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性学者症候群(后天性学者症候群危险吗)

更新时间:2023-03-03 02:13:09 阅读: 评论:0

后天性学者症候群的介绍

后天性学者症候群指儿童或成年人在左脑受损后,突然间发展出的学者症候群患者特殊才能。2014年4月22日,美国有一名中年男子称12年前,脑后挨了一闷棍,醒来后突然展现数学天才。专家确诊其患上了“后天学者症候群”1。


后天性学者症候群的临床表现

后天性学者症候群指儿童或成年人在左脑受损后,突然间发展出的学者症候群患者特殊才能。学者症候群指个人存在严重的智力障碍、自闭症或其他心理疾病,却拥有与其障碍全然相对的、不协调且惊人的某种能力。后天性学者症候群患者一般头部曾受创伤,之后出现超凡的数学、音乐或艺术才能。
据专家说,截止2014年全世界约有40名后天性学者症候群患者。医学界仍然在研究这种病的成因,但不少专家认为,当左脑受损后,右脑负责弥补左脑失去的功能,从而激发大脑潜能。


谁是危险的维纳斯?东野圭吾:以推理的名义

伯朗同父异母的兄弟明人究竟遭到谁的?

枫真是明人的未婚妻吗?如果不是,她为何而来?

伯朗生父的最后一幅未完成的画作,究竟隐含了怎样的奥秘?

鬼才天才可以通过一定的医疗方式(电击)造就?

未来科技给人类带来的果真是福祉吗?

人性终究是推动人类前进的内核动力之所在?

为什么是“危险的维纳斯”?

究竟谁才是“危险的维纳斯”?

用了大半个通宵,一口气读完了本东野圭吾的最新作品:《危险的维纳斯》。

之所以“一口气”读完,自然一方面是因为作者在书中悬念及压迫氛围的制造和渲染的强劲功力;然而这本延续了《沉睡的渔人之家》写作用意的新作,更大的价值,似仍在于其通过一个案件的破解,引申出更多令人深思的社会诘问,并通过相关案件对于某些特定行业及领域现状及存留事例的引入,提出作者深刻的社会警示。

伯朗是一名兽医,在一家私人的宠物医院当主治医生。其父手岛一清,生前是一位不怎么得意的画家,在其五岁时因病去世;其母祯子在丈夫去世后改嫁给掌管家族企业的神氏康治。

某日,伯朗接到一个自称是其同母异父弟弟的妻子枫打来的电话,说她的新婚丈夫神氏明人突然失踪、去向不明,意在求得作为丈夫兄长的伯朗的帮助,寻找到其丈夫失踪的缘由以及下落。在与枫展开对于疑似案件相关对象神氏家族各式人物的接触和暗中调查中,伯朗了解到神氏家族医院或曾开展过一项涉及到人类大脑领域的试验项目,即通过寻找到一些身患神经类疾病的对象,以及利用一些小动物做实验,通过一种电击疗法,改造大脑神经构造,激活某个生物系统,形成一定的超人类思维和智慧,造就出一种纯后天的“人造天才”。于是伯朗联想到儿时对于自己父亲一副奇怪画作的模糊记忆,并与枫推断出神氏家族的所作所为与那副后被命名为《宽恕之网》的线索关联。最后在一场惊心动魄的博弈中,终于揭开其弟明人的消失缘由和实际下落。

就整个案件排解过程的叙述看,作者东野圭吾沿袭了一贯的 非本格化推理 的写实路线,即不是类似于经典本格推理的那种具有精致案件结构或封闭案情推演的为推理而推理的老派写法,而是以看似平铺直叙的“轻描淡写”,将整个案情的推演始终笼罩于一种作者想要的氛围里面,给读者以更为自然妥帖的代入感。

而在东野圭吾这里,案情的推理或推演,只是作者用来引申出其最想揭示的人类社会问题的工具和载体,通过推理的架构,作者在整个案情的推演过程中,挖掘出一个又一个的原本为人熟视无睹,却值得整个人类深刻反省与警醒的问题领域。如果说之前的 《沉睡的渔人之家》 ,作者想要质疑的对于人类生理死亡的“重新定义”(详见“阅读原文”),那么本书所要呈现的,是作者基于案情衍伸出的对于涉及“天才”领域的人类大脑在科学技术不断突破的情形下甚至面临被认为改造的至极伦理的悖论探究。

当然同时,作者在本书中也凭借男主伯朗对于其弟媳,性感的枫,在混合着亲情以及两性层面上暧昧心理的巧妙表述,以及通过对于神氏家族各式人等在家族遗产继承上的各怀鬼胎,以及在可以凭借“人造天才”获取巨大名利面前的露骨描画,揭示了作为处于某种环境中的人,在本性上难以企口的贪欲跟妄念。

