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山考察报告
09级文旅学院(4)班胡华坤09070405
2011年06月5日早上8点整,上饶师院历史地理与旅游学院09级(4)班全
体同学在臧敏老师的带领下,前往三清山考察。
三清山简介
三清山位于中国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与德兴市交界处,距玉山县城50公里,距上饶市
78公里。为怀玉山脉主峰。因玉京、玉虚、玉华“三峰峻拔、如三清列坐其巅”而得其名,
三峰中以玉京峰为最高,海拔1816.9米,是江西第五高峰,也是信江的源头。三清山南北
狭长,景区总面积229平方公里,由于长期地质地貌变化,形成了三清山别具一
格的奇峰怪石、急流飞瀑、峡谷幽云等雄伟景观。1988年8月被列为第二批国家重
点风景名胜区。2005年9月被列为国家地质公园。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2008年7月
8日,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将三清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三清山成为中国第七个、目前
江西唯一一个世界自然遗产。
三清山境内海拔在300m以上,岩石有花岗岩、石灰岩、砂质岩等。其地带
性土壤为红壤,即为山地的基带土壤,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呈有规律的变化,土
壤垂直分布组合为红壤、山地红壤、山地黄红壌、山地黄壌、山地黄棕壤、山地
草甸土(矮林灌丛草甸土)。在低山高丘地带,特别是村落附近,受人为因素的
影响较大,常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土壤受到侵蚀的强度较大。本区处于中亚热带
季风气候区内,降水为江西省最多的地区之一,年均降水量1857.7mm,年均温
10.9摄氏度,年均温3400-4500摄氏度之间,全年无霜期187天(三清宫)。山
顶与山麓温差较大,约相差6-8摄氏度。本区植被类型多为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
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及山地夏绿灌丛等。
地质调查
一、三清山地质演变概述
三清山今天所呈现出的神奇壮观的地貌景观,是与地壳运动和地质变迁长期
作用分不开的。
(1)三次大规模的海侵
三清山位于欧亚板块东南部、华夏——扬子古板块结合带。在地质形成过程
中,由于受晋宁运动、加里东运动和燕山运动的相继作用,三清山在地质史上经
历了14亿年的沧桑巨变,供经历了三个演化阶段。
1、第一次发生于14亿年前的中元古界,那时三清山地区的地壳运动正处于
“地槽”沉降阶段,海水浸没达4亿年之久,沉积数千米厚的双桥山群的复里式
海相碎屑岩,并夹杂有海底火山喷发物。在“晋宁运动”后,才结束了地槽式沉
降历史,地壳开始逐渐回返上升,出水为陆,三清山地区进入相对稳定的“地台”
阶段。
2、第二次发生在距今6亿年前的震旦末期,海水浸没达1.6亿年之久,一
直延续到奥陶纪末期,沉积4000多米厚的浅海相砂岩个碳酸岩类,并含有三叶
虫、笔石和海绵等海相古生物化石。以上两次大海浸,曾使三清山变成一片汪洋
大海。后经奥陶纪末期的“加里东第一幕”造山运动,三清山从此完全脱离海水
环境,不再接受沉积。
3、第三次发生在距今4.4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虽发生第三次大海侵,但
海水仅到达三清山东南角的边缘部分。直到1.8亿年前,侏罗纪晚期与白垩纪,
