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瓶子称为守护天使,守护天使是一个保护力的天使,一个看顾着我们的生命体,以防止那些不需要的事物进入。 它是另一个层面的生命,一直陪伴着我们,并持续地给我们灵感,让我们做到最好。所以44号瓶指出心中的灵感,并信任这个灵感,将它带入现实。 44号瓶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神性,我们就是天使。
当紫丁香的火焰持续燃烧所有的负面并改变它们,淡蓝色给予我们绝对的保护。负面,可以是负面情绪,或内在比最好的的情形稍差一些所认为的结果。我们或许想要事情按照特定的方式进行,却不知道该如何达到那些目标,我们或许会被幻象或自我欺骗所苦,也许太活在过去了。我们可能也会发现,要如何表达我们对于正在想的事情的感受是困难的。
这个给予那些感受到受到威胁,困惑或是没有安全感的人一些力量。
如果你都没有意识到它,你是无法治愈它的,而且那些你没有真正意识到的,会一直从内心深处控制你,逐渐溃烂,并不断摧毁你和周围的一切。 -- 理查德.诺尔
我们在使用“压力”一词时往往非常随意,很少去留意压力带来的负面作用,我们甚至会用不屑一顾的语气来描述我们所感受到的压力。比如,一个500强公司的员工可能在工作后筋疲力尽地走进家中,当她的丈夫关心她是否遇到什么问题时,她可能仅仅说:“哦,我大概就是太累了,被工作上的那些事闹的。”一名职业会计师可能会这样跟他的客户说:“别太担心了,在税收季,大家的身上都有压力,谁的神经都绷得挺紧的。”一位单身妈妈可能会坐在泳池的一边,随意地瞄着眼前的杂志上登着的邮轮巡游广告,嘴里念着:“逃离生活的压力。”言语间那般的轻描淡写,仿佛真的这么轻松就能释放压力一样。
1994年,《哈佛商业评论》上曾经刊登了有关压力的一篇文章,文中有些证据表明在医生接收的患者中,有60%-90%的人的症状都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压力而导致的。现在,66% 的患者因压力问题而去看医生,50%的美国工人说自己在夜晚也不得不保持清醒,因为他们的身体或者情感总有一个处于压力的旋涡中。
事实上, 我们的身体会对压力产生反应,而且这些表现会让人感到震惊,详情如下:
免疫系统功能的下降
患心脏病和糖尿病的概率增加
压力激素的突增,会提高患癌症的概率
也就是说,我们是很有可能因为压力而离开这个世界的。这种可能性是非常真实的。压力还能对人的家庭关系和情感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因为人在压力下很容易被引发一些不好的表现,如情绪失控,暴躁易怒,人与人之间很容易引起冲突等 压力的这些副作用会影响我们与周围人的关系,也会影响我们对别人行为的判断和解读。
再往下探究,你会意识到压力甚至可能会长期存在,一直影响着你的各种表现。你能知道这一点是因为你可以感受到压力。
根据美国心理学会的研究年报,人们通常会因为金钱,家庭和情感关系而感到有压力。也就是说,如果你目前正为了金钱而奋斗,或者你的家庭和感情生活正遇到某些困难,那么你就属于那些精神上没有生病,但是却正遭受长期持续的压力的人群。
你需要了解压力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大脑和身体的,这有助于理解如何才能减少压力的副作用。 压力产生于我们大脑中的杏仁核,杏仁核是人脑中的情感中枢。举个例子,当你深夜走在一条寂静无人的路上时,有脚步声突然在你的身后响起,又或者是当你的朋友在从众人面前没有顾及你的颜面,说了一些对你不好的话,你大脑中的杏仁核就会立刻感受到这种威胁。杏仁核会发送一个信号到大脑中负责产生激素的下丘脑,下丘脑会发出信号提醒肾上腺素释放出皮质醇和肾上腺素。于是,不管你有没有真正面临威胁,压力激素都会释放出来。大脑器官的运作模式就是这样的。 了解这些以后,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区分开真实的和想象中的威胁能力,这个技巧对我们帮助很大,意义非凡。
