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州出现首例乙脑死亡病例

更新时间:2023-03-03 01:54:44 阅读: 评论:0

澳大利亚南澳州出现首例乙脑死亡病例,患者出现了哪些症状?

澳大利亚南澳州出现首例乙脑死亡病例,一旦不幸患上了乙脑,患者在初期并没有任何的症状,个别的患者会出现轻微的头痛,四肢酸痛状况,一旦发展为重症的话,就会出现呕吐,发冷,严重头痛,畏光或者恶心的症状,但是一旦出现这种症状的话,那么痊愈的可能性也会很小,死亡性就会很大,人们之所以被患上这种疾病,很大的原因是受到了蚊虫的叮咬,从而使自己患上乙脑这种疾病,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蚊子都会传播这种病毒,只有极个别携带乙脑病毒的蚊子才会传染给人类。

这些携带乙脑病毒的蚊子通过叮咬人类就会将乙脑病毒传入给人体血液中,从而使人患上这种疾病,但是患上这种病毒的人类不会产生人传人的现象,这种疾病只会通过蚊子传播到人体血液中,所以大家只需要避免蚊虫叮咬,就可以有效的预防乙脑这种病毒,专家表示人们最容易在黎明和黄昏的时候遭到蚊虫的叮咬,因为在这个时间段蚊子都会十分的活跃,而且这些蚊子喜欢找一些穿深色衣服而且体味较重的人群。

乙脑最容易感染的人群是孩子,因为孩子的免疫力较低,所以一旦被携带有乙脑病毒的蚊子叮咬之后,很容易就会被感染,所以对于家中有孩子的家长来说,一定要及时的清理自家的垃圾,确保室内容器的干燥,最好在宝宝入睡之后给孩子搭上蚊帐,而且也要尽早给孩子接种乙脑疫苗,接种乙脑疫苗才能从最根本上预防这种疾病,而且对于这种疾病一定要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千万不要因为自身的原因从而将病情拖延,这样子的话很容易会给自己的生命安全带来隐患。


南澳州出现首例乙脑死亡病例,所谓的“乙脑”是种什么病?

乙型脑炎又称流感乙型脑炎,是一种传染病,由乙型脑炎病毒感染引起,主要通过蚊虫叮咬的传播途径感染。发病季节多见于夏秋两季。发病后,有高烧、精神障碍、抽搐、脑膜刺激征等神经中枢损害的症状和临床症状。有些患者可以留下各种并发症。因此,要高度重视这种疾病,注意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积极治疗,尽量避免死亡率减少并发症。


乙脑病例死亡率高吗?

乙脑的死亡率相当高,但现在医学相对发达,只需要尽快治疗,一般不容易有任何问题。乙脑病毒是乙脑病毒感染的通称,含有乙脑病毒的蚊子叮咬后,乙脑病毒就会进入身体。当乙脑病毒总数少,毒性不强,病毒感染者免疫力强时,乙脑病毒会迅速消除,不易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当进入体内的乙脑病毒总数较多,毒性较强,病毒感染者人体免疫力较弱时,乙脑病毒会侵入人体中枢系统,使病毒感染者患有流感性脑炎。乙脑病毒可引起脑实质疾病,因此流感乙脑炎患者往往主要表现为高烧、脑血管事故,更严重的情况可能导致晕倒、抽搐心力衰竭甚至死亡。

乙脑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乙脑的感染源是被感染的动物和人。动物主要是猪,其次是田鼠、猴子、兔子、老鼠、仓鼠、鸡、鸭及其鸟类。猪作为关键感染源,由于猪乙脑感染率高,幼猪可感染,升级快,总数多,与人密切相关,各种蚊子有猪和人血的生长习性,是乙脑病毒传播的主要寄主和感染源。世界各地的许多专家、学者和疫情预防人员用猪的感染率来预测和分析乙脑病发猪的指标值。败血症,病毒血症发生1到5天,成为感染源。潜在的感染在感染后更为常见。

当然,乙脑属于血液传播的疫源性疾病。根据媒体昆虫咬伤后患有病毒性血症的动物,乙脑病毒在昆虫体内繁殖,然后咬伤后人,根据刺吸将病毒感染传播到身体,引起感染性疾病。


南澳州出现首例乙脑死亡病例,这是一种什么疾病?

