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课程内容
第一章旅游地理学
第二章旅游资源与旅游地
第三章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和空间竞争
第四章旅游交通
第五章旅游的区域影响
第六章主题公园
第一章旅游地理学---第一节旅游地理学
一、闲暇、游憩和旅游
1、闲暇(leisure):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
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
2、游憩(recreation):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游憩可以恢复人
的体力和精力,它包含的范围极其广泛,从在家看电视到外出度假都属于游憩
3、旅游(tourism):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
二、旅游
旅游:人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
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
旅游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要离开居住或工作的地方,短暂地到一个目的地进行活
动.
三、旅游地理学及其研究对象
旅游地理学: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闲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
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四、旅游地理学研究内容
旅游学:
旅游主体—旅游者
旅游客体—旅游资源
旅游媒体—交通、宾馆、旅行社等
旅游地理学:
{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旅游通道}属于旅游系统
第二节旅游者
一、旅游者
1、国际上的定义
国际旅游者
旅游者是指离开定居国,到其他国家旅行24h以上的人
国内旅游者
国内旅游者指在本国某目的地旅行超过24h而少于1a的人,其目的是
娱乐、度假、运动、商务、会议、学习、探亲访友、健康或宗教
2、中国对游客的定义
游客:
指任何一个因为休闲、娱乐、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
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离开常住国(或常住地)到其他国
家(或地方),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1a,并且在其他国家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
从事的活动获得报酬的人。
2/10
二、旅游者的旅游动机
1、旅游需要分析
马斯洛(Maslow)
人的需要层次:
自我实现的需要
尊重感的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生理需要
三、旅游动机的激发
旅游动力由三部分构成:内动力、外动力和中间条件
内动力:即人的旅游动机,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
外动力:即旅游地与客源地的空间相互作用
中间条件:即收入、闲暇时间和交通条件
互补性:旅游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与居住地具有差异
替代性:当游客从A地向B地移动时A和B两地间存在另一个与B地一样性质的
旅游地从而产生替代作用。
可达性:距离因素仍然是影响旅游的重要因素
四、旅游活动行为层次
▪基本层次:游览观光
▪提高层次:娱乐、购物
▪专业层次:休养、疗养、会议、宗教朝拜等
五、旅游者的决策行为
▪从旅游决策的角度,可以将旅游活动分成两类:
➢旅游者不参与决策或旅游目的地选择余地很小的旅
游,如会议旅游、商务旅游、团体福利旅游等
➢旅游决策由旅游者本人完成,或家庭成员、旅伴之间
协商作出,如各种形式的自费旅游等
1、影响旅游决策的主要因素
▪①感知环境
▪②最大效益原则
ⅰ最小的旅游时间比
ⅱ最大的信息收集量
▪③旅游偏好:年龄、职业、学历
旅游时间比:从居住地到旅游地单程旅行所消耗的时间与在旅游地游
玩所耗费的时间的比值.
▪选择最有名的旅游地
▪选择自然和人文环境与居住地差异较大的旅游地
六、旅游者的空间行为
旅游者的空间行为:旅游者旅行和游玩的过程
1、大尺度旅游空间行为
力图到级别较高的旅游点旅游
尽可能游玩更多的高级别旅游点
力图采用环状路线旅游
3/10
2、中、小尺度的旅游空间行为
采用节点状路线旅游
旅行路线影响旅游效果
第二章旅游资源及旅游地
第一节基本概念
