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要传统文化介绍
中国文化传统
1、中国主要传统节日介绍
一、除夕: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来历: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记载,
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这就是“除夕”
节的由来。“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
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除”乃除旧布新之意。“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风俗活动: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诗句:(唐)范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
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二、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
重的一个传统节日。来历: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
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
一年的开始。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直到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至今仍有许多人将
过春节叫过年。年: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据说,
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生
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人们发现“年”
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
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
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
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后来,
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风俗活动:贴春联、放爆竹、敲锣鼓、吃
饺子、拜年。诗句: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
把新桃换旧符。”
三、元宵节:阴历正月十五日,又称“上元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来历:我国古
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被看作是
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
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
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上元”夜称“元
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因有张灯、看灯习俗,民间又称“灯节”。
风俗活动:吃元宵、踩高跷、挂花灯、猜灯谜。诗句:(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
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
衫袖。”
四、立春: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来历:我国历史上每年立
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游行后,把纸
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亲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因此,
相传东汉时费长房对汝南人桓影说:“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袋,内
装茱萸,缚在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借以避难。”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
家里的鸡、狗、羊全部死掉。从此,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袋、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
等风俗。因“高”与“糕”音同,所以又有吃“重阳糕”的习俗。风俗活动:做茱萸袋、吃重
阳糕、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诗句: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独在
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十一、冬至:农历十一月二十二是冬至节。来历: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
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
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
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风俗活动:北方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
南方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诗句:
(唐)白居易《邯郸冬至夜》:“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
远行人。”
十二、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来
历: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
尼的得道成佛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寺院每逢
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风俗活动:喝腊八粥,祭祖敬神,胭脂腊八
蒜。诗句:清·夏仁虎《腊八》:“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
熬成第二锅。”
2、民俗文化
陕西——民俗文化
1.秦腔
也称为“乱弹”是陕西地方戏的主要剧种,
也是我国现存戏曲艺术中最古老的剧种,是京
剧、豫剧、川剧、河北邦子等剧种的鼻祖,其唱
腔、道白、脸谱、身段、角色、门类和演技均自
成体系。它发祥与陕西关中,流传于西北地区。
其特点是:慷慨激昂,宽音大桑.在西安,以西安
易俗社,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秦腔最为著名皮影
戏
2.皮影戏
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重点主要在农村,体
制多样,组织分工严格有序,保留着民间说书的
历史痕迹,是近代陕西诸种戏曲的前身。陕西皮
影不仅唱腔种类繁多,表演技术高超,而且影人
的雕刻技艺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传统剧目有
《会阵招亲》《游西湖》等。
3.眉户
眉户在陕西关中地区最为流行,也为外省如
甘肃、宁夏、青海、河南、山西等地群众所喜欢,
它是由民歌脱胎发展而来的。盛行于华阴、华县
地区的称东路眉户,西路眉户最早盛行于眉县及
户县,唱腔委婉细腻优美动听。眉户的唱腔音乐
有50多个曲牌,可以表现人物在舞台上丰富的
情感和曲折的剧情。
4.户县农民画
陕西农民画原于民间,所画内容多取材于人
物、动物、花鸟等,构图简洁美观,注重色彩数
量,追求强烈的直观效果,乡土风情浓厚,内容
健康,朴实,给人积极向上的激情.色彩艳丽,笔
法自由,同时也兼收中外其他美术派别的长处,
给作品增添了新的格调.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
格,深受国内外游客和专家的好评。陕西农民画
主要分布在关中的户县,陕北的安塞和洛川。户
县被誉为“农民画之乡”已拥有2000多名土生
土长的农民画家,许多优秀作品被国内外艺术馆
收藏。
5.陕北剪纸
剪纸俗称窗花,为聪慧的劳动妇女所创作,
她浓缩着古老的黄河文化.每逢春节,家家窗上,
门上贴满各式各样剪纸,把人们喜庆,快乐的感
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近年来,这株黄土高原出生
的民族艺术之花飘洋过海,深受国外宾朋的欢
迎.