然而本书于我来讲,最为引人的,是科学技术对于整个人类所形成的某种威慑。

通常来讲,天才对于人类社会贡献之价值(尤其是在数理及艺术之类的前沿领域),断是要远远超过一般的普通人。之所以称之为“天才”,一定是极端稀少的、同时也是可遇不可求的先天性的自然形成和产生。尤其是个别极少数的天才、鬼才,都是源于自身存在着某种普遍意义上的神经类疾病,才形成了大脑结构及其功能的特殊性。

然而,如果人类掌握了一定程度的对于大脑结构的科学原理,借以模仿某种病理所能形成“天才”层级的大脑结构,并通过一定的“医疗方式”(如书中的电击疗法)来人为的“制造”出“天才”来,又会是怎样的一副景象?

如前所述,在伯朗的记忆深处,曾经是在儿时看到过其生父所画的那幅奇异的画作:

后来伯朗知道,父亲在没有画完这幅画,就去世了。后来母亲告诉他,父亲得的是脑肿瘤。而在这之前,父亲曾经因为要做一个盲肠炎手术,曾经是神氏的家族医院做的医治。

所以,莫不是他的生父也是被当做试验对象接受了残忍的电击“治疗”?而他所画的那副画,就是只有天才的大脑才能画得出来的“非凡之作”?!

后来伯朗了解到,所谓的“人工天才”,其实就是一种临床医学理论上的“ 后天性学者综合征 ”。

所谓后天性学者综合征,也称后天性学者症候群,指儿童或成年人在左脑受损后,突然间发展出的学者症候群患者特殊才能。学者症候群指个人存在严重的智力障碍、自闭症或其他心理疾病,却拥有与其障碍全然相对的、不协调且惊人的某种能力。后天性学者症候群患者一般头部曾受创伤,之后出现超凡的数学、音乐或艺术才能。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仅有40多名真正意义上的后天性学者症候群患者。医学界仍然在研究这种病的成因,但不少专家认为,当左脑受损后,右脑负责弥补左脑失去的功能,从而激发大脑潜能。

如书中所描写的,神氏家族医院,正是妄想模仿这种疾病的诱发因素,以违背伦理的电击方式来“制造”天才,以图牟利。

书中,作者借案情的逐步深入,引入了隐藏于伯朗生父那幅未完成画作《宽恕之网》中的一系列的数学理论。与先前《沉睡的渔人之家》所引出的处于科学前沿的生命医学不同,本书涉及到的这些数学理论,有些却是“沉睡”了许多年、但是对于人类研究起到过巨大价值的经典理论。

首先,那幅《宽恕之网》,伯朗之所以看了会“眩晕”,是因为它根本就不是一副纯粹随性的艺术作品,而是画家(其父手岛一清)在经历过大脑电击后所产生的一种近乎是无意识的病理的表达。从数学的意义来讲,这幅画从局部看,其实就是人们熟知的一种图案的 分形 �和 质数 ‚概念所形成的纷繁画面,一定数量的图案样式聚合在一起,形成另一个更为巨大的同样的图案;而从整体看,就是一种类似 乌拉姆螺旋 ƒ的反转画面。

另外,作者借书中案件相关人物(兼岩宪三)提及了在数学领域极其著名的“ 黎曼猜想 ”④——

当然,据资料获知,目前无论是质数谜题,还是黎曼猜想,其实都已经有科学家解开或者局部层面谜题,至于作者最新作品为何还称其为“谜题”,不得而知。不管怎样,应该也算是对于经典科学家的一种致敬吧。

当然,毕竟是一部“推理小说”,东野圭吾虽说十分不屑于经典本格式的他说认为的“为推理而推理”的老式套路,但是在整个案情的推演过程中,他还是玩了一把大反转。

这里,为了不至于过渡剧透,就只能讲个大概的轮廓和构架了——

故事一开头,是男主伯朗接到自称其“弟媳”枫打来的电话,称其丈夫(也就是伯朗同母异父的弟弟)突然留下字条,莫名出走。枫表示希望在寻找自己丈夫的过程中能够获得作为“大哥”的伯朗的协助。于是,枫的到来马上改变了之前伯朗对于神氏家族的一向冷漠;因为他和枫均认为,弟弟神氏明人的失踪,很大程度上,会与这个家族正在面临的一场复杂的遗产继承,息息相关,他伯朗唯有硬着头皮重新进入到这个原本令他生厌的大家族中,才能通过一系列的明察暗访,了解到兴许对于弟弟失踪的有效信息。

然而毕竟这个叫做枫的弟媳,伯朗是第一次看到,弟弟又失踪了,也没法确切地加以验证啊。但是在几天的接触中,枫对于应该了解的事情都十分地熟悉,从直观上判断下来,应该不会是歹徒冒充的(当然,伯朗对于枫这样一位风姿绰约有性感迷人的女性,主观上也希望不该有什么另外的可能了)。而在进一步的“合作”探究过程中,他们又面临着这个虽说有些衰落、但依然拥有一定数量企业的大家族里,各式人等在明人失踪这个离奇案件中的或明或暗、错综复杂的对峙跟博弈。

而到了故事的结尾,一切都是在中间一段过程当中已经“反转”了的又一次的大反转!