一、旅游资源的概念是旅游业发展的产物
▪旅游者是构成旅游活动的主体
▪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客体,是满足旅游者愿望的客观存在物
▪在旅游业发展之初,人们的旅游对象仅仅限于名山胜水、文物古迹和民俗
风情,这是早期旅游资源的基本范畴
▪旅游需求不断扩大和多样化,旅游业竞争日趋激烈
▪一方面旅游目的地想方设法迎合旅游者的需要,不断营造创意新颖的旅游
项目,一些原来看来平常的东西,逐渐成为旅游资源
▪另一方面旅游者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旅游活动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游
览、观光,而是成为集游览、商务、科考和度假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的社会
活动
▪旅游活动向多元化发展
▪旅游资源的内涵在逐渐丰富
二、旅游资源的定义
▪周进步:指地理环境中具有旅游价值的部分,也即旅游者旅游过程中感兴
趣的环境因素和条件
▪郭来喜:凡是能人们提供旅游观赏、知识乐趣、度假休闲、娱乐休息、探
险掠奇、考察研究以及人们友好往来和消磨时间的客体和劳务
▪邢道隆:凡是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经
济价值的因素和条件
▪黄辉实:吸引人们前往游览、娱乐的各种事物的原材料。这些原材料可以
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他们本身不是游览的目的物和吸引物,必
须经过开发才能成为有吸引物力的事物
▪旅游资源是客观存在的,是旅游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包括自然的、历史遗
存的、人工创造的及其附属物。即使某些精神的、非物质的旅游资源,也
是在物质基础上产生的,并依附与物质而存在的
▪旅游资源具有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的吸引性
▪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作用对象
▪旅游资源能为旅游业所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
▪旅游资源具有动态性
4/10
▪旅游资源定义为:旅游资源是以旅游者为作用对象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且
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各种客观存在的综合体
三、旅游资源的基本特性
▪旅游资源的吸引性
▪旅游资源的地域性
▪旅游资源的时代性
▪旅游资源的观赏性
▪旅游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旅游资源的时限性
▪旅游资源的科学文化性
▪旅游资源的系统性、整体性和综合性
四旅游地
▪旅游地:一定地理空间上的旅游资源同旅游专用设施、旅游基础设施以及
相关的其他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成为旅游者停留和活动的目的地
▪旅游活动区:旅游资源所在
▪旅游接待区:服务设施所在
第二节旅游资源和旅游地分类
一、旅游资源分类
1、按旅游资源的性质和成因分类
▪⑴自然旅游资源
▪⑵人文旅游资源
2、按旅游活动的目的分类
▪⑴游览鉴赏型
▪⑵知识型
▪⑶体验型
▪⑷康乐型
3、按资源的利用现状分类
▪⑴已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依利用程度可分为
▪①利用历史悠久、设施比较完整的旅游资源
▪②利用历史比较长,但缺乏时代内容,需要加以调整、充实和丰富
的旅游资源
▪③新建的旅游资源,尚需进一步完善和建设
▪⑵即将开发的旅游资源(已列入规划)
▪⑶潜在旅游资源(具有一定吸引力,目前无力开发)
4、按保存现状分类
▪⑴保存完整、完善的旅游资源
▪⑵部分保存完好的旅游资源
▪⑶破坏比较严重的旅游资源
▪⑷完全被破坏,只剩下遗址
5、按旅游资源适宜的旅游活动类型分类
▪⑴供陆上旅游活动的资源
▪⑵以水体为基础的旅游活动资源
▪⑶供欣赏风景的旅游资源
6、根据管理级别的分类(仅限于中国)
5/10
▪⑴世界级旅游资源
▪⑵国家级旅游资源
▪⑶省级旅游资源
▪⑷市县级旅游资源
二、《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中的分类
1地文景观类
1典型地质构2标准地层剖面3生物化石点4自然灾变遗迹5名山6
火山熔岩景观7蚀余景观8奇特于象形山石9沙(砾石)地风景10沙(砾
石)滩11小型岛屿12洞穴13其他
2水域风光类
1风景河段2漂流河段3湖泊4泉5现代冰川6其他水域风7
瀑布
3生物景观类
1树林2古树名木3奇花异草4草原5野生动物栖息6其他生物
景观
4古迹与建筑类
1人类文化遗迹2社会经济文化3军事遗迹4古城与古城遗5长城6宫廷建筑群7