6.凤翔木板年画
已有四百七十多年的历史,有深厚的群众基
础,扎根于农村.从年画画稿,调版,印刷到彩绘,
都是乡村劳动人民在农闲时,手工操作.按农民
生产,生活美好期望取材,按农民传统爱好的造
型配色习惯而研制的.经过不断的吸收前人兴味,
艺人逐步修改,提高出新,形成了都特的艺术风
格.在陕,甘,宁,青,川一带享有盛名,在国外也
有一定影响.
7.面花
面花的制作盛行于陕西关中和陕北,当地人
称为花馍。每逢婚丧嫁娶,年节庆典,乡亲们制
做出各种各样的花馍,造型别致,形态逼真,或
摆茶陈列,或馈赠亲朋,即可食用,又是一种独
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品。制作花馍,和面、蒸馍的
火候都有讲究,只有那些技术高超的人才能蒸出
形状好、不变形的花馍。
8.仿秦兵马俑
随着秦兵马俑的发掘与展出,秦兵马俑复
制品也日渐成为中外游客理想的纪念品和礼品。
其造型逼真,品种适宜于艺术馆、博物馆等陈列,
也可供家庭陈设、装饰、馈赠亲友。满足了中外
游人的购物需求,使秦俑走出陕西,遍迹世界。
9.仿秦铜车马
秦铜车马是1980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秦始
皇陵东侧挖掘出土的两件大型彩绘铜车马,工艺
精湛,造型生动。仿秦铜车马形象栩栩如生,能
以假乱真,既满足了中外游人的购物需求,又充
实了我国工艺美术品宝库。
10.唐三彩陶
是在汉代单色釉陶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新
品种,是在白地的陶胎上,刷上一层无色釉,在用
黄,绿,青等色加以装饰,烧制而成,色彩鲜丽,光
泽柔和,各种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俑,实属三彩
之冠.
11.凤翔彩绘泥塑
凤翔彩绘泥塑以造型优美、色彩艳丽、生动
逼真而享誉海内外。传说明代朱元璋的军队驻扎
此地,士兵大都是江西老表,会制陶手艺。落户
为农后,他们在农闲时做些玩具和礼物,久而久
之,发展成为今天的彩绘泥塑。随着旅游事业的
发展,这朵古老的民间艺术之花更加繁盛,成为
陕西重要的旅游纪念品。
12.陕西凤翔彩绘泥塑简介
陕西凤翔彩绘泥塑是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传
统民间手工艺美术品,是民间艺人手工制作,以
创作毛稿制模、翻坯、粘合成型,经精抛、彩绘、
勾线、装色、上光等数十道工序精制而成。其形
态逼真、粗犷夸张、简练概括、色彩大红大绿或
素描。其种类主要是座虎、挂虎、五毒、卧牛、
十二属相、豆豆鼓、金瓜、吉虎、鹿羔、鹦鹉等
玩具类,八仙、三国、西游记等神话民俗类。
青年民间艺人胡新明曾应邀到美国、法国、日本、
香港等地进行艺术表演和交流,并被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艺术大师”的殊荣,曾多
次参加世界博览会、美术展览会,获得多项大奖,
受到国内外人士的高度评价和喜爱。彩绘泥塑是
馈赠亲友的艺术珍品,是镇宅避邪、保家太平、
增福送喜的吉祥物。
13.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
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
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
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
艺术个性。在中国的首都北京,在香港,在中国
的各地展现风采,并为世界瞩目。豪迈粗犷的动
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
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荣膺首届中国民
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D?D大奖,近年来,它
先后在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归庆典等
