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诗歌赏析⼤全
在平凡的学习、⼯作、⽣活中,⼤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诗歌吧,诗歌能使⼈们⾃然⽽然地受到
语⾔的触动。你知道什么样的诗歌才能算得上是好的诗歌吗?以下是⼩编收集整理的李⽩诗歌赏析⼤
全,仅供参考,⼤家⼀起来看看吧。
塞下曲六⾸(其⼀)
李⽩
五⽉天⼭雪,⽆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未曾看。
晓战随⾦⿎,宵眠抱⽟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赏析
此诗从“天⼭雪”开始,点明“塞下”,渲染边地苦寒。“五⽉”在内地属盛暑,⽽天⼭尚有“雪”。但这⾥
的雪已不是飞雪,⽽是积雪。虽然没有满空飘舞的雪花(“⽆花”),却只觉寒⽓逼⼈。仲夏五⽉“⽆
花”尚且如此,其余三时(尤其冬季)可想⽽知其严寒。这两句是举轻⽽见重,举隅⽽反三,语淡意
浑。同时,“⽆花”双关不见花开之意,这层意思紧启三句“笛中闻折柳”。“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
称。这句表⾯看是写边地闻笛,⾔外之意指眼前⽆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花明柳暗乃春
天的象征,“⽆花”兼⽆柳,也就是“春⾊未曾看”了。五六句紧承前意,突出军旅⽣活的紧张。写出“⾦
⿎”,则烘托出紧张⽓氛,军纪严肃可知。只⾔“晓战”,则整⽇之⾏军、战⽃也不⾔⽽喻。晚上只能抱
着马鞍打盹⼉,更见军中⽣活之紧张。本来,宵眠枕⽟鞍也许更合军中习惯,不⾔“枕”⽽⾔“抱”,⼀字
之易,紧张状态尤为突出,似乎⼀当报警,“抱鞍”者就可翻⾝上马,奋勇出击。以上六句全写边塞⽣活
之艰苦,末⼆句却陡转。这⾥⽤了西汉傅介⼦的故事。由于楼兰(西域国名)王贪财,屡杀前往西域
的汉使,傅介⼦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功。此诗末⼆句借此表达了边塞将⼠的爱国
激情:“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愿字与“直为”,语⽓慷慨激昂,⾜以振起全篇。这结尾的雄劲有⼒
,得益于前六句的反⾯烘托。没有那样⼀个艰苦的背景,则不⾜以显如此卓绝之精神。
关⼭⽉
李⽩
明⽉出天⼭,苍茫云海间。长风⼏万⾥,吹度⽟门关。
汉下⽩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还。
戍客望边⾊,思归多苦颜。⾼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赏析
开头四句,可以说是⼀⾸包含着关、⼭、⽉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原来这是就征⼈⾓度
说的。征⼈戍守在天⼭之西,回⾸东望,所看到明⽉从天⼭升起。天⼭虽不靠海,却有横亘在天⼭上的
云海。诗⼈将⼈们印象中似乎只是在⼤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组合到⼀
起,显得新奇⽽壮观。接下去“长风⼏万⾥,吹度⽟门关”,⽓势⽐前两句更为⼴阔。长风、明⽉、天
⼭、⽟门关,构成⼀幅万⾥边塞图。这表⾯上似乎只是写了⾃然景象,却是征⼈东望所见,那种怀念乡
⼟的情绪就显⽽易见了。
李⽩诗歌赏析⼤全
中间四句是再现征战的景象。下,指出兵。汉⾼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登⼭(今⼭西⼤