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做了一个这样的实验。他们找来一些10岁-14岁的女孩,其中有些女孩在家里感受到来自母亲的很大压力,有些女孩则没有面对那么大的压力。研究结果表明,对这两类女孩来说,有些结果是截然相反的。在家庭中感受到压力的那些女孩,她们的细胞更早熟,大概比后者早熟6岁。压力还会影响她们的免疫系统,使她们更容易产生炎症,进而加快癌症细胞的繁殖速度。
当人们因为压力而感觉伤痛和怒气时,他们所做出的解决问题的决定往往都过于仓促,或者考虑的因素太少,并未经过深思熟虑,而这对真正解决问题并没有太多的实际帮助。愤怒还会危害我们的免疫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并且对大脑化学物质产生长期影响。杜克大学医疗中心的心脏病专家雷德福.威廉姆斯研究发现,当人在愤怒时会释放出压力激素肾上腺素,大脑中存在的记忆比没面对这么多的情感波动时会更加清晰,生动,也更难消除。
当伤痛一直不停积压,却得不到一个正向的解释时,我们经常会让自己陷入思维的牛角尖,只从自己的角度考虑事情,进而增加怨恨的情绪。这种先入为主的成见是对大脑精力的极大浪费,当负面情绪已经消耗掉大脑中的大部分精力时,大脑就没有那么多的精力来对其他人或事产生兴趣了。如果有人身上背负着过去遗留的伤痛,那么他的愤怒和绝望感会改变他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不管是深度伤痛还是小小伤痛, 只要这种伤痛在一个人的大脑中固化下来,那么就会影响他产生亲密关系的能力,并且会带来更多压力。
当处于压力状态的时候,我们会因此选择一些自我破坏的行为。比如说当处在压力状态中时,我们会渴求吃甜食或者高热量的食物,以此释放压力。在压力状态下,我们的身体将保存脂肪,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会改变我们的饱腹感的感觉能力,减缓我们新陈代谢的速度,使我们渴求更多含糖和高脂肪的食物。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压力激素和导致长期性身体健康问题的炎症是联系在一起的。
进步和改变贯穿我们生命的全程。在生命的任一阶段,我们都不会受困于可能会产生的负面打击。
愤怒可能会进一步转化成忍耐,我们也会由原来的害怕而转变成对事实产生正确的认知。当我们停止从过去的伤痛中来看其他人,我们能够对人或事产生的更为客观的认知。我们也会变得更积极乐观。
我们把大脑调节压力的系统称之为人类的“自我调节”。 是的,人人需要“自我调节”的能力。
我们的大脑在处理事情有两种模式, 一种是绿色模式(顺应模式),一种是红色模式(反应模式)。 当我们大脑处于顺应模式下,你所遇到的挑战不会变成压力源。你会遇到各种情况,甚至遭遇各种困难艰辛,但是你的大脑中存在着的某种减震器能使你免受冲击。你不会被恐惧, 沮丧和烦躁等感觉牵着鼻子走,而是可以从容应各种威胁,损失和拒绝。你还是要与生活过招,有时还得处理一些非常棘手的事情,但你总能感受到一种潜在的安全感,满足感以及被关爱的感觉。
大脑进入红色模式会人你带来坏的情绪体验,让你的观点变得消极,削弱你的学习能力。它会吸收掉那些本来可以用来创造快乐轻松以及增进个体康得和成长的资源。它会使我们裹足不前,压制我们的自我表达,使我们不敢树立远大的梦想。它会通过暴饮暴食,酗酒无度以及过度沉溺于药物,电子游戏和色情作品等方式,催生出对存在问题的自我安抚或自我治疗。与此同时,你身体的应激反应会停止建设和修复。
红色状态之所以让人感到不好,是因为它本身就是不好的。我们不应低估反应体验日渐增长的影响力。日积月累,它们会成为导致精神抑郁及其他精神疾病的危险因素。它会增强炎症的反应,削弱你的免疫系统,干扰你的心血管系统。
所以说自我调节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如何把你的大脑从红色状态调整为绿色状态。这里给大家谈到一个人自有的共情能力。 共情认知疗法会帮助我们减少压力。