大型活动中表演,并赴日本进行表演。安塞腰鼓
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
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
腰鼓之乡”。
14.面花
面塑在中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是在莶
举式面人的基础上,经老一辈面塑大师改进发展
成为一种精美的案头小雕塑。面塑人物主要反映
我国古代神话及传说中的一些人物形象。
张维宁女士自幼喜爱绘画,擅长工笔仕女,
近年来主要钻研面塑创作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
在学习继承面人物等老一辈面塑大师技艺的基
础上,反复进行摸索和创作。所塑人物形象各异,
生动传神,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誉,并被报纸、
电视等媒体所关注和多次报道。其主要作品有
“踏雪寻梅”、“昭君出塞”、“钟馗醉酒”、“共读
西厢”、“雪城”等等。
15.社火
在陕西,社火是指芯子,高跷,竹马,旱船,
狮子,龙灯等的统称。是一种靠扮演,造型,技
巧获胜的艺术,它通过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和严密
的构思,让演员扮演历史人物和现代任务,形成
一个故事的组合,给人一种高屋建瓴惊险迭出的
艺术感染力。这种来自黄土地与秦腔想结合的艺
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社火
分大耍和小耍,小耍只出柳木腿和平台子。大耍
除了这些还包括最高级别的芯子和亭子,社火中
的精华就是最高难度的芯子,通常是在一个专用
的桌子上固定一根指头粗高达2-3米多的钢筋,
用彩纸在上面做出如棉花、果树、云朵、老虎、
猛兽等等各种造型(造型最高可达4丈之多),
然后按其内容将男女儿童(通常年龄4-5岁)装
扮成戏剧人物站立顶端,少则一人,多则十于人,
或并立,或叠置,横卧,倒立。惊险怪异不下于
杂技。
16.安塞剪纸
安塞剪纸是陕北劳动妇女创造美的一个典范
形式。最初用来装饰美化生活的"窖洞剪纸",被
一代又一代的劳动妇女传承下来,形成古朴生
动、强烈自由的风格,反映出陕北劳动妇女淳朴
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热爱。安塞剪纸形式多
样,内容十分丰富,花鸟鱼虫瓜果蔬菜,家畜走
兽,人物树木,大自然中的一切美无不包罗,直
接反映出的是劳动生活。安塞剪纸艺术家
们多次赴世界各地访问表演,引起极中外友人的
极大兴趣,对中外文化交流作出积贡献。安塞剪
纸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收藏价值,被誉为"活化
石"和"地上文物",中国美术馆收藏了安塞剪
纸,中国各地展出了安塞剪纸。中国中央美术学
院专家称赞其为:"安塞剪纸,群芳母亲。民族
之魂,陕北可寻,振我中华,无愧古今。"19
93年,安塞县被中国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
剪纸之乡"。
17.长安国际书法年会
中国长安国际书法年会,是由陕西省旅游局
主办的一项大型的国际书法交流活动。汉字书法
是中国特有的艺术,从周甲骨至秦篆,从汉隶到
唐楷书,具有几千年的历史。长安(今
西安)既是历代书法名家辈出的地方,又是保存
历代书法名作(碑石)最多的地方,被誉为“书
法之乡”。1986年,试办第一届年会时,曾吸引
了众多的海内外书法名流前来参加献艺,在国内
外有着重要的影响。
长安国际书法年会为每年3月的最后一个
星期举办。届时,海内外的书法名家和书法爱好
者将云集古城,切磋技艺,交流经验,结识朋友,
并进行参观游览年会主要内容有:大型仿唐代雁
塔题名仪式;历代名人墨迹展览;中外书法家笔
会;优质文房四宝展销;书法理论研讨会,参观
碑林、石门十三品活动等。
18.安塞农民画
安塞农民画,故名思义,是农民自己画的画。
安塞有民间画家千余人,他们都以农家妇女为
主。在劳动之余,用画笔描绘新生活反映新生活,
取得了巨大成就。安塞农民画构图奇美,想象力
丰富,手法大胆,色彩效果十分明显,具有独特