宗教建筑与礼8殿堂9楼阁10塔11牌碣12碑坊13建筑小品14园林15景观建造16
桥17雕塑18陵寝陵园19墓20石窟21摩崖字画22水工建筑23厂矿24农林渔民牧
场25特色城镇与村落26港口27广场28乡土建筑29民俗街区30纪念品31观景地32
其他建筑或其他古迹
5休闲求知和健身类
1科学教育文化设施2休疗养和社会福利设施3动物园4植物园5公
园6体育中心7运动场馆8游乐场所9节日庆典活动10文艺团体11其他
消闲求知健身活动
6购物类
1市场与购物中心2庙会3著名店铺4地方产品5其它物品
三、旅游地分类
▪旅游地的分类一般以旅游资源的性质及其适宜旅游活动类型为依据
一般划分为7大类:1自然风景旅游地2文化旅游地3历史古迹旅游地4娱乐旅游地
5运动性旅游地6产业旅游地7综合性旅游地
四、旅游资源和旅游地评价
▪1体验性评价:着眼于旅游者对于旅游资源或旅游地的质量评价
▪2技术性评价:着眼旅游资源各要素对于旅游者从事特定旅游活动的适宜
程度的估
▪3综合性评估:着眼于旅游地的旅游资源整体性评价或旅游资源开发价值
的评估
1、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的体验性评价
▪⑴一般体验性评价
▪①由旅游者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对某一或一系列旅游地就其整体质
量进行定性评估
▪②传播媒介或行政管理机构发起,局限在已经接待游客的旅游地
▪③提高知名度:诱导游客流向
▪⑵美感质量评价
6/10
▪①基于对旅游者或专家体验的深入分析,建立规范化的评价模型,
评价结果具有可比性的定性尺度或数量值
▪②其中对于自然风景质量的评估技术已经比较成熟
▪③四个学派:专家学派、心理物理学派、心理学派和现象学派
2、旅游资源的技术性评价
着眼旅游资源各要素对于旅游者从事特定游活动的适宜程度的估
大量技术性指标的运用是其最大特征
一般限于自然旅游资源评价
▪气候的适宜性评价
▪地形的适应性评价
▪资源要素组合评价
3、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的综合性评价
▪着眼于旅游地之旅游资源的整体价值评价,或旅游地开发价值评价
▪目的:开发价值比较;规划管理重要度排序
▪通用评估标准
▪评估因子带有合适权重
▪结果多是数量化的指数值
▪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模型
第二章第三节旅游资源区划
一、旅游区
一般所指的旅游区,是综合性的旅游区
即指含有若干共性特征的旅游景点与旅游接待设施组成的地域综合体,它不
仅包括旅游资源,也含有为旅游者实现旅游目的而不可缺少的各种基础设施
第三章旅游地生命期理论与空间竞争
▪第一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后,旅游地的发展演化规律日益受到人们重视,这方面的研究
越来越多,西方学者提出了几个演化模型
戈曼森(GormnE)提出了海滨旅游地的空间-时间模型
米塞克(MioscJM)的旅游发展模型
奥博曼(OppermannM)的发展中国家旅游空间模型
巴特勒(ButlerRW)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引起学者们的广泛注意和应用
▪第二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应用
一、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的概念,提出旅游地的演化
经过6个阶段:
•探查阶段(explorationstage)
•参与阶段(involvementstage)
•发展阶段(developmentstage)
•巩固阶段(consolidationstage)
•停滞阶段(stagnationstage)
•衰落或复苏阶段(declineorrejuvenationstage)
7/10
▪第三节旅游地空间竞争
一、旅游地空间竞争的理论
▪由于多个旅游地在同一个地域内出现,他们各自的旅游吸引力往往会出现
此消彼长或共同增长的动态变化和旅游地市场结构的再组织的现象
▪旅游地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可以概括为两种:
补充关系
替代关系
▪在同一等级的旅游地之间,这种作用是相互的
在不同等级的旅游地之间,其作用是单向的,表现为上一等级作用于下一等级
等级性质旅游地性质相异旅游地性质相同
旅游地等级相同互补关系替代关系
旅游地等级不同上补充下上替代下
二、名山旅游地的空间竞争
▪名山旅游资源的特点
•遍在性旅游资源:50%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
•共性大,个性强:花岗岩山——岩溶山——丹霞山
•重游率高低取决于旅游功能:
▪△游览观光——休疗度假和宗教朝拜——科学考察
▪△单一功能——多种功能
▪△一般来说,以观光为主的重游率较低;以休疗度假为主的重游率较高;
以宗教目的的则具有较为稳定的、重游率较高的香客市场
