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拒留大陆的三句话
在胡适还没有决定离开北平时,西山一带的中国共产党的广播电台,已经明确宣布:只要胡适不离开北平,不跟蒋介石走,中共确保北平解放后仍让胡适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和北京图书馆馆长。北大同仁与下属也有劝胡适留下的,但胡适只是摇摇头,还是决定走。劝得急时,他留下三句话:
“在苏俄有面包没有自由;在美国又有面包又有自由。他们来了(指中共),没有面包也没有自由。”后来有朋友传达了毛泽东给胡适的一个口信:只要胡适不走,可以让他做北京图书馆馆长。胡适听后,只冷冷回了一句:“不要相信共产党的那一套!”
扩展资料:
胡适人物简介: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男,曾用名嗣穈,字希疆,学名洪骍,后改适,字适之。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幼年就读于家乡私塾,19岁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
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领袖。
他的文章从创作理论的角度阐述新旧文学的区别,提倡新文学创作,翻译法国都德、莫泊桑、挪威易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他于1917年发表的白话诗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批新诗。
“五四运动”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其端,倡导改良,从此改变了他“20年不谈政治;20年不干政治”的态度。于1920年代办《努力周报》,1930年代办《独立评论》,1940年代办“独立时论社”。
1949年创办《自由中国》。1938~1942年出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193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1946~1948年任北大校长。1949年去美国。1952年返台,1957年始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2月24日在台北病逝。
胡适一生学术活动主要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红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的治学方法。
胡适拒留大陆的三句话是什么?
在苏俄有面包没有自由;在美国又有面包又有自由;他们来了(指中共),没有面包也没有自由。
胡适是蒋介石拟定的抢救名单的第一人,面对这一番抢夺战,胡适说,在苏俄有面包没有自由,在美国又有面包又有自由,他们来了,没有面包也没有自由。
1953年,举国上下批判胡适的“反动”思想。有记者在美国访问胡适本人:“你对这个批判运动怎么看?为什么中国大陆把你定为反动思想?你这个敌对思想是什么思想?”
胡适想了一下回答说:“我第一提倡自由,提倡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发表自由;第二我提倡怀疑,我一生就反对独断,就是反对教条主义。”
晚年忏悔:
胡适的思想就是倡导民主与科学。1927年,他写《我们对西洋文明的态度》,对社会主义持肯定态度。1949年去了台湾的周德伟把《通往奴役之路》介绍给殷海光与胡适,由殷海光翻译并在《自由中国》上连载,此举引起了中国自由主义者的反思。
胡适晚年在《自由中国》上发表《从〈到奴役之路〉说起》,认为社会主义的倾向与他的自由主义思想间有冲突,开始公开地忏悔,甚至清算自己过去的思想。这和上世纪50年代大陆形势有关,同时他也受到了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一书的影响。
胡适能归来吗?
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博士有一句名言:“生活即经验,经验即是适应环境。”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论“适者生存不适者灭亡”的观点来衡量,杜威先生的论点应该是没错的。杜威是胡适之先生的恩师,而胡适虽然没有带过兵,甚至连枪也没握过,却被赫然列为55号战犯!四十年代末,毛泽东曾托人传信胡适:如果胡适能留在北京,还可以做北大图书馆馆长。然而清醒的胡适不受这香饵的诱惑,毅然乘机去了台湾。后来有人“假设”说:如果胡适留在北京,他的下场会比他的学生老舍更为悲惨。不过这是后话。-------五十年代,亦即开国之初,在知识界开展了对胡适先生毁灭性的批判,胡适的广博的学识以及深邃的思想,就被尘封在历史中了。