那么,枫果真就是其弟弟明人的妻子吗?果真不是,她又是出于何种动机介入进来,究竟有何自身的利益初衷?而失踪了的明人,究竟在这整个案件中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是突遭家族利益对方的,还是不幸已被处理?那幅所谓画出了真理的画作,为什么被命名叫做《宽恕之网》?个中奥妙究竟何在?究竟在这个案件中、甚至在整个小说的立意上,这幅未完成的画作,有着怎样的举足轻重?作者东野圭吾费尽周折地去倒腾出这么多的医学、甚至数学上的各种名目,究竟想说明什么问题?

所以,最终还是回到本书的书名上来。

有人说,所谓“ 危险的维纳斯 ”,当然指的就是神氏家族内各式人等对于家族遗产的过度贪念所面临的各自威胁;也有人讲,既然是“危险的维纳斯”,维纳斯,顾名思义,是美的化身,而“危险的维纳斯”,就是男主伯朗面对美丽的枫,所产生的对于性感女人特有的浴火所埋藏的某种危机……

当然,读过本书之后,也不难理解,所谓“危险的维纳斯”,应该更是指眼下人类科技的进步,对于人类自身所形成的深刻而巨大的隐形悖论。

没错,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国家间互联网基础的日渐完备,再加上在其基础之上生命科学所推动的医学边界的不断突破,人类就像一个在认知的笼子里长大的鸟儿,突然突破了知识的牢笼,进入到一个无线大的“自由空间”,面临着近乎是无限制的利益取舍——是运用所有科学可以达到的技术和能力,为人类眼前的社会财富孤注一掷,还是严格地恪守几百年来人类自身的伦理操守,清楚地知道,有些看上去可以轻易获得巨大财富和利益的科技和能力,其实在长远上,将会形成对于我们人类自身可能是近乎致命的伦理黑洞。

所以,“危险的维纳斯”,那个维纳斯究竟是何所指?

不用说,维纳斯是女神,她是美丽的、经典的,充满了吸引人类审美眼球的近乎无限的巨大价值;但是,维纳斯又是“残缺”的,她的美丽,是建立在失去其双手的“病态”上的。果真人类到了哪天企图一蹴而就地获得自己心仪的美丽,会利用科学提供给我们的能力,去以人为的方式,求得原本天然才能造就的“维纳斯”吗?

毕竟,天然的宝藏总是稀少的;那如果我们有能力以人工的智力去人为地“制造”,让原本可遇不可求的稀缺资源成为随心所求的无限矿产,真的就能给整个人类带来我们所希冀的福祉吗?

也许对于未来,我们至少今天尚且无法准确地估算;但是东野圭吾的这本书,最后那个“失而复现”的明人所引申出来的一句话,能够确切地对我们所有自以为是的现代人,有所警示——

《危险的维纳斯》

作者: [日] 东野圭吾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 磨铁图书

原作名: 危険なビーナス

译者: 星野空

出版年: 2019-1

定价: 45.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磨铁 东野圭吾作品

ISBN: 9787559623287

————————

 注解1:分形 

注解2:质数 

 

 注解3:乌拉姆螺旋 

 注解4:黎曼猜想 

(或称黎曼假设)是关于黎曼ζ函数ζ(s)的零点分布的猜想,由数学家波恩哈德·黎曼于1859年提出。德国数学家戴维·希尔伯特在第二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提出了20世纪数学家应当努力解决的23个数学问题,其中便包括黎曼假设。现今克雷数学研究所悬赏的世界七大数学难题中也包括黎曼假设。

(以上注释均援于网络)

后天性学者症候群的医学研究

后天性学者症候群又叫获得性天才综合征,医学界对这种病的成因仍在研究之中,有不少专家在学术论文中提到,这种病的发生与左脑受损有关。
人的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其中一个是优势半球。几乎所有右撇子的优势半球都是左脑,而大部分的左撇子的优势半球也是左脑。左脑通常主管逻辑、语言、计算等能力,而右脑则负责情感、空间、艺术,左脑的功能是显性的,而右脑则是隐性的。绝大多数人的右脑潜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开发。
而后天性学者症候群的患者,就是由于外伤或疾病的原因,丧失了部分左脑功能,同时右脑功能突然得到了激发。1996年的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布鲁斯·米勒博士就在论文中提到,在对三名后天性学者症候群患者进行脑功能检查后发现,他们的右脑功能都得到了明显的加强。