根据南澳利卫生部的最新消息,该州首例乙型脑炎死亡病例。该州已发现8例确诊病例,5例仍在住院,2例已出院,另有2例疑似病例。医学专家称,日本脑炎病毒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而是通过蚊子叮咬传播。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简称乙脑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原体,呈球形,核酸为单链RNA,外层有包膜,包膜表面有血凝素。

在低温条件下,可在动物、鸡胚和组织培养细胞中自下而上长时间增殖。仔猪是乙型脑炎病毒的主要来源和中间宿主,蚊子是乙型脑炎病毒的载体。当人被带有病毒的蚊子叮咬时,乙脑病毒进入人体,在血管内皮细胞、淋巴结、肝脏和脾脏等吞噬细胞中增殖,并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大脑,引起炎症。乙型脑炎的全称是流行性乙型脑炎,也称为日本脑炎。它是一种急性传染病,由嗜神经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由蚊子等吸血昆虫传播。乙型脑炎是人类和动物共有的一种自然局灶性疾病。感染乙型脑炎的人和动物可能有病毒血症,并成为感染源。

人类感染后,血液含量较低,因此不是主要感染源。家禽和牲畜,尤其是猪,是主要的感染源。蚊子是乙脑的主要传播媒介。在中国传播乙脑病毒的蚊子包括淡色库蚊、伊蚊和按蚊。蚊子吸血后携带日本脑炎病毒,然后叮咬人或动物,使被叮咬的人或动物生病。它属于虫媒病毒科黄病毒科的黄病毒属。主要症状为高烧、头痛、呕吐、嗜睡、痉挛等。重症患者可能死于高热、痉挛、脑水肿、呼吸或循环衰竭,有些患者还会出现后遗症。

预防日本脑炎的关键是消除蚊子滋生区,消灭越冬蚊子和新形成的蚊子。猪是主要的中间宿主和感染源。在疫情季节前对猪进行接种可有效降低乙型脑炎的发病率。人类接种疫苗可以提高对乙型脑炎病毒感染的抵抗力,对预防乙型脑炎有很好的效果。乙型脑炎没有特异性治疗方法。早期住院和中西医结合可以大大提高治愈率,减少后遗症。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较常见的流行性疾病,但流行性乙型脑炎目前还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做好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预防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不能忽视。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因

1、西医

病毒经蚊叮咬侵入人体,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短期的病毒血症。大多数人无症状或出现轻微的全身症状而获得了免疫;仅有少数人病毒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而发生脑炎。

许多学者认为10岁以下儿童患病最多,可能与血脑屏障功能薄弱有关,使病毒易于从血流进入。病变以脑实质炎症为主。神经细胞呈广泛变性和坏死,脑组织充血、水肿,血管周围有炎性细胞侵润,胶质细胞增生。较重病例,脑组织有软化灶形成。虽脑炎病变分布广泛,但以大脑皮质、中脑、丘脑和延脑病变较重。

因延脑呼吸中枢受损,或由于大脑皮质、下丘脑、桥脑病变抑制了呼吸中枢的功能,可产生中枢性呼吸衰竭。由于脑实质炎症,一般均有颅内压增高症,严重者可形成脑疝,影响呼吸、循环中枢,如不积极抢救治疗,很快就可死亡。由于病变程度和分布各有不同,故在临床上神经症状表现极不一致。严重脑组织的破坏是产生后遗症的主要原因。

2、中医

根据本病的发病季节和临床特点,中医学认为本病的主要原因是外感暑热疫疠之邪侵袭人体所致,由于受邪的浅深和个体抗病能力的差异,因而临床反映的病情有轻、重及险恶的区别。暑邪虽属温病范围,但与一般温病的传变规律有所不同。

乙脑的发病,尤其是重型病例,来势急剧,有小儿暑温一经发热,即见猝然惊厥”的特点,因而卫、气、营、血各阶段之间的传变界限有时很难分辨。暑为阳邪,易化火动风(高热抽风),风动生痰(抽风昏迷及痰堵咽喉)。

痰盛生惊(痰堵气道,促使抽风),故热”、痰”、风”三者是互相联系,互为因果的病理转归,临床即出现高热、抽风、昏迷等一系列症状,甚则可致正气内损,正不胜邪,而发生内闭外脱”的危象。

暑多夹湿,故早期阶段的某些病例中,由于暑湿郁阻,而见头痛如裹,身热不扬,胸闷呕恶,神萎嗜睡等湿伏热郁的证候。在疾病后期,由于暑邪伤气、伤阻,筋脉失养,或因余热未清,风、痰留阻络道而产生不规则发热、震颤、失语、痴呆、吞咽困难、四肢痉挛性瘫痪等症状。

