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扶不扶》中语言的会话含义分析
小品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艺术形式,通常都是深入生活,贴近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寻
找灵感,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因此深得老百姓的喜爱。2014年春晚小品《扶
不扶》一经放映,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引起了全社会的共鸣。本文将从会话原则和会
话含义的角度,对其中的经典台词进行分析,探求小品中的幽默是怎样通过语言表现出
来的。
一、格赖斯的合作原则与会话含义理论
会话合作原则是格莱斯(Grice)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在会话中有某种规则存在,
“我们的交谈通常不是由一连串不相干的话语组成的,否则就不合情理。它们常常是合
作的举动,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承认有一个或一组共同目标,至少有一个彼此都接受的方
向。”即为了取得交谈成功,人们在交谈中常常带着一种合作的心态并遵守虽笼统但很
普遍的原则。格赖斯将这一双方必须互相配合、共同遵守的原则称为“合作原则”。合作
原则(Grice,1975)可以体现为四条准则,即:
(1)数量准则:所说的话应该包含当前所需要的信息;所说的话应不多于需要的信息。
也就是说话包含的信息应不多也不少。
(2)质量准则: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也就是所说的话
要力求真实。
(3)关系准则:说话要与话题有关。也就是说出的话语要切题。
(4)方式准则:话语要避免晦涩,避免歧义,话语还要简名扼要,井井有条。也就是
指说出的话要清楚明白,简洁而有条理。
如果严格遵守这些原则,人们就可以以最有效率的方式交际。但这些准则只是几条
约定俗成的规则,并不是绝对不可违反的。格莱斯意识到,实际生活中人们不一定绝对
遵守这些准则。他同时指出,人们有时会因为各种原因而违反某一准则。正是由于违反
这些准则才产生了会话含义。例如,交谈中一方说谎,另一方上当受骗的情况,正是说
话者有意地违反合作原则中的“质”的准则,而听话者却没有觉察到并误以为说话者还一
直在遵守合作原则所造成的。又如,说话者可能有意地不去遵守合作原则的某一准则,
但他相信听话者会觉察出这一点并会认为他仍然是合作的。这样,听话者便会根据交际
语境所提供的线索,越过说话者话语的表面意义去分析、推测和领会其深层意义,即说
话者的会话含义。
换言之,会话含义的产生有两个条件:一是说话者有意地违反合作原则的某一准则;
二是听话者对此有所意识,并基于相信说话者是遵守合作原则的这一信念,根据各项条
件对话语的言外之意进行推导。在具体语境中,对合作原则及各准则的违反都有可能产
生会话含义。其价值主要体现为:(1)会话含义关注的不是说话人说了些什么,而是说
话人说这句话可能意味着什么;(2)会话含义不是解释同一词语有多少种意义,而是说
明一个词语同时具有几个可能的“说话人意义”;(3)会话含义的推导有助于组成广义的
同义结构群,丰富词语的释义。
二、小品《扶不扶》的会话含义
上面已经提到,说话人要直接表达自己的意图,就必须遵守合作原则的四个准则。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在不同程度上故意违反这些准则,这样会话含义就从中
产生了。当交谈者违反了一个或几个会话准则时,交流的功效受到影响,说话者想要达
到的意愿与他所说的话产生的实际效果发生差异,就会产生幽默。小品中的语言来自生
活,代表着群众的心声,因此它就具有了生活语言的这种现象——违背合作原则,突破
了这些“会话常规”,才导致一种出人意料的结果,即翻新出奇,产生幽默。
小品《扶不扶》之所以如此收到追捧,是不仅因为小品本身的语言诙谐幽默,而且
还是直指当今社会一个热点问题:老人摔倒,扶不扶?这样贴近生活,更容易引起社会
和人民群众的共鸣,而且小品也给了大家一个肯定的答案。老人摔倒,一定要扶,但是
要尽量留下证据,以免好人被误会了,凉了好人的心。小品通过诙谐的语言,生动的表
演向我们传递了一种正能力,正是这样,才能深得我们的喜爱和支持。
下面分析小品《扶不扶》中的语言由于违反合作原则而产生的会话含义:
(一)违反数量准则(Violationofthemaximofquantity)
“量的准则”即“适量准则”,要求说话人所说的话语应当含有与目前交谈目的相关的信
息内容,并且所说的话不多不少,既不使人感到信息量不足,又不使人感到重复啰嗦。新的
研究表明,任何交际主体都是以特定的角色进入交际的,说话人由于场合不同,角色不同,
其语言都带有个人特色。因此,当发话人提供的信息不足以适应谈话的需要时,或提供
多于所需的信息时,都会产生会话含义。
看看下面这段话:
警察:来来来,手放下啊。不是,你俩这什么情况啊?