▪
8/10
第四章旅游交通
第一节旅游交通概述
一概念
▪旅游交通是为旅游者实现旅游,从出发地到目的地,以及在目的地内进行
游览后再回到出发地,整个旅游活动过程中所利用的各种交通方式总和。
包括各种交通设施以及与之相应的一切旅途服务
旅游交通网络三个层次:
▪外部交通:从旅游客源地到目的地或目的地内各城市间的交通,属于中远
距离的空间位移。
主要采用航空和铁路
▪中间交通:旅游中心城市到各景区的交通,属于中短距离的空间位移
主要采用铁路,公路和水陆交通
▪内部交通:景区内交通,景点间的短距离空间位移
采用汽车、特殊交通工具和步行为主
第二节旅游交通类型
一、交通运输成本和价格
▪运输成本的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不同的运输方式,其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的比率不同
▪相对而言,铁路的固定成本比公路的固定成本高;公路可变成本比例较大,
其竞争性较强
二、旅游交通运输类型
▪交通运输有两部分构成:线路和运输工具
▪根据交通工具、线路和地理环境,可将旅游交通分为航空、铁路、公路、
水路和特种交通等类型
三、旅游者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旅游者在学者旅游交通运输方式的时,主要受价格和费用、距离和时间、
收入和旅游经验等因素的影响
▪价格对旅游者选择交通方式的敏感性
▪时间对旅游者选择交通方式的影响
▪旅游经验得影响
第三节索道建设问题
旅游特种旅游交通——索道
▪由驱动器带动钢绳牵引客箱或货箱,在距离地面一定高度的空间运行的交
通方式。包括三个硬件组成,即:运行线路、运载工具、起始站和终到站
1.索道建设的利弊
▪索道建设是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的需要。能减少游人体力消耗,缩
短旅游时间,改善景区接待能力
▪但是使风景区面貌受到破坏,使自然风貌受到损害,索道与自然景观不相
协调,会破坏自然美的完整和和谐
2.索道建设的原则
经济原则:索道建设要做好投资效益分析,避免建成后亏本经营
与景观协调原则:要与景观相协调,保护自然美的和谐与完整
第五章旅游的区域影响
9/10
第一节旅游对区域的经济影响
一、旅游业的经济特性
旅游业是一种无形的出口产业
旅游是一种零散的综合产品
旅游业是一项极不稳定的出口产业
第二节旅游对区域的环境影响
一、旅游与环境的关系
独立关系:旅游与环境保护互相影响很小
共生关系:旅游与环境保护良性循环
冲突关系:旅游与环境保护发生矛盾
二、旅游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旅游与植物
旅游与水质量
旅游与大气质量
旅游与野生动物
旅游与地质
第三节旅游对区域的社会影响
旅游对区域的社会影响指的是,旅游业对旅游目的地社会带来的表现在价值观、
个人行为、家庭关系、生活方式、道德观念、宗教、语言、健康等方面的变化
简单地说,是对人的影响,是旅游地居民通过与游客的直接或间接接触所受到
的影响
第四节旅游对区域的文化影响
一、旅游与文化的变更和交流
二、旅游与文化的物质形式
三、旅游业和文化的非物质形式
四、文化优越感
第六章主题公园
主题公园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一、基本概念
1955年沃尔特.迪斯尼在美国洛杉矶构造了一个理想而愉悦的世界——
迪斯尼乐园(Disneyland)
迪斯尼乐园的出现标志着主题公园的诞生
1970年全美只有3个主题公园
1980年有18个主题公园
1983年,东京迪斯尼乐园成功开园
1989年深圳锦绣中华成功开业标志着中国主题公园的诞生
主题公园是一种有特定的主题,以实体环境的塑造运营管理构成的舞台化
的休闲娱乐活动空间,是一种休闲娱乐产业
二、主题公园的类型
1.以主题内容划分为:
花卉园艺为主题
童话世界、科学、宇宙为主题
以博览会博物馆为主题
以保存文化历史为主题
10/10
以异国地理环境、动植物特征为主题等
2.以吸引范围划分:
具有国际吸引力的主题公园
具有区域或国家吸引力的主题公园
具有地方吸引力的主题公园
三、主题公园的特点
1.强烈的个性,普遍的适宜性
2.被动游憩形式
3.投入高,占地规模大
4.高门票,高消费
四、影响主题公园布局的因素
▪1、客源市场和交通条件
▪2、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3、城市旅游感知形象
▪4、空间积聚和竞争
▪5、决策者行为
本文发布于:2023-03-03 11:24: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81385512087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旅游地理.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旅游地理.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