三清山区域内发生异常强烈的造山运动,即燕山期运动,并伴随有大规模的酸性
岩浆浸入活动,从而奠定三清山够景的地质基础。
(2)准地台发展阶段
加里东运动以后,在江西大部分地区形成了一系列东北—西南向的地台隆起
和凹陷,地貌上出现了一系列馒头状丘陵,其顶部多为相当厚的浅薄相砂页岩和
碳酸盐岩类盖层。
进入中生代至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发生强烈碰撞并
挤压、抬升,使扬子准地台东部发生构造“活化”,地面盖层继而发生强烈褶皱
与断裂(此类断裂在今天三清山依旧可见)。
(3)燕山期侵入的花岗岩体的形成
在燕山运动中,中国东部地区(包括三清山地区)岩浆活动十分强烈,其中
以中期(中侏罗纪晚期—晚白垩纪早期)活动尤甚。伴随而出现的大量酸性花岗
岩侵入活动,地下岩浆强烈涌起,冷凝形成了大面积的“三清山花岗岩体”。从
此,奠定了三清山今天构景岩石的地质基础。
(4)新构造运动的隆起抬升
在距今200—3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运动(即新构造运动)中,“三清山花岗
岩体”多次受到隆起恶抬升。因新构造运动具有多次、间歇性震荡运动(以上升
运动为主)的特征,因而三清山体被抬升至很高(其主峰玉京峰海拔1819.9m,
是怀玉山脉的最高点)。又因在上升过程中受断裂带的控制,同时形成一系列断
陷盆地、断裂谷(如西海岸)、断裂线等,所以三清山出现了山脉与盆地相间的
整体布局,此后,又沿各类节理形成了万态千姿的花岗岩地貌形态。
(5)多级“剥蚀面”的形成
“三清山花岗岩体”在节节上升过程中存在明显的阶段性间歇,快速抬升与
相对宁静稳定的相互交替,使得外动力的侵蚀作用表现形式亦相应有所不同。快
速抬升阶段表现为以切割为主;相对宁静阶段则造成局部平坦地形(如三清福
地)。今天从三清山的垂直纵剖面上看,至少可以看出三级“古剥蚀面”:第一级
“古剥蚀面”在海拔650m—800m左右;第二级“古剥蚀面”大约在海拔1650m
—1800m左右。第三级剥蚀面的存在有力地证明了“三清山花岗岩体”在间歇抬
升过程中又受到各类外营力(如风化、剥蚀、搬运等)的侵蚀、切割作用,使上
覆盖层物质除在个别地段外,基本上都被剥蚀、搬运干净,从而形成了今天高差
悬殊的奇峰怪石。
二、三清山地质构成
三清山地质形态是以花岗岩为主的,花岗岩是一种岩浆在地表以下凝却形成
的火成岩,主要成分是长石、石英、云母。花岗岩质地坚硬,一般是黄色带粉红
色的,也有灰白的,难被酸碱或风化作用侵蚀,花岗岩是深成岩,常能形成发育
良好、肉眼可辨的矿物颗粒,因而得名。其主要特征为高硅、富钾和低钙,三清
山花岗岩株原始产状形态基本完整,相带发育完全,且岩相主要为中心相——过
渡相——边缘相。内部相主要为中粗粒似斑状钾长花岗岩,过渡相主要为中粒斑
状钾长花岗岩,边缘相主要为细粒似斑状钾长花岗岩
三、考察准备工作
1、人员组成:09级(4)班33名学生;指导老师:李永飞
2、考察计划
(1)地点:三清山
(2)时间:6月5日—6月10日
(3)所需考察工具:海拔表、地质罗盘、地质锤、照相机
(4)三清山地质考察日程及线路安排
(1)西坑——矿山
(2)西坑——金沙——石鼓岺——玉帘瀑布
(3)金沙——汾水——田园牧歌
(4)西坑——玉女潭
四、心得体会
扩展了视野,提高了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地貌水文考察
一、三清山地貌概况
三清山位于江西省东北部玉山、德兴两县(市)交界处,东邻浙江省,它的地
理位置是北纬28°54’、东经118°03’。主峰玉京峰海拔1819.9米。三清山山体长
12.2km,东西宽6.3km平面呈落叶型,由东南向西北倾斜,由于处在造山运动频
繁而剧烈的地带,因此断层密布、节理发育、山体不断抬升,有经长期风化侵蚀
