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

更新时间:2023-03-03 01:40:02 阅读: 评论:0

竞选大队委宣言-皮肤黑怎么才可以变白

邹忌讽
2023年3月3日发(作者:猪肉韭菜饺子)

邹忌讽齐王纳谏

选自西汉刘向编纂的《战国策·齐策一》

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的规劝;纳:接受

中心思想

本文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其相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

事,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又表现了齐威王

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和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决心。告

诉我们居上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

成功。

背景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

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

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有的

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

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

使诸侯采纳,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

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

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至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于史无考。

原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yòu)余,而形貌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窥

(kuī)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

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

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

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

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bàng)讥于市朝(cháo),闻寡人之耳者,受

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

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魁梧,容貌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

好衣服戴好帽子,照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

美?”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哪里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

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妾说:

“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妾说:“徐公哪里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

一位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坐着闲谈。(邹忌)问客人说:“我

和徐公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啊。”第二天,徐公来了,邹

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再照镜子看看自己,又觉得

远不如人家。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

的原因,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的原因,是惧怕我;客人认为我美的原因,

是对我有所求。”

因此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

(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所以(他

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

宫中的妃子及身边的侍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人不惧

怕您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

定)很厉害了!”

齐威王说:“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所有大臣、官吏、百姓,

能够当面批评我过错的人,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人,得中等奖

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

人,得下等奖赏。”政令刚一下达,许多官员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庭院就

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来进谏;满一年以后,

即使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

这就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注释

(1)本文选自西汉后加的。《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各种史料的汇编,原作

者不详,西汉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

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着重记录了战国时期一些谋臣策士

的言论和谋略。邹忌:《史记》作邹忌,战国时齐人,善鼓琴,有辩才。

齐桓公时就任大臣,威王时为相,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号成侯。

后又事宣王。讽:讽喻,指下级对上级以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行规劝。纳谏,

接受规劝改正错误。纳:接受。谏(jiàn):劝说君王、尊长改正错误。

(2)修:长,这里指身高。八尺:战国时各国尺度不一,从出土文物

推算,每尺约相当于今18到23公分左右不一。这里的“一尺”等于现在

的23.1厘米。

(3)昳(yì)丽:光艳美丽。

(4)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朝:早晨。服:名词活用做动词,

穿戴。

(5)窥(kuī)镜:照镜子。

(6)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孰:谁。孰与:

与„相比,谁„

(7)君美甚:您美极了。

(8)及:赶得上,比得上。

(9)不自信: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宾语前置用法。

(10)复:又。

(11)妾:旧时男子在妻子以外娶的女子

(12)旦日:明日,第二天。

(13)与坐谈:与之坐谈,与客人坐下谈话。介词“与”的后面省略

宾语“之”。

(14)若:如。

(15)明日:第二天。孰视之:仔细地察看他。孰,通“熟”(shú),

仔细。之,指城北徐公。

(16)弗如:不如。

(17)暮寝而思之:夜晚躺在床上思考这件事情。暮,夜晚。寝,躺,

卧。之,代词,指妻、妾、客“美我”一事。

(18)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美,赞美。

(19)朝:朝见。威王:即齐威王。私:动词,偏爱。

(20)诚:确实。知:知道。

(21)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动词,以为,认为。于,

比。

(22)齐地方千里:齐国土地方圆千里之内。方:方圆。

(23)宫妇左右:指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莫:没有人,没有谁。

(24)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

(25)王之蔽甚矣:被动句,大王受蒙蔽很厉害。蔽,受蒙蔽,这里指

因受蒙蔽而不明。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甚:厉害。

(26)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能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面刺,当面指责。

过,过错。者,代词,相当于“„„的人”。

(27)能谤讥于市朝:能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君王的过失)。谤讥,公

开议论指责,没有贬义。市朝,众人聚集的公共场所。

(28)闻寡人之耳者:传到我耳朵里,闻,使„„听到。

(29)门庭若市:宫门口,庭院里像集市一样热闹(形容人多的样子)。

(30)时时而间进:时时,有时,不时,有时候。间(jiàn),间或,

偶然,有时候。进:进谏。进谏:进言劝谏。

(31)期(jī)年:一周年,满一年。

(32)虽欲言无可进者:即使想说也没有什么可以进谏的了。

(33)朝于齐: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是表示尊重齐国。

(3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所谓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意思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古汉语现象

词性

zhāo早晨(名词)

cháo朝廷(名词)

cháo朝见(动词)

私人,自己(代词)

私下,偷偷的(形容词)

偏爱(动词)

身长,长(形容词)

修建(动词)

整治(动词)

莫:不定代词,指人。译为“没有谁”。

谁(代词)

仔细,周详(副词)

古义是两个词:土地方圆、地方

今义是一个名词

词类活用

形容词意动用法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认为„„

美”)

形容词作动词〔私〕我也∶(“偏爱”)

名词作状语〔面〕刺∶(当面)

使动用法〔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名词作动词朝〔服〕衣冠∶(穿戴)一般“服”是名词,在此活用

为动词

名词作状语(朝)服衣冠:在早晨

特殊句式

固定句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2)吾与城北徐公孰美?

