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台,即御史台。据《汉书·朱博传》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亦称"柏台"。乌台诗案,即御史台诗案。它兴讼于宋神宗赵顼元丰二年(1079)。苏轼是被告。原告是:权监察御史里行何正臣、舒亶,国子博士李宜,权御史中丞李定等人。他们指控苏轼写诗文讪谤朝政、反对新法、指斥皇帝,要求处置苏轼。
原来,苏轼步入仕途之日,正值王安石变法之时。朝廷上革新派和守旧派两军对峙,斗争激烈。苏轼站在守旧派的立场上,多次上书神宗,表明自己的反对态度,并请求尽快制止变法。请求未果,于是希望离开政治斗争的旋涡,故上书请求外任。获准后,先任杭州通判,三年后,又到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在此期间,苏轼针对新法推行中出现的问题,写了一些讥讽新法的诗文,引起了一些人的嫉恨。知湖州后不久,乌台诗案便发生了。
受到牵连的人中,三个人的处罚较重。驸马王诜因泄露机密给苏轼,而且时常与他交往,调查时不及时交出苏轼的诗文,被削除一切官爵。其次是王巩,被御史附带处置,发配西北。第三个是子由,他曾奏请朝廷赦免兄长,自己愿意纳还一切官位为兄长赎罪,他并没有收到什么严重的毁谤诗,但由于家庭连带关系,仍遭受降职处分,调到高安,任筠州酒监。
其他人,张方平与其他大官都是罚红铜三十斤,司马光和范镇及苏轼的十八个别的朋友,都各罚红铜二十斤。
诗案总算了结了。苏轼出狱当天又写了两首诗,其中一首是:“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要是由御史台的人检查起来,他又犯了对帝王大不敬之罪,“少年鸡”指的是贾昌,贾昌年老时告诉人他在少年时曾因斗鸡而获得唐天子的宠爱,而任宫廷的弄臣和伶人,这一点可引申而指朝廷当政的小人是宫廷中的弄臣和优伶,又是诽谤!
苏轼是一代文豪,苏轼自称为“东坡居士”,雅号“东坡”,事实上苏轼的雅号有很多,比如苏辙为“小苏”,另外苏轼因为是四川眉山人,所以人们又称其为“眉山公”和“眉山先生”。总而言之,苏轼最为有名的雅号是“东坡居士”。
苏轼的雅号很多,最为人们所知晓的是其“东坡居士”的雅号,我们今天很多人不知道苏轼,提起苏东坡却是如雷贯耳,那么苏轼为什么称自己为“东坡居士”呢?下面我们就讲一下其中的缘由。
公元1079年,苏轼时年四十二岁,苏轼被统治阶级说写作诗词讽刺新法,苏轼因此被捕入狱,苏轼在狱中待了103天,差点被杀头,这就是“乌台诗案”,苏轼从狱中被释放之后被贬谪到了黄州,成为了黄州团练副使,也就是相当于现在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之职,可以说这个职位是苏轼一生之中最低的一个官职。
这个职位相当的低微,并且没有实权,这个时候苏轼有了大量的闲暇时间,于是苏轼经常到黄州附近的赤壁游玩,写下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两个千古名篇,苏轼在工作之余带领自己的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这个雅号就是这个时候取的。苏轼在这个阶段可以说过上了一种清闲舒适的生活,算是一段隐居的日子了。可能是处于对这段时间的怀念,以后苏轼总是采用“东坡”这个雅号,从而导致现在雅号超过了其真实的名字,很多人甚至是只知道苏东坡而不知道苏轼。
水龙吟·赠赵晦之吹笛侍儿
【原文】
楚山修竹如云,异材秀出千林表。龙须半翦,凤膺微涨,玉肌匀绕。木落淮南,雨睛云梦,月明风袅。自中郎不见,桓伊去后,知孤负、秋多少。
闻道岭南太守,后堂深、绿珠娇小。绮窗学弄,梁州初遍,霓裳未了。嚼徵含宫,泛商流羽,一声云杪。为使君洗尽,蛮风瘴雨,作霜天晓。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楚山长长的蕲竹如云彩遍布,特异的竹子清秀,高出众多树木之天外。笛竹如长细的龙须一半在挥动,如凤凰的胸脯微微突起,如美人的肌体匀称满布。笛音如江南树木稀疏,如云梦雨后开晴,如月明星稀,微风吹拂。自从蔡邕离世,桓伊仙逝,谁知空自寂寞,辜负了多少岁月。