按照株连的惯例,胡适以及与胡适有关的人的思想即使再正确,谁还敢为之遵奉与宣扬?看来胡适不适于中国的环境。适之,适之,名至而实不归,既未能适应大陆的环境,也只好“乘桴浮于海”,逃到海外去谋求生存了。从另一方面说,这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的泱泱大国,竟容纳不下胡适这样一个旷世之奇才,将胡适无情地扫地出门,实在令人瞠目。。-----五十年代,有人劝胡适归国,胡适微微一笑,问道:他们能容得我吗? 是啊,他们是不会容纳胡适的,与胡适势同水火,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不但把胡适钦定为战犯,要从肉体上无情的消灭,而更为主要的,是把胡适的思想定为反动思想,开展对胡适反动思想的批判运动,彻底清算。-----为什么对胡适的思想如此的畏之如虎,势不两立?这其中的奥秘,确实应该认真的做一番推敲。 有人对胡适的思想作了一个简单的概括,就是争人权,争自由,争民主,摒弃一切腐朽的传统文化,学习先进的人类文明制度,逐步改良社会,把中国建成一个自由、民主、幸福的国家。---------胡适是一个锐意进取的革命者,他猛烈批判的锋芒,不只是指向旧社会,旧制度,蒋家王朝,凡是任何形式的专制与独裁,都在他的扫荡之列。胡适说:“我第一提倡自由,提倡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发表自由;第二我提倡怀疑,我一生就反对独断。”胡适这种民主自由的理念,追求真理的精神,当然不见容于独裁专横的野心家,被视为敌对思想就是必然的了。胡适师承赫胥黎和杜威。他的原则是“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把一切学说理想都看作待证的假设”。胡适说:“从前禅宗和尚曾说,‘菩提达摩东来,只要寻一个不受人惑的人’,我这里千言万语,也只是要教人一个不受人惑的方法。被孔丘、朱熹牵着鼻子走,固然不算高明;被马克思、列宁、斯大林牵着鼻子走,也算不得好汉。我自己决不想牵着谁的鼻子走。我只希望尽我的微薄的能力,教我的少年朋友们学一点防身的本领,努力做一个不受人惑的人。”胡适在知识界,影响深广,他的聪明与睿智,他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就像一把犀利的匕首,戳穿了那些愚弄民众、玩弄权术、以假乱真、惑乱舆论的政治掮客的假面,因此,胡适被视作敌人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胡适说:“现在有人对你们说:‘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我对你们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这入木三分的铮铮雷鸣,击中了什么人的要害?现在有人正在呼唤“胡适归来”,其心甚诚,其情可悯。但因路途险阻,扫清道路尚需时日。所谓“胡适归来”,无非是胡适思想归来。如果相逢胡适于地下,问其是否愿意归来,胡适还会一如当年,微笑着反问一句:“他们能容我吗?”中国知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周恩来的外交秘书李慎之先生临终前说过:“20世纪是鲁迅的世纪,21世纪是胡适的世纪。”但愿他一语成谶,在21世纪,胡适的思想,将成为领袖!“李杜文章众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胡适想接济陆小曼,有哪3点要求令陆小曼无地自容?
提到陆小曼,就会想到她和徐志摩的故事。在徐志摩因故去世后,陆小曼的生活,发生了变故。她为了生活,与翁瑞午生活在一起。胡适也曾想接济陆小曼,但他提出了三个条件,让陆小曼无法接受,这三个条件是:两个离开(离开翁瑞午,离开上海),一个戒掉(戒掉恶习)。
一、对于陆小曼而言,这三个条件是不能接受的
胡适愿意接济陆小曼,只是他觉得,陆小曼的生活,需要调整一些,尤其是要戒掉一些不良嗜好。要是戒不掉,那个不良嗜好是个无底洞,胡适再有钱,也填不满。更何况,家里的妻子,也未必同意。
至于离开翁瑞午和离开上海,对于胡适而言,应该是很容易做到的。但是,胡适没有想到,陆小曼不同意,而且很坚决。不同意的原因,可能是陆小曼在上海生活得久了,就不愿意到其他地方了。
正如同顿顿吃山珍海味了,之后过吃糠咽菜的日子,陆小曼不愿意。陆小曼家里,也很富裕,她也养成了养尊处优的生活,要是让她离开上海这座迷人的大城市,她不愿意。毕竟,看过花花世界的她,希望留在这里,跟上海融为一体了。
离开翁瑞午,也是她不愿意的。不是因为翁瑞午给她提供了很多资助,而是因为翁瑞午尊重她,尊重她的思想。陆小曼虽然生活比较窘迫,但她内心是一位新思想的拥护者,她就接受了新思想,也跟着新思想生活着。
虽然徐志摩离开了,但是,她不愿意跟之前的女子那样,在家里相夫教子。更不愿意受到思想上的束缚,要是这样,她会感觉生不如死的。所以,陆小曼拒绝了胡适,也拒绝与胡适见面。有人说是因为胡适家里有悍妇,陆小曼惹不起。实际上不是!