郝建:警察叔叔,我给你解释一下啊,我拎着我那车子从您那出来啊,在前面走着,大妈突
然就倒地上了,我好心过去扶一把,大妈就摔懵了,非得以为是我撞的,您就给大妈解释一
下,我那自行车圈是咋瓢的就行了。
警察:哦,明白了。大妈呀,他这个自行车车圈是刚才追尾撞成这样的,事故就是我处理的。
老人:不是撞我撞的吗?
警察:大妈呀,警察的话您还不相信吗?,再说了您都这么大岁数了,他要撞您撞成那样了,
那您还能站在这儿说话吗?
这段话是警察出现后,他们三人的对话。警察询问事情原因,郝建对事情进行了详
细描述,并且请警察证明自己清白,这里提供的信息就超出了发问人所问的内容,违背
了数量原则。下面警察在回答老人提问时,简单说“不是”就够了,但还是添上了一些
其他内容,也是违背了数量原则,但是这样并不多余,反而能够表现出郝建和警察耐心
助人的精神,也体现了小品的轻松舒缓的氛围。
(二)违反质量准则(Violationofthemaximofquality)
质量准则要求说话者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也就是所说的
话具有真实性,要求发话人说真话,不说假话,不说没有根据的话。违反质量准则是说话者故意
说一些不符合事实的话,让听话者推导出会话含义。
就违反了质量准则,使得对话无法顺利进行下去。下面看看小品里的对话:
老人:你走不走?
郝建:我不走!
老人:你走不走?
郝建:我走我就成逃逸的了
老人:你不走是吧?好,我走!(老人匍匐前进)
郝建:我说大妈,你这是要上那儿炸碉堡去呀你这是,怎么还就说不明白了呢?我好比现在就
是那个东郭先生哦,完了我把狼救了,回头狼还要吃了我呢,那你说那狼……是不是挺没礼
貌的?
老人:我才听明白啊,你搁那指桑骂槐呢,我一老太太搁这趴半天了,你以为我趴活呢啊?说
谁是蛇,谁是狗,谁是狼?骂谁好贱(郝建)那,你才好贱(郝建)呢!
郝建:郝建那名是我妈起早贪黑给我起的,到你这儿怎么成脏话了呢?
这段话里,老人匍匐前进,郝建说“你这是要上哪儿炸碉堡去呀?”,这就是违反
了质量准则。老人只是觉得郝建太墨迹太唠叨了,又不愿意把自己扶起来,就想离开,
并不是真的去炸碉堡,这样说都是为了达到搞笑的目的,符合小品的幽默特点。下面老
人不知道她眼中的肇事者叫“郝建”,自以为是骂她“好贱”,这里违反了质量准则,没
有足够的证据就说别人是在骂她。小品正好利用了这个谐音词到达了预期的引起观众发
笑的效果。
下面这段对话也是比较明显的违反了质量准则:
郝建:大妈,我简单的介绍一下我家里的情况啊。嗯,这么说吧,小偷到我家都是含着眼泪
儿走的,逢年过节还得给我扔两袋米呢,你明白我意思没?那咱这样啊,咱们娘儿俩呢,一
起分享几则寓言小故事啊,故事的名字分别是:东郭先生与狼、吕洞宾与狗、农夫与蛇、郝
建与老太太。这几个故事分别讲的是什么呢,我从头到尾依次的给你讲讲啊,说从前那,有
个叫东郭的先生,有一天,他骑着自己那头驴,在那嘎达嘎达嘎达嘎达骑了一脸大疙瘩,完
了呢,就遇到了一个快要死了的狼,这个狼……
老人:(着急)太磨叽了!要扶你就扶,不扶你就走,你给好人腾个地儿!我就当你没撞过我,行
了吧,你走吧,去吧去吧,逃逸去吧!
郝建:我怎么还成逃逸的了呢?老这么说话,咱们以后还能不能一起玩耍了?
这段对话是发生在开大奔的路人乙提醒郝建赶紧跑离事故现场之后,善良的郝建还
是不忍心抛弃老人直接跑走,于是向老人描述自己的家庭情况,并且讲述一系列恩将仇
报的故事,委婉地让老人体会他的言外之意:我家里很穷,你没必要讹诈我。而且我要
是扶了你,你总不能恩将仇报,说我是肇事者吧。这里家庭情况的介绍明知是虚假的,
但还是这么对老人说了,就违反了质量准则,说了不真实的情况。虽然过于夸张,但这
些都是为了达到特定目的:劝解老人不要讹诈自己,引起观众发笑。
(三)违反关联准则(Violationofthemaximofrelation)
“关准则”即“关联准则”,要求所说的话要与话题相关,即要切题。比如,对对方提出
的问题,不能避而不答,或者答非所问,否则就是违反了相关准则。汉语小品非常擅长运用
关系准则,关系准则在小品中时有体现。看下面这段话:
(背景:郝建推车经过,发现倒地的老人,犹豫要不要扶)
老人::哎呀妈呀……
郝建:(转身)你赢了!大妈呀,你没事吧?
老人:七十九了,咣当一下拍地上了,你说呢?
郝建:哎呀,那快看看摔坏了没有啊?疼不疼啊?