听说岭南太守后堂深院,吹笛歌女非常娇美灵巧,在花饰窗下演奏,《梁州》曲刚刚奏完,《霓裳羽衣曲》余音未了。笛声包含着徵调和宫调,流荡着商调和羽调,最后一声飘入云彩、树梢间。为了赵使君洗净污浊之气,我送你一曲《霜天晓角》。
注释
水龙吟:词牌名,又名《龙吟曲》、《庄椿岁》、《小楼连苑》。一百零二字,前后片各四仄韵。
赵晦之:名昶,南雄州人,作此词时,赵知藤州(今广西藤县)。
楚山修竹:古代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出高竹。《广群芳谱·竹谱》:“蕲州竹:出黄州府蔪州,以色匀者为,节疏者为笛,带须者为杖。”修,长。
异材:优异之材。表:外。
龙须:指首颈处节间所留纤枝。
凤膺(yīng):凤凰的胸脯,指节以下若膺处。
玉肌:美玉一般的肌肤,指竹子外表光洁。
淮南:淮河以南,指蕲州。
云梦:即古代云梦泽。在今湖北省天门县西。
袅(niǎo):柔和。
中郎:东汉末的蔡邕。曾为中郎将,古代音乐家。干宝《搜神记》:“蔡邕曾至柯亭,以竹为椽。邕仰眄之,曰‘良竹也’。取以为笛,发声嘹亮。”
桓伊:晋人,喜音乐,善吹笛。《晋书·桓伊传》:桓伊“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有蔡邕柯亭笛。常自吹之。”
岭南太守:指赵晦之。
绿珠:西晋石崇歌妓,善吹笛。《晋书·石崇传》载:“崇有妓曰绿珠,美而艳,善吹笛。孙秀使人求之,崇勃然曰:‘绿珠吾所爱,不可得也!’秀怒,矫诏收崇。崇正宴于楼上,介士到门,崇谓绿珠曰:‘我今为尔得罪!’绿珠泣曰:‘当效死于君前。’因自投于楼下而死。”绿珠死后,石崇一家被杀。这里借西晋“绿珠坠楼”典故,赞颂竹的气节。
绮窗:张挂有花纹的丝织品窗帘的窗。《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交疏结绮窗。”弄:演奏。
梁州:曲名。《文献通考》:“天宝中,明皇命红桃歌贵妃《梁州曲》,亲御玉笛为之倚曲。”
霓(ní)裳:指霓裳羽衣舞。唐裴铏《传奇·薛昭》:“妃甚爱惜,常令独舞《霓裳》于绣岭宫 。”
“嚼徵”二句:笛声包含徵(zhǐ)调和宫调,又吹起缓和的商调和羽调。宋玉《对楚王问》:“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说明这种音乐的高妙。嚼、含,指品味笛曲。泛、流,指笛声优美流畅。
云杪:形容笛声高亢入云。
使君:指赵晦之。
蛮风瘴(zhàng)雨:形容古代岭南的恶劣天气。
霜天晓:即《霜天晓角》,乐曲名。
【作品鉴赏】
《水龙吟·赠赵晦之吹笛侍儿》苏轼描绘楚山修竹,以竹隐喻人;忆写赵晦之吹笛侍儿的吹笛才能
词的标题“赠赵晦之吹笛侍儿”,表明了词作内容和写作对象。
上片,描绘楚山修竹,以竹隐喻人。开头两句,以景起兴,大赞“楚山修竹”,“异材秀出”。字面上写竹材修长高大,实写楚地人才济济。紧接着用排比句,进一步写蕲州的笛竹早已闻名于世,“异材秀出”,“能远可通灵达微,近可写情畅神,谓之龙须风膺玉肌,皆取其美好之名也。”(傅藻《东坡纪年录》注)韩愈也有“蕲州竹笛天下知”(《郑群赠簟》)的赞誉。
第六、七、八句用对偶句和联合词组句,承上一转,由写竹笛而进人到写东坡所赠的笛声词中仿佛发出的笛音:如树影疏,如雨后晴,如月亮明,如微风拂,听觉、视觉、触觉三者通感,富有感染力。最后四句,引用古音乐家故事,登高溯远,怀古伤今。“发声嘹亮”(干宝《搜神记》)的蔡邕笛音停息了;“江左第一”(《晋书·桓伊传》)的桓伊笛音消失了,乐坛寂寞,不知白白流走了多少岁月。“知孤负,秋多少?”让后人去伤今。这一过片句,为下片进入主题作了深厚的铺垫。
《水龙吟·赠赵晦之吹笛侍儿》苏轼虽为赠乐妓之作,却无香软丽蜜之态,借描写乐妓歌舞而自抒情怀