同市西)围困了七天。⽽青海湾⼀带,则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边地烽⽕不息,使得从来出征的
战⼠,⼏乎见不到有⼈⽣还故乡。这四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
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
后四句写战⼠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表情,他们推想⾃家⾼楼上的妻
⼦,在此苍茫⽉夜,⼀定也是叹息不已。
⽤⼴阔的空间和时间做背景,并在这样的思索中,把眼前的思乡离别之情融合进去,从⽽展开更
深远的意境,这是其它⼀些诗⼈所难以企及的。
客中⾏
李⽩
蒲桃美酒郁⾦⾹,
⽟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能醉客,
不知何处是他乡。
赏析
“⾏”原为乐府歌曲的⼀种。开始两句都是描写⼀杯美酒。这是⼀杯蒲桃美酒,在酿造时特别加进郁
⾦草去,此刻它便泛出阵阵特殊的醉⾹,酒的颜⾊也变成⾦黄发亮,在精致的⽟碗中,它沉甸甸地如
同⼀⽚闪闪的琥珀。这样的美酒,这样的酣饮显然并⾮对⽉独坐的⼩酌,⽽必然是⼀席盛宴,由此不
难想见这场欢宴盛况。
前两句的铺阵既点出了主⼈的盛情相待,同时⼜为诗⼈的客中的兴感作了极好的铺垫。这在后两句
的抒情中,被有⼒地揭⽰出来了。诗⼈醉眼中只有酒,后两句的抒情,也直接从酒⽣发。李⽩象是在回
答主⼈的殷勤询问,他说:“很好了,再不要什么了,只要你能让我这作客的喝个痛快,喝他个⼀醉⽅
休,我就把你这⾥当做我的家,忘记⾃⼰是⾝在他乡啦!”话是说得不拘礼节,甚⽽使⼈感到未免粗
野,然⽽它真率,没有丝毫惺惺作态,它亲切动⼈,诗⼈豪爽狂放的性格与形象跃然纸上。
送友⼈
李⽩
青⼭横北郭,⽩⽔绕东城。此地⼀为别,孤蓬万⾥征。
浮云游⼦意,落⽇故⼈情。挥⼿⾃兹去,萧萧班马鸣。
赏析
诗的⾸⼆句不仅仅是对宣城地理环境的客观描写,其中也包含有诗⼈对寓居之地的深厚的感情。在
送友⼈的特定时刻提起,还应当包含有对彼此在⼭青⽔秀的这座名城共处过的⼀段难忘时光的留恋。从
全诗看,诗⼈是与友⼈骑马同⾏,出城来到郊外,青⼭⽩⽔都是眼前所见景⾊。但诗⼈将这番景⾊铸成
⼯致的联语(青⼭——⽩⽔,北郭——东城),⼜产⽣了⼀种深长的意味。⼭依着城,⽔恋着城;⽔毕
竟要流去,青⼭却依然留驻,这难道不正是⼀种依依惜别之情的象征?
于是,⽔到渠成地引出第⼆联的惜别:“此地⼀为别,孤蓬万⾥征。”此地作别,是直叙眼前正在
发⽣的事,⽽“⼀”字的嵌⼊,加强了感慨唱叹之情,使诗句顿⽣神采。⽽孤蓬,在诗歌中都是飘泊游⼦
的象征,但“孤”字更强调分离、离群的意义。加之友⼈此⾏前路迢远(“万⾥征”),惜别之情岂不沉重
,复杂的离绪,全含在唱叹的声情和蕴藉的意象中。
“浮云游⼦意,落⽇故⼈情。”似乎前两句嗟叹犹嫌未⾜,诗⼈⼜推出⼀组惜别的.意象。“浮云”、
“落⽇”和“孤蓬”⼀样,都是送别诗常⽤的诗歌语汇。李⽩将“浮云”、“落⽇”分配给“游⼦意”、“故⼈情”,
实际上则是互⽂的修辞法。浮云出岫,⽇薄西⼭,也许就是分⼿时的光景,但诗⼈已经将情移⼊,使
景⾊成为依依难舍,⽽⼜⽆可如何的象征。不必明⾔“游⼦意”究竟是何意,“故⼈情”究竟是何情,离情
愁肠已结于读者⼼间。
送君千⾥,终须⼀别。“挥⼿⾃兹去,萧萧班马鸣。”诗⼈只写送、别双⽅挥⼿致意,⽽集中描写本
已长相厮伴的两匹坐骑临别前,相对长鸣。马尚如此有情,何况⼈呢。
李⽩《送友⼈》基本上是写景——抒情——再写景(象喻式)——再抒情,从“此地⼀为别”到“挥
⼿⾃兹去”,构成⼀个螺旋式推进的结构,颇有回肠荡⽓之感。诗⼈尽量避免直抒胸臆,反复运⽤⼭⽔
云⽇等⾃然意象,来隐喻烘托别情,最后以班马长嘶作结,余韵深长。
秋浦歌
李⽩
⽩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
何处得秋霜!