二、拒绝胡适,是因为她觉得胡适束缚了她
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属于领物。他接受了新思想,也传播着新思想。陆小曼跟王庚离婚的时候,胡适是赞赏的。陆小曼有新思想,在很多事情上,跟徐志摩有思想上的共鸣。胡适也愿意跟陆小曼一起交流思想,这也是胡适愿意接济陆小曼的原因之一。
胡适和徐志摩的关系很好,他看到徐志摩的遗孀生活困顿,想要用自己的能力,帮助一下陆小曼。知道陆小曼和翁瑞午在一起,也觉得不好。因为翁瑞午是有妇之夫,而陆小曼是徐志摩的遗孀,两个人在一起,对徐志摩的名声不大好。
但是,这个接济是带有条件的。那就是两个离开,一个戒掉。对于新思想的陆小曼而言,这是对她的侮辱。她知道自己的花费很高,也知道自己的那些花销,需要人提供,但是,她不愿意接受胡适的条件,因为这是对她的束缚。
两个离开,对于她而言,一个是失去了经济上的来源,一个是失去了物质上的享受。对于陆小曼而言,是不能接受的。每个人都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不希望生活的水准,越来越差。陆小曼也是如此,她离开王庚,不是因为生活水准,而是因为思想无法交流。
她跟徐志摩的生活,虽然物质上稍微有些吃紧,但精神上很自由。徐志摩离开以后,她的生活,出现了问题。胡适虽然愿意帮助,但是,提出的条件,实在太苛刻了。她无法接受这样的“不平等条约”。
陆小曼觉得,胡适这种做法,将她跟普通的家庭妇女等同,这是对她的侮辱,她不愿意接受胡适的那个提议,也不愿意与胡适见面。因为她觉得,胡适在物化她。而陆小曼是一位有独立思想的女子!
三、陆小曼是一位新思想者,有她的骄傲
陆小曼之所以被人家记住,不是因为她奢侈的生活,也不是跟王庚离婚,跟徐志摩结婚,而是她独特的思想。她能在年纪轻轻就自主决定离婚,其中有胡适的支持,还有她的新思想促使。因为她感觉,和王庚的婚姻,索然无味。
王庚百般无奈之下,与陆小曼结束了婚姻。陆小曼要嫁给徐志摩,其中受到了陆父的阻挠,但是,陆小曼认定了徐志摩。在胡适的帮助下,她嫁给了徐志摩,自此,她一直以徐家人自居。哪怕是徐志摩死后!
她和翁瑞午在一起生活,主要原因是她有昏厥症,而翁瑞午的推拿,对她很有效。她没有离开翁瑞午,也是这个原因。有人说她和翁瑞午的闲话,胡适让她离开,也是为了她好,但她不管也不听。
她觉得,生活已经很艰难了,没有必要按照别人的意思生活。这个思想,很多人没有做到。可见陆小曼思想的超前!她不仅思想超前,绘画也是一绝。她的《山水画长卷》就很好看。徐志摩去世了以后,带着这幅画卷,所以,陆小曼一直珍藏着。
陆小曼是一位很有傲骨的女子,有独立的思想。因为思想超前,不被周围人接受,也不为世人接受。但她没有回怼众人,而是按照自己的思想,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其他人的言辞,对她而言,是浮云。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因身在最高层。陆小曼可能就是这样的人,也是这样做的。陆小曼不愿意屈服,所以没有接受胡适的接济。虽然因病去世,但也是一朵芙蓉花,在浊世中傲然独立。对于陆小曼,大家是怎么看的?欢迎大家留言,一起评论下!
关于胡适的故事及评价
胡适是我国有名的学者和诗人,曾 留学 于美国,回国后就被聘为了北大的教授。胡适作为一个学识渊博,是当时新 文化 中的主将和领袖之一。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关于胡适的 故事 ,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胡适的故事
胡适一生得过35个博士学位,照说智慧一流。可是他当初到美国留学时,却被三十多种苹果树难倒,因而改行——胡适初到美国留学时,最先是进入纽约州康奈尔大学的农学院。胡适在康奈尔农学院必须 实习 各项农事,包括洗马、套车、驾车等,还要下玉米田。胡适对这些还都有 兴趣 ,也可应付,可是到了苹果分类时,胡适却十分烦恼。三十多种苹果,对这些农家出身的学生来说,二三十分钟就可分门别类,弄得一清二楚;胡适花上了两个半小时,却只能分辨出20种,真是让他十分烦恼。胡适是在宣统二年考取 庚子赔款奖学金留美的,因家道中落,美国的农学院可以免学费,故学农以节省学费接济家庭。既被苹果难倒,自知不是学农的料子,便转学 历史 、文学,后日方得成名,正应了那句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袁同礼考证过胡适的学位,胡适共得博士学位36个,但胡适自称他有35个。
关于胡适的评价
世界著名 历史学 家、汉学家余英时曾经评价胡适说:“对于这样一个启蒙式的人物,既不能用中国传统经师的标准去衡量他,也不能用西方近代专业哲学家的水平去测度他。他在 西方哲学 和哲学史两方面都具有基本训练则是不可否认的。这一点训练终于使他在 中国哲学 史领域中成为开一代风气的人。”