共情是一个人能够理解另一个人的独特经历,并对此做出反应的能力。共情能够让一个人对另一个个产生同情心理,并做出利他主义的行为。共情并不是一种情绪,也不是一种感受,而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
当我们感受到压力的时候,我们将失去感知情感线索的能力:我们的注意力因压力而变差,我们也不能像平静时一样准确理解某种境遇,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也会言行失常。
共情能力是大脑为了将侵害控制在一定程度内的产物,大脑的这种控制作用能够带来一场成功的沟通,而非毫无必要的冲突。
当我们对别人产生共情或者是接受别人的对我们的共情时,会产生某种奇妙的变化。两个人之间的共情互动会释放出能够使大脑平静舒缓的某种化学物质,而这会给我们带来安全感和乐观的感受,大脑进入绿色模式,这种变化能够让我们变得更加幸福,在遭遇不幸时的复原力也更强。
当我们放慢节奏,关注当下,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来努力理解另一个人的独特感受时,我们能够产生更好的共情。
这种深层次的情感了解能够让我们抑制住过去的伤痛,也就是当我们接受别人的共情时,我们大脑中的消极偏见才能得以释放,而我们自己也终会被人理解。如果没有人理解我们为何而感到伤痛,导致我们伤痛的因子在情感和认知层面就不会得到解决,那么我们负责情感领域的部分大脑会重新变得消极。我们渴求被理解,这种需求比向他人解释要优先得多。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忙碌,我们睡得越来越少,吃得也越来越随便,我们的情绪则遭受着越来越多的痛苦。当我们感到生气或者被孤立时,我们的共情能力也能有所感知。 我们必须学习如何将节奏变得慢一点,这样我们才能有充足时间来进行清晰的思考,并对某种情况做出合适的反应。
通常,我们要从他人身上得到帮助,才能够使自己的节奏变慢且平静下来,我们会向那些亲近的人倾诉,然后我们的压力就会消散。我们所说的共情以及共情促进的互相理解和产生的积极正向的神经化学物质,只有在一个相互信任的,安全的环境下才能产生。如果一个人感觉自己被忽略或者被伤害,那么这些因素就都会消逝。当我们有共情能力时,我们将不会那么容易被伤害。然而,如果我们感到精疲力尽,压力非常大, 我们的共情域就会缩减。我们能听见的声音,我们能感知到的事物都深受我们情感和压力激素的影响。
为了更好的掌控我们的神经化学物质,重回平静,充满活力,有创造性的良好状态,我们需要将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做一个很好的平衡,这样它们既能够保护我们,又能在遇到他人带来的二手压力时让我们迅速恢复到完美状态。
每天影响我们共情域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睡眠状态,运动状态,营养是否跟得上,工作是否有意义,情感生活是否顺利等。
在充满共情的环境里成长的孩子,可以发展出淡定的内在声音。这种声音让他们知道即使他们不做好事情,他们也依然值得被爱。相反的是,在缺乏共情的环境里,孩子会发展出惩罚性的内在声音,不断重复这样的信息:“你没有做得足够好。”
人们通常不愿意承认他们内在的声音是多么消极。
积极想法会催生一种化学物质,给神经系统带来正面影响,让你平静下来,以便清楚地观察,理解事物。消极的想法则会带来相反的效果,形成一种应激反应,使得专注,记忆和觉察的清晰度被大打折扣。 消极想法所带来的一些杂音将会耗尽你的能量,并且限制你的潜能。
要学会改变内心消极的声音和对自我对话。
真相对我们再简单不过,我们并不喜欢那些揭开我们假象的人。 --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当我们看见世界本来的面目,现实而不带有偏见。当我们发现一个人真正的本质,而他也用同样的方法对待我们时,爱才会繁荣成长。
当我们没有清晰地看待他人和自己时,我们通常被拉回到我称之为”犯罪情景“的状态里 -- 过去未揭开的秘密会持续影响我们现在的感知。