后天性学者症候群的研究历史

1996年,布鲁斯·米勒(Bruce Miller)博士在医学期刊《柳叶刀》上报告了三个在患额颞叶失智症(frontotemporal dementia, FTD)后成为出色画家的案例[3]。患者在患病前对艺术并没有特别的兴趣和造诣,但随着失智症的发展却突然拥有了惊人的绘画才能。
失智症患者在患病8年后的一幅美术作品。患病前他从未碰过画笔。图片来源:参考资料[3]
同样是从未受过绘画训练的患者,64岁。生病后开始绘画练习,生病第4年开始完美的细节还原图像,又过了两年开始使用大量棕色和黄色进行创作。此画创作两年后患者停止绘画。
1998年10月,米勒博士在《神经病学》杂志上又描述了另外两名具有相同额颞叶失智症的患者同样拥有了出色的绘画才能。
到2000年为止,米勒博士已经把他的额颞叶失智症/获得型艺术才能病例扩展到了12例,现在这些病例中还包含了从沉睡中唤醒的音乐才能。另外研究者在比对SPECT功能成像后还发现,这种后天获得型的学者症和先天自闭学者症在大脑功能损伤方面具有相似性:他们都存在类似的左脑颞叶功能性损伤和大脑新皮层后部的增强。
2005年,《神经病学》上报道了一个由突发脑部出血造成的“意外天才”案例:在发病之前,患者对艺术创作没有丝毫兴趣,也没有表现出任何才能。但在患者突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几周内,他开始“在许多笔记本上写满诗歌,夸张而极具表现力地进行绘画创作,把几乎全部的时间都用来绘画和雕塑。”他不但充满了创作力,而且无法停止手中的创作。他渴望把所有的空间都填满自己的作品,这已经成了一种强迫症。他画满了家里所有的地板、墙砖、天花板,他疯狂的在所有能够绘画的地方创作,不仅仅用画笔和颜料,甚至用蜡油和烟火——这种疯狂最终让他的妻子无法忍受,离他而去。大量的纪录片对这位叫做汤米·麦克休(Tommy McHugh)的获得型学者症的故事进行了报道。其中《我天才的大脑》对这位患者的生活片段进行了生动详细的描述[5]。
结合之前的报道,一共有5位年长患者在额颞叶失智症发生后获得了绘画才能;他们的绘画属于精确入微的复制,却缺少抽象的或者象征性的价值;他们的情景记忆仍被保留,语义记忆却被破坏;并且他们对于绘画过程表现出了极高的、强迫性的专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显示,他们的左脑有显著的机能损伤。


后天性学者症候群的病理分析

无论是后天意外还是与生俱来,在很多学者症患者身上都存在一个共同点:他们的左脑额叶和颞叶区域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伤。目前一般认为,正是这样的损伤导致了他们的“才能”爆发。
额颞叶失智症的病理损伤过程是局部而非广泛的,并且具有不对称的特性:通常影响左脑前颞叶区域。研究者们由此假设,前颞叶眶额皮层(anterior temporal orbitofrontal cortex)的选择性衰退可以降低其对视觉系统的抑制,因此增强了绘画能力。这种对绘画艺术的兴趣和能力通常情况下是相对“沉睡”的,直到类似额颞叶失智症发生后,“释放”了这些潜在的才能。一些人会将这种现象称为“从左脑的暴政中解放出来”。
左脑损伤会使语言和决策能力受到不同程度的妨碍,但是相对的,次级认知活动却在高级控制功能被抑制后得到了加强(次级认知活动是指我们感知周围环境以及与环境互动的最基本方式,例如听觉、视觉等感觉输入,以及对基础情绪的本能反应等等;而决策、学习等行为则是高级认知活动,是对低级认知输入信息的整合、控制和管理)。而这样一来,他们也就可以更多地留意形状、线条、数字等等细节特征。
澳大利亚脑科学家艾伦·斯奈德(Allan Synder)曾进行过这样一个试验:通过一种叫做“跨颅磁刺激仪”(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人为地暂时抑制大脑前额叶和颞叶功能,并比较受试者在抑制前后的行为学实验结果。研究发现,在这些脑区受到抑制后,被试表现出了明显提高的绘画技能(更多的细节),发现了之前漏过的语法错误,对屏幕上斑点的计数结果也更加准确。斯奈德的解释是,跨颅磁刺激仪暂时性减低了左脑脑区的功能,而右脑的功能则相对提高,于是提高了被试的注意力和想象力。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21:38: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78078911483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后天性学者症候群(后天性学者症候群危险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后天性学者症候群(后天性学者症候群危险吗).pdf

标签:后天性   症候群   学者   危险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