赏析
这是⼀⾸抒愤诗。诗⼈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义的艺术⼿法,塑造了“⾃我”的形象,把积蕴极深的
怨愤和抑郁宣泄出来,发挥了强烈感⼈的艺术⼒量。“⽩发三千丈。⽩发哪能有三千丈长呢?李⽩咏庐
⼭瀑布为“飞流直下三千尺”,已是奇语不凡;⽽这⾥咏⽩发,竟说⽩发⽐庐⼭瀑布更长⼗倍,⼤胆夸
张,⾮李⽩莫敢。
诗⼈说:“⽩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显然,诗⼈不是说⽩发真有三千丈长,⽽是说愁长;因为忧
愁⽣⽩发,所以⽩发像有三千丈长⼀般。这样写,既准确地表达了诗⼈内在感受的真实性,⼜巧妙地赋
予诗歌外在形象以更⼤的感染⼒。诗⼈连⽤了“不知”与“何处”两个词组成问句。但他似问⾮问,或明知
故问,纯粹是借此抒发感慨⽽已。“秋霜”固然指⽩发,但另给⼈以萧瑟的感觉。诗⼈利⽤感觉的移
借,⽤外部感觉表达其⼼理感受。使读者⾃然联想起诗⼈晚年的不幸际遇,便难免同⽣凄凉、寂寞之感
了。
【相关阅读:李⽩的主要成就】
诗歌
综述
李⽩的乐府、歌⾏及绝句成就为最⾼。其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切固有格式,空⽆依傍,笔
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的绝句⾃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
洁明快的语⾔表达出⽆尽的情思。在盛唐诗⼈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的很好,兼
长五绝与七绝⽽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
李⽩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他讴歌祖国⼭河与美丽的⾃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
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他被贺知章称为“谪仙⼈”,其诗⼤多为描写⼭
⽔和抒发内⼼的情感为主。李⽩的诗具有“笔落惊风⾬,诗成泣⿁神”的艺术魅⼒,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
鲜明的艺术特⾊。李⽩的诗富于⾃我表现的主观抒情⾊彩⼗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种排⼭倒海、⼀
泻千⾥的⽓势。他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李杜”)。
李⽩诗中常将想象、夸张、⽐喻、拟⼈等⼿法综合运⽤,从⽽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的意境,这
就是李⽩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的诗歌对后代产⽣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弃
疾,明清的⾼启、杨慎、龚⾃珍等著名诗⼈,都受到李⽩诗歌的巨⼤影响。
风格
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奇妙,浪漫主义,⽴意清晰。
李⽩⽣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河,游踪遍及南北各的,写出⼤量赞美名⼭⼤川的
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清新飘逸,⽽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轻快,⼈们称他为“诗
仙”。李⽩的诗歌不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且从形象塑造、素材摄取、到体裁选择和各种艺术
⼿法的运⽤,⽆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李⽩成功的在中塑造⾃我,强烈的表现⾃我,突出抒情主⼈公的独特个性,因⽽他的诗歌具有鲜明
的浪漫主义特⾊。他喜欢采⽤雄奇的形象表现⾃我,在诗中毫不掩饰、也不加节制的抒发感情,表现他