完形心理学治疗之父波尔斯(FRITZ PERLS ) 常常引述以下的话来鼓励真诚的关系:“精神病患者说,我就是亚伯拉罕.林肯;神经症患者说,我希望我是亚伯拉罕.林肯;健康的人说,我就是我。
发现真实的自我以及去忠于自己的人信仰和价值观。这常常被用于区别”假我“和”真我“,用以区分“真诚”和“伪装”。 当我们试图用我们内在的个性去换取别人的接纳,认同和爱的时候,我们自己的灵魂便会迷失。
为了生活得平和,冷静,你一定要采用一种探索的心态去了解自己。如果你真的不知道关于自我的真相,你将无法找到可持续的爱;你将无法在不承受巨大压力的情况下获得成功。当我们不能放松做自己时,便制造了一种自我的压力。某种程度上,我们都渴望向这个世界表现出真实的自己,同时也渴望我们独一无二的自我能够被人接受和认同。
我们为什么会感觉害怕放手,也害怕真实地表现自己呢? 这往往是因为我们担心如果别人发现真正的自己是什么样子?就会拒绝,否定我们,或者至少在一段关系里,我们不能被看作一个令人满意的搭档。
很多人,终其一生,几乎都是为了寻求自己的“存在感”。人们总是试图留下一些存在过的痕迹,不停地追逐,寻求外界,他人的关注,以此证明自己不是路人甲,没有白活这一生。有的人为了找到活着的感觉,不停地刷新身心刺激,去体验各种类型的极限运动;有的人不断追逐金钱和权力,从中获得满足感;有的人极力做出惊天之举来吸引他人的眼球;更多的人,为了证明存在过,选择基因延续,留下自己的后代。
更多踏实感来自似乎只有拥有了足够的金钱,权力后,才可能不受限制的自由选择,自由的决定,自由的去实现任何自己想的达成的事。可以选择的自由,自己完全做主的过程,让自己有存在感。
通过沉迷于外来刺激而间接体验到自我存在感的人,生活中随处可见,这是一种不易被察觉的心理依赖。
通过依赖外物间接体验到的存在感,会随着依附的人,物,感觉,信念等瓦解而一并消失,从而再次因失去支柱而变得空虚。
我们终其一生的忙碌,苦苦寻找的不是金钱,不是权力,不是尊严,不是社会认同,穿透各种载体的表象,只有一个目的-- 寻找自己的存在感,但依赖外物获得存在感的间新体验是短暂的,转瞬即逝的,只有自己可以时刻直接体验到的存在感是持久的,永恒的。
因此, 说到底我们需要让自己有一种自我存在感的直接体验,存在感的直接体验就是即便什么都不做,也能感觉到踏实与满足,时刻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说什么,身体姿态是否端正, 有没有走神等。当我们找到了真正的自己,有了存在感的直接体验,我们就会时时刻刻充实饱满,自由自在的生活。 不需要花钱,也不需要别人帮助,不借助任何外物,随时都可以感觉自己鲜活存在着。这不像因被赞美而获得的自我满足,赞美得来的满足只是一瞬间。而自我存在感的习惯形成后,这样的满足是时时刻刻的。任何多余的,干扰性的情绪会都被剥离,变得宁静,沉稳又灵动。
说到底, 这也是大脑的顺应模式的绿色状态,这才是新的开始。
经常当我们闭上眼,会有一个如梦一样的画面出现在大脑里。这个画面不是出现在眼前,而是在大脑里。
我们常说一个人在做白日梦,就是因为他时常把大脑里出现的场景当做是真的。但是如果此时,我们有一点点的清醒,就会一下子回过神来:“刚刚在想啥呢?” 在觉察的瞬间,画面就会瞬间消失,回到眼前的情境。
当我们回过神时,能清楚知道画面是出现在”我“的大脑里,“我”可以看到,观察到。
这里有一能知的“我”在起作用。
就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任何事物的属性由可参照坐标赋予,没有这个坐标,就没有参照物,就分不清东南西北,速度快慢。那么,当以能知的“我”为坐标原点,任何心理过程都可以以这个坐标图上找到精确的定位。
能找到“我”作为坐标的人,都会有相对更强的自我存在感,生活的中心很明确,而分不清“我”和“我的想法”的人,经常感觉到自我存在感缺失,好像活着就是迷迷糊糊,像在梦里一般。
当各种心理过程塞满大脑时,“我”的坐标模糊了,注意力会慢慢焕散,此时的自己就像分裂成无数小块,这个感觉是自己,那个想法也是自己,在思考的还是自己,这种心理过程的杂乱无序是痛苦的源泉。
