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说木叶

更新时间:2023-03-03 05:22:37 阅读: 评论:0

怎样煎鱼不粘锅不掉皮-《蚯蚓》

说木叶
2023年3月3日发(作者:花洒水垢清除妙招)

高三语文《说木叶》说课稿

高三语文《说木叶》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说木叶》这篇课文选自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本单元是必

修五册书中唯一的文艺评论和随笔单元,或探究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

或评论某种美学现象,都持之有故,自成一家之言。阅读这些文章,

能打开我们的思路,启发我们去探究某些问题。三篇课文都阐述诗歌

鉴赏的知识,《说“木叶”》排在第二篇,也可看做恰恰是第一篇

《咬文嚼字》的范例。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

“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了古典诗

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作者旁征博引、条分缕析,思路清晰,说

理形象透彻,便于接受。学习本文,一面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古典诗

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另一面可以

引领学生学习文艺随笔本身的写作特点。

二、说学情

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阶段的语文学习,阅读了一定量的诗歌作品,

具备了一定的艺术体验,学习了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具备鉴赏诗歌

语言暗示性的理解能力。随着我校课堂改革的发展,学生普遍适应自

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但对诗歌鉴赏相关的题目存在畏难情

绪、惰性思维,对本文的难度预期值较大,影响学习的内动力。而且

学生层次水平不一,理解鉴赏的差异较大。针对这一现状,在教学中

要注意问题设计的层次性,让各类学生都可以对接文本,同时由浅入

深地突破,借助品味诗句中的审美体验,于形象中认识艺术的规律。

三、说目标和重难点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学生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

目标定为:

知识与技能:

1、筛选信息,比较归纳,认识木叶这一艺术形象。

2、理解本文借说“木叶”的艺术特征,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筛选信息法理清作者观点,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

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通过比较、联系,理解引用诗词中的意象及情感,探索作品的

丰富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诗句,感悟诗歌语言暗示性带来的丰富

意蕴,唤起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

修养。

作为议论文体,“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主是围绕古诗中的

“木叶”意象对诗歌的暗示性进行分析说理,所以我将认识“木”与

“树”艺术形象的不同,理解理解本文借说“木叶”的艺术特征,实

质是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认识以小见大的好处作为本课学习的重点。

新的教材观强调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最终要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而这也恰恰是我们学

生的薄弱环节,所以我把本课的难点定位在:

1、快速阅读与精度结合,锻炼学生提取课文关键信息的能力、总

结归纳分析的能力;

2、拓展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品味诗歌的意象

和情感。

四、说教法、学法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应该成为课堂

的主体。因此我一切活动以学生为中心,主要采用学案辅助法、激趣

导入法、问题引导法、归纳比较法、探究讨论法、拓展延伸法等教法

促进教学生成。

本文围绕“木叶”这一意象旁征博引,形象说理,学生学习时要

充分接触文本,速读与精读结合,充分运用圈点勾画法、替换对比法、

情境想象法理解诗歌语言的妙处,体会其暗示性特征。

五、课时与教具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计划一课时,运用电子白板作为辅助工具。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既是对文本的阅读与鉴赏过程,又是学生提高语文能力,

树立学习主体意识,学会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的过程,结合本课特

点,我设计了如下环节:

(一)课前预习布置学案,让学生课前读一遍课文,特别是细读

4---6节,填比较表。(因为课文较长,又有很多引用诗词的注释,需

要学生充分地接触文本。为了保证预习的有效性设计了学案的表格,

同时也引向课堂鉴赏的重点部分。)

(二)激趣导入提问:读过课文,这篇文章给你留下的第一印象

是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思考: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诗句,有何作用?

介绍作者林庚先生是一位诗人。当年读清华大学中文系时的毕业论文

就是他的第一本新诗集《夜》,之后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

眠曲及其他》等诗集,被誉为给诗坛带来“一份晚唐的美丽”。由诗

人而学者,林庚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独树一帜。在古诗研究方面,他

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少年精神”“布衣情怀”和

“建安风骨”。(由学生对课文的第一印象入手,由形式特点认识文

化随笔的特点,顺便解题。“盛唐气象”、“建安风骨”拉近了作者

与学生的距离)

(三)研读探究

1、读最后一节,圈点关键词。(改变读文顺序,从最后一段入手,

提炼文章观点,达到提纲挈领的目的。)

2、小组合作,完善预习作业中的表格,比较归纳“木”与“树”

艺术形象的差别。

3、通过与“落木”的比较完整理解“木叶”这一形象。

4、探究文章的写作目的,认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结合,锻炼学生提取课文关键信息的能力、

对比归纳分析的能力)

(四)拓展练习思考诗句中不同的“水”的意象的暗示性,按照

老师给的模式答题。这首诗是诗人在()的场合下,通过()这一意

象()的暗示性,表达了()的感情。

(本单元课文独特之处在于学以致用,拓展设计是为了运用本课

所学知识,仿照本文“咬文嚼字”的方法对诗歌同类现象进行分析。)

(五)课堂小结像“木”“水”一样具有暗示性的形象在古代诗

歌中不胜枚举,如月、松、菊、雁。希望同学们搜集梳理,更希望大

家能够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去理解诗歌,与诗人做心灵的沟通。

(六)作业布置完成学案中关于“水”的剩余的两道练习。(作

业安排依然重在学以致用)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要将课堂内容简洁明了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掌握文

章的重点,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木————————————空阔舒朗

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暗示性艺术形象一字千里

树—————————————饱满绵密

本文发布于:2023-03-03 05:22: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79215712032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说木叶.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说木叶.pdf

上一篇:植物作文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说木叶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