的喜怒哀乐。对权豪势要,他“⼿持⼀枝菊,调笑⼆千⽯”(《醉后寄崔侍御》⼆⾸之⼀);看到劳动⼈
民艰⾟劳作时,他“⼼摧泪如⾬”。当社稷倾覆、民⽣涂炭时,他“过江誓流⽔,志在清中原。拔剑击前
柱,悲歌难重论”(《南奔书怀》),那样慷慨激昂;与朋友开怀畅饮时,“两⼈对酌⼭花开,⼀杯⼀杯
复⼀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中与幽⼈对酌》),⼜是那样天真直率。总之,他
的诗活脱脱的表现了他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倜(俶)傥不群的形象。
豪放是李⽩诗歌的主要特征。除了思想性格才情遭际诸因素外,李⽩诗歌采⽤的艺术表现⼿法和体
裁结构也是形成他豪放飘逸风格的重要原因。善于凭借想象,以主观现客观是李⽩诗歌浪漫主义艺术⼿
法的重要特征。⼏乎篇篇有想象,甚⾄有的通篇运⽤多种多样的想象。现实事物、⾃然景观、神话传
说、历史典故、梦中幻境,⽆不成为他想象的媒介。常借助想象,超越时空,将现实与梦境、仙境,把
⾃然界与⼈类社会交织⼀起,再现客观现实。他笔下的形象不是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是其内⼼主观
世界的外化,艺术的真实。
李⽩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法之⼀是把拟⼈与⽐喻巧妙的结合起来,移情于物,将物⽐⼈。
李⽩诗歌的另⼀个浪漫主义艺术⼿法是抓住事情的某⼀特点,在⽣活真实的基础上,加以⼤胆的想
象夸张。他的夸张不仅想象奇特,⽽且总是与具体事物相结合,夸张的那么⾃然,不露痕迹;那么⼤
胆,⼜真实可信,起到突出形象、强化感情的作⽤。有时他还把⼤胆的夸张与鲜明的对⽐结合起来,通
过加⼤艺术反差,加强艺术效果。
李⽩最擅长的体裁是七⾔歌⾏和绝句。李⽩的七⾔歌⾏⼜采⽤了⼤开⼤合、跳跃宕荡的结构。诗的
开头常突兀如狂飙骤起,⽽诗的中间形象转换倏忽,往往省略过渡照应,似⽆迹可循,诗的结尾多在感
情⾼潮处戛然⽽⽌。
李⽩的五七⾔绝句,更多的代表了他的诗歌清新明丽的风格。如《早发⽩帝城》、《送孟浩然之⼴
陵》、《静夜思》等,妙在“只眼前景、⼝头语、⽽有弦外⾳、味外味,使⼈神远。”(《说诗晬语》
上)。
语⾔
李⽩诗歌的语⾔,有的清新如同⼝语,有的豪放,不拘声律,近于散⽂,但都统⼀在“清⽔出芙
蓉,天然去雕饰”的⾃然美之中。这和他⾃觉的追求⾃然美有关。他继承陈⼦昂的⽂学主张,以恢复诗
骚传统为已任,曾说“梁陈以来,艳薄斯极,沈休⽂⼜尚以声律,将复古道,⾮我⽽谁欤?”(孟棨《本
事诗·⾼逸》)他崇尚“清真”,讽刺“雕⾍丧天真”的丑⼥效颦,邯郸学步。他的诗歌语⾔的⾃然美⼜是他
认真学习民歌明⽩通俗的特点的结果,明⽩如话,通俗⽣动。
代表作品
《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望庐⼭瀑布》《侠客⾏》《春思》《秋
歌》等。
词赋
李⽩是否有词的创作⾄今仍然未有⼀致的定论,但是今传为李⽩词的作品,若不论其真伪及是否可
归⼊词体,约有20余⾸,如《菩萨蛮》《忆秦娥》等。
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李⽩词”在词史上享有极为崇⾼的的位。这⼀的位犹如古代希腊神
话在西⽅艺术中的的位,作为⼀种“不可企及”的规范,李⽩词成为⼈们⼼⽬中永远的偶像。李⽩在词体
⽂本模式的形成,词的创作模式上均有重⼤贡献。
实际上,从唐末五代《花间集》以来,所有的唐宋词选集、总集,在具体操作中,都不会忘记李
⽩,⾄少也要在序跋题记中提上⼀句。其作为⽂学史上的第⼀位⼤词⼈,虽然只有很少⼏⾸著作权经常
受到怀疑的词作,但却从来没有⼈对他表⽰过任何的不满或批评意见。如果评选天下第⼀词⼈,李⽩⽆
疑将以全票当选“词王”。
书法
《上阳台帖》为李⽩书⾃咏四⾔⾏草诗,也是其唯⼀传世的书法真
迹。纸本,纵28.5厘⽶,横38.1厘⽶。草书5⾏,共25字。款署“太⽩”⼆字。引⾸清⾼宗弘历楷书
题“青莲逸翰”四字,正⽂右上宋徽宗赵佶瘦⾦书题签:“唐李太⽩上阳台”七字。背有宋徽宗赵佶,元张
晏、杜本、欧阳⽞、王馀庆、危素、驺鲁,清乾隆皇帝题跋和观款。卷前后钤有宋赵孟坚“⼦固”、“彜
斋”、贾似道“秋壑图书”,元“张晏私印”、“欧阳⽞印”以及明项元汴,清梁清标、安岐、清内府,近代张
伯驹等鉴藏印。
剑术
李⽩不仅⽂采斐然,其剑术亦是⼗分⾼明。他“⼗五好剑术”,“剑术⾃通达”。造诣⾮同⼀般。李⽩
的诗,裴旻的剑术,张旭的草书合称唐代三绝。虽然“三绝”中没有李⽩的剑术,但其剑术之⾼却仅位于