老人:哎呀,我的胳膊肘儿啊!哎呀,我的波棱盖儿啊!哎呀,我的腰间盘那!哎呀都不疼啊!
这段对话里,郝建受不了大妈一个劲儿的“哎呀”,善心大发,想扶起老太太,可
是又担心被讹诈,最终还是上前询问。“疼不疼啊?”而老人回答“哎呀,我的胳膊肘
儿啊!哎呀,我的波棱盖儿啊!哎呀,我的腰间盘那!哎呀都不疼啊!”,这违反了关联准
则,答非所问。发问者想知道老人疼不疼,老人说了这么多,最后都不疼,还是没有说
到重点。而这种表达方式也使得观众的心情跟随情节发展而跌宕起伏,起到了吸引观
众注意力,引起观众发笑的目的。
下面这段话也是违背了关联原则:
郝建:哎,大哥。
路人乙:怎么了小伙子啊?
郝建:这儿有个老太太。(路人乙把车骑到一边,叫过郝建)
路人乙:(小声)哎哎!你撞的啊?
郝建:真不是啊。
路人乙:快跑!我扶过仨。
郝建:结果呢?
路人乙:这么跟你说吧,哥以前,(抽泣)开的是大奔!(路人乙洒泪离去,郝建鞠躬目送)
这段对话中,郝建叫住路人乙,告诉他有个老太太摔倒了,路人乙得知不是郝建撞
的,劝他说“快跑!我扶过仨。”郝建很好奇,就问了“结果呢?”,路人乙并未直接说
结果怎样,而是以“哥以前,开的是大奔!”作答。这里路人乙答非所问,没有说自己
扶老人以后结果怎样,而是给观众留下想象的空间,但是从这句话中还是能看出他的辛
酸经历,言外之意是:哥哥以前开大奔的,就因为扶了仨老人,被讹诈了,现在沦落到
骑自行车的地步,你还敢扶吗?这违反了关联准则,同时也达到小品所需的幽默效果。
(四)违反方式准则(Violationofthemaximofmanner)
方式准则要求说话要简单明了,避免晦涩和歧义,有时为了表达个人的感情或者其
他原因,说话者常常会违背此原则,以达到预期效果。以下面两端话为例:
下面这段也是违背了方式准则:
老人:我今天非得找个人来给我评评理啊,来人那,来人……(警察出场)
警察:大妈,什么情况啊?(郝建顺势倒地)
老人:(丢下车,紧握警员双手)救星啊!刚才啊,他……(郝建在地上抽搐)你怎么还倒了呢?他……
警察:(观察)大妈,你这骑的也太快了!(啊?)这车圈都瓢成这样儿了,你飙车了啊?
老人:我……我……(语无伦次)
警察:你看你把人给撞的……
老人:他不是我撞的啊。
警察:大妈啊,这车在这放着呢,人搁这躺着呢,事故现场太清晰了。
老人:那不是我的自行车啊。
郝建:你老伴儿的自行车,你也没蹬那么快啊,我这是耽误你起飞了呀!
老人:他呀,我,刚才……什么玩意啊……
这段话是警察出现以后,大妈想趁机抓住肇事者郝建,却未曾料想郝建先她一步,
来了个故技重演。在警察的追问之下,大妈慌了,语无伦次地应答,更显得自己是肇事
者,再加上郝建在旁边添油加醋,大妈真是跳进黄河洗不清了。这里大妈之所以会结结
巴巴,吞吞吐吐,含糊不清地应答,是由于当时的情况比较特殊,违背了方式准则,但
是却符合生活情境。生活中人们遇到警察的追问也是比较着急害怕,一时吞吞吐吐也是
情有可原的,忠实于生活,恰当地表现出人物心情起伏变化。“方式准则”对于小品也有
重要的意义,小品中产生会话含意的句子都是为了某种目的而故意安排的,这也是小品幽默
产生的一种重要源泉。
三、结语
本文以小品《扶不扶》为案例,挑选其中的几段比较典型的对话,结合了格莱斯的
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理论对其进行了简要分析。我们知道小品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艺术,
诙谐幽默、轻松愉悦是其主要特点,在逗得观众开怀一笑的同时,也在向我们传递一种
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而这些都是通过语言的会话含义来实现的。语言之所以具有会话含
义,就是因为它违反了格莱斯所说的合作原则,由此产生的会话含义则是小品幽默之源。
参考文献:
1.陈春香.会话含义理论与言语交际.[J]科技咨询.2007.
2.董晓丽.小品中的语言幽默与会话含义.US-ChinaForeignLanguage.2005.
3.胡范铸.幽默语言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
4.史平.浅析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J]科技信息
5.姬姝.Grice会话合作原则与小品语言幽默.[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3
6.张卓.小品《不差钱》中语言的会话含义分析.[J]语言应用研究
本文发布于:2023-03-03 09:51: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80829612072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扶不扶.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扶不扶.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