余英时评价胡适是一个启蒙式的人物,在哲学等方面有着杰出的成就。胡适自己相比“哲学史”,他更喜欢用“思想史”,有人说他是一个行动家,因为他总是在思想的基础上行动。胡适成为五四运动的领袖就是其最好的证明。而胡适在思想上的来源则显得十分复杂,因为他在继承中国传统思想的同时,有吸收了西方的思想。
中国近代文学家梁实秋曾评价过胡适的为人。他说:“胡先生,和其他的伟大人物一样,平易近人。“温而厉”是最好的形容。我从未见过他大发雷霆或盛气凌人。他对待年轻、属下、仆人,永远是一副笑容可掬的样子。就是在遭到挫折侮辱的时候,他也不失其常。“其心休休然,其如有容。”
著名学者、哲学家张中行也曾有过类似的评价,都是称赞胡适性格温和,平易近人。这大概与胡适良好的 教育 有着很大的关系。胡适远赴美国留学,接受新式的教育,有着深厚的文化功底,才情品貌俱佳,显得非常儒雅。大概也是因为他温和的性格和出色的才情,使得他交友广泛,富有着他独特的美丽,使他身边的人,不自觉地被他所吸引。胡适也总是笑容满面,从不见曾见他有失风度,哪怕是在遭受困难的时候,胡适也总是从容而淡定的样子,这往往会令他身边的人更加感到佩服。
关于胡适的社会影响
1、新文化运动方面的影响
胡适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与陈独秀同为五四运动的轴心人物。
顾颉刚先生说,他学会这套“治学方法”,是看胡适的《水浒传考证》一文,看出来的。
20世纪三十年代,胡适独具慧眼,提拔、任命梁实秋并帮助他完成了日后号称是梁实秋对文坛的“三大功绩”之一的“翻译莎士比亚全集”。
毛泽东建立的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党校“湖南自修大学”就是因为胡适的提议和倡导。他写给胡适的信中曾提到:“你的学生毛泽东……”。
季羡林不是胡适的学生(他的老师是陈寅恪),精通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在他归国初期期间,受到胡适提拔。
林语堂在其留学中,清政府取消对留学生资助,林语堂是靠着胡适的资助继续在国外读书的,等他回国从飞机场下来的时候,口袋里只有1毛钱。
鲁迅、陈西滢都指责胡适提倡的“整理国故”是开现代科学倒车的作法。连胡适专家周质平也认为:“胡适所提倡的‘整理国故’,对中国 自然 科学的发展,可以说并没有发生任何积极推动的作用,甚至于还把一批青年人引上了乾嘉考证的老路。
胡适既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又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研究大家。他还接受了西方文明的洗礼,蒋中正的挽联对此进行了高度概括“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胡适在20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的“极左”时期的中国大陆是个受到官方批判的人物,尤其是“极左”的斯大林主义学者的攻击对象,其时的中国大陆的教材曾一度否定他的 政治 思想;50年代初,曾对胡适展开大规模的批判运动。“__”结束后,近几十年来的研究都倾向于肯定他应有的历史地位;并且,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也被选入大陆全日制 语文 教育初中课本;在大陆的报刊杂志中,亦屡见有追念胡适先生精神的文章。
鲁迅曾发表过《“好政府主义”》等文,实则抨击胡适的盟友梁实秋,却也含蓄地批评胡适“软弱”革命立场。
2、不畏权贵的人生
胡适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开创者,更是人们眼中的“自由主义斗士”。即使是对被软禁的封建帝王,也能报以人文关怀。胡适对已经退位十年有余的溥仪不卑不亢,与皇帝之间分庭抗礼,“他称我为先生,我叫他皇上”。即使卷入舆论的漩涡,他也能风骨犹存,为了自己的民主自由,甚至不惜以身试险去劝说袁世凯、吴佩孚、段祺瑞等多名军阀。在人们狂热的打倒一切的革命旋风中,依然能保持自己的 理性思维 ,并提出“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胡适的一生是不卑不亢,不向权贵低头的一生,正如他的老师,哲学家杜威一样,是一个比较倾向于自由派的教育家,不希望向权威低头的斗士。尤其是在1960年,蒋介石准备再次当选总统之时,胡适挺身谏言,劝说蒋介石放弃权利,不要参加选举;并提议用不记名的投票方式选举出新的总统。当然这些话语,却不为蒋介石所接受。然而胡适就是胡适,永远笑呵呵地向人们阐述他的民主、自由,和他心中的理想社会。
关于胡适的故事相关文章:
1. 关于幽默风趣的小故事
2. 为婚姻转身的胡适故事
3. 关于经典励志的名人小故事
4. 胡适的生平事迹材料
5. 名人经典幽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