和重力崩解作用,形成奇峰矗立,幽谷千刃的山岳绝景奇观。
三清山景观富丽,与其适宜的地质、气候相关。其地质条件,地貌景观都与
黄山相似。它经历晋宁期,加里东期,印支期,燕山期及喜马拉雅期等多次构造
运动,三次大海侵,尤其是燕山造山运动时期,三清山内发生了非常强烈的造山
运动。并伴随有大规模的酸性花岗岩侵入活动,奠定了三清山地貌景观的地质基
础。在抬升强烈地区,大面积的花岗岩出露,即三清山中心区;四周为沉积岩,
主要是石灰岩出露面积较大,在此基础上再经受长期外营力作用,形成今日三清
山地貌。
三清山中心区主要有花岗岩组成,石灰岩亦有所分布,由于三清山地区长期
以来遭受多次造山运动,断层十分发育,加上花岗岩本身岩石不透水性,使地表
水冲蚀现象十分显著,深切河谷十分发育,河道系统较多,同时,大气降水或地
表水沿着裂隙渗流,形成裂隙运动,加快本区的花岗岩的风化侵蚀作用,山脚四
周为石灰岩多溶洞、漏斗分布。
二、考察准备
1.地点:三清乡
2.时间:6月11日—6月15日
3人员组成:09级(4)班学生指导老师:侯立春
4路线安排:以西坑为驻地出发
(1)西坑—玉女潭
(2)上西坑——-下西坑
(3)西坑——信江源
5考察方法
地貌学研究方法主要有4个方面:①地貌形态测量。地貌发育过程始终贯
穿着物质的侵蚀和沉积两个侧面。鉴定和分析相关沉积物的成分、组构和分布特
征,可获得有关沉积物来源、搬运营力、沉积环境以及形成过程等方面的信息。
常用手段有岩矿鉴定、沉积岩相分析等。③地貌成因分析。④地貌年代研究。常
用古生物地层法、年间法和相关沉积法等研究地貌成型的地质年代。
三、地貌形成因素
根据地貌发育的主营力,三清山地貌成因类型为构造侵蚀和流水侵蚀地貌,
又可分为四种类型,即构造侵蚀中山地貌、构造侵蚀低山地貌、流水侵蚀剥蚀高
丘地貌、流水侵蚀剥蚀低丘地貌。
1、构造侵蚀中山地貌:主要分布于玉京峰-鸡公石尖-盖云峰-大坞头一带,
组成三清山的主体,海拔一般在1000~1800米,切割深度数百米至千余米,切割
程度大于50%。其岩性玉京峰-盖云峰一带由燕山晚期花岗岩组成,华眉山-大
坞头一带由奥陶纪印渚埠组地层组成。山脊呈锥齿状,山坡均为侵蚀坡,断崖常
见,山体因受地壳抬升、重力崩解和流水影响,遭受强烈切割,冲沟峡谷发育,
谷深而狭窄,沟谷切割密度一般为2~4公里/平方公里。横坦地段切割最剧烈,
约475公里/平方公里。最平缓的三清福地地段,其切割密度为055公里/平
方公里。
2、构造侵蚀低山地貌:主要分布于鹅公岭-王山、上横坦-大源坞、酒盏地-
上西坑等地,海拔500~1000米,切割深度100-500米,属浅切割。岩性由南华
纪、震旦纪、寒武纪、奥陶纪地层及燕山晚期黑云花岗岩组成。山脊呈锯状,冲
沟发育,沟谷深切,山谷多呈V型谷,谷底坡度2°-5°。以流水的线状侵蚀为
主。
3、流水侵蚀剥蚀高丘地貌:主要分布于三清山主体山脉的外缘或前缘地带,海
拔300~500米,切割深度100~200米左右。岩性由南华纪、寒武纪、奥陶纪地层
组成。山体多呈坡缓垄状山脊,丘顶形态浑圆,冲沟、拗谷发育,沟谷短浅,呈
V形。以流水的线状侵蚀为主。
4流水侵蚀剥蚀低丘地貌:分布于地质公园南部枫林、中坑一带,海拔200~300
米,切割深度80~150米左右。岩性由寒武纪、奥陶纪地层组成。丘体多呈脊梁
形,丘顶形态浑圆,冲沟发育,沟谷短浅,丘谷交错,丘间坳沟凹地比较发育。
以流水的线状侵蚀为主,片蚀作用较强烈。
四.地貌考察结论
1.流水地貌
在前往信江源沿途,我们重点考察了三清山的流水地貌。流水地貌又分为坡
面流水地貌和沟谷水流所形成的流水地貌。坡面流水地貌在三清山地区,由于其
植被保护较好,而表现的不明显,只有少部分山体存有痕迹。沟谷水流地貌却极
为普遍。三清山的沟谷主要是切沟和冲沟。切沟分布在花岗岩地貌区,往往宽深
约1—2米,横剖面呈V字形,沟缘较明显,如方塘、岭头山等地久有大量分布,