的艺术效果,被誉为"东方的毕加索"。
安塞农民画参加过法国独立沙龙美展"和世
界各地以及在中国各地的展出,作品多次在全国
获奖,其中《牛头》获得全国评比一等奖。中国
美术馆收藏了部分作品。《美术》、《人民画报》、
《人民日报》等数十种报刊进行介绍。安塞农民
画家到过法国、美国、日本、德国、奥地利、菲
律宾等国进行表演交流。
19.西安古文化艺术节
西安古文化艺术节是西安市举办的一项大
型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从1990年开始,每年
金秋九月在城区举办一次,与西安国际经济技术
贸易洽谈会同时开幕,历时7天,好戏连台,异
彩纷呈,1998年改为西安古文化艺术节暨旅游
节。目的在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促进国内外的文化艺术交流,增进友谊,并以此
为契机,带动陕西国内外经济技术合作,推动全
省旅游业发展。
古文化艺术节荟萃了陕西民间艺术精华,世
上内容丰富,其中格外引人注目的精彩节目和活
动项目有:
宫廷仪仗锣鼓——各种锣鼓响声震天,八面
威风;各种造型的芯子、高跷、旱船、竹马、耍
狮、舞龙、奇险玄妙,各领风骚。
大型宫廷焰火——包括起火、花筒、药火、
星筒、纸炮5个品种,以低空杆为主,配以空中
盘火和高空礼花,上下交相辉映,五彩缤纷,灿
烂夺目。
街头社火表演——跑旱船,走竹马、秧歌队、
载歌载舞,古城街头热闹非凡。大型文艺
节目——有各届古文化艺术节的主题演出大型
音乐歌舞《长安瑰宝》、《丝路风情》、《长安神韵》、
《秦俑魂》、《凤鸣长安》等,以恢宏壮观的气势,
优美的旋律,精湛的表演艺术,向海内外宾客展
现出西安辉煌的历史篇章,体现出“重振汉唐雄
风,重辟丝绸之路”振兴陕西的宏伟气魄。有久
演不衰的深受海内外宾客欢迎的《仿唐乐舞》。
还可以欣赏陕西地方戏秦腔、眉户、碗碗腔、木
偶、皮影等精彩节目,另外邀请有国内外文艺团
体前来演出,每届推出10多台优秀文艺节目,
近千名艺术家会聚古城西安献艺。
20.古城墙艺苑。
举行别开生面古城墙夜景夜市入城式,来宾
通过南门吊桥,鱼贯而入,进入瓮城,然后登上
古城墙,尽情观赏文艺、武术、气功和仿唐斗鸡
表演等,参与各种游乐项目,还可漫游美食街边
吃边游,既饱眼福,又饱口福,仿佛进入神奇梦
幻的世界。
民间工艺品和纪念品展销。富有地方特色的
民间剪纸、泥塑、布贴、秦兵马俑仿制品、铜车
马仿制品,瓷器、五毒马甲背心、唐三彩、柳编
和秦绣品等旅游纪念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任
凭游人选购。
21.西安兵马俑石榴节
西安临潼既是兵马俑的故乡,又是享誉全国
的石榴产地。每到秋高气爽之时,亦正值旅游旺
季,火红的石榴在阳光下分外引人注目,更为骊
山增辉添色,令海外游客赞叹不已,驻
足不前。西安兵马俑石榴节把这两项内容巧妙地
结合起来,可使旅游客同时满足精神和物质上的
享受。在1991年举办的首届兵马俑石榴节中,
身着石榴裙的16位石榴仙子给客人敬奉石榴的
场面,曾倾倒万人。
兵马俑石榴节为每年9月中旬(一星期)在
临潼举行。其主要活动为参观兵马俑、华清池贵
妃浴旅游、万亩石榴园观赏及品尝、传统石榴节
庆、骊山古烽火台点火仪式等。
22.四时风俗
春节,元日祀六神,戚友相拜,以食物互遗。
上元昼作社虎、柳木腿诸戏,夜则张灯作竹马、
龙灯、纸船备戏,金鼓喧阗,举国若狂,然亦古
难礼之遗。二月二日,剖正月献神之蒸饼炒面食
之,谓可避蝎。三月三日佩甘遂,谓不生疮。
夏节,四月朔,戴皂荚芽,谓可除目疾。重
五日,以角黍各物相馈遗,捻五色线系小儿手足
腕,入雄黄于酒饮之,谓可避五毒。
秋节,七月七日,缚草作女像,加以衣冠,
祭以瓜果,名"乞巧"。八月望日玩月,设香烛,
以枣粟各物向月献之,调为"玩月"。二十七日,
士人祀孔。重九日,亲戚以枣糕新柿相馈,士
人登高。
冬节,冬至日祀孔,弟子皆拜师十二月八日,
以米豆肉菜作粥,遍送里党,名为"腊八粥"。二
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晚,以圆饼、饴糖献厨内,焚
纸印灶神像,谓之送灶,除夕焚纸印马,谓之"
接灶"
23.剪纸艺术
剪纸是一种在纸上剪出来的画,人们将剪好
的图案贴在门楣、窗子、桌子....等,以表达自
