别于EscherickHou的设计原则。母亲住宅从
整体上看类似于一个传统住宅,作为传统住宅象征性符号的坡屋顶、壁炉、烟囱的
设计都融入到母亲住宅中并且成为它的一大特色。文丘里以戏谑的手法模仿了传统
住宅,以讽刺及隐喻的方式为其增添个性。其实文丘里非常崇拜康,但文丘里建筑
设计所追求的方向却与康完全不同,并最终沿着这条道路走到了后现代主义的极端。
从许多著名建筑师的建筑设计发展道路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出辩证综合“效仿”的
痕迹。即使发展到今天,辩证综合的“效仿”依旧是建筑师潜心研究以及经常采用
的重要手段。在“效仿”某作品时,必须透彻理解驱使该作品成为现状的理论原则,
以及依据这种理论原则的原因,从深层次研究该作品,将其内在规律引入自己的设
计中。
E-mail:*****************
本文发布于:2023-03-03 12:02: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81615912093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母亲住宅.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母亲住宅.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