沟底纵剖面与沟身所在的坡面大致平行,受三清山地区的沉积砂页岩控制其下切
受影响,而在河床中常有露岩出现,形成阶梯状的小陡坎,非雨季常无水。冲沟
横剖面呈现V字形,宽度个深度一般为数米至数十米,其剖面与沟身所在的剖
面不一致,沟底剖面呈凹弧形曲线。在花岗岩、沉积砂页岩有广泛分布。但由于
受下垫面的花岗岩和沉积砂页岩的控制,沟中常有大陡坎产生,流水侵蚀作用强
盛。
在沟谷中常见砾径很大的石块沉积,在流速较慢的地方有粗沙沉积,且呈扇
形。在沟谷的山麓出口处,条件较好的地方,会形成洪积扇。在金沙盆地有半径
500米的洪积扇,现已建为广场。
1.坡地重力地貌
在沿玉灵观经风门上三清宫,又沿金女线下山的沿途,我们重点考察了坡地
重力地貌。三清山属于中低地形,其主要为花岗岩地貌,“三清山式”花岗岩地
貌的形成演化过程可划分为六个阶段:三清山花岗岩体的形成——花岗岩峰峦的
形成——花岗岩峰墙的形成——花岗岩峰林—峰柱的过渡阶段——花岗岩峰柱
的形成——花岗岩造景石的形成。在重力的作用下,三清山形成了一批重力地貌
景观:
(1)峰柱:指沿花岗岩垂成的柱状体,峰体之间有很深的沟槽、沟谷,且沟
壁陡峭笔直。峰体高耸,高达几十米~上百米,如巨蟒出山其峰柱高
达128米。峰体有的薄如刀刃、有的状若碑林、有的形似“万笏”,
如南清园景区的万笏朝天、三龙出海、观音赏曲等:
(2)石林:由于垂直节理发育而导致的小型棱柱状峰体的形成;
(3)石锥:在风化、剥蚀作用下形成的体圆顶尖的岩石。
(4)峡谷:由流水侵蚀而成,切得有多深,谷就有多深。
(5)崖壁:山崖的陡立面
4.心得体会
对地貌的认识更近一层,提高了动手能力。
土壤考察
一、概况
三清山位于上饶市玉山县紫湖镇、怀玉乡、南山乡大部分范围和德兴市坂大乡小
部分范围内。三清山金沙索道位于玉山县紫湖镇以北三清山金沙村,三清山南山
索道位于玉山县南山乡东坳村。三清山东距浙江衢州90公里,南距福建武夷山
市115公里,西距上饶市78公里,北距安徽黄山市263公里。景区总面积229
平方公里,中心景区71平方公里。
二、土壤形成的自然地理条件
1气候:三清山地处亚热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7.2℃。极端高温37.3℃,极端低
温-6.8℃。年平均降雨量2241.3毫米,多集中在4月5月6月三大月。无霜期
288天。
2.地质、地貌:三清山位于怀玉复式向斜西北部的一个次级背斜南翼,山体周边
为三组断裂所切割,即枫林-紫湖断裂带、小坑-芭蕉坞断裂带和鹅公岭-下西坑断
裂带,形成了三清山三角形断块。区域性上升造就了怀玉山脉,而以玉京峰花岗
岩株为核心的三角形断块在区域性抬升的基础上继续上升,出现了以玉京峰为最
高点的“隆上隆”构造(图1),它控制了三清山及其雄伟壮观的地貌景观的形
成。
3植被:三清山的植被种类丰富,据初步调查统计,种子植物1020种,孢子植
物68种,隶属157种,其中裸子植物8科16种,被子植物122科,1004种,
被子植物占绝对优势,显示中国第三纪植被组成的特征,从地理成分上看,三清
山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以北温带,东亚和热带亚洲成分为主。
4人类活动:因交通不便,三清山原始居民较少且分散,主要在地形相对开阔的
河流两岸、山间谷地、小盆地和低山丘陵的缓坡地带。而人们对于三清山的土地
改造也大多集中在这些区域内,有水稻土、菜地、茶园等。
三、考察准备
1.地点:三清乡
2时间:6月16日—6月21日
3人员组成:2009级(4)班全体学生;指导老师:凌云
4路线:以西坑为驻地进行土壤考察
(1)西坑——金沙——石鼓岺——岭头山
(2)西坑——紫湖
5考察内容:(1)水稻土类型和特点:潮泥田(高产田、河流两岸)、黄泥田、
灰泥田、青泥田、冷侵田、山坳田等
(2)三清山自然土壤发生学分类及剖面
(3)实地调查土壤形成分布规律
四.土壤