少数重症病例,因在病程中气、阴耗损,脏腑、经络功能未能及时恢复,可留下后遗症。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10~15天,可短至4天,长至21天。感染乙脑病毒后,症状相差悬殊,大多无症状或症状较轻,仅少数患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高热、意识变化、惊厥等。临床上根据病情轻重的不同,可分为以下4种类型。

1、轻型:患者神志始终清醒,但有不同程度的嗜睡,一般无惊厥,体温在38~39℃左右,头痛及呕吐不严重,可有轻度脑膜刺激症状。多数在1周左右恢复,一般无后遗症。轻型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不明显者临床上常易漏诊。

2、普通型:体温常在39~40℃之间,有意识障碍如昏睡或昏迷、头痛、呕吐,脑膜刺激症状明显,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消失,深反射亢进或消失,可有一次或数次短暂惊厥,伴轻度脑水肿症状,病程约7~14天,无或有轻度恢复期神经精神症状,无后遗症。

3、重型:体温持续在40℃或更高,神志呈浅昏迷或昏迷,烦躁不安,常有反复或持续惊厥,瞳孔缩小,对光反射存在,可有定位症状或体征,如肢体瘫痪等。偶有吞咽反射减弱,可出现重度脑水肿症状。病程常在2周以上,昏迷时间长者脑组织病变恢复慢,部分患者留有不同程度后遗症。

4、极重型:此型患者于初热期开始体温迅速上升,可达40.5~41℃或更高,伴反复发作难以控制的持续惊厥,于1~2天内进展至深昏迷,常有肢体强直性瘫痪,临床上有重度脑水肿的各种表现,进一步发展呈循环衰竭、呼吸衰竭甚至发生脑疝,病死率高,存活者常有严重后遗症。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计数一般在10~30×109/L,中粒细胞增至80%以上,核左移,嗜酸粒细胞可减少。

2、脑脊液检查:外观澄清或微混,白细胞计数增加,多数在0.05~0.5×109/L之间,个别病人可达1×109/L以上,或始终正常;在病初以中性粒细胞占多数,以后逐渐以淋巴细胞为多。蛋白稍增加,糖定量正常或偏高,氯化物正常。脑脊液中免疫球蛋白的测定对鉴别诊断有帮助。化脓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的IgM明显升高,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则IgA、IgG升高显著,而病毒性脑膜炎患者在后期时IgG可有升高。

3、血清学检查:

(1)血凝抑制试验:可测定IgM抗体及IgG抗体,敏感性高,方法简便快速,但试验要求严格,偶见假阳性反应。双份血清效价增长4倍以上可确诊,单份血清抗体效价1:100为可疑,1:320可作诊断、1:640可确诊。

(2)二巯基乙醇(2ME):耐性试验检测IgM抗体,患者血清标本在2ME处理前、后分别作血凝抑制试验,如处理后血凝抑制抗体效价下降1/2~3/4,表示特异性IgM已被2ME裂解,即为试验阳性。本法可在起病第4~8天即呈阳性,且由于单份血清即有辅助价值,故可对乙脑进行早期诊断。

(3)补体结合试验:特异性较高,但其阳性大都出现在第4~7周,双份血清抗体效价有4倍或以上的增长即可诊断。若仅单份血清,1:2为可疑,1:4以上有助诊断。

(4)中和试验:病后一周血中出现中和抗体,效价增长4倍以上可确诊。早期为IgM,后期为IgG。此法特异性及敏感性均较高,抗体持续终生。一般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5)免疫荧光试验:发病初1~2天的血液或发热第2~4天的脑脊液及发热全程的脑室内的脑脊液,均可采用本法检测乙脑病毒抗原,方法快速,阳性率高,有早期诊断价值。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一般用于测定血清中的乙脑抗体,比较灵敏、特异。

4、病毒分离:病初可取血清或脑脊液接种乳鼠以分离病毒,但阳性率较低。通常仅于死后尸检或以延髓穿刺取脑组织制成悬液,离心后取上清液接种乳鼠脑内,传代后作鉴定,可作回顾性诊断。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治疗

本病尚无特效疗法,对症处理好高热、抽搐、和呼吸衰竭等危重症状,对降低病死率和防止后遗症,具有重要意义。

1、一般护理:

隔离治疗,对昏迷病人,应注意口腔、皮肤清洁护理,定时翻身侧卧,受压部位放置气垫,应用牙垫或开口器,防止舌咬伤。流质饮食,热量每日不低于35~40Cal/kg,并注意补充维生素B、C以及清凉饮料和葡萄糖液。