这两句都是比较相关两项得失高下的选择句,是文言文的固定句式。

其中(1)句中疑问代词“孰”由于

受强调而被提前,是(2)句的倒装句。

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忌不信自(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

欲有求〔于我〕也(欲〔于我〕有求)

皆以美〔于徐公〕(皆以〔于徐公〕美)

能谤讥〔于市朝〕(能〔于市朝〕谤讥)

皆朝〔于齐〕(皆〔于齐〕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判断句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欲有求于我也。„„者,„„也。式标志

(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式标志

省略句

(忌)与(之)坐谈

皆以(我)美于徐公

(忌)问之客

被动句

王之蔽甚矣蔽,意含被动。

通假字

孰:通“熟”,仔细(徐公来,孰视之)

受:通”授“,赐予,赐给(受上赏)

有:通:“又”,

一词多义

a.齐国之美丽者也(的)

b.问之(代词,代这件事)

c.吾妻之美我者(取消句子独立性)

d.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取消句子主谓之间独立性)

e.孰视之(代词,指徐公)

f.暮寝而思之(代指这件事)

g.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

h.由此观之(代词,指这件事)

i.臣之妻私臣(的)

j.王之蔽甚矣(取消主谓之间独立性)

k.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的)

l.数月之后(连词,无意义)

m.燕,赵,韩,魏闻之(代词,指上文所说的事)

a.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朝拜

b.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c.朝服衣冠早晨(zhāo)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通“熟”,仔细。

a.欲有求于我也(向......)

b.能谤讥于市朝(在)

C.皆以美于徐公(比)

d.臣之客欲有求于臣:向

e.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在

f.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向

a.受上赏(第一等的)

b.上书谏寡人者(向皇帝......呈上)

a.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红楼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列子·愚公移山》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资治

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e.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史记·陈涉世家》(果真)

f.诚如是,汉室可兴矣。(如果,果真)

a.今齐地方千里:方圆

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地点

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狼》将要

1、徐公不若君之美者(及,比得上,动词。)

2、门庭若市(如,像,动词。)

1、不如徐公美(美丽的)

2、妻之美我者(认为„„美)

古今异义

1.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古:规劝今:讽刺

2.窥镜

窥:古:照,看今:偷看

3.明日,徐公来

明日:古:第二天今:明天

4.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古:土地方圆今:地点

5.能面刺寡人之过

刺:古:批评今: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

6.谤讥于市朝

谤讥:古:指责议论今:诽谤嘲讽

7.臣之妻私臣

私:古:偏爱今:自私

8.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古:身边大臣今:方位名词

莫:古:没有一个今:不,不要

9.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古:长,原文指身高今:改正

10.虽欲言,无可进者

虽:古:即使今:虽然

内容分析

第1段,进谏的缘起。

作者先刻画了邹忌的外貌:身材修长,仪表堂堂。“窥镜”“自视”,

逼真地刻画出他不无自得的神情。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

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美”,也与下文见徐公后“弗如远甚”的自惭心理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烘托出他感到受蒙蔽的心情。明明是“弗

如远甚”,可他的妻、妾和客却异口同声地认为他比徐公漂亮,显然是由

于各自特殊的原因,使他们没有勇气说出真实的情况。这里,三个人的回

答,由于身份和心理不同,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上却有明显的不同。妻

的回答表现了妻对他由衷的喜爱,爱恋之情溢于言表。妾因其地位低下,

与主人之间并没有多少真情可言,但又不能不顺从,所以她的回答就有些

勉强,说话比较拘谨,不敢越雷池一步。客人的回答则明显地流露出奉承

的意味。

难能可贵的是,邹忌在这一片赞扬声中,并没有昏昏然,忘乎所以,

而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先是“不自信”,等见到徐公后,又实事求是地

承认自己“弗如远甚”,甚而至于“暮寝而思之”。

这一段,作者并没有把人物局限于家庭琐事之中,一般性地写他不因

妻、妾和客的赞美而感到自满,而是将人物形象进一步提高、升华,由自

身想到国家,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于是“入朝见威王”。

第2段,进谏的内容。

这一段是课文的中心部分。邹忌见威王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

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推己及人的方式讲出“王

之蔽甚矣”。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

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

也最深。这里,没有对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

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使他懂得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重要性。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王之蔽甚矣”一句,点明了进

谏的主旨,犹如当头棒喝,一针见血,使其猛醒,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

他为什么敢下这样的结论呢?一是邹忌曾任齐相,是国家的重臣,言不在

私而益于公,所以他无所顾忌;二是以小见大,由自己的受蒙蔽推想到国

君的受蒙蔽,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第3段,进谏的结果。

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告,立即发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开张

圣听,对于关心国事、积极进谏者,分不同情况给予奖赏。齐王纳谏之后,

齐国果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门庭若市”说明在此以前,齐国确实有许

多积弊,“时时而间进”说明最初的进谏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齐威王

已经根据人们的意见,改革了弊政。“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威王已

完全纠正了缺点和错误,齐国政治清明。齐威王纳谏去蔽,从而使齐国国

势强盛,威震诸侯。

需要指出的是,“无可进者”“皆朝于齐”均与史实不符,是作

者的有意夸张。

本文发布于:2023-03-03 01:40: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77880211434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邹忌讽.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邹忌讽.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邹忌讽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