1号点:银湖湾宾馆左侧农田
0~15cm耕作层
颜色:灰色
质地:壤土(有细沙)
结构:团粒状
土壤动物:蚯蚓、蜗牛、蜘蛛
15~30cm犁底层
颜色:黄色(红色水化而成)
另:30cm处出现侵入体——瓦片
30~54cm心土层
54~70cm自然土壤的腐殖质层
70cm以下为淋溶层,泥沙含量高。
2号点:玉灵观与公路的丁字形路口
0~25cm腐殖质层灰黑色含沙量多,松散多孔隙,团粒状结构。
25~65cm淋溶层棕红色有砂粒
65cm以下淀积层颜色分异不明显,黏性大,含砂量多
3号点:岭头村路口
0~20cm腐殖质层灰黄色
20~60cm淋溶层块状
60cm以下淀积层块状
4号点:金沙水电站西北方向海拔330m
0~30cm腐殖质层有机质含量不多
上(灰黑):有砂粒,黏性小,为后期雨水冲刷沉积。
下(黑):自然沉积
30~45cm淋溶层黄色,有沙粒,有一定黏性,团粒状。
45~75cm淀积层黄色整体较松散,黏性大,黏粒最丰富,次生矿物多。
75cm母质层原生矿物多,发育程度低,花岗岩风化物、矿粒多。
5号点:神龟探海往前数米海拔1200m
0~13cm腐殖质层此层深厚,颜色为灰黑色,土粒的有机质、矿物质颗粒结合,
土层细腻,疏松,为团粒状结构。
13~30cm淋溶层黄棕色小团块状
30cm以下淀积层黄色团块状
五.土壤考察结论
1、过这次的土壤调查活动,我们知道成土因素在地带性土壤类型中具有主导作用,
三清山地区的土壤类型则是以富铝风化壳和第四纪红色黏土为主,但在地带性土
类分布带内偶尔也会出现非地带性土类,显然,这是和当地的地形、气候、地质以
及人为因素是分不开的。
2、各土类上下界线的海拔、高度会因自然环境条件(地形、坡向、降水、植被、
成土母质)的不同而变化的。且等高线和水土保持具有密切的关系,等高线越密
集即地形越陡峭,越容易造成水土流失,不易于当地的水土保持工作。仅之,等高线
越稀疏即地形越平缓,越不容易造成水土流失,越容易搞好当地的水土保持工作。
3、各种土壤中黏粒层的分布和迁移情况也不尽相同,在土壤富铝化过程的强度方
面依次为转红壤→红壤→黄壤,而其表现就是黏粒向下迁移状况的不同。
4、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会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而不同的土壤形成类型又会形成
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另外,土地质量的高低即土壤肥力的高度会直接影响农业生
产的产出。
5、土壤的形成固然和内部作用力有关,但更重要的还是受外部作用力的影响,尤其
是生物因素,因为它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和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六.心得体会
与大自然进行了亲密接触,对土壤与农业有了更专业更系统的理解。
植物考察
一、三清山植物概况
三清山在“中国植被区划”中属亚热带常绿阔叶地区,东部中亚热带常绿阔
叶林带。与北亚热带相连,在植被上显示出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向暖温带落叶
阔叶林的过渡特征,在植被区系组成上,三清山在国内植被区系系统中的位置属
泛北植物区,中国、日本植物亚区的华东地区。从区系组成上也反映出亚热带森
林向暖温带森林过渡的基本特征。
三清山的植被种类丰富,据初步调查统计,种子植物1020种,孢子植物68
种,隶属157种,其中裸子植物8科16种,被子植物122科,1004种,被子植
物占绝对优势,显示中国第三纪植被组成的特征,从地理成分上看,三清山植物
区系的地理成分以北温带,东亚和热带亚洲成分为主。可见,三清山植物区系具