已的喜乐、感情及生活感受,因此我们又称之为
“剪画”或“窗花”。剪纸最早起源于南北朝
时期,多取材自喜庆节令、五谷丰收、民间戏曲
故事、儿童、动物等,既饶富情趣又装饰美观,
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故深受大家喜爱。民间艺
人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将千古遗风代代相传,使
剪纸艺术成为一种贴近生活,根植于大众的民间
艺术。西府剪纸以它特有的文化风韵,融古文化
之精髓与历代劳动艺人智慧之结晶,内涵丰富,
寓意深刻,可谓民族艺术之瑰宝。
北京民俗文化
北京市是中国第一个齐聚56个民族的城
市。,他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它拥
有太多传统文化。下面将由我们带大家了解北京
的风俗,语言,游戏,美食。
1)庙会文化——北京为中华庙会之乡
北京自秦汉起就是中国北方的重镇,尤其
辽、金、元、明、清在此建都,文化底蕴极其深
厚。就明清时期而言,北京有各种寺庙1000多
座,为全国之冠。寺院多庙会也自然就多,一年
365天几乎天天都有庙会,丰富多彩,美不胜数。
2)胡同文化的理念
北京胡同文化源远流长、含义深远。“胡同”
一词,据考证来自蒙古语,意指有“水井”的地
方为民众的聚居之地,故古代有“方井”、“市井”
的称谓。胡同不但是街、巷、道、里的通称,尤
其与京剧,京腔一样,都有浓郁的“京味”文化
特色,拥有极为丰富的人文内涵,是北京历史、
民俗风情、趣闻典故的发祥地与聚宝盆。
3)特色土语京味浓
北京语音既动听又容易听懂,语言丰富生
动,为全国最佳语音、语言之一,我国的普通话
(国语)和汉语拼音,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的。
但北京地区地道的土语土话,如不加一定解释,
是不大容易让人很快明白过采的,韵味自殊,很
有方言特色。
4)北京民间小游戏
1、拽包:这游戏不仅使孩子健身,也是智力的
角逐,游戏既在户外锻炼了身体,又加深了小伙
伴间的情感,并从中获得极大的乐趣。
2、跳皮筋:跳皮筋也叫跳橡皮绳、跳猴皮筋,
是一种适宜于儿童的民间游戏,约流行在20世
纪50至80年代。
3、抓羊拐:抓拐是一种流行于上个世纪六、七
十年代的儿童游戏。一般是由羊或猪的后腿关节
之间的一段骨头当拐,进行的游戏。
4、抽陀螺:一种古老传统民俗游戏活动,用鞭
子连续抽击一圆锥物体,使之在平滑地面上旋
转。
5、撞拐:撞拐是一项非常有趣的游戏,男女少
年均可参加“战斗”。只需选一块平整的场地,
并在地面上用粉笔划出几个一米左右的圆圈作
为“阵地。
6、滚铁环:玩家手捏顶头是"U"字形的铁棍或铁
丝,推一个直径66厘米左右的黑铁环向前跑。
有的还在铁环上套两三个小环,滚动时更响亮。
这是一些玩游戏时孩子们的照片。
5)北京小吃
北京小吃俗称“碰头食”或“菜茶”,融合
了汉、回、蒙、满等多民族风味小吃以及明、清
宫廷小吃而形成,品种多,风味独特。
1北京烤鸭——中国第一美食
中国烤鸭历史悠久,据在南北朝时期(公元
420-589年)的(食珍录)记载,就已有了烤鸭的
篇章,至今有1400多年历史。在明清两朝宫廷
中已常食用烤鸭,后来才传向民间。北京烤鸭既
是宫廷风味,又是鲁莱名肴。
2满汉全席—清廷最高“国宴”
这是清王朝最高规格的“国宴“,也是我国
历史上最著名的筵席。其主要由满族的点心和汉
族的佳肴所组成而故名。
满汉全席始于康乾盛世,至今已有300多年
历史。按规定其大小菜肴计有108件,其中南莱
54件,北菜54件。各种点心44道,一席需用
面粉几十斤,所用名贵水果众多。满汉全席为典
型的烧烤席,由于名莱名点繁多,一般需分3天
时间才可品尝齐全。
本文发布于:2023-03-03 07:13: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7988211204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国有哪些传统文化.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国有哪些传统文化.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