裴旻之下,居唐朝第⼆。
据统计,《全唐诗》李⽩诗中“剑”字共出现了107次,除去作为的名的“剑阁”3次,“剑壁”1次,武器
之“剑”犹有103次之多。属于剑的“铗”出现了1次、“吴钩”1次、“吴鸿”1次、“湛卢”1次、“⼲将”1次、“莫
邪”1次、“青萍”2次、“秋莲”2次、“霜雪”2次、“⼔⾸”3次、“龙泉”4次。总计,“剑”字共出现了118次(统
计时把“吴钩霜雪明”,“空余湛卢剑”,“剑花秋莲光出匣”,“拙妻莫邪剑”,“吾家青萍剑”分别计做1次),
分布在106⾸诗中,约占全诗总数的10%。
道经
李⽩从少年时起,常去戴天⼭寻找道观的道⼠谈论道经。后来,他与⼀位号为东岩⼦的隐者隐居于
岷⼭,潜⼼学习。他们在⾃⼰居住的⼭林⾥,饲养了许多奇禽异鸟,做了动物饲养员。这些美丽⽽驯良
的鸟⼉,由于饲养惯了,定时飞来求⾷,好像能听懂⼈的语⾔似的,⼀声呼唤,便从四处飞落阶前,甚
⾄可以在⼈的⼿⾥啄⾷⾕粒,⼀点都不害怕。这件事被传作奇闻,最后竟使绵州刺史亲⾃到⼭中观看鸟
⼉们的就⾷情况。这位刺史见他们能指挥鸟类的⾏动,认定他们有道术,便想推荐⼆⼈去参加道科的考
试。可是,⼆⼈都婉⾔拒绝了。当时有名的纵横家赵蕤也是李⽩的⽼师,此⼈于开元四年(716)就著
成了《长短经》⼗卷。那时李⽩才⼗五岁。赵蕤这部博考六经异同、分析天下形势、讲求兴亡治乱之道
的纵横家式的著作引起了李⽩极⼤的兴趣。他以后⼀⼼要建功⽴业,喜谈王霸之道,也正是受到这部书
的影响。
思想
盛唐国⼒强盛,多数⼠⼈渴望建功⽴业。李⽩以不世之才⾃居,以“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
⼤定,海县清⼀”的功业⾃许,⼀⽣⽮志不渝的追求实现“谈笑安黎元”、“终与安社稷”的理想。他以⼤
鹏、天马、雄剑⾃⽐:“⼤鹏⼀⽇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
”(《上李邕》)。他希望能像姜尚辅佐明君,像诸葛亮兴复汉室。《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抒
怀》、《永王东巡歌》、《⾏路难》(其⼆)都反映了他的这类思想。
李⽩觉的凭借⾃⼰的才能,可以“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元演隐仙城⼭
序》),对于那些靠着门第荫封⽽享⾼官厚禄的权豪势要,他投以强烈的鄙视,表现出傲岸不屈的性
格。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不愿阿谀奉迎,也不屑于与俗沉浮。现实的⿊暗使他理想幻灭,封建礼教等
级制度的束缚使他窒息,他渴望个性的⾃由和解放,于是采取狂放不羁的⽣活态度来挣脱桎梏、争取⾃
由。其表现⽅式或纵酒狂歌,寻仙学道,然⽽,酒既⽆法销愁,神仙更虚⽆飘渺,于是他“⼀⽣好⼊名
⼭游”(《庐⼭谣》),把美好的⼤⾃然作为理想的寄托、⾃由的化⾝来歌颂。他笔下的峨嵋、华⼭、
庐⼭、泰⼭、黄⼭等,巍峨雄奇,吐纳风云,汇泻川流;他笔下的奔腾黄河、滔滔长江,荡涤万物,席
卷⼀切,表现了诗⼈桀傲不驯的性格和冲决羁绊的强烈愿望。
这是李⽩对社会的愤怒抗争,是他叛逆精神的重要体现。他反对⽞宗好⼤喜功,穷兵黩武,揭露将
⾮其⼈,致使百姓⼠卒⽩⽩送死,由于⽞宗的骄纵,宦官权势炙⼿可热……通过对政事纲的分析,并到
幽燕的实的观察,李⽩以诗⼈的敏感,洞幽烛微,在当时诗⼈中他和杜甫最早揭⽰祸乱将作。“安史之
乱”爆发,他的爱国热情因此升华,摆脱了⽤藏出处的⽭盾。他的反抗性格和叛逆精神具有深刻的爱国
内涵,并富于社会意义和时代特征。《古风》其三、⼗五、⼆⼗四、三⼗九等都对社会现实作了深刻的
揭露和有⼒的批判。
李⽩既有清⾼傲岸的⼀⾯,⼜有世俗的⼀⾯,他的理想和⾃由,只能到⼭林、仙境、醉乡中去寻
求,所以在《将进酒》、《江上吟》、《襄阳歌》等诗中流露出⼈⽣如梦、及时⾏乐、逃避现实等思
想,这在封建社会正直孤傲的⽂⼈中也具有⼀定的代表性。
本文发布于:2023-03-03 03:45: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7863601201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李白作品.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李白作品.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