下片,由近及远,忆写赵晦之吹笛侍儿的吹笛才能。开头三句,点明此词所要赠的主要对象,即赵守后堂深院两位蔡邕式的娇美灵巧的“吹笛侍儿”。接着六句,描写“吹笛侍儿”的整个演奏过程和演技的高妙效果。开始,在花饰窗下吹奏。刚刚吹奏完《梁州吟》曲,继回荡起《霓裳羽衣曲》,广阔空间流动着徵、商、宫、羽四音,最后一音如云飘。“嚼”、“含”、“泛”、“流”四字,效果逼真,“奇声独绝”,从她们的轻笛妙曲中获得最优美的艺术享受。最后三句点题,向赵晦之发出祝愿:愿你清爽优游,安土忘怀,我仅以《霜天晓角》献上,以补“吹笛侍儿”演奏时“角”音之不强。这实为肺腑之言,催人泪下。
全词围绕“竹”、“楚山修竹”、竹笛、“吹笛侍儿”,以景起兴,景事融合,由近及远。名为写楚竹,实为写楚人;名为借古喻事,实为借事伤今。怀念赵晦之的友情,文赞美了“吹笛侍儿”的高超技艺。“知孤负,秋多少?”字里行间难免流露出对某些中华传统文化白白流逝而伤感。但从词的整体来看,虽然点化引用了许多史事,但不为事实所局限。“清丽舒徐,高出人表”,“曲尽咏笛之妙”,使词篇产生一种精神上的愉悦情趣。
【名家评价】
宋·孔平仲《孔氏谈苑》:其词甚美,云:“木落淮南,雨晴云梦,日斜风袅。”又云:“自桓伊不见,中郎去后,知孤负秋多少。”断章云:“为使君洗尽,蛮风瘴雨,作清霜晓。”
宋·曾敏行《独醒杂志》:东坡《水龙吟》笛词,高云翔云,后之笺释者,独谓“楚山修竹如云”,是蕲州出笛竹,至“异材秀出千林表”之语,不知是东坡叙取材法也。凡竹,林生,后长者必过前竹,其不能过者多死。一林内特一竹可材,远而望之,或伐数十百竿,错乱不可识。蔡岂仰视柯亭椽得奇材,不待如此求之,而邕后无至鉴,独有此法可求耳。
宋·张侃《拙轩词话》:孙仲益为锡山费茂和说苏文忠公《水龙吟》,曲尽咏笛之妙,其词曰:“楚山修竹如云,异林秀出千林表”,笛之地也。“龙须半剪,凤膺微涨,绿肌匀绕”,笛之材也。“木落淮南,雨晴云梦,月明风袅”,笛之时也。“自中郎不见,桓伊去后,知辜负,秋多少”,笛之怨也。“闻道岭南太守,后堂深,绿珠娇小”,笛之人也。“绮窗学弄,《梁州》初遍,《霓裳》未了”,笛之曲也。“嚼徵含宫,泛商流羽,一声云杪”,笛之声也。“为使君洗尽,蛮烟瘴雨,作《霜天晓》”,笛之功也。
宋·张炎《词源》:东坡词如《水龙吟》咏杨花、咏闻笛,又如《过秦楼》、《洞仙歌》、《卜算子》等作,皆清丽舒徐,高出人表。
明·卓人月《古今词统》:百余字,堪与马融《长笛赋》抗衡。
清·先著《词洁》:非无字面芜累处,然丰骨毕竟超凡。玉田云:“清丽舒徐”,末敢轻议也。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此词上阕“龙须”三句形容尽致,“木落”三句咏笛而兼状景物,中郎桓伊,更悠然怀友,可谓句意并到。结句一奏霜天之曲,瘴雨蛮风,一时尽扫,见笛韵之高也。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本 名
苏轼
别 称
苏东坡、苏文忠、苏仙
字 号
字子瞻,又字和仲
号东坡,又号铁冠道人、海上道人
所处时代
北宋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四川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
出生时间
1037年1月8日
去世时间
1101年8月24日
主要作品
《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主要成就
“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主要代表,“宋四家”之一
追 赠
太师
谥 号
文忠
职 业
画家、书法家、诗人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21:34: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77301211767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乌台诗案受害人(乌台诗案的受害人士).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乌台诗案受害人(乌台诗案的受害人士).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