2、高热治疗:以物理降温为主,如冷敷、冰袋放置、30~40%酒精擦浴,冷盐水灌肠等。

药物一般用小剂量醋柳酸、氨基比林口服,也可肌肉注射安热静成人1~2支,小儿10mg/kg,肌肉注射;赐他静,成人2ml肌肉注射,小儿酌减; 柴胡注射液,成人2ml/次,小儿1~1.5ml/次,肌肉注射,必要时3~4小时重复使用。

高热伴有抽搐患者可应用亚冬眠疗法,冬眠灵与非那根各 1ml/kg,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每4~6小时可重复给药。并给予阿米妥、水化氯醛或鲁米那(对高热不退、超高热伴反复抽搐者作为诱导剂)。一般用 1~3天,应逐渐减少剂量及延长用药时间。

3、惊厥治疗:

(1)宜早用,在有抽搐先兆、高热、烦燥,惊厥及肌张力增加时,即与应用;

(2)肌肉松弛后即停;

(3)掌握剂量,注意给药时间。用药如下:

安定:成人10~20mg/次,小儿0.1~0.3mg/kg(不超过10mg/次),肌肉注射,必要时缓慢静注。

水合氯醛:成人1~2g/次,小儿100mg/岁/次,(1次不>1g),鼻饲或保留灌肠。

阿米妥钠:成人0.2~0.5g/次,小儿5~10mg/kg,可用葡萄糖液稀释成2.5%溶液肌肉注射或缓慢静注至肌强直变软为止。

苯巴比妥钠:成人0.1~0.2g/次,小儿5~8mg/kg次,肌肉注射。

25%硫酸镁:0.2~0.4ml/kg/次,肌肉注射,或稀释后静注,但推注要慢,注意呼吸抑制及休克(必要时可用钙剂对抗)。

4、呼吸衰竭的治疗:

(1)保持呼吸道畅通:定时翻身拍背、吸痰、给予雾化吸入以稀释分泌物。

(2)给氧:一般用鼻导管低流量给氧。

(3)气管切开:凡有昏迷、反复抽搐、呼吸道分泌物堵塞而致发绀,肺部呼吸音减弱或消失,反复吸痰无效者,应及早气管切开。

(4)应用呼吸兴奋剂:在自主呼吸未完全停止时使用效果较佳。可用洛贝林、可拉明、利他林等。

(5)应用血管扩张剂:近年报道认为用东莨菪碱、山莨菪碱有一定效果。前者成人0.3~0.5mg/次,小儿0.02~0.03mg/kg/次,稀释后静注,20~30分钟1次;后者成人20mg/次,小儿0.5~1mg/kg/次,稀释后静注,15~30分钟1次。

(6)应用脱水剂:脑水肿所致颅内高压是乙脑常见的征象,亦为昏迷,抽搐及中枢性呼吸衰竭的原因,并可形成脑疝,故应及时处理。其具体方法:20% 甘露醇或25%山梨醇,1~2g/kg次,15~30分钟推完,每4~6小时一次。有脑疝者可用2~3g/kg。应用脱水疗法注意水与电解质平衡。

(7)必要时应用人工呼吸机。

5、脑水肿及脑疝治疗:

20%甘露醇或25%山梨醇,1~2g/kg/次,静脉快滴或推注(20~30分钟),每隔4~6小时可重复1次,疗程2~4天。有脑疝者开始给甘 露醇2~4g/kg,或加用速尿或利尿酸钠。

氢化考的松:成人100~300mg/d,儿童5~10mg/kg/d,静脉滴注3~5天,也可用相当剂 量的地塞米松。

6、皮质激素:多用于中、重型病人,有抗炎、减轻脑水肿、解毒、退热等作用。氢化考的松5~10mg/kg/日或地塞米松10~20mg/日,儿童酌减。

7、能量合剂:细胞色素C、辅酶A、三磷酸腺甙等药物有助脑组织代谢,可酌情应用。

8、应用免疫增强剂:

乙脑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近年虽有使用转移因子、免疫核糖核酸、乙脑疫苗、胸腺素等治疗者,但疗效尚不能肯定。干扰素亦可试用。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饮食

1、香蕉根蜜糖汁:

【原料】鲜香蕉根1 000 g,蜜糖适量。

【制法】将新鲜香蕉根去皮,清洗干净,捣烂后绞成汁,加入适量清水烧开后,加入蜜糖适量,即可。

【功效】有清热生津、益气养阴的功效。用于乙脑初起。

【服法】500~l 000 mL/d,温服。

2、二叶豆豉翠农汤:

【原料】大青叶、鲜荷叶、淡豆豉各9 g,西瓜翠衣15 g,白糖、清水适量。

【制作】将前4味药清洗干净,一起放入沙锅煎汁,调入白糖即可。

【功效】辛凉透表解毒。用于乙脑轻症,见发热、微恶寒、头痛、精神不佳、微有呕吐、口渴不甚、舌苔薄白、脉浮数等症。

【服法】1剂/d,连服4~5日。

3、化斑粥:

【原料】生石膏30~60 g,玄参10 g,犀角3~5 g(或水牛角6~10 g),鲜荷叶半张,绿豆30 g,白粳米100 g,清水适量。

【制法】将玄参、荷叶洗净,与石膏加水煎取汁。再与粳米、绿豆煮粥,调入犀角末。

【功效】清热凉血解毒。用于乙脑,症见温病热在营血,高热口渴,烦躁不安,肌肤发斑。甚或吐血、衄血者。

【服法】温服。2~3次/d。

4、双根西瓜盅:

【原料】西瓜1个(约250 g),鲜茅根60 g,鲜芦根100 g,鲜荸荠、山楂糕条、糖莲子、鲜荔枝各50 g,金山雪梨30 g,白糖300 g,罐头银耳、清水适量。

【制法】将西瓜洗净皮,横切其1/6作盖,并将西瓜切开之盅口上下削成锯齿形,挖出瓜瓤待用;瓜瓤、山楂条、荸荠分别切成小粒,莲子对剖开,雪梨切片,荔枝去核切成小块;鲜茅根、芦根洗净,水煎取汁300 mL,加白糖溶化后入莲子、瓜瓤、荸荠、雪梨煮沸。再入山楂丁,起锅,与银耳一并倾入西瓜盅内,加盖入冰箱放置1~2小时。

【功效】清热凉血解毒。用于温病初在营血,高热口渴,躁扰不安,肌肤发斑,甚或吐血、衄血等症。也可用于乙脑早期。

【服法】随量服食。

5、水牛角地龙汤:

【原料】水牛角50~100 g(或犀牛角3~6 g),地龙9 g,清水适量。

【制法】水牛角切片,放沙锅内水煎2小时,再人地龙煎服。

【功效】清营凉血,熄飙止痉。用于乙脑,热入营分高热,午后或晚上较甚,头痛剧烈,抽搐昏迷,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症。

【服法】1剂/d。分2次服用。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预防

目前流行性乙型脑炎还没有特效治疗方法,因此做好预防工作是很重要的。动物和人均可作为传染源,其中猪与马是重要的传染源,而流行性乙型脑炎主要通过蚊子(三带稀库蚊等)叮咬传播,台湾螺线也可传播本病,预防时应着重做好以下几点:

1、灭蚊

三带喙库蚊是一种野生蚊种,主要孳生于稻田和其它浅地面积水中。成蚊活动范围较广,在野外栖息,偏嗜畜血。因此,灭蚊时应根据三带喙库蚊的生态学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如:结合农业生产,可采取稻田养鱼或洒药等措施,重点控制稻田蚊虫孽生;在畜圈内喷洒杀虫剂等。

2、注射疫苗

人群免疫目前国际上主要使用的乙脑疫苗有两种,即日本的鼠脑提纯灭活疫苗和中国的地鼠肾细胞灭活疫苗。

减毒活疫苗我国正在试用中,该疫苗系选用60年代SA14株经地鼠肾细胞连续传代,紫外线照射等措施后获得的三个减毒活疫苗株,远较国外的减毒株毒力低。而免疫原性好。

疫苗注射的对象主要为流行区6个月以上10岁以下的儿童。在流行前1个月开始,首次皮下注射,(6~12个月每次0.25ml,1~6岁每次0.5ml,7~15岁每次1ml,16岁以上每次2ml)间隔7~10天复种1次,以后每年加强注射一次。预防接种后2~3周体内产生保护性抗体,一般能维持4~6个月。

3、预后

病死率在10%左右,轻型和普通型患者大多恢复,暴发型和脑干型患者的病死率较高,多于极期因呼吸衰竭而残废死亡。


公卫执业医师考点:乙型脑炎的极期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的病原体1934年在日本发现,故名日本乙型脑炎,1939年我国也分离到乙脑病毒,解放后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改名为流行性乙型脑炎。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远东和东南亚地区,经蚊传播,多见于夏秋季,临床上急起发病,有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和脑膜刺激征等,重型患者病后往往留有后遗症。属于血液传染病。

