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作品鉴赏
一、文学赏析
这首诗以“假如”开头,这个头开得突兀、新奇,有凝神沉
思之感。诗中的“鸟”是泛指,是共名,它不像历代诗人所反
复咏唱的杜鹃、鹧鸪那样,稍一点染,即具有一种天然的特
殊的情味和意蕴,而是全靠作者在无所依傍的情况下作出新
的艺术追求。再则,诗中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也和古典
诗词中栖枝的黄莺、啼血的杜鹃、冲天的白鹭等大异其趣,
它纯粹是抗战初期悲壮的时代氛围对于作者的影响所致,同
时也是这位“悲哀的诗人”(作者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和
个性的深情流露。
诗的首句集中展现了作者对土地的一片赤诚之爱。在个
体生命的短暂、渺小与大地生命的博大、永恒之间,作者为
了表达自己对土地最真挚、深沉的爱,把自己想像成“一只鸟”,
永远不知疲倦地围绕着祖国大地飞翔。全诗表现出一种“忧郁”
的感情特色,这种“忧郁”是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爱得深沉的内
在感情的自然流露,它源自民族的苦难,因而格外动人。这
里有深刻的忧患意识,有博大的历史襟怀,有浓烈的爱国真
情。这种忧郁表现在两点:其一,强烈的抒情色彩。这首诗
可以说是作者的自白。作者采用了“直接”的抒情方式,来表
达自己对土地的感情。它像“誓词”一样严肃,又像“血”一样庄
严,十分强烈,震撼人心。诗人用了四行象征性的诗句,来
概括“我”的使命。这四句诗并没有具体所指,但它们以更形
象、更广泛的泛指性,扩大加深了这使命的内涵。作者所深
深爱着的这土地,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的大搏斗,大变革。
人民在奋起,民族在觉醒,“无比温柔的黎明”已经可望了……
作者作为一只鸟,就要为这一伟大的时代歌唱。其二,写实
和象征交织。作者用写实和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
诗歌意象,分别赋予“大地”、“河流”、“风”、“黎明”等意象不
同的象征和暗示意味。但作者对祖国的“黎明”也抱有乐观的
信念,作了美妙的抒写。
这首诗在抒情上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感情,以便久久地拨
动心弦。此诗偏以“假如”开头,这是第一层强化。谁不知道
鸟声优美清脆,此诗偏以“嘶哑”相形容,这是第二层强化。
光有这两层强化还不够,于是诗中接连出现了所歌唱的对象:
土地、河流、风、黎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描写这
些对象时达到了穷形尽相、淋漓酣畅的地步,充分体现了这
位自由体诗人的艺术特色。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
因为“的”字一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作者艾青则不然,
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
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
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
这是作者艾青的自由诗创作不同于其他自由诗作者(如田间)
的一个重要特色。《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也不例外,且看诗
人在“土地”“河流”“风”“黎明”这样的中心词语前面特意加上的
“悲愤的”“激烈的”“温柔的”等许多修饰语,就科窥见其中的奥
秘了。以上所说的这些描摹土地、河流等景观的长句,可说
是第三层强化。正当为作者不断的歌唱——顽强的生命力所
折服所吸引时,诗篇却陡然来了一个大的转折,一个破折号
之后突出“我死了”,让身躯肥沃土地。于是,生前和死后,
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
乃是“鸟”对土地的执著的爱,这便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
斯,念兹在兹,至死不渝。
二、主题意象
1.主题
作者通过描述自己生活在祖国的这块土地上,痛苦多于
欢乐,心中郁结着过多的“悲愤”、“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
风”;然而,这毕竟是生他养他的祖国,即使为她痛苦到死,
也不愿意离开这土地——“死了”以后连“羽毛”也要“腐烂在土
地里面”。表达了作者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最伟大、最
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2.意象
作者艾青诗歌中的土地情结以及土地在作者诗中具有多
重象征意义。作者艾青堪称“土地的歌者”,“土地”构成了作者
诗歌的中心意象。“土地”这一意象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中华
文明的象征,也是祖国命运的象征,其中聚集着作者对祖国
和大地母亲深深的爱,这种感情在这首诗中得到充分的反映:
诗人表示要像鸟一样歌唱祖国大地;死了,也要使自己融进
祖国的土地中。“土地”的意象也凝聚着作者对生于斯、耕作
于斯、死于斯的劳动者最深沉的爱,对他们的命运的关注与
探索。这里的“土地”,不再单纯是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
者主观情感的“象”。作者对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
感到万分悲哀,挟着这份感情,用忧郁的目光扫视周围时,
寂寞、贫困的旷野的载体——土地便进如作者的脑海。作者
通过吟唱土地这一个“象”,诅咒摧残土地的人,幻想着土地
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诗中,作者的歌喉虽然沙哑但却宽
厚,虽然悲哀但却博大,显示出一种雄浑的生命感;虽古朴
但却苍劲有力,因为土地是孕育万物的基础。正是由于有了
对土地的这种热爱和眷恋,作者笔下的另外三个意象便顺流
而出。“河流”的前面加上“永远汹涌着”和“悲愤”两个形容词,
“风”前面加上“无止息地吹刮着的”和“激怒”两个修饰语,就把
“河流”“风”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
“象”,就把悲愤和激怒的人民为了挽救土地的那种不屈不挠、
前仆后继、奋力抗争的革命斗争形象地表现了出来。“黎明”
这个意象表明作者坚信在人民风起云涌的斗争中必将迎来
曙光,迎来胜利。但是作者意犹未尽,“——然后我死了,连
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作者对土地执著的爱。最后两
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
沉……”再回归到土地这个意象上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摘自百度百科)
本文发布于:2023-03-03 08:36: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8037661206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我爱这土地.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我爱这土地.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