在确立了“能知”的“我”为坐标原点后,当注意力被心理过程脱离坐标时,“我”就会察觉到,立刻将注意力拉回到原点,与此同时,一种踏实感会油然而生,这种清醒的感觉我们称之为”存在感“。能体验到自己在世界上真实不虚地存在着,不需要别人讲解,不需要任何幻想,更不面要逻辑层面的自洽,通过自己就能最真实,最直接的感觉到这个过程。
身边绝大部分的人都没有建立“能知”的“我”为坐标原点的习惯,而是认为大脑中的想法就是自己,追逐各种飘忽的想法而生活,常常被自己的情绪,各种想法搞得焦头烂额。
给大家讲一些案例,分析一下我们是如何被裹挟在各种想法,念头,情绪里,想法,想法,念头,欲望,情绪如同你身上的鼻涕,眼泪,它们不是你,你也不是你的的鼻涕,眼泪,它们只是你的的衍生品,要能够这样看待“我”和“我的”心理过程。
“网络社交圈心态” 就是这样,在社交平台分享了自认为还不错的内容,刚过一小会,还没有收到任何反馈,心理活动就开始了,“为什么还没有人点赞?” 慢慢有人点赞,守着点赞数量的增长,“难道就这么几条?” 反复查看已经发送的内容质量,紧接着,开始不断自我反省,为什么自己会被这么一点事情影响到,为什么自己对社交平台的依赖性这么大? 自己的心态为什么这么不好? 可是事实呢,仅仅只是发布了一条动态而已,可是你能凭空扩展出诸多心理剧情。
恋爱中,你发出去的消息,对方在比较长的时间里没有回复,就开始产生“这么久,到底在忙什么”的疑问。接着,可能又出现“是不是不喜欢我了”的想法,过去交往的种种不断被拉出来的反复咀嚼,进而又开始分析自己为什么要这样想,思绪万千。
这时对方回话,手机刚才没有电了。你才发现自导自演的剧情好长时间,心理的不良习惯又一次被巩固。
很多人经常把自己的想法当成事实,而这种不良的心理心惯,就是整天沉浮于自己的各种心理过程,进而疲于应付各种不断冒出的想法,从一个想法衍生出无数个想法,现由这个念头继续延展,慢慢被各种情绪淹没,迷失在幻想中,忘了自己是谁,自己在哪儿和自己正在做的事。
反过来,以“能知”的“我”为坐标原点生活时,任何想法出现,都不用去跟随,沉浸,“我”只是如实观察,看着千奇百怪的想法,念头,情绪,记忆流过去,“我” 不会被带走,更不会迷失在心理过程中。
人类的生活可以分成两种方式:一种是以流动的心理过程为坐标原点,疲于应付出现的各种想法,念头,在实现各种欲望的过种中体验暂时的存在感,逐渐失去自我;一种是以“能知”想法的“我”为坐标原点,冷静旁观,事来则应,应付自如。
你想要哪种生活方式呢?
以“我”为坐标开始生活后,意识能够明刻保持清醒,走神了能立刻回神,大脑开始从无序,散乱变得清晰,精神状态也会比过去舒畅。
而我们说智慧是大脑在清醒状态下能够瞬间知道,看着眼前的事物,就能直接明悟它的来龙去脉,理解得通达高深,智慧并不是大脑思维。
而灵感只有跟我们的认知产生共鸣时才会出现,认知的源头就是清醒意识。清醒意识下,由于没有干扰,灵感更容易出现。在清醒意识下,我们的大脑会全面激发潜在能力,不用思考,苦苦追求的灵感根本不用寻找,就如同泉水一样一个个涌出来。虽然灵感也是属于心理过程的一种,但是这个心理信息不是出来捣乱的杂乱念头,而是关于特定目标的重要信息。
长久以来,我们在应付自身的不良情绪,不良心理上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生活很容易蹉跎度过,无法发挥自己真正的长处。回归到大脑清静的状态,直接体验到自己的存在感,我们会全面提高作为一个清醒的人的各项属性,工作自然也会变得简单顺利。 最关键的是,我们做任何事,不再是被动,而是开始在生活中逐渐有了主动权。
将这个瓶子涂沫环绕于整个喉咙和沿着发际线涂沫。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21:32: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7702911168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自我安抚的步骤图(自我安抚什么意思).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自我安抚的步骤图(自我安抚什么意思).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