  乙型脑炎的极期

  病程第4~10天,进入极期后,突出表现为全身毒血症状及脑部损害症状。

  1.高热:是乙脑必有的'表现。体温高达39~40℃以上。轻者持续3~5天,一般7~10天,重者可达数周。热度越高,热程越长则病情越重。

  2.意识障碍:大多数人在起病后1~3天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嗜睡常为乙脑早期特异性的表现。一般在7~10天左右恢复正常,重者持续1月以上。

  3.惊厥或抽搐:乙脑严重症状之一。由于脑部病变部位与程度不同,可表现轻度的手、足、面部抽搐或惊厥,也可为全身性阵发性抽搐或全身强直性痉挛,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不等。

  4.呼吸衰竭:乙脑最为严重的症状,也是重要的死亡原因。主要是中枢性的呼吸衰竭,可由呼吸中枢损害、脑水肿、脑疝、低钠性脑病等原因引起。表现为呼吸表浅,节律不整、双吸气、叹息样呼吸、呼吸暂停、潮氏呼吸以至呼吸停止。

  中枢性呼吸衰竭可与外周性呼吸衰竭同时存在。外周性呼吸衰竭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呼吸频率改变、呼吸动度减弱、发绀,但节律始终整齐。

  高热、抽搐及呼吸衰竭是乙脑急性期的三联症,常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加重病情。

  5.脑膜刺激征:较大儿童及成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脑膜刺激征。婴儿多无此表现,但常有前囱隆起。

  6.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若锥体束受损,常出现肢体痉挛性瘫痪、肌张力增强,巴彬斯基征阳性。少数人可呈软瘫。小脑及动眼神经受累时,可发生眼球震颤、瞳孔扩或可缩小,不等大,对光反应迟钝等;植物神经受损常有尿潴留、大小便失禁;浅反身减弱或消失,深反射亢进或消失。

  7.其他:部分乙脑患者可发生循环衰竭,表现为血压下降,脉博细速。偶有消化道出血。

  多数病人在本期末体温下降,病情改善,进入恢复期。少数病人因严重并发症或脑部损害重而死于本期。

  乙型脑炎遗症期

  虽经积极治疗,部分患者在发病6个月后仍留有神经、精神症状,称为后遗症。发生率约5~20%.以失语、瘫痪及精神失常最为多见。如继续积极治疗,仍可望有一定程度的恢复。

  根据病情轻重,乙脑可分为4型:

  1.轻型:患者神志始终清晰,有不同程度嗜睡,一般无抽搐,脑膜刺激不明显。体温通常在38~39℃之间,多在一周内恢复,无恢复期症状。

  2.中型:有意识障碍如昏睡或浅昏迷。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消失。偶有抽搐。体温常在40℃左右,病程约为10天,多无恢复期症状。

  3.重型:神志昏迷,体温在40℃以上,有反射或持续性抽搐。深反射先消失后亢进,浅反射消失,病理反射强阳性,常有定位病变。可出现呼吸衰竭。病程多在2周以上,恢复期常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异常及瘫痪表现,部分病人可有后遗症。

  4.暴发型:少见。起病急骤,有高热或超高热,1~2天后迅速出现深昏迷并有反复强烈抽搐。如不积极抢救,可在短期内因中枢性呼吸衰竭而死亡。幸存者也常有严重后遗症。

  乙脑临床症状以轻型和普通型居多,约占总病例数的三分之二。流行初期重型多见,流行后期轻型多见。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多在7 ̄9月之间流行。

传染源为病人和动物(猪、牛、羊、马、狗、鸡等),通过蚊子叮咬将病毒传播给健康人而发病。

潜伏期10 ̄14天。病人常突然起病,有发热、剧烈头痛、呕吐、嗜睡。约经3 ̄4天,病情加重,体温高达30 ̄40度以上,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昏迷惊厥;呼吸变浅、变慢、不规则,或呼吸暂停。颈项强直、肢体强直性瘫痪,甚至角弓反张。严重者可死亡。发病后7 ̄10天左右体温下降,神志逐渐清醒。少数人在病愈后可留有智力减退、失语、痴呆、瘫痪等后遗症。

本病在目前尚无特效治疗,主要是进行对症治疗以及中医中药辨证论治。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21:38: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7796841145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南澳州出现首例乙脑死亡病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南澳州出现首例乙脑死亡病例.pdf

标签:南澳   乙脑   病例   首例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