有起源古老、种类组成丰富、地理成分复杂、热带科属较多和南北植物区系成分
交汇过渡等特征。虽然在区系上也因坡间和海拔高度以及生境的不同,在建群种、
优势种及其种类组成方面也有区别,如常绿阔叶林成分,在垂直分布上从苦槠为
主的常绿阔叶林成分较低,而以甜槠为主的常绿阔叶林分布较高。
二、考察准备
1、人员组成:09级(4)班学生指导老师:臧敏
2、时间:6月21日—6月25日
3、地点:三清乡
4、路线安排:以西坑为驻地出发考察
(1)西坑——金沙——风门
(2)上西坑——下西坑
(3)西坑—金沙—玉灵观—风门—三清福地—西海岸—女神峰
(4)西坑附近
2.三清山植被发育的自然地理条件
2.1地质地形:三清山是一个主要有燕山运动以来不断地断裂抬升的花岗岩山体,
不少山峰海拔在1000米以上,最高峰——玉京峰海拔1819.9米。
2.2三清山的地区土壤类型主要有红壤、山地红壤、山地黄红壤、山地黄壤、山
地黄棕壤、山地草甸土,还有水稻土,沼泽土等。
2.3三清山地处亚热带季风区,年均温10℃—20℃,最热月均温21.8℃,最冷月
3℃左右,年均降水量2000mm左右,多集中在3—6月降水最多。因海拔较高,
山上山下气候迥然有异,所以在垂直方向上出现不同的各种植被类型。
3.主要植被类型及其分布
三清山主要植被类型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此外尚
有亚热带山地针叶林、亚热带竹林、灌丛和山地草甸等。
3.1常绿阔叶林
主要分布与海拔8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并沿沟谷上延,土壤多为红壤、山地
黄壤,是三清山占绝对优势的一种地带性植被类型。目前已缺乏典型林地、次生
性较强,并往往渗入一些些喜温性的落叶阔叶林树种,建群优势种以壳斗科的栲
属、青冈栎属、石栗属常绿树种为主此为樟科、山茶科、金缕梅科、木兰科、冬
青科、山矾科等。主要有甜槠、苦槠、青冈栎、石栎、木荷、厚皮香、华东润楠、
木莲等。林下灌木主要有柃木、杨桐、冬青、杜鹃、乌药、油茶等常绿种类,草
木层以蕨类、禾本科、莎草科为主,藤本植物主要是葡萄科、木通科、百合科夹
竹桃科等。
3.2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
本类型是北亚热带的典型地带性植被类型,也中亚热带北部和山区的地带性
植被类型之一,性质上虽属于落叶与常绿阔叶林的中间过渡类型,但有相对稳定
性。它主要分布在海拔800—1100m之间,因人为影响次生性较强,土壤一般为
山地黄壤这黄棕壤。常绿树种有:青冈栎、青栲、甜槠、小叶青冈、木荷、厚皮
香等,落叶树种有:锥栗、化香、枫香、构树、白辛树、黄檀、山槐、羽叶泡花
树、鹅耳沥等。灌木层种类主要为:山胡椒、钩樟、柃木、乌饭、迷木、映山红、
茅栗、冬青、卫矛等。草本层一般稀疏,主要有蕨类、淡竹林、苔草、油点草及
菊科。
3.3矮曲林
三清山矮曲林在森林植被中分布最高,一般在海拔1100—1500m,往往同黄
山松呈交错,镶嵌式分布,主要组成为茅栗、化香、包树、羽叶泡花树、白辛树、
山槐、马鞍树、青钱树等。
3.4亚热带山地针叶林
三清山的亚热带针叶林可分为低山丘陵针叶林(主要以马尾松为其特色)和
黄山松林(即台湾松林)。马尾松林主要分布在海拔500m以下的红壤丘陵低山。
目前多是半天然林或人工林,有的则是马尾松疏林灌丛。据调查,马尾松胸径一
般在20—30cm。有的可达40—60cm。黄山松林主要分布在海拔1300以上,直
至玉京峰顶,尤以三清福地及其附近地区最为集中,其分布规律在山脊与灌丛和
矮曲林交错镶嵌或混交,自然更新良好,为三清山风景区重要的观赏林木。
3.5灌丛
三清山的现状植被有三清山的植被有灌丛存在,主要为次生灌丛,一般生长
在海拔较高的山脊或坡地,虽然也有因生境干燥、土地贫瘠浅薄,风速大,日照
