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主角孙悟空,是吴承恩虚构的一个神话人物形象。
但是翻阅典籍,我们却找到了孙悟空的历史原型,还大有来头。
以下这些历史人物,你一定很熟悉。
大禹之子:夏启据《西游记》开篇交代,孙悟空由仙石感应天地灵气孕育而生。
“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孙悟空,其原型和我们熟知的“大禹治水”有关。
86版《西游记》剧照
《淮南子》中有载:
"禹治洪水,凿轘辕开,谓与涂与氏曰:'欲饷,闻鼓声乃去。'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化为熊,惭而去。至嵩山脚下化为石,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
可见,孙悟空并非“从石头里蹦出来”的第一人。
大禹之子,启,早了它几千年。也正是因为“破石而生”,大禹给孩子起名叫做“启”。
孙悟空和夏启的关系,还可以从“金箍棒”上找到蛛丝马迹。
据《西游记》第三回载,金箍棒是“大禹留下来定天河的珍贵神铁”。几千年不见动静,但在孙悟空来到龙宫时“光芒四射,祥瑞升腾”。
这一层十分微妙的关系,也足以从侧面反映出孙悟空和“大禹治水”的渊源深厚。
大禹“手下败将”:水怪无支祁除了大禹之子夏启之外,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还和《山海经》中记载的另一个人物有关。它就是大禹治水时被抓住并镇压的水怪“无支祁”。
相传,大禹治水到了江淮一带,遇到了形似猿猴的水兽“无支祁”作恶。据《山海经》记载,“水兽好为害,禹锁于军山之下,其名曰无支奇(无支祁)”;“其形若猿猴,金目雪牙,轻利倏忽”。
无支祁出生在豫南桐柏山中的花果山,为天生神猴。外形像猿猴,有个塌鼻子、凸额头,白头青身,火眼金睛;头颈长达百尺,力气超过九头大象。后被大禹抓住镇压在淮阴龟山脚下。
北宋李昉编纂的《太平广记》中有详细的关于无支祁的传说。著名的“禹王锁蛟”典故,讲述的也正是这个故事。
在《西游记》成书过程中,元末明初时出现了《西游记》的平话本。其中,元代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在孙悟空这一形象塑造过程中,就叙述道:“无支祁是他的姊妹。”
可见,“神猴”的故事经过了世世代代的流传,最后经吴承恩“妙手”,形成了经典的“孙悟空”形象,从而在世人心中固定下来。
禅宗六祖慧能孙悟空拜师学艺的情节,则和禅宗六祖慧能的经历极为相似。
《坛经》是禅宗六祖慧能弟子辑录的。据《坛经》所记慧能经历:“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遗孤,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
可见,慧能原是以打柴为生的樵夫。而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恰恰是受灵台方寸山的一位樵夫指路。
孙悟空误把这位樵夫当成了自己要找的神仙,连忙上前施礼。樵夫立马笑道自己不是神仙,八九岁时父亲去世,无兄弟姐妹,又不识字,只能靠卖柴来赡养老母。这位樵夫,和慧能的遭遇极为相似。
在樵夫的引导下,孙悟空终于寻访到了菩提祖师。当着众弟子的面,菩提祖师在孙悟空的头上敲了三下。众弟子以为这是师父对这猢狲的惩戒,纷纷幸灾乐祸。但只有孙悟空领悟到了真谛,在半夜三更时分悄悄来到菩提祖师房间,祖师早就等候于此,便将毕生所学悉数传于他。
再看慧能的经历。据《坛经》记载,“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慧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同样是“击碓三下”,同样是“三鼓入室”,孙悟空的学艺经历,简直和慧能如出一辙。学成之后拜别师父的经历,两者更是异曲同工。
五祖弘忍将衣钵传给慧能后,对他说:“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若游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于是慧能一路向南逃窜,连夜渡江。
孙悟空学成七十二变、筋斗云后,菩提祖师觉得再也没有可以传授的了,便让其离去,并说道:“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此后孙悟空再无对外人“提起师父一字”。
可见,六祖慧能学道的故事被吴承恩移花接木,最终塑造了孙悟空这一形象。
唐代悟空法师最后一位历史人物,则和孙悟空有着“同名”之缘。
唐朝历史上,有一位像玄奘一样去印度取过经的高僧,名号正是“悟空”。
悟空法师,俗名车奉朝,是后魏拓跋氏血缘疏远的后裔。唐玄宗天宝十年,任左卫泾州四门府别将的车奉朝,参与护送西域小国罽宾特使返回西域,后因患重病无法随使团返回长安,便留在了西域养病。
在养病期间,受西域佛教盛行的影响,车奉朝立下誓言:此番若能病愈,愿落发为僧。因此病愈后,车奉朝便皈依佛门,师从犍陀罗三藏法师舍利越魔,法号“法界”。随后跟随师父游历多国,钻研佛法。
在异国他乡多年的法界,终于忍受不了思乡之苦,在得到老师允许后,便返回大唐。舍利越魔怜惜他对佛教的一片赤诚,便赠予他《十力经》《十地经》和《回向轮经》及佛舍利等圣物。
在返回途中,法界在龟兹王的盛情挽留下,在唐朝安西都护府所在地龟兹停留了30年。在此期间,他潜心完成了佛经翻译。
终于在唐德宗贞元六年二月,法界抵达长安,并把所译佛经和佛舍利献给唐德宗。德宗大喜,便命他入驻长安章敬寺,并赐其法号“悟空”。
后来,唐朝高僧圆照将悟空法师在西域的所见所闻编纂成《悟空入竺记》。自此,悟空法师的故事才得以流传于世。
可见,吴承恩在给唐僧选徒弟、取法号时,并非凭空捏造。孙悟空这个人物,来头真的不小。
《西游记》和孙悟空,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和观众的喜爱,这和吴承恩在创作过程中的匠心独具有很大关系,更离不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饱满的小说人物,是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的“综合体”。正是因为集纳了各色各样的真实案例,才使得一个虚构的人物形象,有血有肉。
可以说,真正精彩的,并非是虚构故事,而是人世间本身。
原创不易,未经联系谢绝转载。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21:32: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76988711677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世界上真的有孙悟空吗(世界上真的有孙悟空吗查一查).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世界上真的有孙悟空吗(世界上真的有孙悟空吗查一查).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