强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灌丛,但面积小,不典型,不稳定,一般为山地矮
林,其种类组成多系落叶阔叶的乔木树种。
灌丛在三清山广泛分布于海拔较低的部分低山丘陵地区,其成因是由于常绿
阔叶林和马尾松过渡采伐或火灾影响,可以说是典型的次生灌丛,其种类组成除
了一些常绿、落叶乔木的阴从之外主要有:迷木、乌药、赤楠、映山红、冬青等,
草本层主要为芒其、白茅等,藤本植物以菝契、薯蓣、大血藤、金银花、鸡矢藤
为主。
3.6山地草甸
三清山的山地草甸面积较小,也属次生性质,一般分布在海拔较高、湿度较
大的山脊和平坦坡地,如三清福地附近和玉京峰周围。
在海拔较低的山地、丘陵,随着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的人为的破坏,特别是在
烧山之后,多出现以斑茅为优势种的荒山草地,其中常混杂有灌木或小树,经封
山育林,可逐渐恢复为灌丛或次生地。
4.样方调查结果
坡倾向:东南140°
坡倾角:32°
坡海拔:约615m
4.2小乔木
6.三清山植被资源的保护、利用和改造
三清山植物种类繁多,资源十分丰富,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宝库。稀有、珍贵
树种琳琅满目,有福建柏、华东黄杉、白豆杉、红豆杉、瓜子黄杨、石栎、水青
冈等,常见的淀粉糖类植物有甜槠、杨梅、锥栗等,油科植物有油桐、乌柏、油
茶等,药用植物有黄连、厚朴、三叶青等。
目前,三清山植被因受人为活动和火灾等因素的影响,原始植被破坏严重,引起
了水土流失等地址灾害。
为了合理利用和改造三清山的植被资源,根据自然条件、植被分布规律以及
人工改造植被的经验,因地制宜的提出了改造意见:
在海拔500m以下的丘陵、台地以及湖滨地区,应在统一规划以发展经济为
主,不宜做用材林基地,以免采伐时影响自然景观。在距风景点较远的偏僻地区
宜选用材林和,而在土地条件较好的地区可种植茶叶、枇杷、桃、板栗等经济材
林和杉木、樟树、泡桐等用材林,水土流失较严重的荒山地区,可营造胡枝子等
薪炭林,绿化荒山、恢复土壤肥力。
在海拔500—900m的山腹地区,是本山重要的自然景观地带,但一般坡度大、
土层薄、基岩裸露、坡度在40°以上,土层深厚地带,宜营造杉木、楠木、木
荷、青冈、槭树、毛竹等针叶阔叶混交林,在坡度在40°以上的陡坡,应严加
封育,自然成林。
在海拔900m以上地区,为落叶阔叶林和黄山松林,这里植被保存尚好,但
也可据土层厚度、肥力好坏配置乔木和灌木,造林树种中应选择生长快,寿命长,
树形美观,枝叶茂密,花色鲜艳等特征的树种。在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
山谷和山坳,应配置种植柳杉、冷杉、花柏、雪松、金钱松、玉兰及一些有花种
类,在土层较浅薄、肥力中等的山坡可配置种植黄山松、四照花、柏类等,土层
薄,基岩裸露的地方适植黄山松。
5.心得体会
对三清山的植物有了更详细的了解,提高了地理学习与动手实践的能力,认
识到植物的重要性与可研究性,增强了保护大自然的意识,为以后事业的发展奠
定了一定的实践基础。
值此报告完成之际,特别感谢臧敏老师、李永飞老师、侯立春老师、凌云老
师悉心的指导!
本文发布于:2023-03-03 01:51: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7794801145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三清山海拔.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三清山海拔.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